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美得造化“春盘”中——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会泽的传统插花艺术 卞伯泽(单美/图文)

句子大全 2023-01-18 06:42:01
相关推荐

千姿百态万花丛,姹紫嫣红浴东风。

风情万种花仙子,侔得造化“春盘”中。

上面这首诗,是笔者对会泽传统插花艺术的吟咏,其意是:大自然因有了花卉,显得那样千姿百态,摇曳于万花丛中,各种不同颜色的花卉,是那样姹紫嫣红。风情万种的花仙子,通过她的巧手,使得自然界的创造者所创造的美丽自然与代表中国传统插花的唐代欧阳詹所写的写景盒花《春盘赋》等量齐观了。这里的“春盘”是指唐朝欧阳詹所撰《春盘赋》。在学术界,都把《春盘赋》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写景盆花,《春盘赋》也成为了插花艺术的代名词或别称。其赋开篇写到:“多事佳人,假盘盂而作地,疏绮绣以为珍。丛林具秀,百卉争新,一本一枝,协陶甄之妙致;片花片蕊,得造化之穷神”。若将此文言文译成百话文大体是:一些有闲暇又有才华的女子,他们用盘盂当做大地,在盘中(大地上)布列许多宝贵美丽的东西,有秀美的丛林及各种奇花异卉相互争奇斗艳,每一种枝叶,花材都伴天地之造化,显得非常精妙,以至于每朵花、每片叶子都能显现出春的生机。

中国是东方插花艺术的起源国。远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传统插花艺术就开始萌芽,《诗经·郑风》就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在上巳节,当时的郑国青年男女在祭神之后,都到河边踏春游嬉,临别时采集芍药花相赠以传递情意。)《诗经》的这首“郑风”可以看做中国插花艺术的滥觞,折枝的芍药花因而也被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花”。

传统插花艺术到汉、魏、晋、南北朝时,可视为初级发展期,这时,已经出现了容器水养插花。到隋·唐·宋代时,为插花艺术的兴盛期,其代表就是前文所引的《春盘赋》,该引为其赋的第一段。春盘是当时贺春、荐新所供奉的活动之一,以春日所开之花树插于盘中为之。本春盘作品是用剪取彩花完成的。从文中叙述可知,在唐代盘花创作已相当完备,追求自然美,追求形式与色彩的融合,也关注容器、花材、线条、色彩、构思等如何表现作品的意境和神韵,应该说《春盘赋》对后世插花美学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到了宋代,是传统插花艺术的鼎盛期,在平定了五代的战乱后,大宋帝国的建立,无疑带来了一个文化艺术繁荣的局面。插花艺术,也得到了普及发展。几乎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当时文人四艺(琴、棋、书、画)外,又产生了“生活四艺”,即插花、奌茶、燃香、挂画,成为了有文化修养的人群必须掌握四项基本生活素养,其中插花居于首位,是“生活四艺”中最生动,最引人入胜的艺术内容。

中国的传统插花艺术,虽经元代的低谷期后,到明代至清中时,逐渐进人成熟期,到了清未至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前,称为衰微期。到改革开放后,插花艺术得以复苏,可谓枯木逢春,民间的插花组织,如雨后春笋,2008年6月,“传统插花”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个学习中国插花艺术的热潮,席卷全国,专著问世,各种流派异彩纷呈,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后,获得了生机,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万家争鸣”的大好局面。作为为西南边陲的东川府之会泽县,虽于公元前135年即汉武帝建元六年已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建立堂琅县。但很长时间,还是作为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生活之地,中国传统的插花艺术,也仅只作为彝族妇女折枝插于头饰的装饰品,或彝族小伙折花枝送给情人的纪念品,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视作会泽传统插花艺术的开始。到了唐朝太和三年(公元828),据史书记载,当时的白族南诏国的清平宫王嵯巅趁四川节度使杜元颖“以文儒自高,不练戎事”之机,趁此攻入成都,“乃掠女子伎数万”而返,这些能工巧匠到了云南后,便散居各地,其中一部分定居东川,成为东川较早的汉族移民。据会泽县城一些手工行业如木匠行、铁匠行、纸花行反映,他们的始祖多数来于四川,可以说传插艺术的一个分支——纸花的制作由四川传入,成为了会泽插花艺术的另一源头。

