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句子怎么写都不通顺 语文和自媒体写作(你需要看的修改病句方法)

句子大全 2022-12-04 07:57:01
相关推荐

这篇我们来讲“语法错误”剩下的的语序失调、句式杂糅和“几种特殊句式的语病”三种病句类型,以及“语义错误”的病句类型。

大家在看到下面每个病句时,要记得用“二查”法分析,确定语病位置,熟能生巧。

5.语序失调(3种)

(1)句子词序失调

例:苹果下坠,是由于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

#“它”应与“地球”对调。

(2)句子成分次序失调

修饰语如果不止一项,就有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次序安排得不合适,就会造成意义上的混乱。

第一,定语、状语位置失调。当然也有两可的情形,如“进行周密的调查”,“周密”作定语;也可以说“周密地进行调查”,“周密”作状语。但一般说来,定语和状语的位置是不能随便挪动的。如:

这次会议对节约原材料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把本来应该作状语的成分放在了定语的位置上,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第二,多项定语次序失调。多项定语一般可以按以下次序排列:①表示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代词或数量词;③动词或动词性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⑤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另外,带“的”的短语应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例: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次序不妥。正确的应为: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性短语)优秀的(形容词)篮球(名词)女(名词)教练。【大家最好把这个例句背诵下来,更容易记住定语的排序方式】

另外,从这个例句中我们还可以悟出这样一条规律:复杂的定语要放在单纯的定语前面。所谓“复杂的定语”,是指由各类短语充当的定语,“单纯的定语”是指由单个词(特别是名词或形容词)充当的定语。

例:广大农民表现出无比的拥护农村政策的热情。

#“无比”是单个的词,应与“拥护农村政策的”对调。

第三,多项状语次序失调。多项状语的次序大致为:①表目的原因的(介宾短语)②表时间或处所的(名词)③表语气的(副词)或对象的(介宾短语)④表情态或程度的(副词)。

另外,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词之前;表示总括的,一般放在“数词+动量词”的后边。

例: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

#次序不当。应为: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地(情态)同他(对象)交谈。【背】

巴甫整天忙于做条件反射的实验,他总是把动物用绳子缚在实验室架子上。

#状语次序失调。应改为“用绳子把动物”,表对象的介宾短语应紧靠动词。

(3)分句语序失调

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反映了一定的事理关系,如果句序失调,表达就会混乱。

句中有先后、轻重、缓急、大小、因果等关系,句序应依据一定的标准排列。

例: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者,是热情的优秀诗人,是卓越的学者。

#这个复句里几个分句轻重关系混乱,正确次序是:“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是热情的优秀诗人,是大勇的革命者。”这样,轻重关系就体现出来了。

6.句式杂糅

把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混杂在一个表达方式中,结果造成语句结构混乱,语义纠缠,这样的语病叫杂糅。

如何在混杂纠缠的语言结构中找到语意间的逻辑关系,并把它整理成清晰的语义流程,这是分离杂糅的语言结构,重新建构单一明确的语言表达形式的关键。

(1)谓语结构杂糅

例: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等大量15所学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上例中“还有……”与“……也参加了学习”两种结构杂糅在了一起。删除“还有”或“也参加了学习”。

(2)陈述对象杂糅

例:父亲留给我的“财富”也是世界上最富有最丰厚的,它让我生活充实,让我心地纯净。

#第一个分句应该分成两个分句来说,意思才理得清,国为“最富有”只能是陈述“我”的。“最丰厚”才是陈述父亲留给我的“财富’”的。“最富有最丰厚”各有各的陈述对象,不能杂糅在一起。

这句可改为:“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父亲留给我的‘财富’是世界上最丰厚的,它让我生活充实,让我心地纯净。”

(3)动宾短语与主谓短语杂糅

例:“广谱晚癌康”一是可以缓解和改善症状快,特别是止痛效果好,二是……

#“可以缓解和改善症状”是个动宾短语,“缓解和改善”的宾语是“症状”。“缓解和改善症就快“是个主谓短语,“缓解和改善症状”的谓语是“快”。

这两种说法都可以陈述“广谱晚癌康”的作用,本来只要采用其中一种说法就可以了,但上例却把两种说法拼凑在一起,构成了“可以缓解和改善症状快”这样的杂糅结构,可删去“快”或“可以”。

(4)动补短语与主谓短语杂糅

例:相对矮小的五针松、文竹、吊兰以及微型盆景等,最好放在茶几、案头或博古架上较合适。

#“最好放在……上”是动补短语,“在……上”作“放”的地点补语;“放在……上较合适”是主谓短语,“较合适”作“放在……上”的谓语。句子形式上杂糅,语意上矛盾,可删去“最好”或“较合适”

(5)受事主语与施事主语杂糅

例:他被授予获全省十名义务助教优秀青年之一。

#“他被授予……称号”是受事主语句,“他获……(称号)”是施事主语句。上例应改为语意清楚的受事句或施事句,

例如:“他被授予义务助教优秀青年称号,是全省获此荣誉的十名青年之一。”或者:“他荣获义务助教优秀青年称号,是全省获此荣誉的十名青年之一。”

(6)受事前置和后置两种格式杂糅

例:如今,这项运动可以从电脑上直接看到运动员在空中的表演动作了。

#现代汉语中,动词的受事可以出现在动词前充当主语,也可以出现在动词后充当宾语,如“这本书可以买到”“可以买到这本书”,但在一句话中,只能选择一种说法。

上例却前后混用了两种说法,把“这项运动可以从电脑上直接看到”这个受事在动词前做主语的说法与“看到运动员在空中的表演动作”这个受事在动词后作宾语的说法拼接了起来,致使句子结构混乱。

