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小学六年级下语文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笔记(教案及练习题)

句子大全 2022-12-10 05:07:01
相关推荐

【一】课堂笔记

【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书写和理解本课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他的革命精神。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5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三〗教学设计

一、了解背景,简介李大钊。

1.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现在我们能够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正是因为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怕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

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学生看图,58页的李大钊照片。)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已经十六年了。

(3)“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时代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李大钊在1927年4月6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3.简介李大钊。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搜查,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28日慷慨就义。

设计意图:

由现在的幸福生活自然引入李大钊,充分利用课文资源,让学生看图,并及时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李大钊这一人物形象。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认读生字新词。

生字:稚、避、峻、啪、瞪、僻、瞅、靴、魔、刑、哼、绑、啃、袍、执

新词:埋头、幼稚、含糊、避免、局势、严峻、轻易、尖锐、僻静、魔鬼、苦刑、残暴、匪徒、冷笑、法庭、安定、占据、会意、执行、过度。

3.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

军阀:指旧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某些国家的政治军事警察。

4.标注自然段。(共33个自然段)

默读2—33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小组讨论。

5.小组通过交流讨论,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建议2—33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1)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2)8—18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19—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4)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设计意图:

初步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了解文章的结构,便于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

三、深入理解李大钊的高尚品质。(被捕前)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2—7自然段,画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的句子,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标注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学、讨论。

3.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说出李大钊在被捕前:不顾局势严重,坚决留在北京。

(1)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从父亲早出晚归,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了一些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

(2)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峻的局势的?坚决不离开北京。

抓住句子: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我哪能离开呢?”

①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②从第7自然段父亲的话中的两个反问句可以体会到。 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这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李大钊言行的关键句子,体会李大钊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一)被捕时。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8—18自然段,画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的句子,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标注自己的体会。

2.找出对比的语句。

3.学生自学,然后讨论。

4.学生汇报。

与敌人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在:

(1)第8自然段写道:“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敌人还没进屋就先放枪,而且是纷乱的喊叫,可以看出敌人是虚张声势。而“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了鲜明对比。

(2)来的人“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仅仅是父亲和“我”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也是鲜明的对比。

(3)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而第17自然段里写道:“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这也是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8—18自然段。

设计意图:

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并用对比方法体会李大钊的伟大精神。

(二)法庭上。

1.出示自学提示:

自读课文19—29自然段,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说说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标注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学。

3.学生汇报。

4.(1)外貌:“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他是什么样子的?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李大钊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 ——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神态: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①“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

②“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5.补充资料。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在被捕的十多天,他受到了多次审讯。每次审讯,李大钊除对“共产主义信念承认不讳”外,其他一概不知。

6.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1)对亲人充满慈爱。

(2)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3)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设计意图:

抓住李大钊的外貌、神态,体会李大钊面对敌人镇定自若、无比坚强的革命精神。

五、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和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1.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自由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体会首尾照应写法的好处。现在我们把第1自然段和最后四个自然段连起来读读,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1)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

(2)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3.找找还有哪些句子是相对应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体会首尾照应的写法,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运用到写作中去。

六、了解李大钊墓碑上的评价,引导课外阅读。

1.李大钊的墓碑上刻着中共中央这样的评价——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2.引导课外阅读:在为革命胜利而进行的斗争中,还有很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我们深切缅怀他们,我们的祖国为他们而骄傲!下课后,同学们可以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

设计意图:

由李大钊拓展到课外,激发学生阅读其他革命题材小说的兴趣。

【板书设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外貌言行神态

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教学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人,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词句探究;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李大钊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二、走进李大钊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李大钊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中抓住“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等句段引领学生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

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李大钊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又进行了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三】练习题