到了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的改土归流是会泽政治、经济文化的分水岭,从政治上讲土著民族——彝族世袭为官的状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清王朝委派的流官开始进入这一地区;从经济上讲,彝族半农半牧的奴隶制领土经济正式宣告结束,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地主经济开始在这一地区出现;文化上讲,儒家的科举制度开始在这一地区施行。当时由于清政府的优惠政策,大量的移民潮开始在这一地期出现,而且形成高潮,那些于明朝从南京随沐英迁徙到云南的汉族移民,在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又进行再次迁徙。另外,中原沿海一带如江西、湖南、湖北、江苏、安徽、福建多地的汉族移民,也于东川府安家落户,这些人的到来,除先进的手工技艺外,也将传统的插花艺术带到了会泽。

雍正九年(1731)东川知府崔乃镛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修筑了石城,使会泽的居民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居住环境。到了清朝光绪年间,由于上百年的铜矿业,县城已出现以开采矿冶业发迹的商贾大户,如刘姓、汤姓、彭姓、杨姓、他们不但拥有自己的矿山及矿洞,还进行商业活动。县城的普通市民,或开店作铺,或为矿山提供生活用品,或赶马,已经摒弃了土地的束缚,成了县城较为自由的市民。整个县城,已经形成了“户接笙歌”,“犹有人家夜读书”的清平盛世,这些人由于生活较为富裕,大有闲情逸志进行一些文化艺术活动,下面这几首诗,曾刊于清光绪冯誉骢所编的《翠屏诗社稿》中,我们从中可以窥见晚清会泽县城市民的生活情趣及精神状况。

其一为:

春来偏向野人家,无限韶光燦午霞;

赢得倾城诸士女,乌龙幕里看桃花。

其二为:

裙屐翩翩过小桥,踏青时节近花朝;

游人尽到青龙寺,残雪迷离尚未消。

其三为:

儿女都存倿佛心,莲坛稽首拜观音;

试看斗姥阁边路,踏遍落花如许深。

其四为:

倿佛此邦比楚南,青龙寺里古禅龛;

烧香女士如云集,正是桃花三月三。

春和景明,莺啼燕飞,在这春回大地的季节里,县城市民生活较为安定,衣食无忧,或郊外踏青,或携酒到青龙寺里过清明,或到乌龙募处赏桃花,或到斗姆阁里许愿拜观音,这些活动应该说是在生活较为安定,基本解决了温饱而出现的,也就是在这广大市民充满闲情逸致的环境里,人们除了观戏、听说书,涉足书法丹青,品茶抚琴外,应该说会泽县城的传统插花艺术也相应而生,县城除了几家纸扎纸花店外,民间插花、寺庙插花、文人插花、年节插花也相应而生,笔者从晚清蒐集的反映会泽县城居民生活状况的《翠屏诗社稿》及会泽才子刘尧民先生的《废墟诗词》中发掘了几首记载描写会泽县城的传统插花艺术的诗作,现摘录于下:

苗僰遗风近尚留,芦笙跳月恣歌讴。

笑他蛮女无梳洗,也插新花上鬓头。

诗中写到,在东川府的苗族或僰族所遗民风民俗尚今还有遗留,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们的“芦笙跳月”了,青年男女随着芦笙翩翩起舞,激昂优美的旋律是那样彻人心扉。我笑那位苗族小姑娘,她虽然没有梳洗头发,但她却把一枝鲜艳的才采摘的鲜花插上了鬓头,显得花美、人也更美而更美的是那朴实中的俊美,憨厚中的娇美,人面鲜花相应红了。这首诗,可以说是会泽传统插花艺术的代表作,它使我们想起了之前所引的两千多年的《诗经·郑风》:“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与芍药”,想起了李清照的“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两者均为插花艺术的折枝花卉,虽没有插入瓶中但送与情人,插上鬓头,大有插花艺术的异曲同工之妙。

其二为郭维藩的“消夏杂咏”:

