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七年级文言文《狼》推理分析翻译及文言文理论知识补充

句子大全 2022-12-19 06:43:01
相关推荐

原创 李老师 李老师知之语文 2020-12-01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我把文言文的学法以及文言文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做一汇总和讲解,请扫描文章后面的二维码添加微信并关注“李老师知之语文”公众号,我会在公众号里陆续讲解和分析初中、高中课本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篇目,以后的讲解中如果再用到这篇文章中已经讲过的理论知识将不再一一讲述。所以,大家最好把这篇文章收藏起来,以方便以后再次查看。

当前,全国初中、小学的学生普遍感觉文言文非常难学。学过的文言文,也只是会背翻译和注释,至于为什么那样翻译,一点都不理解。这样的结果就是学过的基本上啥都不懂,等于没学;小学开始学文言文,初中再学三年文言文,自己理解和推理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还是一点不具备。现在初中语文就已经开始考课外文言文,而高中则是必考课外文言文,怎么办呢?

《狼》是初中课本中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言文,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下面,我就逐字逐句地从语法的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讲解和推理分析,并把牵涉到的相关理论知识顺便总结一下,请大家关注公众号并将这篇文章收藏起来以备后用。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一屠晚归”

“一”,数词,“屠”,名词,“屠户”“屠夫”的意思。在文言文中,数词和名词之间往往省略“量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数词和名词之间往往需要使用量词;在文言文中多使用“单音节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多使用“双音节词”,所谓“翻译”,就是把文言文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既然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出来的句子就应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所以,“一屠”应该翻译成“一个屠夫”、“一位屠夫”或“一个屠户”,这三种翻译方式都可以,“归”翻译成“返回”、“回去”或“回家”。“一屠晚归”是一个句子,我们分析一个句子,一般先找谓语,找谓语最好先考虑动词,而“归”就是动词,作谓语。一个句子,动词作谓语的时候,主语必须是动作的发出者。在“一屠晚归”中,很明显,“屠”是“归”动作的发出者,所以,“屠”是主语。而“晚”也是名词,“晚上”的意思。但是,“归”的动作的发出者不是“晚”,而“晚”又处在主语“屠”和谓语“归”之间,“晚”是名词,名词属于实词,实词一般要做句子成分划分的。所以,根据六种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则“主谓宾,定状补,定语必处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晚”在这里作状语。但是,“晚”是名词,名词的语法功能一般是作主语或宾语。所以,“晚”在这里就属于词类活用,即“名词作状语”。如果是一个词语作状语,概率最大的就是副词,如果不是副词,作状语概率最大的就是介宾结构即“介词+宾语”,而“晚”是名词不是副词,所以,翻译的时候,在“晚”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介词比如介词“在”,再把单音节“晚”翻译成双音节“晚上”,所以,“一屠晚归”可翻译为:“一个屠夫在晚上回去”或“一位屠夫在晚上的时候回家”都可以。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言现象,同时也是让很多学生感觉非常头疼的一个知识点,在此,我对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做一系统地总结。

名词的活用:

①作动词 ②作状语 ③使动用法 ④意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

①作名词 ②使动用法 ③为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

①作名词 ②作动词 ③意动用法 ④使动用法

数词的活用:

①作动词 ②作名词 ③作形容词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刃”即“以刃杀”,用刀杀)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

规律: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一般要活用为动词。能愿动词+名词/数

(能愿动词如能、可、足、欲、会、当、该、须、愿、要、肯、敢等)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树, 种植

②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蹄,踢

规律: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时候,可能存在词类活用现象。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句中无动词或形容词可作谓语的时候,可能存在词类活用现象 。

①吾师道也《师说》 师,学习

②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 军,驻军

规律: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是主谓、动宾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名/代

①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目,使眼色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王,称王

规律: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否定副词/不、弗、无+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谨庠序之教。(“谨”,重视/认真从事)

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规律: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就活用为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善,交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规律:数词直接处在谓语的位置上,用作动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

二、×词活用为使动词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一般能如下翻译的就是使动用法:“使······怎么样”“让······怎么样”。

施动者 + 动词 + 受动者 使字句

1,名词的使动用法。

规律: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常常活用为使动或意动。如果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就是使动。 如果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就是意动。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骨”即“使骨肉”,使白骨生肉)(名+名/代)

②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称王)/因便乘利,

2,动词的使动用法。

规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一般用作使动。一般可用“使(让)+宾+动”的形式来对译。

①会论虞常,(主语省略)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施动者 + [使……动词] + 受动者

(主语)使(受动者)降 武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存活)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规律: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一般可用“使+宾+形”的形式对译。

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小”,使……变小)

