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欲提升诗词的张力与强度(通过范例学会对字词句的精炼)

句子大全 2023-01-14 05:36:01
相关推荐

用两个绝句调整的例子谈谈诗质与字词精炼的关系,密度产生强度,强度产生质量。第一则例子亦为调用熊先生点评网友的作品,第二个则是某诗群网友原作讨论压缩例子。

江村秋夜

原 作

秋虫窸窸树婆娑,竹舞江风月照波。村童共聚青石上,坐听老妪说天河。

改 作

秋虫唧唧竹婆娑,白露横江月浸波。三五村童围石坐,静听邻媪说天河。

原作写秋夜江村所见,生活气息较浓,有一定情趣可玩。但在字词凝练上尚不够精简,还可以压缩,加强诗质。

第一句的“窸窸”应该是“窸窣”,象声词,形容轻微细碎之声。但这两个字比较少用,形容秋虫也颇有不妥,可以改为“唧唧”更形象,也容易让读者明白。“树婆娑”与下一句的“竹舞”这两者描写的是同样的意象,有重复累赘之嫌。把“竹舞”去掉,挪到第一句来,直接变为“竹婆娑”,这样就压缩了两个字。

第二句的“竹舞”已然移走到上一句,那么这一句就可以只从江上景色来铺陈。因为竹子已经婆娑,那自然有风。江风就没必要了,直接可以省略个风字出来。既然描写月下秋江,读过古人的作品,一定读过“白露横江”,这四字可以直接拈来用用,形容江上氤氲露气。“月照波”的照字虽是开口去声字,够响亮,但内涵不足。月本来就是照波上的,这样的描写除开照的动作本身外再无他意,则内在的意味不足,缺少情韵。可以改为“浸”字,这样不但已经包含了照,还包含的月在水中,月影若隐若现,一种动态画面。古人作诗讲究"诗眼",这"浸"字或即"诗眼"之一例子,一字全句活。

第三句直接把从外围场景的镜头拉到眼前。原句有两个毛病,一是平仄不合,第三句要与第二句相粘的;二是 “村童共聚青石上,坐”写得不够精炼,用八个字只说一个意思,太过拉扯,故不像诗家语的言简意赅。直接压缩调整为“三五村童围石坐“,前面以”三五“来对村童的围坐情形加以描写刻画,更见生动。

第四句只是略做微调。因为坐字已移到上一句,那么这里就用静字来刻画村童听故事的状态,表现全神专注,也从另外一面说明老妪说的好听。至于”老妪“改为”邻媪“是因为"妪"字不响亮,”媪“字为开口音,比较响。老字去掉,因为”媪“字本身就是老妇人的意思,不如加上邻字,说明是邻家大妈为孩子们唠叨故事,更见具体与温馨。

所以,诗句的多一字与少一字的描写,句子的张力与内在强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写的时候,主要不要太拉扯,能一个字表达的,绝不两个字去摊开来写。省出来的字词位置,可以做其他描述。同样的七个字的句子,原来只描写一个事物或场景,但是我可以放多一两个事物场景进去,那么这样的句子内在的东西就比较饱满,则诗质就会上升,俗话说,重一点。

网友原作的七绝

五更惊梦密敲窗,恐雨摧花人黯伤。

待到天明楼外看,依然馥馥对朝阳。

改后 五绝 夜雨惊花折

夜雨打疏窗,花惊人断肠。

天明看颜色,依旧笑朝阳。

同理,这首七绝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还是不错的,主要是想表达夜里下雨,担心窗外花会被吹落,明天起来看,发现没有被吹落,还好好的。主旨立意不错,但在写作的方面,笔法技巧性不够,而且字词不够精炼。导致读者最后读完,就是老百姓唠嗑家常的感觉,唠完了也就没了,余味不足。

当时仔细一读,发现可以将七绝压缩为五绝,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想要的主旨。

原作第一句其实就是想表达雨打在窗户上,骤雨。第二句是人担心雨把花打落,有些黯然。这两句可以直接浓缩。惊梦,没必要了,无非就是为了表现雨势而已。五更更没必要。压缩为”夜雨打疏窗“,用一打字表现雨势的问题。交代清楚雨就行,没必要过多笔墨去描写这个雨,因为下一句改为的”花惊人断肠“也暗自回应这个雨不小的。

原作第二句的”恐雨摧花人黯伤“写太过朴实,就是一句大白话。稍调换字词次序。用”花惊“来拟人描写担心花谢,是花惊还是人惊,还是两者都惊,这里留人想象的空间就大。”人黯伤“这种直接说人的情绪的字词,最好是表现出来,不要直接说描写情绪的字词,给人感觉用字浅薄,不够深度。调整为”人断肠“,这里也是有两重意味,是担心花落的断肠忧伤,还是上一句,雨打疏窗的断肠。或者兼而有之。

原作第三句压缩为”天明看颜色“,楼外直接去掉,盖去楼外不是要表达的目的,有些多余。以看颜色来引出第四句,也即”依旧笑朝阳“。因为第二句”花惊“拟人,所以,第四句就以”笑“来回应。花已然好,在笑,其实,也未尝不是人亦在笑。花笑即人笑。

所以,压缩为五绝后,看似字数少了,但是实质的内容没少,包含的双重意味其实更多。花好人好,花笑人笑,花与人一体。更添加一种乐观向上的意味。

在创作诗词时候,必须时刻注意字词的精炼。不要浪费一字一词,把摊子铺得越开,越容易把诗质稀释化,给读者的感觉就越淡。俗话一句:浓缩才是精华。密度产生质量。

#七绝诗册#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诗词原创火云

诗词:上元灯火,填六阕《南歌子》,江南已是十分春

古人诗词的一字之别,可以为师|论诗词文字细微触觉,提高诗意

才华如你,应淘汰诗词句子里虚设的字,使诗意倍增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