招凉馆外日迟迟,老瓦瓶供玉一枝。

别有幽香谁领略,烟消人静梦回时。

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川什邡人冯誉骢到东川府任知府一职,“昭得本府蒞治兹土,接连观风月课,”看了东川士子的诗作,感到韵律,合格者甚少,于是组织了一个文学社团—《翠屏诗社》,每月十五日会课一次,届时由本府擬诗题数道,粘贴府署大堂,诸生自行抄回,宽以时日,脱稿送阅。”上面这首诗就是东川士子郭维藩应冯荟骢“《消夏杂泳》诗题而完成的诗作。

诗中写到:春末夏初,招凉馆外已是日迟迟之时了,红日迟迟没有落山,此时,室内老瓦花瓶供奉的一枝玉兰花已经盛开了,别致的幽香谁人能领略呢?只有烟消人静的梦中才能感到它的丰韵。该诗较为真实生动地记载讴歌了晚清时节会泽文人学士传统插花的状况,花器是老瓦花瓶,所插之花为玉兰花。在中国花卉中,玉兰因经常在一片绿意盎然中开出大轮的白色花朵,随着那芳郁的香味令人感到一股难以言喻的气质,因其株干高大,开花位置较高,迎风摇曳,神采奕奕,宛若天女散花,非常可爱,故玉兰花的花语为:报恩、真挚、表露爱意、既芬芳、又纯洁可爱。古人诗曰:新诗已旧不堪闻,江南荒馆隔秋云,多情不改年年色,千古芳心持赠君。从郭维藩的诗作我们不仅看到晚清会泽文人传统插花的情况,也窥见了当时文人的情操及爱好。

刘尧民先生,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会泽才子,他在古典文学史的研究以及诗、书、画、印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生前为云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是该校第一位带研究生的导师。有意思的是,在他1938年出版的《废墟诗词》中,也有不少讴歌传统插花艺术的诗篇,这些诗作,大体反映了上世纪四十年代会泽文人对传统插花艺术的情趣及爱好。现摘录数首如下:

其一为:

有人愁卧在高楼,身似风波一叶舟,

看剑引盃消寂寞,梵香闭阁得清修。

心旌烛影同摇夜,耳鼓螀声共闹秋,

时嗅瓶花苏倦意,病乡亦自有温柔。

其二为:

俯仰人群识不材,殷勤尊俎厌追陪。

病如御柳三眠起,意与孤云独往来。

小字松烟临绛帖,古瓶花韵荐红梅。

香浓睡暖心魂定,镜里愁颜一笑开。

其三为:

旧句飘零随野蔓,新词自铸费张皇。

人间花草平凡甚,独问梁园摘古香。

其四为:

爆竹声牵髻艸愁,瓶梅筛影对冥搜,

今宵莫写销魂句,一夜东风便白头。

其五为:

中安樱百忧,转知平凡趣;

万族命于天,研媸惟所遇;

何劳纵冥搜,神奇在庭户;

一花与一石,葱蒨美无度;

