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读透苏东坡这篇八十余字小文章(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自会有所悟)

句子大全 2022-12-21 04:39:01
相关推荐

一篇小品文,不过八十多字,却普通而不平常,很高级地的示范了借景抒情。

不爱学文言文,也学不好文言文,除了方法,还有心态也一定存在问题!

也许本文能帮上你。

一般的阅读方法套路

只要你读得明白,就能悟得透彻,这篇文章大家都熟悉的:

不妨把全文和简要分析放在下边,边看边思考,苏东坡是如何做到?

整体把握其实,也看得清楚,文章呢,是写于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不过八十余字,也真没有写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

按理来说,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到黄州,有志不获驰,壮志难酬,那是多么郁闷哪,是不是可以浓笔重墨的书写呢?

当然可以这样。但是苏东坡却写得很平淡,没有像屈原那样。

无论是个人的性情还是文章,对同一件事都会有不同的反应,自然也有不同的效果。

按照初中阶段教学的要求,我们对全文的中心做如下的把握就行:

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

通过课堂上的分析,能够理解以上的归纳,其实也就够了。

考试阅读的要求但是这种够,仅仅是针对于考试而言的,对意思上的理解可以如此,对于文章细节的把握,却不能止于此。

一些词语是需要掌握的。

比如上文归纳的7个句子里面的词语,就是要记住,文言文积累的意义,和英语单词是挺像的。

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对这些基础的知识点的掌握,是很难撼动文言文的。

除了掌握词语,还要掌握一些重点的句子,能够顺畅的把这些句子翻译出来。

说到这里有同学就想问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其实最最简单的方法,无外乎是熟读成诵。

各位可能觉得这叫什么方法?太笨,一点方法的样子都没有!

熟读成诵的作用,不仅仅搞定考试那就对了,没有方法的方法,才可能是最高级的方法。刚才我们提到过,要熟读成诵,其实读也不是胡乱的读,要在有语感的基础上,把握节奏。

在有些地区,断句子,是中考要考的范围,其实断句子的背后,就是语感,而所谓的语感,则是建立在对于文章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再高级一点来说,是对主题的把握。

据说古人读书是摇头晃脑的,是以唱的节奏来的,其实他们在唱的时候,人是沉浸在文章里面的,就仿佛我们现在打游戏,人会沉浸在游戏里一样。

所以,我们这样来理解,看似简单的朗读,其实全身心投入的,你说高级不高级?

有了朗读基础,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于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就会有的放矢,不是无缘之水无本之木。

各位看到今天的课件当中所提出的问题,回答起来好像并不难。

学会提出问题但是读一篇文章,古文也好,还是现代文也好,最关键的是能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并不仅仅是为了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读每一篇文章都有比较适合的问题,普遍性的问题有:

作者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的艺术特色……

这都可以泛泛的去问,但是问题好不好,恰不恰切,却要看提问者的水平。

关于文章意思的理解,以上的课件中给出了三个问题,以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这些也不是让大家去背可记的,只是告诉大家,在知道如何普遍提问的基础上,还要让问题更有针对性:

比如说第2个问题,问的是文章结尾的议论;第3个问题问的是点睛之笔,问某一个词与作者心境的关系。

以上这8页课件,再加上一堆分析,大家可能觉得这文章变得更散了,甚至在把握上都出现了一堆困难。

其实这是一件好事情,知道庖丁解牛的典故,大家也都明白,没有读苏东坡这篇文章之前,它是作为一头完整的牛而存在的,和我们并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运用了种种方法,把这篇文章拆解开之后,就可以理解成一个解牛的过程,最开始的手法可能并不高超,刀子会钝,思路会乱,等到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游刃有余。

拓展阅读及分析

关于艺术特色关于苏轼的文章,其实我们课堂上的评价,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

其弟子黄庭坚评论就评价说“落笔皆超逸绝尘”,明朝的徐渭也赞叹“极有布置而了无布置痕迹者,东坡千古一人而已”。

读到这样的评语,大家是不是感觉到与我心有戚戚焉?

在文体上短小,在意蕴上却隽永,如此的小品文是于平易中把个人情感和意志透进了理性、普遍的民族意蕴渗才能实现的。

我们经常讲个人的情感要和民族国家社会的情感相统一,这一篇小文章就做到了典范。

在《送参寥师》一诗中,苏轼说: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在这篇小文章当中,也不难体会“静”的境界,千年前那小小的庭院,就为苏轼提供了进入“静”境界的空间。

除了“静”之外还有“虚”“无”,其实我们中国古人,除了崇尚有之外,也能把“虚无”写成大好的文章。譬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便都是写“无”写“虚”的好文章。

苏东坡的这篇文章也是,“庭下如积水空明”,并没有直接提及月色,月色却铺洒庭院无处不在。为何“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消失了,剩下的只有看似空虚的明亮。

然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种传统。即使单单是写月光,也有“月色如水”的词语,更有“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连天”的诗句。

关于贬责的痛苦。然后我们再说一下关于苏东坡被贬黄州的事情。

在前文中我们说过,苏东坡并没有直接的说他被贬很痛苦,但是这篇小文章中,却能细微地读出一些这样的情感。

这当然和苏东坡的美学思想有关,更和他旷达的情怀有关。什么叫旷达?就是想得开,也能一定程度的放得下。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儒家文人共有的情怀。但是如果实现不了,又该如何?

儒家的入世和老庄的出世,在许多文人身上是统一的。

谪居黄州,苏东坡不仅写下大量带有道意禅味人生哲思的文章,还自筑雪堂,开始号“东坡居士”。此时他不再执着于人世的进取与功业,转而逃遁与退避,追求心灵的安适与宁静。

《记承天寺夜游》中就有“闲人遣闲愁”的意味,这也是得之于传统的。

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案牍之劳形”,不也掺杂着不可言说的苦涩?

这种苦涩的情绪都需要一种调整,而虚和无便是最好的心灵之药。

初中语文,如何让记叙文立意鲜明,只告诉你两个管用的方法!

中学英语,拿高分不难,先用这样的方法解决掉你的错题

中考语文,如何把作文写出新鲜感?贴近生活更要贴近自我!

提升核心素养,从根底搞定语文学科,成为百战百胜的尖子生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人生底色看语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