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英语编辑部的故事:认真做事(感觉好极了)

句子大全 2022-12-17 05:34:01
相关推荐

扇贝的内容编辑的工作涉及到英语内容的方方面面,比如扇贝单词的释义、发音和例句,扇贝阅读的短文,扇贝听力的文章和视频,“你问我答”小版块的知识点,每日一句的英文和中文翻译……今天,我们邀请到了3位英语内容编辑——小凡、Cyrus 和 Emma 来分享他们在扇贝的故事。

他们中有人一毕业就来扇贝工作,从英语编辑成长为技能树满满的大佬;有人不仅热爱着英语,还在半年时间内通过了日语N2考试;有人从2012年就开始扇贝打卡,至今已有3300多天了。

小凡

2015 年,我来到了扇贝,也算是为自己的专业找到了一条比较契合的道路。扇贝独有的气质——用充满科技和现代感的路径,挑战传统的英语学习方式,是我来到扇贝的最大理由。我希望站在“intersection of liberal arts and technology”(人文与科技的十字路口),发光发热。

理想固然很美好,但工作中总是少不了磕磕碰碰。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翻译专业学生,多多少少会对自己有一些过度自信,觉得经过了各种口笔译实战的鞭打,英语水平当然不在话下,工作中接触的以四六级为主的英语知识也早已轻车熟路。

我的第一个跟头,就栽在了这里。四六级的英语例句,需要我们编写+翻译,我在制作时,罔顾正在四六级苦海中挣扎的广大学生的真实水平,在例句编写时卖弄高级用法,翻译成中文,更是运用文学翻译的一些理论,过度意译,结果就是——真正学的人不仅对我写的英语句子要理解半天,看到中文翻译,就更加怀疑人生了。

经过类似的几个教训的毒打后,我终于明白,要尽量避免自己的专业自恋,要脚踏实地,站在用户的位置上思考问题。保证内容的正确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另外,帮助水平参差不齐的用户,用最方便、最简单的概念去理解英语,才是我工作中最需要掌握的技能。

为了做到以上两点,我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为整个内容部门研究了合适的英语参考来源,一本一本地翻看市面上主流的词典,并写了一篇长文,详细说明了每本词典的优劣,感觉我当时写毕业论文的时候都没有这么认真过。

自此以后,我们在编写内容时,形成了这样一个固定流程:只要是产出的内容,都会几经审阅,在自己首次编写内容时,都会详细注明一些英语用法的权威来源,供复审的同事查证。我们的编辑群名,甚至直接改成了“一言不合撸字典”,每次争论,都是对事不对人,每位同事都特别享受激烈争论的过程,以及互相“打脸”的感觉——追求真理的喜悦,早已超越了个人荣辱的范畴。

虽然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每天在工作中磨练自己的性格和技能,但越提高,越有一种无力感。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妄图用须臾的人生去掌握无穷的知识,必然是失败的。我用一辈子,也看不完《牛津英语大词典》的词条,总结不完英语中的各种用法,同质化的知识与技能的增长给我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日渐减少。

机缘巧合下,我从学语言学的同学那儿了解到,他们在分析语料时候会用一些编程技能。我开始思考,编程知识能不能用在工作中?于是,我自学了写代码,三个月后开始自己写程序,帮助全组同事提高效率,并实现一直想做却无从下手的想法。

结合编程,我可以拆解一整本小说的所有词汇,并根据其中初中、高中、四六级等各个难度词汇的不同占比,计算了它们的基本阅读难度,作为推荐给不同水平用户阅读的基础;可以批量下载网络词典中的同义词、近义词信息;可以将日常的繁复琐碎的文件操作,全部写成程序,一键自动完成……

这样,我算是初步实现了自己一开始进扇贝时的理想:站在人文与科技的十字路口,发光发热。

Cyrus

2017年,我来到扇贝,成为了一名内容编辑。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查看并处理内容相关的用户反馈,不仅要及时改正内容错误,还要参考用户对内容的建议,更新并完善扇贝的内容产品。每一条有关内容的反馈我们都会仔细看,并手动一一回复(真的不是机器人)。

在扇贝的四年多时间里,我负责过许多项目的内容工作,例如“你问我答”、“影视剧口语”、“真题例句”、“地道表达法”、“泛读书配音”等。每次泛读书制作配音前,我需要在四五位配音候选人中挑选出最合适的配音演员。配音中很多错误微不可察,要集中精神反复听才能发现。例如,将句子中的the读成了a;没有读出复数名词末尾的s;将动词过去时读成了一般现在时等。

扇贝阅读上的短文也是由编辑手动筛选的。刚开始选择短文时,我们执着于从权威媒体网站选取英语文章,后来经过用户反馈和调研,我们发现用户更希望阅读内容有趣、贴合生活的文章。于是我们将选材范围扩大,涵盖了心理学、科学技术、生活方式、时尚娱乐等。同时,还要紧跟时事,争取第一时间推送当前的热点事件。

除了工作中需要用到的英语,我还特别喜欢日语。17年入职扇贝后,我开始自学日语。一开始进度比较缓慢,看完新标日初级的两本书后,就没有认真系统地背单词、学语法。

19年5月的时候,由于某些契机,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要在12月考过N2。我先制定了背单词计划,从低一级的N3开始背,几乎一天不落。最后在半年时间内,通过了N2考试,其中阅读和听力双满分。自学过程中没有买过任何课程,只购买了几本教科书和复习备考书籍。去日本旅行的时候,因口音很地道还被误认为是本地人,这也算是对我日语学习的一个大大正反馈吧。