松荫可傍煌,何劳思琼树。

其六为:好事近

满院碧梧阴,一片秋魂如洗

今日晴窗弄笔,写来禽青李

银瓶初泛桂花香恍如昔年味。

昨夜馨凉枕上读小山词睡。

其七为:春楼月

鸣禽歇长廊一带闻轮屧

绿荫如梦春风三月

晶簾掩映山花色杜鹃啼艳千枝血

千枝血轻松过了

清明时节。

以上七首诗词,均选自刘尧民先生的一九三八年出版的《废墟诗词》,尧民先生在该书的自序中说道:“旧诗与词之大部分皆为三年前病神经衰弱时所作,病中涉笔,有同梦寐”。我们来看所引第一首,该诗开篇就写到“有人愁卧在高楼”,只能“看剑引盃,焚香闲阁”,此时“时嗅瓶花苏倦意”,闻到了插于花瓶中鲜花的香味,使我的倦意消失了,因为有瓶中之插花,我虽在病乡,也感温柔。第二首也是作者病中所作,“病如御柳三眠起,意与孤之独往来”,在百般无聊中,只能是“小字松烟临绛贴,古瓶花韵荐红梅”——研磨松烟之墨,临帖小字了,也将古色古香的磁瓶插上红梅,显得风韵倍增了。如此这般后,“香浓睡暖心魂定”,“镜里愁颜”也一笑开了。第三首是写诗人旧的诗句已消失,新的词句尚未成型,深感“人间花草平凡甚”,只能独自去梁园采摘古色古香的花卉,来进行插花艺术之创作了。第四首是写除夕之夜,爆竹声声,牵动了我的愁绪,此时,插于花瓶中的梅花的倩影稀稀疏疏洒向暗处,由比使我感到,今宵不要抒写那些使人销魂的句子,不然的话,“一夜东风便白头”了。第五首是写插花艺术中“花”与“石”配达后,“葱蒨美无度”了。第六首为词“好事近”,该词写道:在满院碧绿的梧桐遮掩中,秋之魂魄如洗过一般,今日心情很好,研墨铺纸“暗窗弄笔”,描绘那些来禽青李,此时,插于银色磁瓶中的桂花,开始飘逸出它的香气,使我感到,恍如从前的味道,此时此景使我想起了昨晚在温馨的凉枕上,读着读着晏儿道(小山)的词就睡着了。第七首词春楼月,作者在“绿阴如梦,春风三月”间。看到了水晶簾后瓶中的杜鹃花,是那样殷红无比,犹如杜鹃啼后留下的千枝红血,此时,已是轻松过了的清明时节的时辰了。

上面所引刘尧民先生的七首诗词,诗词中虽然没有叙述整个传统插花艺术的过程或花卉的达配,但从尧民先生对插花艺术间接的描述中,七首诗词所描述的插花其器皿为瓶、古磁瓶,还配以漏石,折枝花卉为红梅、桂花、杜鹃花,各种类型的梅花,很多花卉是从自己家中“梁园”采摘而来。另外,从尧民先生的诗词中你还可以看到会泽当时的文人怎样继承了中国插花艺术的“文人四艺”(琴、棋、书、画)及生活四艺”(插花、奌茶、,燃香、挂图)。七首诗词的“看剑引盃,焚香闭阁”,“小字松烟临绛贴”,“晴窗弄笔,写来禽青李”。这些诗词中,除瓶中插花.配以漏石外,舞剑、饮酒、临贴习书法,画禽兽动物及青涩的李子,把文人四艺及生活四艺不但继承,而且有所发展了。

清末民初,是会泽文化艺术的兴盛期,体现在插花艺术方面,除民间插花、文人插花外,尚还有寺庙插花、宗祠插花、年节插花等内容,现分别叙述之:

宗祠插花:清康熙三十八年改士归流后,外地汉族移民大量拥入会泽,当时,为了生存,他们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建盖会馆。同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盖宗祠,《辞源》注释说:“合族人设祠以祠其祖,谓之宗祠”。据统计,到清未民初,会泽仅县城就建有宗祠十一处,较为有名且现在保存完好的有马儒街的刘氏宗祠,原西车站的牛家祠堂,会一中原址西侧的容家祠堂,石鼓村的何家祠堂。每到除夕清明,十月朝及祖先的忌日,一族之人都会于宗祠进行祭祀。届时,整个祠堂香烟袅袅,一派肃穆之景。作为祠堂,都于正堂设寝堂,寝堂设一长条形的供桌,中陈设祖宗的牌位或绘像,供桌上最显眼的就是设立两端的大花瓶和牌位前的一对小花瓶,花瓶根据季节的变化给予插花,冬季的柏枝、腊梅、山茶,春季的玉兰,夏季的牡丹、芍药,秋季的桂花。根据时序的更替,交换不同的花卉及花材。有意思的是,石鼓村的何家祠堂,祖辈始由昆明呈贡迁入会泽,其后辈为了祖先能品赏老家的宝珠梨,将呈贡宝珠梨的枝条带到会泽嫁接于棠梨树下,所结硕果宝珠梨作为祭祖的必备果品。届时,瓶中的桂花,磁盘中的宝珠梨,一高一矮、一香一甜,搭配得那么和谐,形成了特有的插花艺术的精美搭配,那拳拳的赤子之心也日月可鉴了。这种插花艺术也更具人间情味。

