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李鸿章第一次看到国外机关枪 没问价格而问了句话(洋人听后沉默)

句子大全 2023-01-08 04:08:01
相关推荐

李鸿章曾言:“天下熙熙嚷嚷,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

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的朝廷大臣,面对动荡的背景,封闭落后的中国,仍旧奢靡的太后,在缺乏力量与资源的支撑下,也唯有挺身而出,为腐败的清王朝扛起烂摊子,全力与洋人交涉,尽可能地为国争利。就拿当时的军备来说,洋人已经有了枪炮,清朝仍挥动了长矛大刀,加上自大锁国,在这一关键领域就大不如人。李鸿章也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首次见到全自动机枪,没先问价而是问了句话,洋人听后沉默了,究竟是怎么回事?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内外交困,为了自救,部分官僚发起了一场运动,即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李鸿章也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主持的是轮船招商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

1888年,李鸿章在北洋水师成立后,在授权下积极开展相关工作,比如,大力推动清政府积极采购海外军舰等。他深知想要改变落后被欺的局面,应积极提升军事力量,而清政府也会向北洋水师每年拨款400万两白银作为基础建设。在一番努力下,后期北洋海军成为了一支实力强劲的军队,由此可见早期的洋务运动,还算是有所成就。

遗憾的是,清政府内耗严重,国库已空虚,难以与在工业、军事水平先进的西方国家相抗衡,北洋水师在连在与日本的甲午战争中,都如同以卵击石,输得很惨,这也意味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在忧国忧民之下,李鸿章为了救国,仍想方设法地提高清朝军力,他多次到国外去考察,不仅推动清政府购买海外的军舰,还聘请外籍教官传授西方先进科技,引进军事武器及相关技术的学习。在此期间,经过对国外大量先进军备的分析对比,他被一款武器所吸引,即马克沁机关枪,由美国设计师马克沁在1883年所研制。

马克沁机关枪,拥有很复杂的内部结构,所以比较笨重,所使用的能源是火药,曾在一战中显示出威力,属于当时十分先进的武器。虽这款武器较为笨重,但对比非自动枪,在装弹的过程中,大量节省了士兵的时间,在战场上“时间”对于战争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种种优势,这款武器那时很受欢迎,很多国家都对它的结构原理进行研究,进行仿制。由此可见,李鸿章有着与时俱进的见解。

而当军火公司在李鸿章的要求下实弹射击后,李鸿章看着它强劲的杀伤力,却出乎意料地没有询问它的价格,而是提出了一个疑问,就是这种机关枪一分钟能打出多少子弹?在场的人没想到李鸿章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不由沉默。

当李鸿章得知这种机关枪一分钟能打出500发到600发子弹时,赶紧摆手,表示机关枪太耗费子弹了。其实,李鸿章何尝不想为大清购进强劲武器,可他深知国库已虚空,加上平时的水师训练和军舰也需要巨额资金,根本就用不起这款机关枪,即使他对这款机关枪再满意,也只能连连摆手,背后是无奈与心酸。为此,他也只能极力寻找那类买得起、性能还不错的武器。

大家也知道,李鸿章曾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的条约,为此世人对他褒贬不一,甚至有一些极端的人,把锅扣到了他的头上。可实际上,他作为清朝大臣,只能肩负起臣子的责任,代清政府拿起那支笔,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

在签订不平等条约时,他何尝也不知道那意味着千古的骂名,可从一朝大臣的角度来看,他是忠的,也是清朝不可缺少的一根顶梁柱,并未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在外交方面,他的贡献更是卓然,并尽可能与洋人在谈判桌上,减少他们对中国的剥削,实则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军、军事将领。

可惜,任凭他能力再大,也难当动荡的时局冲击,更无力挽救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但作为大清的一员大臣,他能够做的已经做了,不能做的也做了,其实是值得敬佩的!如今,时代越发地先进了,相信更多的人也能在更先进的思想下,会以黑白分明的目光去评价历史人物,按照事实说话,看清更根源的问题。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李鸿章传》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