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边城》:沈从文看透人生本质(真相残酷到不得不用优美掩盖)

句子大全 2022-12-11 04:37:01
相关推荐

你读到的《边城》是优美的,但你看到的可能不是《边城》的真相,它的真相藏在文字的深处!

《边城》发表于1934年,是沈从文的代表作。现在多数的评论都认为,它“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②还有更多的人认为,《边城》是“他要为现代的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要展现这种人生的境界,为民族灵魂的再造提供他独特的方案。”③而这样认定的理由之一就是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中提到的——“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诚然如大家所言,这部中篇小说展现了这样一种美的人生、人性,但我在读这部小说时,却分明感觉到:这是沈从文看透人生本质后,用外在美进行掩盖的悲剧,是一种比啼哭与嚎叫深刻得多的悲剧①!读它,令人产生一种浸入骨髓的悲哀。

下面,我把自己所读到的东西写出来,和各位读者一起来品品这部优美的悲剧!

孤 独

《边城》这部小说,景美,人美,人情美,虽然不乏热闹景象,但是,读着读着,一种孤独便慢慢地侵入你的心灵,让你四顾茫然,好像你就成了这部小说人物中孤独的一个。

一、孤独的人

1、主要人物:

翠翠、她的两追求者——大老天保、二老傩送,他们无一不是孤独一生,特别是主角翠翠更是以孤独始,以孤独终。她一出生就没了爸妈,失了唯一的亲人爷爷后,她又失去了唯一的意中人——二老傩送,只能抱着非常渺茫的希望,坐等着“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这个人。这种等待让人想起那望夫化石的神女。这种等待绝望孤独!

2、次要人物:

老船夫、船总顺顺。老船夫的孤独是显而易见的,他早年丧妻,先带着女儿,后抚养着孙女,女儿一长大成人就死了。而直到他死去的那一刻,孙女翠翠也还未长大成人,所以他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成人间的沟通。再加上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他只能在远离人群的地方独守渡船,而且一守就是五十年,他的孤独是深刻而久远的。在《边城》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端午节前一天,老人带着少得可怜的一点钱上河街买东西,他见人就请人喝酒,最后让顺顺把酒葫芦也给扣下了。文中这样写道——“翠翠笑祖父的慷慨不是时候,不是地方。”读到这里,我先是想笑,后来又想哭,这种渴望与人交流的愿望有谁能理解,这种孤独有谁能体味。

再来说说顺顺吧。他有家有室,有儿有女,他的孤独从何说起。文中是这样介绍顺顺出场的——“一个前清时便在营伍中混过日子来的人物……他却带着少年喜事得来的脚疯痛,回到了家乡,……又讨了一个略有产业的白脸黑发小寡妇。数年后,在这条河上,他就有了八只船,一个妻子,两个儿子了。”他与妻子有没有感情,我无法枉断,但在小说中除了强调她是个有产业的小寡妇外,实在没在另外的地方提起过。顺顺似乎比老船夫运气好,他有过两个成年的儿子,但大儿子天保在一次意外中送了命,而二儿子又负气出走,没有了消息。虽然他身边从来就不缺乏人,但我猜想,他也是孤独的。

3、更次要的人物:

杨马兵,老船夫请来的一个看渡船的老人。杨马兵从他追求过翠翠妈这一点来看,也应该在五十左右的老人,但他仍在军中做马夫,可见他也是没有亲人。还有那个请来替看渡船的老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亲人,也一只狗……”

从以上对人物的分析看来,这篇文章是一组孤独者的群画像。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孤独的,死寂的世界。

二、洋溢着孤独气氛的情节:

《边城》这部小说,绝对不以情节取胜,它的情节几乎淡到了没有。但就是在这样一篇不注重情节,而且篇幅又只有八十页,六万字左右的小说中,却三次写到了端午赛龙舟(这可是一个热闹的事儿!),这不是与文章那种孤独的气氛不相协调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热闹中的孤独

翠翠第一次看赛龙舟:爷爷只陪着看了一会儿,就赶回家换那个请来替班看渡船的老人,结果,那个老人又喝醉了酒,爷爷无法离开,只好让翠翠一个人在河边等到天黑,“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下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这只鸭子就是翠翠当时心境的写照。也就是在这一次等待中,翠翠多次想到一个问题——“假若爷爷死了?” 这是一个孤独者最通常感受。不过,这一次等待同时也成为她的成长的一个契机——她遇上了她的初恋情人二老。恋人的出现往往能消除孤独。翠翠的孤独消除了吗?

