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沈从文借《边城》传递正能量:孤单不可怕(有希望就好)

句子大全 2022-12-11 03:49:01
相关推荐

今天的这篇文章是连续写三篇解读《边城》的第三篇作品,也是最后一篇。上一篇:沈从文与《边城》中的人物:只因她叫翠翠,注定是两个男人的悲剧

看到朋友的评论说“读完文章,心情沉重。”这句话也是我读完《边城》后的感受。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悲剧故事,而是沈从文用了最美的笔触表达了内心最柔弱的情感,怕失去,怕得不到爱。

这三篇书评是几天前突然想写的,之前并未曾想过感受《边城》的悲情。现如今,只因为开始了解沈从文这个人生平的时候,便随着他的人生经历探索到了《边城》的悲伤,这三篇算是读书笔记也是探索我自身情感弱点的引子。

文字具有易境性,在不同的环境我们通过“文字”可以沟通出来有同样的感受。这是人类独有的文字世界,可以通俗称作为精神世界。

我喜欢听钢琴曲写作,尤其是莫扎特的曲子,相信很多人与我有同样的写作习惯,因为曲中有故事,容易让写作更抒情、扩展,飞到一个未知的领域。对于我来讲写作并不是一个工作,但是它却是自我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把看到、想到、读到的东西进行综合的思考加工,记录下来。

每一部经典的作品都会给人以启示,《边城》使得我思考了三个问题:如何看待生与死?如何看清精神世界?如何了解自身的弱项?

1.死或者生的缠绕

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沈从文《边城》题记

沈从文曾经在《边城》题记中大篇幅讲述《边城》的人性、人情,他说不迎合任何人来写,而是顺着这些人物的性情老老实实地写下去。

俗话讲,只有一个人死去了,他的一生才能盖棺定论。《边城》在一开头就提到了人性对于死亡的思考,翠翠在老船夫的心中是“天”,使得他在日出的时候就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在日落之后,他也不会与太阳一样“死去”,不会觉得孤单,不会失去活下去的希望,只因为还有翠翠在。

这里老船夫想到的“死”反而是底线和责任,不容得触碰。它更是人内心的“气”,蕴含着活下去的“勇气”。

接下来讲述的“死”是老船夫女儿之死,老船夫女儿与军人相爱后,心想:“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应当无人可以阻拦。”沈从文写这个“死”的时候用了“无可阻拦”这个词,直接点明了生不可恋的悲情,只有“死”成了他们的“希望”。

写下这段话的时候,作者沈从文心中充满了多少的无奈,虽然不忍心拆散这一对相爱之人,但在时代变革之下, 边城仍旧是固守传统的地方,自然就只能把“新思想”的相爱,写出悲壮,让人感到遗憾。

这是一对相爱之人为了爱而生,却不知道该怎么活下去。在“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的思考下,军人首先选择了死,而翠翠母亲则是选择了生下翠翠再寻死。这一段的“死”与“生”是本末倒置的,在他们心中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既然不能在一起还不如死去,即使要死也要把“希望”寄托与新生的翠翠身上,把有他们没有勇气选择的爱交给下一代人去做。

开始读《边城》时我们似乎被死亡这个词缠绕着,但读了几节以后,死亡的出现开始趋于平衡,有死就有生。

掌管水码头的顺顺为人既明事明理,正直,又喜好和平。这样的人在上任死去以后才能接任,是大家的新希望,即为重生。

关于茶峒的命运与其他地区不同,它不在时代战火挣扎之中,这里极有秩序,人民安分。除了谁家死了牛,或者死亡的大变故,人民才会感到伤心。这里的生与死在秩序之下,像是被自然所掌控着平衡,同处于天平的两边。

