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主席病逝后 杨振宁在国外深情悼念(演讲时的一句话让全世界感动)

句子大全 2022-12-31 07:40:01
相关推荐

在七十年代,杨振宁一直都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名字,他在1957和李政道一起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是在外华人中,第一个回国访问的美籍华人科学家。1975年,毛主席的赫然离世,给海外的杨振宁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在悼念会上,他几经啜泣,眼含热泪,用12个字表达了对毛主席的思念于敬佩,让在座的同志潸然泪下,杨振宁到底说什么?他和毛主席之间有什么特别的缘分?

杨振宁

1928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在留学归来之后,受邀到清华大学任教,杨振宁也跟随父亲一起来到清华园,在清华职工子弟学校成志学校就读。后来在1933年转入到了崇德中学,这所学校让杨振宁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且在国语和英语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七七事变爆发之后,日寇全面侵华,杨振宁不得不从崇德高中离校,回到自己的家乡合肥读书,可没上几个月,合肥也受到了攻击。杨振宁在读完高二之后,考上了西南联大化学系,后来转到了物理系,在1942年获得了学士学位,1944年又被清华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在毕业的前一年,他拿到了庚子赔款的留学金,从此之后远渡美国,学习物理知识。

在美国留学的那段时间,杨振宁深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从此便决定要发奋学习,为中国人争口气。来到美国之后,杨振宁一直想见他倾慕已久的大师费米,不巧的是,费米的行踪被保密了下来,直到1946年1月,杨振宁才在芝加哥大学里见到了费米。由于费米的身份特殊,他把杨振宁介绍到自己朋友泰勒教授身边学习,在经过简单的面试之后,泰勒很喜欢这个来自中国的学生,他邀请杨振宁到阿利森实验室学习,补上了杨振宁作为理论物理学家必备的实验课程。

1948年,杨振宁以《论核反应分布与测量问题》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又在芝加哥担任了一年的讲师,后来又在1949年秋天,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1949到1955年,是杨振宁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这一年他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李政道一同研究并发表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问题》,这个文章的发表,让他和李政道荣获了195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杨振宁在国内外收获了巨大的反响。在普林斯顿研究所期间,杨振宁已经是一名资深的理论物理学家了,并为这个研究所带来了很高的荣誉,可是他心中还是牵挂着自己的祖国。

正如他的同事和朋友聂华桐教授所说:杨先生对中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常常谈起在中国学习生活的日子,对于抗战时期的流离失所还记得非常清楚,在和他交谈的过程中,我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中国的思念和关心,关心中国人的生活是不是在改善,关心中国的科学是不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关心中国的人才、关心中国的前途。他在美国见到中国人的时候,总是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不仅仅是我们这一批知识分子,就是华侨社会上的人,也得到了他的帮助,这种血溶于水的感情,在我和他相处了16年的时间里,我是能够深深感受到的。

然而自从杨振宁在美国留学之后,他能回国的次数屈指可数,只有1957年、1960年、1962年和1964年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回到祖国的时间,也总是十分短暂,每次从祖国离开,踏上美国飞机的时候,他对中国的思念就多了一层。

1971年3月,中美关系终于迎来了微妙的变化,4月6日,毛主席致电尼克松,邀请美国兵乓球队访华, 尼克松也明白毛主席的用意,便答应了这次的乒乓球访问, “小球转动了大球”,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而在4月的某一天,尼克松公开承认:美国居民可以随时和中国来往,杨振宁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中十分激动。

为了这一天,他在美国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有意识地避开美国核武器制造的相关部门,在第二次世界展期间制造原子弹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他绝对不去,就连IBM公司的顾问,他也是毫不犹豫地就拒绝了,他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这次的中国之行。

尼克松访华

在与美国政府的多方交涉之下,加上自己父亲杨武之在国内的有效配合,杨振宁终于踏上了前往祖国的飞机,在辗转雅典、开罗、卡拉奇、仰光等地之后,终于飞到了上海,长途的飞行并没有让他感到疲惫,他的心情十分激动,想到自己可以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内心更是充满了期待,在飞机上,他给自己好朋友黄克孙写信道:“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回到祖国之后的第一个月,杨振宁就把自己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先是回到上海,见到了自己许久未见的父亲,之后又抽出时间访问了上海的复旦大学,还抽空回了一趟老家合肥,之后就去了北京。

到了北京之后,第一次见的人就是邓稼先,此时的邓稼先正在青海基地受到批斗,周恩来批示他回京见杨振宁,后来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感叹道:“我尽管不信佛,但是对这件事我总觉得冥冥之中上天有个安排,让杨振宁来救邓稼先一命!”

