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一答题就无话可说(你可能缺少这份论述金句语料库)

句子大全 2022-12-27 02:53:01
相关推荐

“为什么我背了这么多知识点,一答题就无话可说呢?”

最近小编收到最多的私信就是“如何答题”,尤其面对论述题时,不少宝宝总感觉自己无从下笔,要说知道吧好像也知道,但写到卷子上总有些“词不达意”或总感觉用语不够“高级”。而出现这些问题的一大原因就是语料积累不够!毕竟背会理解≠答好题,要想和其他同学拉开差距,构建属于自己的答题金句语料库是必不可少滴!

语料积累为什么重要?

1.摆脱大白话,增强论述高级感

2.拒绝浅薄化,增强思维批判性

3.与时代接轨,增强论述新鲜感

所以,小编今天就为大家贴心准备了【新媒介】【新技术】两大版块的最新金句语料,还不赶紧看过来~

Ps.之后还会陆续推出其他专题的语料库哦 !大家想看什么专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篇内容概览

新媒介金句语料

媒介与时空

01.“媒介技术对时间的操控创造了新的时空结构,使已经流逝的时间经过媒介储存后重新具有“实时”乃至“随时”的特性,时间的可逆性和随变性成为了现实。”

关键词:媒介技术,时间的特性

用法:可用于阐述媒介技术对时间的改造,放在开头引出下文。

02.“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被视为重塑了传统的线性的传播时空观,在提高传播速度的同时也缩短了实际的传播距离,改变了整个社会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和态度。”

关键词:传播时空观的重塑

用法:和上句一样,可用于开头阐释新媒体对传统时空观的重塑。

03.“电子媒介在打破原有的空间格局的同时,也在重构新的空间格局,新旧场景的融合和交替会导致旧场景中的社会关系和规则出现某些不适应,这也是当下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当下新媒体技术虽然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但人始终是媒介的本体和最终状态,场景化相当于创造了一种新的传播结构,强调以人为中心,人与媒介、场景之间彼此的融合。”

关键词:场景化传播

用法:用以探讨未来传播发展和传播结构变化的趋势。

04.“大众传播在物理意义上跨越了时空距离,因此常常使人忘记这种距离本身,从而将信息、符号和文本置于前台的显著位置,并将起到中介化作用的媒介置于后台的隐匿位置。举例而言,当人们手握手机浏览社交媒体时,吸引他们的是屏幕上的文本,手中的手机此时似乎“抽身而去”,人的知觉经验由此被遮蔽。”

关键词:媒介的隐匿和遮蔽

用法:可用于进一步探讨大众传播时代媒介和信息的关系。

05.“在当代社会,时间危机因媒介时间的来临和社会事务量的增长而逐渐加深,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人在即时性支配的情境下被时间所压制,而这一切都是资本力量与社会加速共谋的结果......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化时间秩序的终结,时间犹如蒙太奇一般被重新剪切和拼贴,使得信息时代人们的时间更加碎片化。这导致在社会加速的语境中,个体必须不断地切换自身的身份和角色,以便能够更合理地处理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社会加速理论

用法:可用于解释数字化时代人们面临的时间危机、社会“新异化”危机,进行反思。

媒介与身体

01.“在身体、媒介与后人类主义的交织下,我们正在重新发掘身体的意义:即身体有着其他媒介所不具有的兼容性和灵活性,在万物皆媒时代,人的身体应当是“所有媒介的媒介”,是交流中最重要的媒介,具身经验虽然由技术建构,但技术也并非独立于人而存在,身体与技术在相互构造与实践中强化着人的主体性。”

关键词:身体媒介,人的主体性

用法:媒介和身体的交互关系

02.“唐·伊德认为,身体在技术中超越生理维度并具有多重的含义。第一重含义是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即活着的、感知和经验世界的身体。第二重意义是指被文化或社会建构的身体,是福柯意义上的身体。这两重身体与技术相互影响,形成了第三重的身体———被扩展的身体,即技术身体,握着手机打游戏、跟人远程网络视频、穿戴VR头盔的身体,都属于技术身体。”

