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双减了 外教没了(还怎么原汁原味学英语)

句子大全 2023-01-02 04:48:02
相关推荐

「来源: |鲁智深闯海淀 ID:andrew-haidian」

文/P姐

公众号/鲁智深闯海淀

掐指一算,双减政策也落地两个多月了。上一集我们聊到了很多学校的英语课课时骤减,很多老母亲对英语启蒙的想法产生了剧烈摇摆!P姐表示:心情可以理解,但该咋启蒙还应该咋启蒙,详情请看“英语课都减了,还做什么英语启蒙啊?!”(看完这篇再去!)

这时候,有姐妹就提出了一个犀利的问题:P姐啊,外教都隐身了,这还咋原汁原味学英语啊,这不是又要回到过去了?!

“一盏黄黄旧旧的灯~时间在旁闷不吭声~”,哦不,串台了。。。

我仔细想了想,这确实是个好问题,于是就有了这个“下一集”。我想以曾经留学生的身份,说说我眼中“原汁原味的英语”,打破一些洗脑包,这些感悟也蕴藏着我给安德鲁英语启蒙的大方向。

口语好就是英语好?

我经常听周围的姐妹说:“xx家英语可好了,说的可溜了。”

作为一名皮糙肉厚的“老海龟”,我都会特别不浪漫的问上一句:”说的啥内容?“

写公号这么久了,我也发现了一个共性,很多姐妹认为:口语好=英语好。

所以,“P姐,这事儿你到底怎么看?”

恩。。。我还是深沉的那一句:“说的啥内容?“

为什么这么问呢?我来跟你们说说一个留学生的真实感受。

刚到美国的时候,怀揣着深厚的“中式英语”底子,见到人都忍不住喊一句“jim,lily,lucy,I am Hanmeimei,how is the weather today?!”

可惜,美国人不咋聊天气。。。。

这直接导致我自闭了一段时间。混了一阵子,慢慢适应了,我发现日常对话就那么点事儿,车轱辘话来回说。

见面了,“how are you?”,回答:“good."

引起人不便了,说一句:“excuse me."

去超市买东西,结账的时候,人家问一句“debit or credit 借记卡还是信用卡;paper or plastic 纸袋子还是塑料袋”,结完账来一句:“have a nice day!”并配上一张假笑脸。

就是这么简单,就算你英语啥也不会,去那边待上几个月,生活也不会有大问题。

再难一点的就是上课需要做presentation。这个呢,只要课下花点时间准备,等上课的时候复述出来就好了,对于记忆力和口条还不错的我来说,这也比较easy。

但这些说的好,我觉得完全不能算口语好。真正难的部分在哪呢?

在于真正的沟通。

跟美国同学聊天,日常寒暄完,就不知道聊啥了,对他们的音乐体育文化全都不了解,完全没有话题。

跟导师聊专业,很多专业词汇、句子,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只能连比划带猜的,老师的“你画我猜”功力有了很大提高。

去银行、搞水电费、买家具,GRE背了一大堆高深词汇,一辈子用不到,结果生活上的基本词汇,反而匮乏的很,到了嘴边,只能嗯嗯啊啊。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叨吧叨的跟姐妹们说:口语的灵魂,不在于流畅程度,而在于内容。

流畅这件事,只要你在一段时间内,不停的说,不停的练习,都可以变流畅;可是内容,没有就是没有,是直接让你张不开口的元凶。这就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受。

我非常理解姐妹们想让娃开口说英语的想法,我们这代人吃的就是哑巴英语的亏,吭哧吭哧启蒙娃半天,总是要听个响。

但是,作为一名留学生,如果你让我排列“听说读写”的顺序,我会把“听读”排在前,“说写”排在后。

而留学时的学习生活,也确实是这么个顺序。我得先解决“听懂课”“看懂教材”的问题,才能继而进展到“写论文”“跟同学交流专业问题”的层面。

所以,当姐妹们着急的问我:“娃不开口啊,怎么办?”的时候。

我也挺着急的,我心里想的是:“憋上火啊,读都解决了么?听都没问题了么?脑子里有内容了才能说出来啊!就算能流利说出一些基本日常对话,但在实际英语应用中,真的也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在陪安德鲁启蒙的过程中,实话实说,我特别羡慕他们。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到“jump,hop,skip”的区别,我就特别感慨:“哇塞,我考了四六级,托福,GRE,这么日常的词语,我居然还是跟着娃才第一次接触到。”

他们这代娃,能读到原汁原味的分级阅读、绘本,这就是一个特别好的窗口。能让他们看到原汁原味的世界,听读到原汁原味的表达方式,接触到原汁原味的生活文化。

所以,在我眼里:外教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日常这些原汁原味的积累,才是他们这代娃最大的财富啊。

英语思维就是用英语思考?