今年我又报名了7月的N1考试,我给自己立下的小目标是N1阅读听力也要满分。学海无涯,带着扇贝编辑部一贯的认真态度,去闯吧。

Emma

我从2012年就开始使用扇贝,那会还没养成打卡习惯,也没有扇贝微信公众号的打卡提醒功能,总是临到睡前才从上铺惊坐起,“完了!我还没有打卡!”于是迅速掏出诺基亚,用2G网络登录扇贝网页端,背完一天的单词才敢睡下。

因为喜欢英语,用扇贝渐渐成为一种习惯。2015年,我加入扇贝,正式成为一名编辑,和小凡哥还有其他两位同事负责听力句子的翻译工作。

那时,所有新入职的编辑同事除了工作之外,还要雷打不动地做一个“作业”,以保持和提升自己英语能力,它就是「每日翻译」练习。每天我们从《金融时报》上摘一段英语,用自己的话将其翻译成中文,也可以中翻英,然后参考《金融时报》的翻译,对比检查。这份“作业”不仅要发给全组同事,还要抄送给CEO王捷。

小凡和我前后脚入职扇贝,他是英专出身,专业基础出了名的扎实。别人看不下去的理论书籍他能读得津津有味,并且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久而久之,大家都把他当成英语顾问,有什么疑难杂症都会向他请教。我们有时也会互相质疑,为了一句话到底该怎么翻译而争论不休。大家很“较真”,但不会指向任何人,单纯为知识本身而争论。这也是我最喜欢编辑团队的地方之一,就像小凡所说的,“追求真理的喜悦,早已超越了个人荣辱的范畴。”

另外,扇贝编辑团队一贯的原则是,呈现给用户的内容一定是要经过严格校正的。2017年发生的一件事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当时一位同事编写了这样一段知识点:

在文章发出后,有其他同事对这条知识点提出质疑,作者就去查证了主流权威词典,发现只在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第2版》中有收录:

而英美主流词典和主要学术语料库都没有查到“Spanish athlete”表示“吹牛的人”的相关说法,只有当把“Spanish athlete” + slang(俚语)一起作为关键词查找时,才找到一条来源。不过,释义虽没有问题,但来源却跟英西战争和西班牙运动员没有任何关系。

作者将求证过程连同道歉信一起发在了扇贝的微信公众号上,向用户致歉,也是对自己负责。

在做编辑的那两年,因为有以上训练和对内容的严格要求,我也养成了很好的工作习惯。后来到新媒体组工作,我也将该习惯沿用至今,希望送到大家面前的每一个字、每一段话,都能准确无误。

2018年,抖音刚刚火起来的时候,我帮公司申请了三个账号,发布不同的英语内容试水。一开始只是业余时间运营,没想到最后有一个账号火了,涨粉最快的时候每一秒都有新人关注。很快,我们的账号涨到了100w粉,200w粉……我也从业余运营小白正式转到了新媒体组,现在大家看到的扇贝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都是由我所在的团队负责的,深受大家喜爱的“本周之星”即出自坐在我旁边的同事。

从2017年开始,每周我会在工作之余安排三到四次的健身。虽然没有练成肌肉健硕的达人,但每年体检指标都还挺正常的,深蹲能蹲到自重了,平时身体也很健康,渐渐地,我也更能和自己的身体和平相处,这点足以让我欣慰。

如今,我在扇贝打卡3300多天了,到最后单纯习惯成自然,打卡也不图什么。但基本上每天对英语内容都有大量的输入,文章也好,视频也好,对什么感兴趣就看什么。

这些读过的书,很多具体内容我都忘记了,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每本书都有着它的珍贵回忆。我在扇贝读完了《绿山墙的安妮》,单词虽然有点难,但故事很美好,让人爱不释手。一位朋友也在扇贝读过这本书,后来他创业时想给自己新公司起名为绿山墙,但是不幸该商标被注册了。他灵机一动,把公司改名为了“红山墙”。不过后来这个项目黄了,结局没有《绿山墙的安妮》美满。但是这本书却成了我们在扇贝上的共同回忆之一。还有一位朋友,也是安妮的读者粉,她特别向往书里提到的爱德华王子岛,并和我约定,等疫情结束一定要去那里探访一次安妮的足迹。

刚工作的头两年,我办了南京的公园年卡,没事的时候就去景区转转。我记得有年冬天,我坐在江宁织造府里面的一座假山上,打开扇贝阅读里的书籍,忘我地读了一章又一章。阳光打在身上,暖暖的。

编者的话

大家好,我是坐在Emma旁边的同事小J。因为Emma学姐特别谦虚低调,由我来补充我眼中的宝藏Emma。

她是一个真正的行动派+终身学习者,已经不间断地扇贝打卡3300多天、健身4年;还在业余时间学了非常多的东西——心理学、自媒体导演和剪辑、看英文文献写论文。

最开始我会问她一个傻问题:“学这些的用处是什么?”潜移默化中我明白了,学习本身就是自我成就。无论是Emma、小凡、Cyrus,还是其他这篇文章中没有“出镜”的内容编辑老师,他们都是认真但不死板、充满好奇心又脚踏实地的人。这样的人在地铁上遇到只是平平无奇,在人生中遇到就是闪闪发光的存在。

扇贝知道我们在改变,一起成长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