第二次看赛龙舟:这一次看龙舟,翠翠是抱着一种隐秘的向往去的。但是她没有实现她的愿望。她想见到的那个人在下游六百里外的青浪滩过节。也正是这一次,翠翠遇上了大老,而这也正是悲剧的开始。当爷爷正为大老送的肥鸭高兴时,翠翠却在祖父的催橹的歌声里,心儿飞到了青浪滩。这时的翠翠是幸福的,也是孤独的。

第三次看赛龙舟。这一次是二老亲自安排好替班的人员,又亲自给翠翠安排好了最佳的观赏窗口,自己亲自上阵表演,擂鼓赛舟。这一次应该是完美的吧?但是翠翠却被身边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的女儿逼压着(精神上的),被赏龙舟人的话语困挠着,在她最无助的时候,她的爷爷却离开了她,去看什么新碾坊了;就连那一只从来形影不离的黄狗也同了顺顺家的一个长年,正在去岸数丈一只空船上看热闹。翠翠没了心思看龙舟,只好满大街地找爷爷。

这就是三次看龙舟赛的经过,这就是翠翠最热闹的时候,她的经历只印证了一句话——在人群中,我更寂寞(孤独)!在书中,这种孤独感弥漫着整书。我不知道是沈从文先生有意为之,而是作品中无意渗透出来的。但我的的确确感受了到翠翠的孤独,感觉到了人是大自然最孤独的孩子。这种孤独感也许是人类共同的感觉。

2、散发着孤独气氛的文字: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以下的文字,一起来品味这种孤独感: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边城》第一节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边城》第十三节

隔 膜

一、无法沟通的人际

作品中弥漫着的孤独感也许由很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我以为很主要的原因是人与人之间有太多的隔膜。“沈从文小说的表面生活是平和的,温情脉脉的(《边城》始终处在一派淳朴之气中)。然而这淳朴之气下面,却是深深的隔膜(几乎是‘存在主义’的隔膜)。顺顺与二老的隔膜,二老与大老的隔膜,二老与翠翠的隔膜,二老与老船夫的隔膜,老船夫与顺顺的隔膜,老船夫与翠翠的隔膜,翠翠与整个世界的隔膜(甚至对她自己都有隔膜)……”④

关于文中的隔膜,曹文轩先生的阐述已经很全面了。我不想赘述。这里我主要选取其中的三个经典段落和大家一起赏析。

翠翠和二老傩送第一次见面:“是谁人?”“是翠翠!”“翠翠又是谁?”“是碧溪山且撑渡船的孙女。”“你在这儿做什么?”“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醉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他不会这样子,他答应来找我,他一定会来的。”“这里等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翠翠误会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悖时砍脑壳的!”……“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耽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管你的事。” ————《边城》第四节

第三次看龙舟时翠翠与二老间的对话:

二老一见翠翠就说:“翠翠,你来了,爷爷也来了吗?”翠翠脸还发着烧不便作声,心想:“黄狗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二老又说:“怎不到我家楼上去看呢?我已要人替你弄了个好位子。”翠翠心想:“碾坊陪嫁,希奇事情咧。”二老不能逼迫翠翠回去,到后便各自走开了。

————《边城》第十节

再来看看两个长辈间的对话:

“什么事?”船总问着,神气似乎先就明白了他来此要说的话,显得略微有点怜悯的样子。“我听一个中寨人说你预备同中赛团总打亲家,是不是真事?”船总见老船夫的眼睛盯着他的脸,想得一个满意的回答,就说:“有这事情。”那么答应,意思却是:“有了你怎么样?”老船夫说:“真的吗?”那一个自然的说:“真的。”意思却依旧包含了“真的又怎么样?”一个疑问。

——《边城》第十九节

在《边城》中,这种隔膜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像翠翠始终就未向二老表示过任何爱慕的意思,甚至也未向最亲近的爷爷吐露过半丝心声。爷爷也是如此,从来就没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过孙女,两个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人之间竟隔膜到这样的一个地步,直到老船夫去逝后,翠翠通过与杨马兵的交谈,“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到的许多事。”“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真不知道翠翠为什么而哭,我想这哭声里一定也包含着为与爷爷间存在的隔膜感到悲哀!总之,或是因为少女的羞涩,或是因为少男的自尊,拟或是出于老年人的慎重,在边城这样一种环境生活的人是缺乏必要的交流的。

