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必看:语文修辞手法

句子大全 2022-12-29 04:57:01
相关推荐

修辞

语言的表现力往往需要借助修辞手法的准确使用来体现。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和引用等。

1.比喻

比喻( 在说明文中相当于打比方 )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 隐喻 )和借喻三类。

2.拟人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

拟人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具体有以下三类。

( 1)对动物、植物的拟人化。如: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 2)对非生物的拟人化。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高尔基《海燕》 )

拟人化后的事物,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但仍然保留物的许多属性。因此,拟人不仅不能违反所拟之物原来的本质特点,还要兼顾物与人、物与物之间原有的关系和支配它们的自然规律与生活规律,不可牵强附会。

( 3)把抽象概念拟人化。如:正义被绑着示众,真理被蒙上眼睛。( 艾青《在浪尖上》 )

3.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可分为三类。

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特点,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发读者的联想。

4.排比

排比是将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达到加强语势的效果的修辞手法。

恰当地运用排比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刘成章《安塞腰鼓》 )

5.对偶

对偶,俗称“对对子”,是将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的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能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从内容上可分为三类。

6.反复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某种结构的修辞手法。有以下三种类型。

( 1)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如: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

( 2)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如: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刘成章《安塞腰鼓》 )

( 3)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如: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语段,一方面表达出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排比与反复的区别

排比和反复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

7.设问

设问常用于表示强调。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

8.反问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如: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茅盾《白杨礼赞》 )

9.借代

借代,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与之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作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作本体。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借代手法在古诗文中很常见,如用“杜康”代酒,用“潘安”代美男子,用“婵娟”代月亮,用“孔方兄”代钱币等。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 1)部分代整体。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指船 )

( 2)特征代本体。用借体( 人或事物 )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分别代指老人和小孩 )

( 3)具体代抽象。用具体的、可感可观的事物代抽象的概念。

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烽烟”本指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

( 4)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第二个“李公朴”代指像李公朴一样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本体之间仍然有直接的关联。

借喻重在事物的相似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喻体和本体之间就不再有相关联系。

10.引用

引用指引他人的诗句、格言等来表达观点或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类。

( 1)明引。又称“明用”,即在文中直接说明出处来源。

如:《诗经》中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里的“蒹葭”,就是芦苇。

( 2)暗引。又称“暗用”,即不说明出处,直接把引文写到文章中。

如: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