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闻道朝夕 国学经典|英雄出自何处(王通千古名句值得品读)

句子大全 2022-12-30 04:36:01
相关推荐

英雄出自:“自知者英,自胜者雄”语出隋代王通《中说·周公篇》

“李密

问英雄,

子曰:‘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问勇,

子曰:‘必也,义乎!’”。

意谓能正确估价自己的人是俊伟之人,能战胜自己的私心杂念的人是杰出之人。说明人贵在能够自知自胜。英:优异,杰出。雄:出众。

其他经典千古名句:

1、三教于是乎可一矣。

出自《文中子中说·问易篇》。【译文】三教到这个时候可以合一了。

2、内不失真,而外不殊俗。

出自《文中子中说·礼乐篇》。【译文】心里不失真理,但是外表和世俗没有什么区别。

3、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出自《文中子中说·事君篇》。【译文】如果高楼大厦要倒下来,不是一根木头就能支得住的。

4、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

出自《文中子中说·周公篇》。【译文】至人隐于天,其次隐于地,再次隐于名利。

5、人能弘道,焉知来者之不如昔也?

出自《文中子中说,问易篇》。【译文】人人都能弘道,怎么知道后来的人不如过去的人呢?

6、大哉,时之相生也!达者可与几矣。

出自《文中子中说·问易篇》。【译文】伟大啊,四时的生生不息,通达的人可以与四时接近了。

7、舍其所争,取其所弃,不亦君子乎?

出自《文中子中说·周公篇》。【译文】舍弃大家所争夺的,拿取大家所抛弃的,不也是君子吗?

8、名实相生,利用相成,是非相明,去就相安也。

出自《文中子中说·问易篇》。【译文】名与实互相生化,利与用互相成就,是与非互相分明,去与来互相安定。

9、强国战兵,霸国战智,王国战义,帝国战德,皇国战无为。

出自《文中子中说·问易篇》。【译文】强国用军队去征战,霸国用智谋去征战,王国用正义去征战,帝国用仁德去征战,皇国用无为去征战。

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道号文中子,隋朝人,为隋末大儒,生于书香世家,其父王隆、其弟王绩、其孙王勃都以文章成名天下。

王通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好学,深受儒学的熏陶。加之天生聪明,勤奋有加,在父亲的直接教育下,学贯天人,出类拔萃。18岁时,遵父命负笈求学,走访海内名贤。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今绍兴)夏典,问《礼》于河东关于明(即关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王仲华。这期间,他拜见了许多高贤、学者,受到了很大的教益。求学期间,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不解衣者六年之久”,系统研究了《书》、《诗》、《礼》、《乐》、《易》和《元经》等经典名著,并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仁寿三年(603),他西游长安,曾被隋文帝在太极殿召见。在金銮宝殿上,面对满朝文武,他口吐经纬,道出了广为传颂的治国、安邦、富民的《太平十二策》。当文帝询问治国之道时,他答曰:“推行仁义之策,兴礼乐之治。”当文帝问到具体方略时,他回答:“得人才者得天下,道德为轴帝天下,施仁政者安天下,顺民心者定天下,公而忘私昌天下,刚柔相济顺乎自然治天下,田不荒废民不缺具货不堵塞富天下,邦交睦邻强天下,选贤任能合天下,贤臣当政民富国强稳天下,功过分明赏罚严明统天下,精兵简政居安思危康天下。”他的回答,首尊王道,纵横捭阖,稽古验今,使文帝心中大悦。然而,因公卿嫉贤,主张不为所用,王通遂作《东征之歌》:“我思国家兮,远游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礼布衣。遂怀古人之心兮,将兴太平之基。时异事变兮,志乖愿违。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皇之不断兮,劳身西飞。”

他离开京师,退归乡里,开始设教讲学,著书立说,教化士民。

王通在河汾设教讲学的地址,主要在黄颊山的“白牛溪”。黄颊山位于吕梁山南端,在今河津市城区东北17.5公里的该市与稷山县相交处,“白牛溪”在黄颊山的深处。这里有一天然山洞,洞深3.5米,高约2.5米,洞门砌石为墙。门额上刻有“飞云洞”三字,左边刻有“紫金山王文中子隐居处”,右边小字刻“明万历三十年闰七月吉日修”,后人称此洞为“文中子读书处”。洞内原有一“发云洞”,深不可测,文中子隐居此处后,经常出现云雾腾腾,一发云就下雨,促使禾苗茁壮成长,“飞云洞”就此而得名。

这“飞云洞”坐北向南,天然合龛,北面背靠大山,东西山峰对峙,成簸箕形、圈椅式,周围峰峦四合,松柏环抱,实在是一处风霜高洁,远离尘埃,山水交融,藏风聚气,隐身潜心读书著述的好去处。洞前有一片开阔的地方,约二三亩。散落在蓬草深处的残垣断壁,古砖老瓦,让人遥想到当年王通在这里聚徒讲学的盛况。据乡民们讲,“文中子洞”东边山谷还有个“王绩读书洞”,又名“老君洞”,那里过去还有三宫庙、三清庙、玉皇殿等,景色亦很幽美。

当年,王通隐居此处10年有余,专心致志,著书授徒。他在这里写出了《礼论》25篇,《乐论》20篇,《续书》150篇,《续诗》360篇,《元经》50篇(一说31篇),《赞易》70篇。这些珍贵的著述,大都因世乱而湮没,至唐贞观年间,已有十分之六有条无篇,至唐末仅存《中说》一书。

《中说》是王通授徒讲学期间,师生们的对答之作。由门人薛收和姚义汇集,并写了序言。之后,王凝、王福畤、王勃均尽力补修。北宋时期,崇文尚儒,天圣年间,阮逸说:“当时世间流行的《中说》本‘文多残缺’,逸家藏古编尤为精备,遂列十卷刊行于世。”可以说,《中说》成书于唐,刊行于宋。现在流传的《中说》一书,系阮逸注本《中说》10卷。清人杜本洛曾就《中说》一书赋诗曰:“太平策兮今不传,续六经兮悉失编。惟有《中说》兮行于世,条理详明兮接前贤。”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王通入祀孔庙,列东庑先儒位,这是朝廷对王通学术思想地位的进一步肯定。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