二、封闭的活动环境

另外,在我看来,边城这一意象本身就是内敛、封闭的象征!虽然大家都意图进行交流沟通,但每次沟通都似乎是一次试探,茶峒人与人讲正经事时讲得最多的一个词是——“笑话”(玩笑话,不能当真),来保媒的人这样说,老船夫对孙女也这样说。

上面,我选取的几段,人物间都是进行了交流的,只是交流明显的不成功,不仅没能起到沟通情感,交流思想的作用,甚至还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这又是何故呢?我无法解释!我只能悲哀地想到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一句话:“他人就是地狱。”人与人之间从根本上讲是无法相互沟通的。难道沈从文先生要传达给我们的就是这一点?

但,我想,他人的诱惑太大了。每个人都有他人感情的需要。看来,我们只能在不断的误解中寻找沟通,在不断的沟通中消除误解!从而最终消除人与人之间那层天然的隔膜!

宿 命

虽然沈先生自己想通过《边城》来重塑健康的人性,但我总觉得他呈现给我们的样板人生——茶峒人的生命形态却有着一种悲剧感。就像古希腊的俄狄浦斯一样,他一直都在逃避着命运的安排,而杀父娶母的悲剧最终还是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人是无法与命运抗衡的,人无法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在《边城》中,我也嗅到了这种宿命的味道!

在《边城》中,命是老天爷安排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句子。

“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水冲走,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与在自然安排下,眼见其他无可挽救的不幸来时相似。”

——《边城》第二节

翠翠母亲认识了一个当兵的,后来私奔,翠翠父亲自杀,母亲生下翠翠后也忧郁而死了。经过这些事变后,老船夫是这样认为的——

“这些事从老船夫说来谁也无罪过,只应‘天’去负责。翠翠的祖父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全同意这种不幸的安排。”

——《边城》第七节

大老二老同时爱上翠翠时,他们商议唱歌决定。

“大哥不善于唱歌,轮到大老时也仍然由二老代替。两人凭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这么办可说是极公平了。”

——《边城》第十二节

而对人物命运的安排,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也充满了宿命的味道。我们来看其中的两对——翠翠母亲——翠翠;顺顺——二老。这两代人的命运是何其相似。

一、翠翠和母亲:无望的爱

翠翠母亲选择了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私奔。并没有人阻止,但终于还是没有成功。她的情人服毒自杀了,她在生下翠翠后,也喝了许多冷水死了。

对待爱情,翠翠与她母亲不同,她选择了等待。但终于还是因为大老的介入并最终因此死亡,她与意中人二老间产生了隔膜,二老最后也负气出走,她只能无望地等待着,而“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两代人都因为一份无望的爱情或死,或绝望地等待着。这两者间也许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不仅我把他们联系起来了,老船夫也经常不自觉地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翠翠的母亲,某一时节原同翠翠一个样子。眉毛长,眼睛大,皮肤红红。(外形相似)也乖得使人怜爱——也懂在一些小处,使家中长辈快乐。(性情相似)”“如今翠翠又同妈妈一样,老船夫的年龄,还能把小雏儿再抚育下去吗?”(命运相似)——《边城》第七节

二、顺顺——二老:逃不掉的回归

顺顺早年在营伍中混过日子,年长后却带着少年喜事得来的脚疯痛,回到了家乡。他的人生选择是:逃离——回归。这是他自己主动的选择。而二老呢:他一直都想在碧溪山且接管那只渡船,但因为大老的意外死亡和为了躲避那座碾坊的诱惑,最终他还是选择了逃离。这家两代人的命运像吧?

三、老船夫和杨马兵:无果的抗争

老船夫:女儿因爱情而死(他没有作为)孙女又是因为爱情而憔悴(他努力为孙女争取过)。杨马兵,年轻时追求翠翠母亲无果,而年老后,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的靠山唯一信托人。

这样联系起来看人物的命运,使我不能不想到宿命这个词语。在《边城》中,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等待;无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人的命运都是一样的,人无法摆脱命运之神的大手掌。

这就是《边城》,人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是隔绝的,即使企图沟通也是徒劳的;而人的命运是不能由自己来掌握的。这就是《边城》的主旨,它要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比啼哭与嚎叫深刻得多的悲剧”。在这场爱情悲剧中,没有凶手,没有作恶者,甚至也谈不上谁对谁错,但是就是这样,悲剧诞生了。这种悲剧,比那种有原因,有悲剧制造者的悲剧更让人感到深重,更让人感到压抑,更觉得是一种悲剧!因为这种悲剧无法避免,是一种由人性无常,人生变幻而造成的人的命运的悲剧。

