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古人讲“一代做官九代绝” 下半句才是重点(两句话道尽世态炎凉)

句子大全 2022-12-22 04:33:02
相关推荐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作为古思想中的人生四大喜事,时至今日依然被奉为经典。

早在封建社会时对于没地位、没背景的普罗大众而言,如果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考上进士,那么等待自己的就是飞黄腾达了。

隋文帝下诏举“贤良”之前,古代的官员都是在贵族子弟中选拔,说白了就是身份地位高贵的人,才会被列为国家选官的对象。

而从隋朝开始才有了科举制的雏形,到了唐代时才被发扬光大。那么为什么古人要说“一代做官九代绝”呢?其实,下半句也同样十分经典,两句话道尽世态炎凉。

一、一代做官九代绝

古人特别讲究家族观念,所以一旦一个家族中有人考中进士,那么不仅是一件光耀门楣的事情,而且接下来还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家族中做官的人会为自己的家人大开绿灯,除了会提携家族中的读书人当官之外,还会让整个家族的人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而俗语“一代做官九代绝”的说法,确实让人有一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难道家族中有人做官,反而会让九代人“绝后”吗?

在古人的观念中自己没有儿子就会变成“绝户”,因为过去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严重,就算是家中女儿成群也不算有后人,因为女儿早晚有一天要嫁给外人。

虽然这句话听起来很荒诞,但如果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大家就能明白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无论古今,做官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清官;而另一类就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贪官。

世人在唾骂贪官的同时,也特别期待清官在世,由于旧社会时期很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都特别不纯。

“学而优则仕”虽然是所有读书人的共同愿望,但绝大多数人读书却都是为了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以及车马多如簇。

虽然古代不乏清正廉明的清官,但贪官却比比皆是,他们读书做官的目的就是追求大富大贵。

朝廷虽然每年都给他们发俸禄,但这点钱只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要想锦衣玉食就不得不贪污,即使历朝历代都设立了严苛的法律,专门针对贪官污吏,可是却依然有人铤而走险。

一旦贪官被弹劾就要受到核查,一旦证据确凿就要被处罚,如果贪污的银两并不多,那么可能只是被罢官或流放了事,一旦贪污的数目特别巨大,那么就会被砍头、罚没家产,甚至还要诛三代、灭九族。

可见“一代做官九代绝”的说法绝不是虚言,原本家族中有一个做官的人,会让整个家族都倍有面子,可是一旦这个做官的人因为贪污,或者犯了其他不可饶恕的罪行,那么整个家族也会跟着遭殃。所以依照这种说法,很可能他就没有后人了。

二、一家发财九家贫

为什么会有“一家发财九家贫”的说法呢?表面上来看仿佛是在说一个家庭发财了,就要有九家人受穷。

“九”在古代是一个虚指或泛指的数字,形容非常多或数不清。其实,这句俗语非常好理解,常言道“财发狠心人”,一个人要想发达就要不择手段。

旧社会的贪官污吏之所以会财大气粗,原因就在于他们捞的都是黑心钱,说白了就是搜刮的民脂民膏。为啥过去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

一个芝麻绿豆大小的的县太爷,竟然可以在三年之内吃得脑满肠肥,还不是从老百姓的身上搜刮来的嘛。

早在封建社会的时候,贪官污吏为了中饱私囊,会不长期剥削和压迫老百姓,他们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经常增加一些苛捐杂税,一部分上缴国库剩下的就都进了自己的腰包。虽然老百姓因此叫苦不迭,可是贪官又怎么可能管这种事情呢?

要是年年都是大丰收还好一些,一旦遇到收成不好的灾年,面对繁重的赋税很有可能把全部粮食交给官府。为了活命老百姓不得不出去逃荒,所以才有一家发财九家贫的说法。

结 语

元代诗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曾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诗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语道破了元朝时期国家和官员与民争利的凄惨景象,殊不知除了元朝之外,就算是在唐朝和明朝这种事情也屡见不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