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白居易被贬江州 写了首富含哲理的诗(用通俗语言讲述了如何识人)

句子大全 2023-01-02 06:55:01
相关推荐

中国人常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人品格的优劣,总是要通过时间去检验的。待到他死后合上棺材盖子,才能有一个结论。

因为在人在活着的时候,事情总是不断地发生变化,很难看清他的真面目。针对这个问题,唐朝的白居易曾经写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放言五首其三》。

一、白居易原诗赏析

《放言五首其三》——唐·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诗歌意译:

送你一个辩别忠奸的办法,不用钻烧乌龟壳,也用不到算蓍草。分辨一块玉石的真假,就把它放到火里烧三天。要知道一棵豫樟树能不能成材,起码得先等它长七年。

周公当初辅佐时,曾被人怀疑他要篡位;王莽没有篡汉的时候,却表现得十分地恭敬。假如他们当时就死了,谁知道哪一个是伪君子,哪一个是真小人呢?

“钻龟”和“祝蓍”,都是指古代的占卜方式。“钻龟”是在占卜时先取一只乌龟壳,在上面钻一些孔,然后再放到火上去烧。一边烧,一边进行的巫术活动。

事后通过观察乌龟壳上的裂纹,来判断一件事情的吉凶。占卜过后,还会在乌龟壳上刻字记录其结果。这个龟壳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上面的占卜文字就是“甲骨文”了。

“祝蓍”则是一种通过易经算命的方式,采用的是四十九根蓍草的茎来代替易经的卦象,进行卜算。

要辨识一个人的忠奸,用占卜的方式显然是不可靠的。于是白居易说:让我来告诉你一个简单的办法,那就是让时间来检验真相吧。

你看,要知道一块玉石的真假,就得把它放进火里烧上三天,因为真玉是怎么烧都不会发烫的。而要知道一株豫樟树能不能成材,不也得等七年的时间,先让它长大吗?

接下来,白居易就以真实的历史人物来举例说明,通过时间来考察人性的必要性。他第一个举的例子是周公姬旦。

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伐纣之后建立了周朝,但是两年后周武王就去世了,留下幼子成王。姬旦为了周朝江山的稳固,坚持代替侄儿履行天子的职责。结果引起了管叔、蔡叔等人的怀疑。

最后,发展到武装叛乱。周公平定叛乱之后依然尽心尽力辅佐成王,直到生命的终结,大家才相信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篡权。

王莽是西汉王朝的外戚,借姑母王政君之势独揽朝政。之前一直装出勤勤恳恳的样子,对所有人都非常客气。还把自己封邑得到的收入分给宾客们,自己却过着简朴的生活。

大家都被王莽蒙蔽了,以为他真是一个大忠臣。结果汉平帝去世后,他通过王政君指使别人推荐自己当上了“假皇帝”。当时朝中的大臣几乎一边倒地支持他上台,谁知道他上台四年之后就把汉朝改成了新朝。

假如周公当年在管叔、蔡叔作乱的时候,就被打死了,那谁能证明他是一个好人呢?假如王莽在当上“假皇帝”之前也死了,那谁又能证明他是一个奸臣?

都说这是白居易的政治抒情诗,但是这一首富含哲理的小诗,其实写得像是一篇议论文。先用诗的开头四句立论,说明要辩别一个人的忠奸,得依靠时间去检验。

再用最后四句诗,以历史人物来论证他自己的正确观点。其诗言简而意骇,掷地有声。因此,后面四句诗流传极广。

二、“时间”的照妖镜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创作于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被贬江州的路途上。他在诗序中提到:上一年好友元稹在江陵时,曾经写过五首《放言》长诗。这一次他乘船去江州,路途遥远,在舟上呆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写了《放言五首》来唱和元稹。

那一年白居易43岁,因为在6月间上书急请追捕刺杀武元衡的凶手,受到当权者弹劾。除了指责他越级谏言,还有人指责他生母看花坠井而死,他却一直在写看花诗,于是被贬到了江州。

朝堂上政敌相对攻讦,当官的被贬是十分常见的。但是“不孝”的指责,对于当时的文人来说堪称是致命打击。白居易觉得小人得志,忠臣被害,他想不到什么办法来发泄。于是就写下了五首哲理小诗,倾吐心中的看法。

人性是非常复杂的东西,我们通过短暂的接触,往往只能了解一个人的某一个方面,并不可能马上知道他的全部,又怎么能去妄下结论呢?

在中国古代,辩别人一个人的忠奸,往往是通过巫术占卜来进行。比如白居易诗提到的“钻龟”与“祝蓍”。除此之外,还曾用过一种叫“獬”的独角兽。当法官判案的时候,不知道谁忠谁奸,就让“獬”以头上的角去戳人。他戳到谁,谁就是该死的奸人。

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说:秦始皇有一面“照心镜”,可以照出大臣们五脏六腑的颜色,通过它来辩忠奸。但是,这些统统都是神话和迷信。

假如秦始皇真的有这么神奇的镜子,早就照出赵高、李斯最后会违背他的意愿害死扶苏了。那样的话,秦朝又怎么会二世而亡呢?

所以白居易总结前人的经验,得出了一个观点:只有时间,才能真正检验出一个人的品质。周公是这样,王莽也是这样,近代的汪精卫也是这样。

辩别一个人的忠奸,评价他人的一生功过得失,只要用来考察他们的时间足够长。到了最后,什么样的“妖孽”都会在时间这面照妖镜面前曝光。

后来,宋朝人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出一句名言: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再后来,明朝人创造了一个成语叫“盖棺定论”。

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很难说他的好赖。只有等到他眼睛一闭,棺材盖一合。那个时候,我们再来一点点地评价他的各种功过得失。再给他打一块石碑,做一篇祭文,对他的一生就有了定论了。

结语

白居易这首诗最经典的地方在于思想,他提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观点,就是看待一个人的忠奸,不能只考察他一时的言行。评价一个人是很难的,就怕把“话说早了”,被人愚弄而不自知。

不过,时间虽是“照妖镜”,但是要想通过它来照出一个人的真伪,有时候需要的时间特别长,甚至还会长到“盖棺”都无法定论的地步。

比如,从前我们都认为秦始皇是一个乱杀无辜的暴君,可是近年代通过不断出土的秦简,以及多方考古,秦始皇好像又逐渐得到了平反。

所以,真相究竟在哪里呢?一个人一生的真伪,又要花多长的时间去验证呢?这些都还很难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