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寒食》学习内容全解

句子大全 2023-01-13 05:45:01
相关推荐

文章分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背景介绍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

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学习目标

(一)会写1个生字

(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三)能根据诗中的典故,联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表达得情感。体会古诗委婉、间接抒情的特点。

同步练习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知识链接

1.寒食节

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1—2天为寒食节。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寒食节起源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割大腿上的肉给国君吃)”。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作者介绍

韩翃,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结构梳理

句子分析

1.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意: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皇城里的柳树吹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

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造语新颖,富于美感。“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地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有力地烘托出城内春意之浓郁。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

“飞”字动态感极强,不仅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措辞之精当。“飞花”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神笔。“飞花”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这两句景物描写点明点明暮春季节, 写春天京都长安城的寒食节景色。暮色临近,京城处处花絮纷飞。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城里的柳树随风飘拂。

2.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意: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

“汉宫”: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 用“传”与“散”两个动词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赐火用一“传”字,不但描绘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森严。

“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没有写马也没有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马蹄声,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轻烟”是皇帝赐予的荣耀。本来寒食节禁火,可是权贵豪门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这是诗人对腐败的政治现象作出委婉的讽刺。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中心思想

《寒食》诗人描绘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充分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内容梳理

1.《寒食》这首诗写了什么传统习俗?

寒食节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

2.《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按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描写了落花飞舞、杨柳摇曳、轻烟四散等景色。

3.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语气诵读《寒食》这首诗?

不满和讽刺。这是一首讽刺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是讽宦者的得宠。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旬暗寓讽喻之情。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慕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4.《寒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积累拓展

虽然该诗暗藏讽意,但形象生动的典型化描写征服了当时的皇帝。据《本事诗》记载,唐德宗十分赏识韩翃的这首诗,阅后,特意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与韩翃同名,德宗特意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

韩翃的《寒食》一诗,不仅受当时皇帝喜爱,一般朝士也口口相传,珍爱有加。《唐音癸笺》里,还特意记录“韩员外(翃)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这一盛况。

阅读扩展

有意见认为全诗不过是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最高统治者到一般朝士,都偏爱此诗,很难说明诗人本意中含有讥刺;而有意见认为这是一首笔法巧妙含蓄的讽刺诗,作者后两句写夜晚之景,意在借古讽今。

通过刻画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嘲讽的目的;还有人认为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