邓稼先

1972年杨振宁第二次回国,7月2日在会见周恩来的时候,杨振宁对目前中国的物理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杨振宁告诉周恩来自己在西南交通大学进行访问的时候,看到老教授们围坐在一起,每个人面前放一个框,框里面有做实验的用的电阻,一共有几百个分别是5欧姆的、10欧姆、100欧姆的,老教授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电阻分开,按照大小的位置重新放置。杨振宁看到这个觉得很荒谬,于是就对周恩来谈了谈自己对物理教育的想法,周恩来听完也表示赞同。后来在杨振宁的努力下,中国的物理教育有了很大的提高。

1973年5月,杨振宁第三次回国,参加父亲杨武之的葬礼,上一次杨振宁回国,杨武之因病在医院治疗,本以为父亲的病情能够好转,没想到仅仅过了一年,就收到了父亲离世的消息。在葬礼上,杨振宁看到父亲的照片,心中感到万分愧疚。

参加完葬礼两个月之后,杨振宁再一次投入了工作之中,记者问道杨振宁:“杨教授此次回国,想见哪些人,想访问哪些单位?”杨振宁在记者面前十分放松,脱口而出:“我想见毛主席。”看记者没有说话,杨振宁开始意识到自己有些唐突,有些不好意思,便结束了采访。

没想到,几天之后他却被周培源带到了毛主席的书房。那天,毛主席用着一口浓重的湖南乡音问杨振宁:“在你们领域里,对理论这个词和对思想这个词是如何运用的?”杨振宁先是被问住了,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两个词语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想了老半天也没有想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后来毛主席又和他探讨了有关物理的的问题,主席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如果物质分到了一个阶段,变成不可分的了,那么一万年之后,科学家做什么呢?有人说公孙龙是诡辩论,还有惠施,但是他们所说的

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也是物质无限可分的意思,还有飞鸟之景,未尝动也。地球的中央又是在哪里呢?惠施说过:“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在谈及物理的时候,毛主席经常用古代的诗词,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时候像是在说物理,有的像是在说哲学,

和毛主席一番交流之后,杨振宁不禁感慨:原来科学的尽头是哲学。

杨振宁又和毛主席聊到了主席的诗词,再说到《长征》这首词的时候,杨振宁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景象十分向往,很想去看看,毛主席说:“我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长征快要结束的时候写完的,那时候我只看到了长征好的一面,很多艰难的一面我都没有写。那里面很多困难,除了大自然带来的困难,还有很多我和蒋委员长之间斗争,有些注释都不太对,比如我们看《诗经》,里面很多注释,让后代人来看也是不对的。

在谈到中国历史的时候,毛主席说道他是赞成法家的思想的,一切都是要进步的,历史是不会开倒车的,杨振宁问道:“秦始皇对中国是不是有贡献?毛泽东说:“他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人啊。”

杨振宁和毛主席在书房里面整整交谈了一个小时,在临别的时候,毛主席对杨振宁说道:“感谢你这位自然科学家,你对世界是有贡献的。”杨振宁也说道:“我也要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毛主席笑着回答道你这句话不对,不科学。

这次和毛主席之间的交谈让杨振宁受益匪浅,主席的幽默与求知的精神,让杨振宁十分佩服,他十分期待与毛主席的下一次谈话。可惜的是,他并没有这个机会了。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因病去世,享年83岁。杨振宁在得知这消息之后,泪流不止,为了缅怀毛主席,美国的华人华侨在纽约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杨振宁作为代表在追悼会上作一篇名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的演讲,在演讲的时候,杨振宁说道自己和毛主席的谈话,他的音容笑貌都浮现在了他的眼前。

可谁能想到这竟然是二人最后一次谈话,在谈到毛主席的贡献的时候,他说道:“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面对着封建礼教的压迫,面对着帝国主义的欺负,面对着官僚主义的横行霸道,是毛主席带领四万万中国人民走向了富强,走向了光明!他是中国人的明灯,是中国的指路人,是中国人民的舵手。”

杨振宁的悼念词,情真意切,感动了在场的许多华人,最后,他用12个字结束了这个演讲,他深情地说:“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

杨振宁用最真切的话语,表达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如今巨人已经静静酣睡,但他的精神永远在指引我们前进、前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