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昂”,高,即“使其值昂”)(形容词+宾语/名、代)

③臣请完璧归赵 使...完整

4,数词的使动用法。

规律: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一般可用“以+宾+为+形”“认为+宾+形”的形式对译。

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使……二三)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三、×词活用为意动词

1,名词的意动用法。(见使动)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把……看作/当作……/以……为……)(名+名)

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规律: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一般可用“以+宾+为+形”“认为+宾+形”的形式对译。

①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之)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小)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以...为美

3,数词的意动用法。

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四、×词活用为状语

1,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名]+动/不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主+[名、代]+谓语)

(秦王)卒[廷]见相如。(在……时/上,当……时候)

(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像……一样)

于是项伯复夜去。([方位名词/时间名词]+动词)

规律: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儿展开翅膀一样

相如廷叱之 在朝廷上

吾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那样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主语+【名词】+谓语

规律: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2,动词作状语。

①儿惧,[啼]告母。

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五、×词活用为名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②国无盗贼,道不拾遗。(丢失的东西)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地方)

②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的铠甲,……的兵器)

3,数词活用为名词。

今其室十无一焉 十家,一家

庭中通南北为一 一体,整体

规律:数词用在主语或者宾语位置上,一般用作名词。

六、×词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

①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陶渊明《咏荆轲》)

死,为……而死

②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 (《史记·滑稽列传》)

丧,为……治丧

③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死,为……而死

1,动词的为动用法

既泣之三日 为......哭泣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为......哀悼

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为......哀悼

规律: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是为动用法。一般可用“为+宾+动”的形式来对译。

“担中肉尽”

“担中”,根据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的原则,翻译成“担子里面”;“肉”,在现代汉语中还是“肉”,所以直接翻译成“肉”就可以了;“尽”,繁体字的写法是“盡”,本意是“用手拿着刷子刷器皿”,也就是“空”“完”的意思,是形容词,结合“担中肉尽”整句话,在这里应该是“卖完”“卖空”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可翻译为:“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

“止有剩骨”

“止”,在这里是副词“仅仅”“只”的意思;“有”是动词,作谓语,仍翻译成“有”;“有”的宾语是“骨”,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骨头”,“剩”翻译成双音节词“剩下”或“剩余”,作“骨”的定语,而连接定语和宾语的应该是结构助词“的”,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可以在定语“剩”和宾语“骨”之间加上“的”。所以这句话可翻译为:“仅仅有剩余的骨头”或“只有剩下的骨头。”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能“直译”一定要直译,当直译实在不合适的时候再考虑“意译”。之所以这样要求,因为文言实词必须翻译准确,文言句式必须体现出来。所以,这句话翻译成“只剩下一些骨头”是不行的,虽然意思并没有改变。

“途中两狼”

“途中”是“路上”或“半路上”的意思;“两狼”,“两匹狼”。“途中两狼”即“路上两匹狼。”

“缀行甚远”

“缀”,“连接”的意思;“行”,可以翻译成“走”;“缀行”翻译成“连接走”肯定是不太符合语言习惯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考虑“意译”,即“跟着走”;“甚远”,“甚”是副词“很”“非常”的意思;“远”,在现代汉语里也是说“远”;所以,“缀行甚远”可翻译为“跟着走了很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惧”

“惧”,单音节翻译成双音节“害怕”,结合上下文,“屠惧”翻译成“屠户害怕了。”

“投以骨”

“投”,动词,作谓语,“投掷”“扔”的意思,“以”是介词“用”的意思,介词后面必须跟宾语,这里的“骨”是介词“以”的宾语,“以骨”介宾结构作状语。状语应该放在谓语“投”的前面,所以这是一个倒装句,翻译的时候就需要把倒装的部分给“倒”过来,即“以骨投”。“投”是动词,应该有“投”的对象即宾语,也就是“投”给谁呢?当然是“投”给狼。“狼”呢?没有,没有就是省略了。既然是省略,翻译的时候当然就要补过来即“以骨投之(‘之’在这里代表狼)”,所以,这又是一个省略句。所以,“投以骨”可翻译为“用骨头扔狼”或“用骨头投狼”。

在这里补充一下文言句式。

所谓“文言句式”就是“文言句子的结构形式”的简称,是从六种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正常的排列顺序的角度分析文言句子的特点的。

文言句式可分为两大类型:

固定句式。所谓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结合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所以,固定句式有固定的翻译模式。

“不亦······乎”:“不也······吗”

“不为······乎”:“不是······吗”

“不······则······”:“不······即(就)······”

“非惟······抑亦······”:“不只······而且······”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表示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等

