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风格感觉》:3个方法改进写作思维(帮你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

句子大全 2022-12-07 02:03:01
相关推荐

本文字数4721,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风格感觉》。

作者史蒂芬· 平克,世界知名的认知科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畅销书作家。1982—200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任教,潜心研究儿童的语言学习模式,最终成为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神经学中心的掌门人。2003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2008—2013年,被授予哈佛学院荣誉教授头衔。

《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是一部无可替代的写作指南。它结合现代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从思维的高度分析写作技巧,告诉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写作者,如何清晰简洁地向读者展示事实和思想,如何有效运用语词来吸引人类心灵的关注。传播、营销、文学、科普、学术、政府、企业、技术、法律等所有领域的写作者,都可以跟随本书学习写出打动人心又令人叹服的文章。本书既有助于改进中文写作思维,也有助于提高英文写作水平。

01、为什么写作很难

写作是不自然的行为。正如达尔文观察到的:“说话是人的本能,小孩子咿呀学语,但没有哪个小孩子有烘焙、酿造和写作的本能。”写作看似不难,但当我们真正去写的时候,你会发现把一件事儿讲明白,根本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尤其是面对不了解一个领域的普通人,比如技术人员对老板,科学家向大众搞科普,那就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很多时候会觉得,怎么那么多的科学家、技术人员,总是会说一些我们搞不懂的专业术语,他们是不是故意的,这样才会让人觉得专业。其实,大部分人都不是故意的。只是把话写明白,要比我们想象中难很多。而且,你在一个领域越是学得好,反而在写作时越难把本领域的事情给其他人讲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有实验证明,大多数人一次只能记忆 7 项内容。

比如,M D P H D R S V P C E O I H O P,我们只能记住少数几个。但如果它们属于我们熟练掌握的组块,比如缩写或单词,就像把上述字符组合成MD、PHD、RSVP、CEO、IHOP五个组块,我们就能记住所有这16个字母。

这样,我们就能把这些字母装进大脑。这个过程,就叫「组块化」。大部分提高记忆的小技巧,背后的原理,都是组块化。组块化不仅是我们提高记忆的小窍门,更是人类交流信息、传递智慧的最好工具。

比如,如果你在电脑上想要传个文件给别人,往往会先打个压缩包,因为文件体积小,传起来快。不论是术语、还是缩写,这些「组块化」,就是知识的压缩包,提高了人和人之间传递信息和智慧的效率。可是,如果对方接收了压缩包,却没办法解压缩,那就麻烦了。你还要传给他解压缩软件,等着他安装好,再去打开压缩包,反而更费时间。

每当专业人士抛出一个术语,就像是给我们传了一个压缩包,却没给我们装解压缩的软件。除此之外,专家们还常常陷入两个思维误区。

1、功能固着

专业知识可能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独特,从而也更难与人分享。当我们熟悉了某一事物时,我们会对它的用途想得更多,却很少想它的外观和成分。这种转换在认知心理学课上被叫作“功能固着”。

在一项经典实验中,老师给每位学生发一根蜡烛、一包火柴和一盒图钉。实验任务是把蜡烛固定在墙上,而且蜡油不能滴到地上。大家都想方设法用图钉把蜡烛钉在墙上,结果都失败了。正确的方法是把盒子里的图钉倒出来,把盒子固定在墙上,然后把蜡烛放在盒子上。然而大多数人没有发现这个办法,因为他们认为盒子只是用来装图钉的,不是一个独立物品,即使它有着平整的表面和垂直的侧面这样的便利特性。这种盲点就叫“功能固着”,因为人们对某个物品的功能形成了固定看法,而忘记了它的自然构成。

2、知识诅咒

就是你掌握了一种知识,你就不能理解,那些没有掌握这种知识的人,他们是怎么想的。

比如,你给学生辅导作业,你会感觉,这件事情我已经讲得那么明白,怎么你还是不会呢?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很多专家就是陷在了知识诅咒的思维里面,他们并不知道,他说的这些别人听不懂。那么,如何打破知识的诅咒呢?作者说,从读者的世界里获得反馈信号,把文稿给那些与目标受众相似的读者看,看看他们能否看懂。

因为组块化,很多专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术语、缩写、抽象概念,大大提高了自己学习还有和同行交流的效率可是在这个领域越久,他对于术语的功能固着也会越强,越觉得不用术语,那就没法来交流。而且因为知识的诅咒,他意识不到,这些术语和抽象的概念,大众们是没法理解的。

02、什么是良好的写作风格

平克书中,介绍了一种好用的工具,帮助我们把写作这件事变得简单。这个工具叫作古典风格。什么是古典风格呢?

