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让清华大学教授忍不住安利(家长们爱不释手的一本“另类”论语书)

句子大全 2022-12-16 04:06:01
相关推荐

作者 / 彭凯平

与这本《论语中的积极心理学(小学版)》及其背后的工作团队结缘是在 2020 年初秋。

当时,深圳市龙华区第三外国语学校校长聂细刚先生来到我在清华大学伟清楼的办公室介绍他们学校在应用积极心理学推动创新教育科研过程中的一些工作成果。《论语中的积极心理学(小学版)》就是其中之一,它将积极心理学与传统文化精华相结合并应用于德育。

摆脱心灵负累: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的教育创新实践

深圳市龙华区第三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刚刚成立一年多的新学校。学校之所以开展这样一种教育实践创新的探索,其中一个核心的动力来自学校在龙华区教育局王玉玺先生倡导的积极教育的引领下对深圳现代化的文化精神积累的思考,以及作为教育者如何为城市的精神提供切实的贡献的反思。

众所周知,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从几十年前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渔村发展成今天中国最具活力与实力的城市排头兵,“深圳速度”“深圳模式”“深圳奇迹”等成为人们心目中深圳的代名词。

但是,飞速发展所创造的城市奇迹主要集中在物质财富的极大创造中,相比起来,城市的精神财富创造则显得单薄得多。

深圳又是一个以外来人口为主的年轻的城市,第一代深圳年轻的创业者是开拓者,他们为深圳打下了现代超级城市的物质基础,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锐意创新、白手起家、不舍昼夜的实干精神。

这些精神弥足珍贵,但是老一代创业者的缺陷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在文化与心理上的财富积累没有机会经过长时间的打磨而显得粗糙与斑驳。有文化氛围但文化内涵不足,有文化情景但文化心理干燥,有文化情怀但文化品位参差。

这怪不得他们,却是新一代的深圳年轻人所面临的最重大的新使命——如何在老一辈深圳开拓者所建立的丰厚的物质基础上建构新深圳丰厚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心理传承?

这个任务摆在了新一代深圳教育者的面前。龙华区第三外国语学校通过借鉴积极心理学在“积极天性”“积极心态”“积极自我”“真实的幸福”“积极教育”等方面所形成的科学理论,进行了诸多卓有成效的积极教育创新实践。

《论语中的积极心理学(小学版)》真好用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真正的人”一定是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人习惯把这样的人称为“君子”,印度人习惯把这样的人称为“觉者”,而西方人则习惯把这样的人称为“智者”。无论是君子、觉者与智者,在积极心理科学里都归结在“品格优势与美德”和“积极自我存在”之中。

今天,新一代的积极心理学家已经逐渐意识到需要为全新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加入来自古老东方的传统智慧。

我觉得,《论语中的积极心理学(小学版)》在这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尝试。虽然它并不是来自深墙大院内纯学术机构,但是它来自基层的教育实践生活,因此语言平实易懂,并且最关键的是它挺好用!

第一,它在跨界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探索方面具备积极的价值。

书中参考了大量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并且将其分成了多个主题与章节,每一节以《论语》中的句子导读开篇,配以积极心理学方面的通俗化解读,同时以游戏或活动为载体,穿插与心理主题相关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干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团体互动,进而收获对传统文化及现代心理学自然的联结与启迪,达到认知提升与文化价值感受力提升的双重效果。

第二,它在学习上将“高大上”与“烟火气”相结合,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积极心理学发源于美国心理学界,是事实上的“外来的和尚”。其大量的实验证据来自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群体与个体,因此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实践,必须经过一些改造与补充。《论语中的积极心理学(小学版)》在积极心理学本土化与通俗化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将二者相融合,并且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心于情。

第三,它为突破心理学在德育、心理教育、家庭教育的整合教育过程中的困难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

《论语中的积极心理学(小学版)》是一本积极人格养成的指南。书中每一节设置了“心灵启航”与“积极体验”和“方法指南”,便于心理辅导教师依据此书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家长更有针对性地阅读此书。

积极心理学的远古回声

最后,我想通过这个推荐序来说说我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一些看法。

我认为,文化精神的“长”与“宽”所代表的“见识”可以通过现代化生活空间的极大丰富得以实现,但是文化心理的“高”所代表的“积淀与厚重”则必须经过时间的沉淀与传统文化精华的挖掘与再现才能实现。

《论语》所代表的文化心理,离不开孔子对文化心理的认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关于“仁”的出现,在《论语》里有 110 多处,并且对应着很多不同的说法,但“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其思想体系是一致的。

《孔子》舞剧

孔子认为:一个能称为“仁”的人,行为处事上都要以“爱”为出发点。首先要懂得爱家人,包括父母与兄弟姐妹。他认为孝顺父母是第一,亲爱兄弟姐妹是第二,做到这两点就已经具备了仁者最基本的要求,当然还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同志、爱亲朋、爱好友、爱世间万事万物等,但均在“孝悌”所代表的血亲之爱与同胞之爱的基础之上。

所以,我认为“仁者爱人”最为核心的理念是严格按照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推以及人。自己是君子,就是爱自己的具体表现,这样也能做到爱别人了,其本质是一个关于“大爱”的文化心理的回答。

《论语》中有大家最熟悉的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句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好学且会学,并坚持不懈地学习,建立起对世界正确的认知与思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独立人格,并且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情操得到他人的认可;保持谦虚的心态,不骄傲,不自满,不妄自菲薄,保持正能量,做好自己,不为境遇高低浮沉所左右。

当我们用现代的语言来解读的时候,会惊喜地发现,这句话不就是积极心理学与积极教育所推崇的“真正的人”的标准吗?

事实上,在《论语》中处处都有类似的句子。古往今来,有无数的人用不同的视角来解读《论语》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思想。

新一代的积极心理学家与教育者也要以积极心理科学的视角为《论语》与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教育理解,这不仅能够丰富《论语》精神在现代化生活中的外延,更能为积极心理学找到更多的来自古代时空的回声,悠悠不绝……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