再往下看,《边城》里的生死观念逐渐走向了极端,因为它不再提生这个字了。

翠翠听到水手在谈论吊脚楼上唱曲子的妇人的时候,无意中知道了妇人父亲被杀害的消息,她便想到了爷爷要死了呢?翠翠对于死亡的看法很简单,她觉得死就是切断一切的联系,爷爷要死了,自己就会孤独,所以占据翠翠内心的亲情是依靠。

老船夫嘴里吐出来的“死”字更直接一些,与别人说话之中会说到“我又不会把你毒死”或者“干脆死去了”的句子。他并不是刻意这样去说,而是心中对死有怨念,死亡对于他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女儿就是为了军人而死的。

他顺口说到了“死”字正是他怕死去,潜意识中对死亡是恐惧的,这个恐惧不仅来自曾经因女儿的死而感到遗憾,还因为现在要养活着翠翠,但又要面对老去的悲哀。

在老船夫与翠翠的对话中,翠翠母亲的死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因为要牵出母亲死亡的原因:因为唱山歌引来的爱情。

后来追求翠翠的天保和傩送也是因为唱歌而出现变故,天保意外的死去,弟弟傩送远行不归。

故事到了结尾,死亡极度地逼近着翠翠,老船夫经常会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心想:“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

他越是想到死就会越慌乱,因为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处理好。此时天保意外死去的事情已经传遍了小城,“当真的死去了?”这是大家对天保死亡的疑惑,大家都在思考一个会水的人怎么会被淹死呢?

天保的死打乱了小城的秩序。大家把天保的死与为翠翠唱山歌联系上,并且说这是老船夫犹豫不定害死了天保。

这个小城赖以生存的秩序是人情世故。大家把所有怨恨对准了老船夫和翠翠的时候,人性和人情的失衡使得小城陷入了慌乱之中。

老船夫因为要填补大家心中的憎恨,便在雷雨天咽气了。

最后连接翠翠在内的人又问了天保死的时候同样的话:“老船夫真的死了吗?”这种疑问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自省。我们的小城还有恨吗?

而翠翠作为这个边城的新一代,她也似乎开始明白了这里的人情世故,母亲的死,天保的死,傩送的离去,顺顺的想法,一切的事情瞬间就明白了。

时代背景下,新思想不断融入,固守传统思想的人不能为了一个有效的目标而活的时候,必定面临死亡。

在不可知的命运之下,底层的人们对“生”的渴望极大,对“死亡”充满着恐惧。如何“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成为了他们最朴素的想法。而《边城》却用一个不为人知的“边城”故事讲述了不一样的生死道理。

生死在天地秩序之中,也在人情世故之内,固守死亡的观念最可怕,只有以生为希望,来改变死的变故,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2.幻想是成长的必需品

沈从文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告诉记者:自己厌恶滥用权力做事,喜欢田园诗般的生活,写字画画。他还说只要脑子充满幻想,哪怕到了八十岁,也要像婴儿一样,对一切事情都不会太悲观的。

幻想被称作“白日梦”,它是我们窥视自身潜意识的窗口。俗话讲梦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梦想是固定的,幻想则是梦想动态化的过程,它们相互把控着一个人的实时状态。所以幻想所承载的路更扎实些。

《边城》里关于“心想”这词应用了很多次。翠翠母亲因为心中所想,死后就可以与爱人相聚了。她这句话明显不现实,但为什么还要这样想呢?因为她的潜意识被限制住了,所以幻想的事情都不现实。这也说明她的思想被束缚,就连最基本的幻想都逃不脱不了固化的思维,她心中想到父亲没有人照顾,无法私奔,不想与父亲沟通这事,因为父亲不会同意。

《边城》里翠翠的幻想最多。有些时候她的幻想比较缥缈。其实越是模糊的想象,越能表现这个人物内心成长的过程。

老船夫作为翠翠唯一的监护人,他要负担责任。所以老船夫对于翠翠的想象最多,他幻想翠翠长大需要什么,幻想天保和傩送哪一位最适合娶翠翠,也幻想过自己的死亡。

老船夫看到天上流星而想到自己的死亡,像是在倒计时,提示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反观翠翠也希望自己独立,心想:“爷爷不为我唱歌,我自己会唱!”