关键词:身体的多重含义,技术身体

03.“技术与身体的交互呈现出’双向驯化’的性质,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人的感官、习惯和思维;人也同样可以能动地塑造技术,让技术变得趋于人性化。这种双向的“驯化”既是一种角力和博弈,又是一种对话与协作。”

关键词:技术和身体的双向驯化

04.“互联网的发展为身体与空间提供了一个新的场域,如果说技术作为身体的外延发挥着作用的话,互联网技术就意味着这一外延的数字化,即我们可以在一个全新的空间中通过操纵一系列的符号、一连串的字符来表征自己的身体,这个表征即我们在赛博空间中的“在场”。在互联网时代,在场与缺席这一对概念得到了重构,它们不再是以实体的肉身为基准的。”

关键词:身体在场与缺席

05.“在疫情的影响下,人们不但在个体层面萌生了对疾病的恐惧、对身体健康状况的担忧,也从集体、社会层面为自己是否能融入健康的群体而担忧。而今的信息环境不仅是这种焦虑的放大器,也从根源上制造着新的身体焦虑......它背后隐含的逻辑是对主体性丧失的焦虑,对不确定的社会环境的担忧,对不断加速、压缩的生活方式的恐惧,对自身“异化”、边缘化的恐惧等。”

关键词:疫情,身体焦虑

用法:疫情时代如何产生身体焦虑

媒介化和媒介依赖

01. “在沉浸传播时代,媒介的意涵被空前延展,既然“万物皆媒”,那么人本身也成为了媒介。传播不再有单向、双向的区隔,个体既是传者同时又是受者,既是信息的生产发布者,又是消费者。沉浸传播模式包容了过往的一切传播形态,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更紧密地融为一体,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

关键词:万物皆媒,沉浸传播

用法:可用于阐述万物皆媒时代的特征;什么是万物皆媒

02. “日常生活的媒介化,也意味着媒介化行为与日常生活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媒介化行为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人与人的互动也更多地依赖公共媒介。人们谋求自己的生活在公共化的媒介世界里曝光,以此追逐公共媒介里的话语权,人们常常会以如何进行媒介化表达来审视自己的生活,甚至会为了媒介化表达来调整生活。”

关键词:媒介化

用法:媒介如何全方位渗透进人的日常生活

03. “媒介化生存最典型的症候,就是媒介实践与日常生活的区隔正在逐渐消失。所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不能仅仅理解为社会信息传播渠道的丰富与拓展,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新媒体已经超越大众媒介的信息传递功能,成为全方位渗透于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性生存架构。今日的智能手机并非加强版的电视,它深深地嵌入主体,变成了人的一个部分。媒介化生存,正在成为人类的整体生存方式与日常生活状态。”

关键词:媒介化生存,媒介渗透

04. “受众对社交型短视频平台过度依赖的过程也是一个将自身逐渐“媒介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众沉溺于平台所提供的娱乐化、碎片化、口语化的文化氛围,在现实社会中所必须具备的独立、理性及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逐渐被削弱,价值理性逐渐被无节制的信息获取欲望所取代,受众也逐渐成为一个被享乐主义掌控的‘媒介人’。”

关键词:媒介依赖,享乐主义

用法:对媒介的过度依赖产生的负面效果

媒介与社会

01. “网络的出现,使得在‘脱域’前提下形成的共同体变得更为常见,特别是当人们以匿名的方式存在时。脱域意味着人们对现实环境的切割,与现实关系的剥离。虽然事实上人们在网络脱域化生活的骨子里仍带着现实的烙印,但至少在表面看,人们获得了摆脱现实共同体而寻求新的归属的可能。”

关键词:网络共同体,脱域

02. “在社会阶层固化与观念碎片化并存的时代,同温层是人们获得庇护、归属感的方式,在不同时候,人们会选择不同的庇护所,其目标都是让自己得到尽可能多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加了获取庇护所的便利,这也就意味着,人们更容易固守自己的认知、观点与立场,‘选择性心理’被强化,对异质信息、意见的宽容度会进一步下降。”

