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历史上的有为君主大都喜欢说同一句话(是巧合还是另有深意)

句子大全 2022-12-23 05:46:01
相关推荐

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其本意乃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我们换个角度来看,《通鉴》其实就是一系列关于“聪明人”的故事。

《通鉴》里集合形形色色的聪明人,有明君、有贤臣、也有小人物,当然作为聪明人的反衬,也少不了蠢货的故事。

回到题目中的问题,通读《通鉴》,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历史上这些有为的君主都喜欢说一句差不多的话,这句话就是:

“善!”

这句话相同的表述也可以是:“然也!”用现在的白话文来解释,就是:

“对的。”“你说得对。”“说得好。”

这句话出现的场合其实大多相似,就是臣子向君主谏言的场合,君主觉得臣子说的有道理,最后就是这么来一句总结性的表态——“善”。代表君主的认可和采纳。

这句话其实反应了人们对明君的一个普遍性认知和判断,那就是明君一定是善于纳谏的。

明君与纳谏

对于一个君主而言,臣子的谏言可以听也可以不听。但往往明君都是善于纳谏者,这里面体现了什么样的智慧呢?

先来看一个正面的例子: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文侯说:“编钟的乐声不协调吗?左边高。”田子方笑了,魏文侯问:“你笑什么?”田子方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魏文侯说:“对。”

这里面的道理在今天依然适用,作为领导者真正需要做的是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而不是方方面面都要去亲历亲为,什么事都要掺和一脚。

再来看一个反面案例。

嗣君好察微隐,县令有发褥而席敝者,嗣君闻之,乃赐之席。令大惊,以君为神。又使人过关市,赂之以金,既而召关市,问有客过与汝金,汝回遣之,关市大恐。

卫嗣君是个喜好“察微隐”的,说白了就是连臣子的隐私都要查的一清二楚。有个县令垫床用的席子破了,他知道后,赏赐给他一床席子,县令震惊,以为嗣君是神人。他还派人去关市,假装贿赂管理的官员,然后把这些官员召集来,说你们收受了贿赂,快还回去,官员们吓得屁滚尿流。

堂堂君主好这口。再仔细想想为什么他连大臣的席子破了都知道?细思极恐。

司马光在《通鉴》开篇有一段话,描绘了国家治理必须依靠“礼”,也就是纲纪的核心原因: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在家天下的封建制体制下,君主怎么能靠一个人管所有事情呢?所以,君主的核心任务乃是管理三公,再由三公统帅诸侯,一级一级往下,这就好比是心腹与手足,躯干与枝叶的关系。

这段话完整论述了君主集权制下的管理逻辑,也是《通鉴》的智慧所在。

把智慧藏起来

上述案例如果用为人处世的哲学来解释的话,就是“守拙”意识。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更善于将自己的智慧藏起来,而不是时时刻刻,事事处处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对于一个君主来说,臣子能干更有意义和价值,因此真正的明君往往更善于让臣子去“发挥”,换句话说就是,道理你去讲,我就负责总结说“善”就行了。

这样的结果就是臣子会觉得自己得到了重视,自己的才干找到了可以自由发挥的平台,于是干劲更足,对君王自然更加认可和忠诚。

有趣的是,这样的智慧和观点,在美国人洛克菲勒那里也有同样的阐释。

作为历史上最富有的美国人,洛克菲勒堪称白手起家,创下了偌大的财富帝国,而他在给他儿子的38封信,则反应了他的人生智慧。

在《隐瞒你的聪明》这封信中,他写道:

自作聪明的人是傻瓜,懂得装傻的人才是真聪明。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洛克菲勒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两种聪明的人:一种是发挥自己才能的聪明人;另一种是开发别人的聪明人,而作为领导者,显然更重要的是开发别人的才能。

作为领导者的才能之一就是能抓住人心。

那么,就需要你放低姿态,贴近别人的心情,走进别人的内心,并且要宽宏大量,这样才能让你的部下真心实意地为你工作。

俗话说,越是成熟的稻子,稻穗越是下垂。

看来,这个道理得到了古今中外领导者的普遍认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