提到唱歌这件事就像陷入了一个漩涡,她的母亲因为唱歌而死去,自己也要在唱歌上做一个爱情取舍。一切爱恨都与唱歌有关,唱歌背后的故事成为翠翠成长的轨迹。

翠翠在歌声中幻想到了虎耳草。

关于虎耳草,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晚年的生活曾经给自己的花排名,虎耳草在此列中,她给的解释:虎耳草——虎虎有生气,正身强力壮之时,多子孙之兆也,何不解放思想,繁衍子孙。

虎耳草学名很奇怪,从拉丁语直译过来就是“割岩者”,它生在悬崖石缝里,长时间下来可以把岩石“割开”,所以它有持之以恒,厚积薄发的意思。

翠翠曾经做梦飞窜过悬崖半腰去摘虎耳草,为什么会做这个梦,翠翠告诉爷爷:“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挺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

原来是因为听到有人为她唱歌,才去摘虎耳草的。爱情促使翠翠身体释放激素,使得翠翠心里做出来这样一个梦。飞起来去摘虎耳草是身体对于喜欢一个人的正常生理反应。但是现实之中翠翠对爱情仍是懵懂,翠翠精神世界是空白,没有人告诉她该怎么办,老船夫更是不愿意让她重蹈覆辙,所以并不说爱情的事。

至此,翠翠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而快乐,所以单个幻想无法填补精神世界的空白,需要有一个真正爱她的人出现在面前。而此时老船夫还在犹豫,接下来天保意外死亡,傩送离开小城,翠翠只能自己体会到爱情的苦涩了。

幻想能拉近我们精神世界与身体变化的距离,但幻想需要结合现实的知识进行思考,才能使得人真正地成长,走向成熟。

3.一个人的自白

沈从文在晚年的精神危机挣扎中写下《一个人的自白》,他开始以“绝笔”的心态完成这篇文章。他说“将来如和我的全部作品同置,或可见出一个‘人’的本来。”

《一个人的自白》使得我想到了沈从文《边城》的核心构成。

沈从文接触过很多令他流泪的作品,尤其在音乐、美术方面甚多。

“认识我自己生命,是从音乐而来;认识其他生命,实由美术而起。”——沈从文

生命、音乐、美术,看起来像贝多芬的《命运》:美妙的节奏切入,热烈、奔放的情感开始流入血液中,这就是生命,而美术看来是为了看清生命而被发明的。

固执,顽固,排他,沈从文最终在中年以后走向了孤独。他说一切需要重新学习,他把文学的奋斗看作是一种挣扎。

这一切的成就与失落在一夜之间坍塌,犹如《边城》里的白塔,那是沈从文心中敏感的建筑,白塔倒了,老船夫死了。春天来了,新的塔又建起来了,但是春天只有杜鹃在叫,那叫声也饱含着翠翠这个名字本义的悲伤之情。

1948年沈从文在精神危机之前曾经写下《边城》的新题记,我从这里找到了《边城》的核心。沈从文母亲的离世,朋友的离世,当他看到真实的“边城”被战争摧毁,自己的小说《边城》出版也被毁的时候,在《边城》新题记里透露了心声。

翠翠是所有心存希望的人永远的痛,翠翠这个名字只有铭记在书中,才能让她永生,成为所有人的追忆。沈从文通过《边城》告诉我们:悲痛可以记录下来,但不要给现实留遗憾,

沈从文晚年曾经想把自己文学之梦重铸,就像他在《边城》里写的白塔建好了一样。但是春天过后,“旁边”只会有杜鹃在叫,在沉冤,啼血。提示他现实的残酷,所以重铸并不容易,只能把这一切留给了想象。就如在《边城》结尾翠翠看着远方,一切都如想象的一样美好。

路还得继续走,一定要坚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