关键词:同温层,流动的心理共同体

用法:可用于进一步阐述网络引起的圈层化

03. “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在新媒介环境下的景观社会中,部分表演者自我景观过剩,在别人营造的影像中度过自己的生活,形成了景观最典型的表现,即本质与表现的分离。个体沉浸在他人或自己制造的景观里,逐渐被景观绑架,被景观征服。

关键词:景观社会,自我异化

用法:新媒介环境如何构建景观社会

新技术金句语料

智能媒体

01. “在新闻生产领域引入智能化的机器,不仅是为了将人从某些机械、刻板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重要的方向是与人协作,拓展人在某些报道领域的能力,人机协作,将在新闻选题的策划与发现、新闻深层规律的探析、未来趋势的预测以及传播效果的预判等方面带来新可能。”

关键词:人机协作

用法:智能媒体在新闻生产领域的应用

02. “在数字化媒体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媒体行业已然迎来了“AI + 媒体”的媒体融合时代。技术产生革命性变革,以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不断融入到媒体中,机器人新闻写作、无人机报道和 VR/AR 报道的出现,正是媒体融合智能化的呈现。”

关键词:媒体融合智能化

用法: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融入媒体中

03. 用户平台、新闻生产系统、新闻分发平台及信息终端是构成智媒时代传媒业生态的几个关键维度。它们彼此关联,而每一个维度的每一个变化,都意味着更多非媒体力量的进入。这也意味着传媒业原有边界的进一步消融,一个极大扩张的传媒业新版图将在新的角逐中形成,新的生态也是在这样无边界的大格局中重构 。

关键词:传媒业新生态

用法:智媒时代下的传媒业

04. 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初期仅扮演一种提高新闻生产效率的辅助性工具角色,并未给新闻价值带来实质性的创新与扩展。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升级及其对新闻业的进一步渗透,其作用已经逐渐从生产层面延伸至价值层面,在人机互嵌中完成了新闻时空价值的扩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

用法: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生产中扮演角色的变化

大数据与算法

01. “在算法广泛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的时代,算法已经成为人的一种新的技术伴侣。一方面,我们需要接受算法的存在,利用它来拓展人自身的能力,享受它所带来的便利 ;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对这样一种伴侣带来的控制和其他风险有足够的识别与反抗能力。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一种与算法社会相匹配的算法素养。”

关键词:算法素养

用法:如何辩证地看待算法

02. 算法带来的另一类风险,是对人的“囚禁”。如果算法应用不当或过度,人可能会在认知与决策、消费、社会位置、劳动等多方面成为算法的“囚徒”。今天算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与信息的连接。算法促成了人与某些信息的匹配,但同时过滤了其他信息。

关键词:算法风险,算法“囚徒

03. “算法社会一定是科技精英社会。少数人会成为主宰,而大多数人只能顺从。”在某种意义上,算法会加剧数字鸿沟,信息技术的贫者不仅与算法权力无缘,也会在他人的算法权力的控制下,被困在自己的社会阶层中。

关键词:算法与数字鸿沟

用法:算法对于社会贫富差距、数字鸿沟的影响

04. 在传统时代,媒体人角色是信息采集者,主要工作内容是报道事实。在融合媒体时代,媒体人角色是平台搭建者,主要工作内容是聚合社会化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媒体人角色是意义生成者,主要工作内容是阐释事件的影响。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媒体人角色的转变

短视频与直播

01. 视频空间也是一个公私界限更加模糊的世界,它比文字更多地展示了私人化的空间,人们以私人空间的部分开放换取在公共空间的关注度。一旦获得足够多的他人的关注,那么人们的私人空间也就会进一步“公共化”。观看者也因此获得一种俯视并进入他人私人空间的机会。因此,视频化生存,也是在公域与私域的混合空间中的生存。

关键词:视频化生存,公私领域

02. “短视频是典型的场景传播,这也是它流行起来的原因之一,短视频在很多方面反映了场景的特点,一是短、碎片化,方便传播; 二是偏向画面,比文字更便于接受; 三是它适合于新媒体传播,或者说它是属于社交传播的; 四是它和直播相反,自带时间特征; 五是非仪式的,平民化。在短视频的场景中,过去变成了漫长,短代表了现在,每一个空间的停留时间越来越短。如同在抖音中,空间变成了一个角落。”