基础积累大巩固

1.看拼音,写字词。

yòu zhì cháng xuē chǒu jiàn

( ) ( ) ( )

mó guǐ jiǎo xíng zhí xíng

( ) ( ) (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进行搭配。

( )的枪声 ( )的眼光 ( )的小屋

( )的吼声 ( )的态度 ( )的匪徒

3.选词填空。

严峻 严肃 严格 严厉

(1)不管怎么说,()要求自己总是有好处的,因为它会让人进步得更快。

(2)他一再违反纪律,今天终于被老师( )地批评了一顿。

(3)形式非常( ),伤员必须马上转移。

(4)升旗时要( )认真。

剧烈 猛烈 激烈 强烈

(5)晓庆生过病,上体育课不能( )运动。

(6)孩子们( )要求周末不要上课。

(7)敌人占领的高地被我军( )的炮火摧毁了。

4.照样子,写出描写神态的四字词语。

不慌不忙(ABAC式):

怒气冲冲(ABCC式):

5.按照要求写句子。

(1)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写成转述句)

(2)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6.品读句子,完成后面的练习。

(1)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不慌不忙”写出了李大钊。

(2)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说明李大钊饱受折磨;“”写出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一词,则再次直接地表明了李大钊作为一个慈父的可亲形象。

7.对于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歌颂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

B.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作用是照应第一自然段,首尾呼应。

C.“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D.课文是按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顺序记叙的。

阅读能力大提升

8.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定 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能 只好 )不再说什么了。

(1)用“\”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我哪能离开呢?”换一种说法:。文中用反问句的好处是。

(3)父亲的这段话写出了父亲( )品质。(多选)

A.自以为是 B.忠于革命 C.关心家庭 D.不畏牺牲 E.为革命献身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我的“自白”书

陈然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1)“高贵的头”指的是。“魔鬼的宫殿”指的是。

(2)从“放声大笑”中体会到陈然的英雄气魄。

(3)标题中“自白书”上的引号表示,“自白书”在诗中的实际含义是。

(4)请再写出两句表达视死如归、凛然正气的诗。(注明作者)

思维创新大拓展

10.假如你来到李大钊烈士墓碑前,你想说些什么?

参考答案:

1.幼稚 长靴 瞅见 魔鬼 绞刑 执行

2.刺耳 锐利 漆黑 粗暴 严肃 凶狠

3. 严格严厉 严峻 严肃

剧烈 强烈 猛烈

4.无边无际不三不四 一心一意 气势汹汹 小心翼翼 得意扬扬

5.(1)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解析:这是改成转述句的训练。首先要明白句子的意思,然后将说话的内容进行改变,注意标点符号的改变,还要注意内容的改变,要保证句子意思不变。

(2)不论我做么说,他总是坐在那儿,总是一言不发。

6.(1)镇定自若(2)没戴眼镜 乱蓬蓬 ; 平静;慈祥 7.A8. (1)坚定 只能(2)我不能离开。表达了李大钊坚强不屈,对待革命无比的忠诚。(3)B D E 9.(1)崇高的革命气节 国民党的统治 (2)活泼乐观 (3)不是真的自白书,是嘲笑的信。讽刺国民党的通知腐朽,共产主义必定胜利。(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10,李大钊,你为了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虽然牺牲了,但是你的共产主义在人民群众中遍地开花,你是了不起的英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你的真实写照。

解析:这是口语交际的训练,是对李大钊说出感人肺腑的心里话。首先要明白李大钊为革命作出的杰出贡献,其次,梳理语言,表达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注意在表述时恰当运用名人名言,会更富有感染力。

一、我能说说画线词语意思,再理解句子。

1.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能读句子,从课文中找出和它相照应的语句

1.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烧掉呢?怪可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 4月28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 答:“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在敌人面前处变不惊镇定勇敢。“没有什么”联系上文,父亲整理并烧书籍文件,已经不可能有什么秘密会落入敌人手中,说明李大钊对局势早有估计,早已做好充分准备。从这段话中看出李大钊在危险关头依然沉着镇静。

2. 答:这段描写了敌人的野蛮无礼,和李大钊处变不惊,保持着惯有的严峻对比着写的。表现了李大钊临危不惧、爱憎分明的品质。

二、1.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2.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闫振三。

3.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