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关于《文心雕龙》风骨篇的浅见

句子大全 2022-12-30 05:21:01
相关推荐

关于“风骨篇”,是”文心雕龙”的重要内容,且为现在的多种文学史、批评史所沿用,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为古代文艺研究者所重视。但“风骨”是多年来“文心雕龙”研究里争议很大的问题之一”,这里只能简述一点自已的浅见。

“风骨”二字最初用于人物品评,指人的风神骨相,如《论衡。骨相篇》和《人物志》中的“骨法”、“骨植”等;“世说新语”中的“风神”、“风韵”、“风骨”之类说的比较多。例如清人李重华论诗所说:“诗以风骨为要,何以不论?曰:风含于神,骨备于气,刘的“风骨”论虽然和六朝的人物论和画论都有很大区别,却显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历代论者对于风骨概念的运用,有两种情形值得注意:第一是词异而意同。有的称为“风力”,如钟嵘讲的“建安风力”;有时简称为“骨”如李白讲的“建安骨”,都和严羽说的“建安风骨”基本相同。

第二是词同而意异。如后魏祖莹所说:“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明代费经虞所说:“唐司空表圣以一家有一家风骨”《雅论。品衡》。这两个“风骨”都指风格。有的以“神气”为“风骨”、“汉魏风骨”、“建安风骨”、“盛唐风骨”等等的不同。这类变化,往往随论者具体命意不同而各别,是不能一概等同视之的。历代运用情况虽较复杂,但除极个别地方指风格而属另一概念外,其余大多数都有一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刘勰用一个“力”字泛指风骨之力,正概括了“风骨”的基本特征。

无论称“风力”、“骨力”或风骨之力”,都指作品的刚健有力之美。风骨篇评具体作品的“骨髓峻”,“风力道”,其“道”其“峻”,同样是刚健有力之意。这一基本特征,在历代许多不同论著中,都是相当明确的。如唐人之说:“尝以龙朔(唐高宗年号)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上举诸例已足说明,和“纤微”、“萎弱”、“纤秋”、“语纤”等相对举的“风骨”、“气骨”,都指作品的刚健有力而言。

从上述古代运用“风骨”词的概况及其基本含意来看,这个概念的意义是不难理解的。经过多年来的讨论研究,学术界对刘勰“风骨”论的认识已渐趋统一:“风骨”就是以刚健有力为主要特征的审美标准。现在尚存分歧,主要是“风”“骨”二字的分别含意;其中对“风”的理解,分歧又较小一点。

“风”本是风雨的风,风吹则物动,便有风的力量。古人常以这种力量来比喻教化作用,因而有“风教”、“风化”之说。“骨”就是坚硬的骨骼,指要有骨力和树立文章的整个骨架。但这种作用是来自内容或文辞就较为难定,“风骨”论的长期纷争,主要就在这里。有关“风骨”篇单论“骨”的句子里。第一句说考虑用辞,首先要注意有骨力。第二句说文辞必须有骨力,就象身体必须树立骨架一样。第三句说文辭端整准确,文章便有骨力了。第四句说善于使文章有骨力的作者,运用文辞必然精当。第五句说如果用大量空洞的文辞,又写得杂乱无章,就是没有骨力的说明。

这五个句子中,三、四两句讲得最明确,既然“结言端直”和“析辞必精”就可产生文骨,可见“骨”是对文辞的要求。末句最易误解为“瘠义”就是“无骨之征”,因而有人认为“骨”是对内容的要求。但“肥辞”也是“无骨之征”,不能断章取义。从全句来看,“繁杂失统”主要指表达方法,而与“肥辞”有直接联系;则“瘠义肥辞”,是指不能表达充实内容的“肥辞”,落脚点不是“义”而是“辞”。如果考虑到五个句子中的“骨”,其含意应该是统一一的,则只有这样理解,才不致与“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等说发生矛盾。明确了后三句,前两句就很容易理解了。由此可见,本篇所讲的“骨”,都是对文辞方面的论述和要求。

综上所述:“风”是要求作者以高昂的志气,用周密的思想,表达出鲜明的思想感情,并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和感人力量。“骨”则是要求用精当而准确的言辞,有如坚强的骨架支撑全篇,把文章组织得有条不素,从而产生出刚健的力量。这里必须提出的是:“风”和“骨”虽各有不同的要求,但在实际创作中是密不可分的。

无“骨”则“风”不显,无“风”则“骨”不立。研究“风骨”论,是应注意到这种联系的,却又不能以此而混淆其界线,否定其区别。刘勰的“风骨”论不是孤立出现的。从他所针对的历史背景和全书的理论体系来考察,不仅能更有力地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也可进一步认识“风骨”论的历史意义。

“风骨”论是针对齐梁文风提出的,这已是论者所公认的了。但当时文风的具体内容指什么,这就不能用我们的观点代替刘勰,而必须认清他自己的着眼点是什么。也就是说刘勰对当时文学创作的批评,重点是放在追逐浮诡、华侈、讹滥的文辞上,这也确是当时文坛上实际存在的严重问题。

刘勰的“风骨”论正对此而发。他从内容上要求“风力”,并把“风”摆在首位,固然完全必要,但如果说他明明看到当时文辞方面的弊病十分严重,却没有提出纠正这种弊病的意见,“风”和“骨”都是对内容的要求,则确如王运熙先生所说:“把《风骨篇》中的骨解释为情志或事义,那是无论如何也讲不通的。”

需要注意到的是:任何文学作品的文辞,都是含有一定意义的,辞,和意在作品中必然密切结合着。但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如何立意,怎样用辞,毕竟是有区别的两件事,不能混为一谈。混淆了这种区别,认为离开内容的辞就不可能有骨力,这就纠缠不清了。

用于文学评论,或有一定道理,但《风骨》篇是论创作,是研究如何“述情”而有“风”,怎样“结言”而有“骨”,这是应该明确的。刘勰本于儒家的文学观点,而以华实兼顾,辞义并论为主千来建立其理论体系。且因为刘勰把情辞之力摆在首位,对文章的基本成分提出刚健之美的要求而又不废文采,他的“风骨”论才既切中时弊,又能成为历代论者强调刚健而反对柔靡的一面重要旗帜,并在文学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