用书中的原话:观看世界是古典风格的主导隐喻。作者看到了读者没看到的东西,引导读者的视线,使读者自己发现它。写作的目的是呈现不偏不倚的事实。当语言与事实一致时,写作便成功了;成功的证据便是清楚和简洁。事实可被了解,但事实不等同于揭示它的语言;文章是观看世界的一扇窗。

古典风格的作者必须模拟两种体验:向读者展示世界,并与其对话。两种体验的性质塑造了古典风格的写作方法。展示,说明有东西要看,因此作者指向的是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人们彼此往来,与物切磋。对话,说明期待读者的合作。作者指望读者能读懂字里行间之意,把握其大意,串联其点滴,而作者无须把自己思路中的每一步都明示出来。这就是古典风格。

古典风格不是唯一的写作方法,却是非常好用的写作方法。为什么呢?因为写作这件事,是我们后天养成的,其实是反本能的,所以不论是写作还是阅读,我们都会觉得不自然。可是古典风格,把写作转化成了我们做起来最自然的两件事:说与看。作者在对着读者说,读者在跟着作者看。

想要解释抽象的概念,也是把它当作具体的事物一样,拿给读者看。想要论证某种观点,也是把事实指给读者,读者自己就能做出判断。所以平克在书中说,古典风格的作者必须模拟两种体验:和读者对话,向读者展示世界。那么,怎么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用词准确,每个句子表达清晰,这是最基本的。但是作者说,更重要的是注意句子之间,还有段落之间的连接。

举个例子:

美国北方和加拿大是苍鹭生活繁育的地方。在此地过冬有其优势。大蓝鹭主要生活在美国北部。当寒冷天气来临时,苍鹭会飞向南方。越早抵达繁育地点的苍鹭越占优势。科德角的冬季相对温和许多。这一段话,每一个句子都没问题,写得非常清晰,可是整段听下来,就会觉得有很多费解的地方。在此地过冬,这个此地是美国还是加拿大?前边说了苍鹭,后边又提大蓝鹭,这俩是一种生物吗?最后又冒出一个科德角,这个地方又是哪?

就算每个句子都写得清晰明确,但是如果句子之间的衔接没有做好,就会让文章很难懂。同样,如果段落之间的衔接没有做好,也会这样。为什么衔接非常重要?因为在我们的大脑中孤立的信息片段是没有用的,两个句子放在一块,读者需要发现其中的关联。如果没有关联,我们的大脑也要硬生生造出一个关联,把两个信息放在一起。

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文字都在读者头脑中呈现为一个个单独的组块,阅读的过程中,每弄清楚一些关联,比如这一段的几句话是怎么联系的,读者脑中就会形成一个更大的组块。这样,一个句子变成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变成一个章节,如果链接做得不好,要么我们的大脑需要调用更多资源来处理,会让阅读更累。要么我们的大脑就会胡乱构建连接,可能会误解作者的意思。

所以,想要写出一段结构井然有序的文字,作者必须把他希望表达的内容整理成干净利落的层级关系。用相同的主语形成主题链,它们使得读者从一个句子读到下一个句子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个主题。

我们修改一下:苍鹭主要生活在美国北方和加拿大。而大蓝鹭只生活在美国北部,当寒冷天气来临时,一些大蓝鹭会飞向这片区域以南的科德角。大蓝鹭在此地过冬有其优势,因为科德角的冬季相对温和很多。它们越早抵达繁育地点,就越占优势。