上例要么改为:“如今,这项运动可以从电脑上直接看到了。”要么改为“如今,可以从电脑上直接看到运动员在空中的表演动作了。”

(7)定语结构杂糅

例:记者手中有几瓶来自不同渠道购买的美国产的鱼油。

#“来自……”和“通过……渠道”杂糅。应保留其中一种。比较简单的修改方法是把“来自”改为“通过”。

(8)介词短语杂糅

例:两位律师指出,根据法庭调查的事实和东城分局刑警队及法制办出具的书面证明材料看,王萱是在并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就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介词短语作状语,可以有“根据某情况”和“从某情况看”两种说法,但不能把两种说法混用。应选择其中一种。

(9)句子首尾套叠

例:1979年,湖北云梦县出土了一件陶土的楼房模型,据鉴定,属于东汉晚期,中国人已经在享用百叶窗之益了。

#“东汉晚期”这个短语成了前后分句重合套叠的成分,它既是前一个分句中“属于”的宾语。又被当做了后一个分句的状语,这样,两个分句结构粘连,造成了杂糅。

如果同一个短语,两个分句能得着,就应分别在两个分句中写出来,不能图省事而胡乱套叠使用。上例中的后两个分句应改为“……据鉴定,属于东汉晚期,可见当时中国人已经在享用百叶窗之益了。”

7.几种特殊句式的语病

(1)兼语句的错误

兼语句是指谓语由兼语短语充当的句子。兼语短语的结构格式是“动十名十动”,两个动词性分间的名词具有双重作用,它既是前边动词的宾语,又兼作后边动词的主语,所以叫“兼语”。

兼法发语中的第一个动词一般是“使”“令”“派”“请”“通知”等有支使、祈使、命令意义的动词,而带有认称意义的动词和动词“有”“没有”等,也可以构成兼语短话,兼语句有特定的表达作用和语意衔接功能一个具体的意思,是否应当用兼语句来表达,要视具体需要而定。

语言运用中,常出现兼语句运用不当的错误。

第一,应当用兼语而没有用。例:然而,被指派从事外滩日常环卫保洁工作、每年有30万元作业费的外滩保洁公司,却始终难以达到风景区的保洁标准,群众投诉信纷至沓来。

#上例的主干成分是“外滩保洁公司难以达到保洁标准”,这个主干中缺少一个使令性动词“使”。因为“外滩保洁公司“并不是自己达到“保洁标准”,而是要使“风景区”达到“保洁标准”,所以,用“使”构成兼语句式,意思才能表达得正确。

应改为:“……外滩保公司,却始终难以使风景区到保洁标准,群众投诉信纷至沓来。”

第二,不必用兼语而用了兼语。例:在他而前,你绝不会因他是名人而使自己自卑,你真正从心里觉得你与他是平等的。

#“你……不会……使自己自卑”,语义重复。从自我感觉的角度来说,只说“自卑”就行了,不用说“使自己自卑”,因为“自己”和“自卑”中的“自”意思一样。上例中的“使自己”可删去。

(2)“有”字句的错误

“有”字句指句子的主要动词是“有”的句子,如“有个古老的传说”。

“有”字句错误也主要表现在当用不当用的问题上。

那块大门处挂了6年的……铜牌被取下来,代之以一块“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字样的新牌。

#“一块”后缺了一个“有”,“一块有……的新牌”才对。

Ⅱ语义错误

1.歧义

(1)多音造成歧义

纸条上写着:还欠款5000元。

#由于“还”字既可读“huán”又可读“hái”,造成歧义。

(2)多文造成歧义

①教室没有锁。②今天那个修鞋的设来。

#①“锁”既可作动词又可作名词。 例②中“修鞋的”可以是鞋匠,又可以是修鞋匠的顾客。

(3)停顿不同造成歧义

县里通知赵乡长10月5日前去报到。

#是“10月5日前/去报到”,还是“10月5日/前去报到”,停顿不同,造成歧义。

(4)重读不同造成歧义

你为什么打他?

#重音在“你”“为什么”“打”“他”的时候,意思都不同。

(5)施受不明造成歧义

这个人谁也不认识。

#既可理解为他不认识别人,也可理解成别人都不认识他。

(6)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张老师把卷子发给黎明,他笑了。

#句中“他”是张老师还是“黎明”,不明确。

(7)动词搭配两可造成歧义

关心你的同学。

#“关心”的宾语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你的同学”,造成歧义。

(8)限制关系不清造成歧义

几个学校的领导。

#“几个”可限制“学校”也可限制“领导”,造成歧义。

2.逻辑错误(不合事理)

(1)自相矛盾

(2)概念的范围不明确

我国的江、河、湖、泽出产鱼、盐、虾、碱等许多水产。

#例句中,水产指海洋、江河里出产的动物、藻类等。“鱼、虾”都是“水产”;湖、海中产“盐、碱”,但习惯上讲水产不包括“盐、碱”

(3)判断不恰当

(4)推理不合逻辑

【三改】,面对以上常见病句类型,可以用“补换改删”的修改方法。

【四修】文章中不存在病句是基础,在通顺的句子上面进行润色,才能写出一篇优美的文章。这个阶段需要长久地努力。

二查、一熟、三改、四修

大家记住这个口诀,再把上面的病句类型多重复看几遍,有助于记住;另外再多读一些散文之类的好文章,培养语感。相信未来大家的写作水平一定能有所提升!

参考书目:《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薛金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