“如(奈、若)······何”:“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得无······乎(耶、邪)”:“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何也(何······也)”:“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何(奚、曷)以·····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岂······乎”:“难道······吗”“怎么······呢”

“其······乎(也、耶)”:“大概(恐怕)······吧”“还是······吧”“难道······吗”

“······孰与(孰若)······”:“······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更······”“·····相比······怎么样”

“为所”、“为······所”“见······于”:表被动,相当于“被”

“以······为”:“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

“与其······孰若”:“与其······哪里比得上······”

“安······乎(哉)”:“怎么(哪里)······呢”

“独······耶(哉)”:“难道······吗”

“无乃······乎(欤)”:“不是······吗”

“宁······耶(乎)”:“难道是······吗”“哪里(怎么)······呢”

“是以”:“因此”

特殊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被动句:

①“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②“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③“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④“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别人控制)

⑤“为······所”表被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将要被人吞并)

⑥动词本身表被动。“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蔓草尚且不可以被铲除······”

判断句:

①“······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也” “斯用兵之效也”

“······,······者”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者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者,······”

“······者,·····者也”

②“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殂,我为鱼肉。”

“是”表判断。“问今是何时,乃不知有汉。”

“即”表判断。“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则”表判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表否定判断。“非死,则徙尔。”

“诚”表判断。“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乃”表判断。“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本”表判断。“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③语义上主谓直接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是(这里是代词"这里")吾剑之所从坠。”

省略句:

省略句只包括四种省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除此之外的任何省略都不是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省略宾语还包括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④省略介词。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

“贤哉,回也。”

②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微斯人,吾谁与归?”

(3)“之”,宾语提前的标志。“何陋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定语后置。

(1)“者”作为后置标志。“求人可使报秦者。”

(2)“之”作为后置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者”“之”连用作后置标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数量词作定语往往后置。“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④状语后置。

(1)“于”所带介宾结构后置。

“不拘于时,学于余。”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以”所带介宾结构后置。

“申之以孝悌之义。”

(3)“乎”所带介宾结构后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一狼”,“其中的一只(匹)狼”;“得”,“得到”;“骨”,“骨头”;“止”,“停下”;“一狼”,“另一只(匹)狼”;“仍”,“仍然”;“从”,“跟从”或“跟着”;“从”是动词作谓语,根据文意,跟的对象应该是“之”即屠夫,所以这句话是省略了“从”的宾语的省略句,翻译的时候加上“从”的宾语“他”。所以这句话可翻译为:“其中的一匹狼得到了骨头停下来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投”是动词作谓语,动词作谓语的句子要有动作的发出者,这里,动作的发出者是“屠夫”,省略了,属于省略句,翻译的时候要加上主语“屠夫”;“复”是副词“再一次”的意思;“之”在这里作“投”的对象即宾语,所以“之”在这里是代词,代指“狼”;“复投之”就是“屠夫再次投狼”,联系上下文,意思就是“屠夫再次(用骨头)投狼”。“后狼”,根据文意可知,应该是“后来得到骨头的那匹狼”;“前狼”应该是“之前得到骨头的那匹狼”;“止”,“停止”“停下来了”;“而”,根据前后意思应该是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可是”;“又”是副词,作“至”的状语,仍翻译成“又”;“至”是“到”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可翻译为:“屠夫再次用骨头投狼,后来得到骨头的那匹狼停下来了,可是,之前得到骨头的那匹狼又到了。”

“骨已尽矣”