优美的艺术和无望的现实

在文章的最后,我还想谈谈沈先生那种抒情笔法给我们展现出的边地风情的长轴画卷。作者为什么要把边城写得那么美,把边城的人写得那么淳朴、善良。这使得许多人醉倒在这迷人的风景、风情画里,却往往如沈先生所说的:“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隐藏的热情也忽略了。” ⑤这就真有点买椟还珠的味道了。

其实并不是作者在有意迷惑读者,也不是作者在刻意卖弄自己的文笔,作者着意塑造出一幅边地风情的长轴画卷,其实也是为了主题表达的需要。《边城》是形与神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一部作品。

一、对优美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

首先,这种写法是一种艺术追求的大胆实践。这一点,北大的曹文轩先生已有论及,摘录如下——

“但,沈从文对我们目力所及的世界确实做了淡化处理。他省略掉或虚写了一般意义上的灾难与痛苦,每写到这些地方都是轻描淡写地交待一下,一滑而过,从不滞留于这些地方,更不铺陈其事,做煽情的把戏。……我以为艺术--至少有一路艺术,必须对生活进行降格处理。当生活中的人处在悲苦中时,艺术中的人却只应该处于忧伤中。在生活中,这个人可号啕,而在艺术中,这个人却只应该啜泣。……从前,我们总以为,艺术要比生活更强烈,殊不知,真正的艺术要恰恰是比生活更浅淡。《边城》是降格之艺术的一个经典。” ⑥

其次,这也是悲剧表现的必须。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给人看。”沈先生塑造的茶峒是美的,美得让人心碎,这种美就是一种人生的价值。作者越把它塑造得美,它的价值也就越高,当读者看到它撕碎在自己的面前时,这种悲剧感就越重。正因为有了《边城》前部分对美好事物的极力渲染,才会对翠翠命运产生震撼般的关注。那个人到底会不会回来?翠翠能不能得到那份凄美无望的爱情!

最后,我再用几句话来谈谈,我读出的东西为何与作者的初衷是如此相反。沈从文先生在《<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中,他这样写道:

“因此《边城》问了世。这作品原本近于一个小房子的设计,用少料,占地少,希望他既经济而又不缺少空气和阳光。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但我感觉到的它却是一出近乎绝望的悲剧。这是为什么?是我曲解了作者,还是作品的“思想大于形象”了——作品违背了作者的初衷?

二、对冰冷无情的现实的真实刻画

我们再来看一下《边城/题记》中的另一段话:

“我并不即此而止(引用者按:把农村优美的一面展现给读者看),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

由此可见,作者比谁都明白,他在《边城》中所塑造的社会其实与现实的社会有了很大的不同,正是这一点清醒的认识让他在写作《边城》时不自觉地流露出了那种对现实社会的绝望感和悲剧感。写《边城》前,沈先生刚好回了一趟湘西,他亲眼目睹了湘西农村的变化,他比谁都清楚地知道农村的实情。所以,虽然他极力想塑造一个“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时,却在作品中不自觉中流露出的种种蛛丝马迹在昭示着农村的堕落。

《边城》里健康人性中的一种物质是重义轻利。但作品里却处处可以看到人们重利的表现。顺顺为利娶了一个略有产业的小寡妇;王团总女儿的嫁妆是一座碾坊,而在淳朴村人的眼中,多次有人提到碾坊比渡船要好,能好过几个长年(长工),“每天能出息七升米,三斗糠”;翠翠在碾坊面前感到了自卑,对王团总女儿的银镯感到羡慕;还有老船夫,他过渡从不收人钱,但一次在送给一个卖皮纸的商人一把烟叶后,却把一个铜子儿掖在了腰带里,每次,端午赛龙舟,他念念不忘的是顺顺一家送不送肥鸭。这些迹象都表明了金钱正腐蚀着这块淳朴的土地。

这样看来,作者的笔虽然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作者的本愿,但它却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情。所以作者想塑造一个人间桃源,却在不知不觉中写成了一部伟大的悲剧,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注释:

①④曹文轩《回到“婴儿状态”的艺术——读沈从文小说〈边城〉》

② 南海出版公司《大师经典》

③人民文学出版社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边城/导读》

⑤《<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

我专注于初中生阅读与写作提升,欢迎常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