这样读起来是不是就连贯了,但如果修改一篇文章,句子和句子,或者段落和段落,怎么样都连接不起来,那可能就证明背后的思路并不连贯。

03、写作中的坏习惯

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总结了一些写作中的坏习惯,我们来看一下。

1、滥用路标

什么叫滥用路标呢?我们听一下这段话。

本章的剩余部分结构如下:第一小节介绍“元话语”及其主要表现形式——设置路标。第二小节讨论三个问题的坏处:致力于描述专业活动而非介绍主题,过多使用自我辩解的语言,以及过度闪烁其词、避做正面表态;之后的第三小节解释使用惯用语的问题。第四小节谈过度抽象化的问题,包括滥用名词化和被动语态。最后,我会评述以上讨论的主要观点。你理解上面这些话吗?

这就是平克说的滥用路标。这样写文章,作者会以为自己在设置路标,我都告诉你了,我分成四个小节,每个小节又有什么内容,我说得多清楚啊。但是这样做,其实根本没有效果。所以文章的中路标不能滥用,路标太多,读者就会因为阅读各种路标而停滞不前。但是路标也不能太少,因为路标太少,读者会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要被带到哪去。

更好的写法,就是遵循我们刚才聊到的那些让文章更连贯的建议。这些建议,其实也是设置了路标,但是它们指向的是一条路,读者只要沿着这条路,就能很顺畅地走下去,只有到了该转弯的地方、该上坡的地方,路标才出现,提醒一下读者。这样,读者不会在一开始就觉得这条路这么长,压力好大,也不会在半路不知道去哪里而感到迷茫。

2、不要用模糊语言做缓冲

许多作者在文中用一层层的缓冲垫是在暗示无意支持自己所言。这些缓冲垫包括:“几乎”“显然”“比较”“相当”“近乎”“部分”“主要”“大概”“与其”“相对而言”“像是”“这样说吧”“有点儿”“有那么点儿”,感觉这样会显得更理性,更客观。但是,作者认为,用这些词儿不是为了理性客观,其实就是一种免责条款。

这么写,其实是害怕读者来挑错,作者的想法是:我可没写得那么绝对啊,我把特殊情况都考虑进来了,这样别人读了我写的文字,那就不会批评我了。很多人一写文章,就会陷入自我保护的思维。还有另一种情况,本来也是在写作时想显得更准确,但是反而会获得相反的效果。就是过度使用非常、十分、特别这样的强调词。为什么呢?这些词不仅模糊了文章,还削弱了作者的意图。

比如,假设有人偷了你的钱,如果你想知道是谁偷了钱,现在有两种说法:第一,“不是琼斯,他是个诚实的人”。第二种:“不是琼斯,他是个非常诚实的人”。哪种说法会更让你相信琼斯呢?

其实是第一种。因为第一种说法是个二元对立,琼斯要么诚实,要么不诚实。第二种说法虽然加了一个强调词特别,但是把二元对立变成了刻度,你没准会觉得,琼斯是一般诚实,或者是偶尔诚实,那就不是特别诚实。加入一个强调词,其实是加入了一个思考和质疑的维度,反而会削弱这句话的力量。

3、过多使用僵尸名词

什么叫僵尸名词呢?本来可以用具体语言描写的内容,但是非要造一个抽象的词来概括,这就叫做僵尸名词。

比如,写研究者发现,那些少见酗酒的群体(例如犹太人),实际上还是适度饮酒,只不过很少有人饮酒过量并变成酒徒。更好一些,非要写成,研究者发现,低酗酒水平的典型人群实际上酒的摄入量是中等的,但高摄入量的酗酒水平较低,比如犹太人。水平、摄入量,这就是僵尸名词。再比如,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场飓风袭击美国,有记者问一位美国州长,某一场重要会议会不会因为飓风取消呢?州长的回答是:没有任何将会出现取消情况的预期。意思不就是预计不会取消嘛。非要说的这么僵化,让原本简洁的语言变得冗长。

最后的话:

作者提醒我们注意,许多写作坏习惯使文章沉闷:如元话语、设路标、缓冲、自我辩解、专业自恋、陈词滥调、混淆隐喻、元概念、僵尸名词、不必要的被动语态。要使自己的文章焕发生气,就尽量不要使用这些名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