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四年级《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详细梳理(帮助孩子学习写景类文章)

句子大全 2023-01-07 02:51:01
相关推荐

《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按游览的顺序,介绍了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本课的教学可以先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同时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一、引入课题,介绍作者

解题,“记”是“记载”的意思。介绍作者,以前还学过叶圣陶的《荷花》、《爬山虎的脚》等文章。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对比识记:“浙”和“渐”,“臀”和“臂”。 蜿蜒:读准前鼻音,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或山脉、河流、道路等弯曲延伸的样子。文中指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用在文中,突出了洞口的气势。 写字指导:“鹃、郁、肩、臀”四个字都含有“月”,月的“竖撇”都变成“竖”。但它们的大小、高低位置各不相同。“笋”注意上小下大。

三、整体把握,梳理线索

1.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地点变换的句子。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了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根据句子,补充完整下面的游览路线图。

路上一(洞口)一(外洞)一(孔隙)一(内洞)一出洞 小结:这些句子有的在一段的开头,有的放在结尾,用不同位置上的过渡句来写清游览的顺序。

2.本文的另一线索是泉水的路线,通读全文,找出泉水流经的景点,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泉水的句子,将泉水的来路与游览路线相对照:

路上:一路迎着溪流。

洞口: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外洞: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孔隙: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内洞: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洞里。

引导学生发现,每一处景点,作者都写到了泉水的来路。作者游览的顺序正好与泉水流出的方向相反。

小结:以溪流的暗线带动游览的名线,自然过渡的写法,使得文章不仅表达有序,而且富有变化之美。

四、抓住重点段落,感知景物特点,体会写作方法

1.课文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学习第五自然段,自由读,思考:孔隙的特点是什么?(狭小) 联系课后第二题,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写清楚的?

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

写了进出孔隙的工具是只能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船就出来。

写了船独特的进出方式。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写了“贴着船底”的仰卧姿势。在生活中你 “贴” 过什么东西?感受作者“后脑、肩背、臀部、脚跟” “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的小心翼翼;联系前文小船独特的进出方式,理解“移动”,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

补充资料:孔隙是长10米,宽3米的地下河水道,水面离顶高度仅有30厘米。 如果是你以这种方式过孔隙,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用“要是……准会”这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表达出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受。

小结:先直观描写,再结合感受,突出了孔隙的“狭小”。

2.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圈画出重点语句感悟。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抓“漆黑”“什么都看不见”等关键词知道内洞的第一个特点是“黑”。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也很值得观赏。

从“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明目有四十多”“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感受到内洞的景象之奇。 出示图片,想象洞内的石笋和石钟乳都像什么?

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内洞的第三个特点:“大”。(引用熟悉事物,表达自己感受。)

五、迁移学习方法,自主阅读2、3、4 自然段,感受景物特点

2、3自然段写了什么?(路上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抓关键词,体会特点:景色明艳,一路迎着溪流。

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景色明艳”的特点? 映山红生机勃勃,“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洞数量众多,“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颜色各异,“粉红色、新绿”等。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手法,两组反义词“宽窄、缓急”,准确地表达了溪流的形和声。 路上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游兴正浓,心情愉悦。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洞口特点:宽(用熟悉的事物“桥洞”来写洞口的“宽”)

仿佛到了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这是外洞。

从“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焦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感受到外洞的高大。(用熟悉的事物和列数字说明了外洞的特点)

六、拓展阅读,对比感知写法。

课外阅读叶圣陶的《记游洞庭西山》等文章。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