关键词:短视频特征

用法:用于阐述短视频的特征

03. “短视频这一新兴媒介的出现,打破并进一步瓦解了记忆权力的垄断性,促使集体记忆的协作性生产成为常态,权威性的集体记忆虽然主导着整个社会的认同形塑、代际传承,但短视频技术地位解构了权威的绝对性与唯一性,碎片化小众化的集体记忆生产、分发与消费成为权威记忆的重要补充,并逐渐嵌入到整个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当中。”

关键词:短视频,集体记忆

用法:短视频的影响,对记忆权力的重构

04. 网络直播因其场景化与深度嵌入的互动效应,在诸多公共热点事件中扮演着新型舆论平台的角色。随着多元化力量介入直播舆论场,直播场景逐渐融合并呈现出典型的“双重建构”特征——平台自身因网红特质经常作为媒介事件受到关注,同时通过内容互动与场景变革再度生成舆论事件。由此,在泛直播化趋势下,网络直播内涵已经发生结构性改变,从作为议题互动的空间转向更丰富的舆论场景。

关键词:网络直播

用法:网络直播内涵的演

数字监控

01. “透明社会是一个不信任的、怀疑的社会,由于信任日渐消失,社会便开始依赖监控。对透明的大声呼求恰恰表面,社会的道德基础依然脆弱不堪,真诚、正直等道德价值越来越失去其意义。作为一项新的社会命令,透明正在取代日渐式微的道德审查机构。”

关键词:透明社会,社会监控

02. “如今的监视并不像人们通常所想的那样,以侵犯自由为目的。与此相反,人们资源的将自己交付给全景注视。他们通过自我暴露和自我展示,主动为数字化的全景监狱添砖加瓦。这里的囚犯既是受害人,也是作案人。其中蕴含着自由的辩证法,原来自由即监控。”

关键词:数字化的全景监狱

用法:这两句均出自韩炳哲先生的《透明社会》,可以用来阐述数字化时代监控社会的特征——即成为一种全照明式的监控社会,而不再从中心点出发、以全能的专制目光进行监视。

技术批判与人的异化

01. 从现实角度看,媒介已经浸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构建了媒介化的生态,尤其智能媒介如算法、机器人正在成为一种隐性的权力结构,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等层面发挥作用,甚至取代人们的思考能力乃至行动能力。如果我们过于依附于媒介,把一切都交给算法技术来进行决策时,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会逐渐退化,人的身体和经验反而成为媒介所剥削的生产工具,人类将进行重复而无意义的数字劳动,陷入一种新型的“异化”状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无用阶级”。

关键词:媒介技术影响下人的“异化”

02. “我们对数字媒体趋之若鹜;它却在我们的主观判断之外,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感知、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共同生活。如今,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却不能对痴迷的结果做出全面的判断。这种盲目,以及与之相伴的麻木即构成了当下的危机。”

关键词:数字媒体对人的行为、感知、思维、情感的影响

03. 当人越依赖媒介提供的资源,媒介的时间律令便不断加深对人的规训。由此看来,信息社会的人被进一步数据化了。在媒介技术的加持下,人们能够最快地获取自身所需的信息, 桑斯坦所说的“信息茧房”无疑是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又一加速器。所以,今天的异化已经从物化的异化,变成为数字化的异化。

关键词:数据化,信息茧房,规训

04. “技术理性的发展,使理性越来越工具化,霍克海默批判说:如今理性不仅成为商业工具,而且理性的主要职能在于找到通过目标的工具以适应任何既定的时代。技术越来越成为获得利益的主要方式 , 当人成为机器的附庸之后,理性也就越来越成为经济利益的工具,最终把人的思想变成了利益与权力的工具。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纯洁性已经消失,社会的一切行为都变成了技术行为 , 政治也以解决技术问题为先导目标。在这个理性工具化的时代,传统思想中的价值思维消失了,人越来越异化。”

关键词:技术理性,理性工具化

用法:可用于阐述技术的价值,价值理性如何让位于经济利益。

主编:羽生生

编辑:奇亚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