“骨”,“骨头”;“已”,“已经”;“尽”,“没有”“完”,意译为“投完”;“矣”,虚词相当于“了”“啦”。所以这句话可翻译为:“骨头已经没有了”“骨头已经投(仍)完了”,也可以翻译成被动句即“骨头已经被投完了”。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而”,根据文意,在这里是表示转折的意思,可翻译成“可是”;“两狼”作这个句子的主语,可翻译为“两匹狼”;“并驱”是动词作句子的谓语,“并驾齐驱”的意思,在这里结合文意可以意译为“一起向前追赶屠夫”;“之”处在主语“两狼”和谓语“并驱”之间,所以“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如”是介词,“故”是名词“原来”“过去”,“如故”是介宾结构作状语,应该放在谓语“并驱”的前面,所以这句话是倒装句,是介宾结构作状语状语后置。既然是倒装句,翻译的时候就必须把它放到应该放在的位置。所以,这句话可翻译为:“可是,两匹狼像原来那样一起向前追赶屠夫。”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 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场主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屠”,屠夫,名词作主语;“窘”,“困窘”“窘迫”“紧张”,作谓语;“大”,原本是形容词,作形容词的时候后面一般跟名词,作名词的定语,但是在这里后面跟的是形容词“窘”,作状语,而一个词作状语的时候,这个词是副词的可能最大,所以,这个“大”在这里是副词“非常”的意思;“恐”,“恐怕”“害怕”,动词,作谓语,承前省略主语“屠”;“前后”,“前面和后面”;“受”,“受到”;“其”,“它们”“它们的”;“敌”,名词活用为动词,“攻击”。所以,这句话可翻译为:“屠夫非常紧张,恐怕前后都受到它们的攻击。”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顾”,“回头看”“看到”“看见”,动词作谓语,省略动作的发出者主语即“屠夫”;“野”,“田野”,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在田野里”“田野中”;“有”,仍然翻译为“有”;“麦场”,“打麦子的场子”;“场主”,“麦场的主人”;“积”,“堆积”;“薪”,柴草;“其中”,“麦场当中”,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应该放在谓语“积”的前面;“苫”,名词,“用草做成的盖东西的器物”,在这里属于名词作“蔽”的状语,属于词类活用即名词作状语,“用草苫子······”的意思;“蔽”,“覆盖”;“成丘”,“成为小丘的样子”。所以这句话可翻译为:“(屠夫)看到田野中有(一个)打麦场,场主在那里堆积柴草,用草苫子覆盖成小丘的样子。”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乃”,“于是”“就”;“奔”,“奔跑”“跑过去”;“倚”,“倚靠”;“其下”,“它(堆积成小丘样子的柴草)的下面”;“弛”,“放松”“松弛”,在这里意译为“放下”;“担”,作“弛”的宾语,所以,动词活用为名词“担子”;“持”,“拿着”。所以这句话可翻译为:“屠夫就跑过去倚在它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不敢”,能愿动词,不可以直接作谓语,需要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前”,名词,“前面”,在这里和“不敢”一起作谓语,所以,“前”必须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眈眈”,“瞪着眼看”;“相”,在文言文中有一种用法叫“动作偏指一方”,相当于一个代词,在这里作“向”的宾语;“向”,介词“对着”“朝着”,“向相”,属于倒装,宾语前置,即“向相”,“对着他”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可翻译为:“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看着他。”

少时,一狼径去,一狼犬坐于前。

“少时”,“不一会儿”;“一狼”,“其中的一匹狼”;“径”,“径直”“直接”,副词作状语;“去”,属于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是“离开”的意思;“一狼”,“另外的一匹狼”,作动词“坐”的主语;“犬”,名词,处在谓语动词“坐”的前面,但是不是动作的发出者,所以肯定不是主语,“谓前为状”,所以“犬”在这里作状语,翻译成“像犬一样”;“于”,介词“在”;“前”,名词“前面”,作介词“于”的宾语,和“于”一起构成介宾结构即“在(他的)前面”的意思,作谓语“坐”的补语。所以,这句话可翻译为:“不一会儿,其中的一匹狼径直离去,另一匹狼像犬一样坐在他的前面。”

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通俗地讲,是这个词指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一样。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大致有以下几种:

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古代汉语中的“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现在扩大泛指的通用名称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词义缩小

如,“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妻子”指“妻子和孩子”,现在单指“男子的配偶”。。

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古褒今贬

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如《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杨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古贬今褒

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

如,“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属于贬义,如《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后,锻炼之吏持心近薄。”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

如,“泼辣”古时指凶悍,蛮横不讲理,为贬义,如《水浒传》(第十二回):“(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辣,行凶。”而现代汉语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义。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久之”,“过了好久”,“之”,音节衬字无实意不翻译;“目”,“眼睛”,在这里指“像犬一样坐在屠户前面”的那匹狼的眼睛;“瞑”,“闭上眼睛”;“意”,“神情”,“暇”,形容词“悠闲”;“甚”,副词,“非常”,作“暇”的状语,应该放在“暇”的前面,所以这句话是倒装句,“甚”作状语,状语后置。所以这句话可翻译为:“过了好一会儿,前面的那匹狼闭上了眼睛,神情很悠闲。”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暴”,“突然而猛烈”;“起”,“起来”“起身”;“以”,介词“用”;“刀”,名词,作介词“用”的宾语,和“以”一起构成介宾结构“以刀”,作谓语动词“劈”的状语;“劈”,“砍”;“狼首”,“狼的头”;“又”,副词,作“毙”的状语;“数刀”,“多刀”,在这里是“砍了多刀”的意思;“毙”,“杀死”;“之”,代词,代指“狼”,作“毙”的宾语。所以,这句话可翻译为:“屠户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多刀杀死了它。”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方”,“正”“正当”;“欲”,“想要”“就要”;“行”,“走”,动词作谓语,省略动作的发出者即主语“屠夫”,翻译的时候加上“屠夫”;“转视”,“转身看”;“积薪后”,“堆积的柴草后面”;“一狼”,“另外一匹狼”;“洞”,在这里作谓语,肯定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其中”,“柴草中”,作谓语“洞”的状语,必须要放在“洞”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将其转化为介宾结构“在柴草里面”;“意”,“意思”“意图”“打算”;“将”,“将要”“准备”;“遂”,名词,“洞”的意思,在这里作“入”的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也要将其转化为介宾结构“从洞里”;“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攻”,“进攻”“攻击”;“其后”,“屠夫的后面”;“也”,语气词,表肯定。所以,这句话可翻译为:“屠夫正想要走,转身看堆积的柴草后面,另一匹狼(正)在柴草里面打洞,打算将要从洞里进入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身已半入,只露尻尾。