这个提法,我小时候就听到过,果然已经深入人心很多年了。

很多人都会说:英语思维就是,说英语之前,脑袋瓜里都是英语,你就是黄皮肤外国人本人了。

所以,作为留学生,P姐你又怎么看?

恩。。貌似是个no耶。

这么说吧,我大概在美国待了一年,很频繁的说、用、听英语之后,思考的时候会有用英文思考的感觉,有时候张口说话,冒出来的也是英文。

后来回国了,英语用的少了,这种灵力也就消失了。

所以,当你一直处于英文环境下,对英文越来越熟悉之后,你的大脑会被调整到英文模式。可是如果说这就是英文思维,我为“英文思维”感到可惜,它的精髓被抹杀了。

我理解下的英文思维是什么呢?

八个字:积极思考,勇敢表达。

留学期间,我上了很多课,课程虽然不同,但共性还是有的:有很多presentation,有很多小组讨论,有很多开放式、让你自由发挥的作业。

所有这一切,都在不断促使你去思考、去消化、去应用、去表达你所学的知识。

“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用的,你到底学到了什么,用学到的知识你能否解决实际问题?”

而不是“我告诉你应该这么想,我告诉你应该这么用,我告诉你重点是什么考试要考的。”

这也是我觉得自己在留学期间受到的最大冲击:一个是以“我”为主体的教育,一个是以“老师”为主体的教育。

到了给安德鲁启蒙,不管是分级阅读中的精读引导,还是双减前,我们上的外教课,也处处体现出这样的“英文思维”。

拿出一本书,先看看封面,人物有谁,你来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

每一页的内容,为什么他会做这件事呢?他心情怎么样呢?你觉得他这样做是好的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读完了,还要拓展一下。你知道什么是友善么?你觉得哪些行为是友善呢?这个故事里,哪个情节你最喜欢呢?

不断的提问,不断的让娃自己思考,不断的让娃挖掘内心的感受,不断的让娃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原汁原味的“英文思维”。这样的“英文思维”是完全能给娃培养起来的。

而在双减政策中,我也看到了这样的教育趋势。让娃成为教育主体,积极思考,勇敢表达。

读英语就是读故事?

从我隔三岔五就给你们安利科普,你们也应该能脱口而出答案了吧!

还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说,出国那几年我读的最多的是什么?

是教材,教材是科普;是论文,论文必须是科普;是说明书,呜呜呜,也是科普。而为了出国考的那些试,不管是托福还是GRE,阅读也都是科普。

也因为这样,在我眼里,科普是“活命”的家伙,而故事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得先解决活命需求,才能考虑到精神世界。

陪安德鲁开始读原汁原味的英文读物之后,我也越来越感受到英文科普的魅力:体系很完整,知识涉猎范围很大很广,而且讲的也很有意思,完全不是我印象中干巴巴的样子。

如果读过英文科普的姐妹们,应该也有体会:同级别的科普读起来要比故事类的难。

是的,科普的单词量更大,句式也相对复杂。不仅考验娃的知识含量,也考验娃前后文的逻辑理解能力。

所以,读故事来消遣,读科普来提升,不仅提升英文能力,也在提升认知能力,这一直是我给安德鲁启蒙的总路线。

说了这么多,双减了,外教没了,还怎么原汁原味学英语呢?

一句话总结一下

读原汁原味的英文读物,听原汁原味的英文音频,看原汁原味的英文科普,学原汁原味的英文思维,积极思考,勇敢表达,这些就是原汁原味的精髓呀。

姐妹们,还有什么问题,速速评论区问出来,我好准备准备写“下一集”啦~

P姐说

小预告一下~明天会团点读地球仪,这事儿说了好久了,终于安排上了,对比了半天,我还是觉得去年那款最划算。

是地球仪也可以是星球仪,一球双用。

点读笔直接连在地球仪上,不怕熊孩子给搞丢,面板上有这么多内容,超级省妈,娃平时自己点一点,知识就来了。

还能这么翻转,看南半球容易多了。

还有AR功能可以玩,来,跟恐龙拍个照~

我去年就说,这球啊,早晚得买,早买早香,今年,我还会这么说~明天晚上21:30不见不散,晚安

——END——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