“身”,“身子”,在这里指“狼的身子”;“已”,副词,“已经”,作状语;“半入”,属于宾语前置即“入半”,“止”,“仅仅”;副词作“露”的状语;“露”,“暴露”“露出”;“尻尾”,“屁股和尾巴”。所以,这句话可翻译为:“狼的身子已经进入(洞中)一半,仅仅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自后”,“从后面”,介宾结构作状语;“断”,“弄断”“砍断”;“其”,“它的”;“股”,“大腿”,在这里属于古今异义词;“亦”,副词“也”;“毙之”,“杀死了它”。所以这句话可翻译为:“屠夫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乃”,副词,“才”,作状语;“悟”,“明白”,动词作谓语,省略动作的发出者即“屠夫”,翻译的时候要加上主语“屠夫”;“前狼”,“前面那匹狼”;“假寐”,“假装睡着”;“盖”,“原来”,表原因;“以”,介词,“用”,介词后面必须跟宾语,所以,“以”后面省略了宾语,结合文意,宾语应该是“这个方法”即“假寐”;“诱敌”,“迷惑敌人”。所以,这句话可翻译为:“(屠夫)才明白前面那匹狼假装睡着,原来用这个方法迷惑敌人。”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黠”,“狡猾”;“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顷刻”,“瞬间”“很短的时间”;“两”,数字,在这里指“两匹狼”属于数词活用为名词;“毙”,“死”“杀死”,在这里是“被杀死”,这句话属于被动句;“禽兽”,属于“偏义复词”,意义偏指“兽”;“之”,结构助词“的”,连接定语“禽兽”和中心语“变诈”;“变诈”,“欺诈”,动词,在这里作“禽兽”的中心语,作“几何”的主语,所以“变诈”在这里肯定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欺诈的手段”;“几何”,属于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是“有多少”的意思;“增”,“增加”;“笑”,在这里作“增”的宾语,所以“笑”在这里肯定是动词活用为名词,“笑料”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可翻译为:“狼也狡猾呀,但是顷刻之间两匹狼都被杀死了,兽类的欺诈手段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理论知识补充:同义复词、偏义复词

同义复词

同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语素并列构成的合成词。构成同义复词的两个语素本来是能够独立使用的单音词,由于它们经常连在一起使用,后来就构成了一个同义复词。

愿望 行走 美妙 思想 明亮 计算 潜移默化

如:李白乘舟将欲行。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A,名词性同义复词

稍稍宾客其父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斧斤以时入山林。

B,动词性同义复词

老臣病足·····故愿望见太后。

反归取之。

C,形容词性同义复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由此可见,同义复词的特点是:一般由两个语素语素构成,每个语素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组合在一起构成互不修饰和限制的并列关系,翻译的时候只需要翻译出其中一个语素的词义即可。

偏义复词

由两个单音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作为陪衬。

一、名词性偏义复词

构成这类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是相近或相关的,大多是表示具体的人和事物的名词,这种偏义复词中,被舍弃含义的那个语素起陪衬作用。

1,“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二、动词性偏义复词

构成这类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意义一般相反,表示一定的动作,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只取“入”义。

2、“昼夜勤作息”

“作息”:偏义“作”,工作。

三、形容词性偏义复词

构成这类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一般相反,表示人和事物的性质、状态的特征。这种偏义复词中,被舍弃含义的那个语素一般起陪衬作用。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异同”:只取异,不同。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远近”:只取“远”。

从我们对这篇文言文的推理分析翻译可以看出,文言文是最用得着语法的一个知识板块,不懂语法理论知识,不改变文言文的学法,很难学会自己推理分析翻译文言文。

加微信oayihzli12122235并关注“李老师知之语文”公众号,学习更多语文知识,了解更多学习方法。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