寺庙插花,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会泽,以会馆寺庙众多著称于世。据统计,县城及近郊的会馆寺庙,高达108座,且很多会馆,都以寺庙的形式建盖,一些主要殿堂,都供奉佛家或道家的神祇。道教和佛教传入会泽较晚,大概于唐、宋时期,佛教中的观音因其慈爱善良,端庄美丽,被会泽的彝族同胞吸收成为本民族的神祇,创造了土主观音,供奉于金钟山下的土主寺中。其后,佛教的密宗传入云南,密宗的湿婆与彝族的原始之神经历十分相似,于是两者结合,创造了具有彝族原始神祇而又具有密宗特点的大黑天神。到了清朝改土归流后,县城建盖大量的会馆寺庙,很多会馆也供奉佛家的神祇,加之遍布会泽城乡的佛家寺院,在县城主要会馆寺庙中,几乎囊括了以佛祖为主的各种组合,如过去七佛、竖三世佛、横三世佛、西方三圣、东川三圣、华严三圣,在会泽的会馆寺庙中,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尊容。

道教传入会泽的时间较晚,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黄士杰于全钟山建文昌宫,道教开始进入会泽,其“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特别是他“游世”的哲学理念,对会泽的文人插花影响很大。寺庙插花是一种用于佛,道仪式在佛和道神像前的插花。会泽的寺庙最有特点的是观音塑像前的供花,花材多选用荷花、牡丹等大朵艳丽的花卉,特别是荷花充分体现佛家出污泥而不染的“出世”理念。容器要求华美醒目,花形多为对称图案,表现佛教净土,极乐世界的园满境界,具有色彩华丽,花朵硕大,花枝端庄,花形对称的特点。加之所供之观音,她体态丰腴,衣裙飘逸,她一手拿着净瓶,一手拿着所折杨柳枝,营造了一种祥和、慈爱、温馨的佛家意境,很受老百姓欢迎。

节庆插花:在会泽传统插花中,节庆插花是一个闪耀着明亮色彩,意韵深厚的传统习俗篇章。会泽的节庆传统插花,于清明扫墓、端午避邪、中元祭祖、除夕迎春为主要传统节日时都有所表现。

清明扫墓:作为二十四节令之一的清明,《岁时百问》的解释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明净,故谓之清明。”后因加入了寒食禁火,郊外扫墓两大习俗,才形成了以祭祀祖宗为主的清明节。会泽的清明节,全城出动,在风和日暖,柳絮泛绿的晚春时节,迈向郊野,是十分热闹的。清光绪年间的《翠屏诗社稿》

有诗记之:

郊原一带所江声

山水盘旋曲绕成

三月游人携酒食

青龙寺里过清明

阳春三月,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就是在这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时候,县城市民迎来了传统的清明节,他们或到县城对面的青龙寺,求签、上香、放愿风筝;或到县城郊外祖先亡人的坟头祭祀。此时,折枝杨柳成了这个节日不可缺少辟邪物;《东川府志》载;“三月三日,谒青龙寺,游人具酒食,登山阜饮,眺。清明插柳。”《巧家县志稿》:“清明日,沿门插柳,具时食扫墓。”清明节是柳条发芽抽绿的时候。传说有两个捉鬼的神仙,他们分别神荼、郁垒,捉住危害人间的鬼以后,用柳枝捆住喂老虎,加之柳枝又是观音菩萨手里的法具,在民间有柳能辟邪,驱鬼的作用。故会泽清明节时,有折柳载柳,插柳的习俗。清明野外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或返家时插于门上,或编成柳冠戴在头上,据说可以驱邪,故有”清明不戴柳。死了变黄狗”的戏譃之语。另外。清明上坟扫墓,也会用一柳条,用彩色纸条环裹而成,即所谓的坟标,上坟时插于坟之头上。故此,清明插柳,戴柳成了清明节比须的礼仪及习俗,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端午避邪:农历五月,俗称“毒月”或“恶月”,其五日,也就是端午节,也被看成最不吉利的日子。故这一天,就要进行一些辟邪除恶的活动。在会泽的民俗中体现在传统插花艺术方面,就有采摘菖蒲及艾叶作为驱恶除邪的法宝。《本草纲目》载:“菖蒲,气温味辛,功能解毒杀虫。艾叶气芳香,能通九窍,炙疾病。”因菖蒲叶上有脊,形如宝剑,故古时有“端午佳节,菖蒲作剑,悬以避邪”的说法。故这一天,应采摘田间的菖蒲和艾叶,插于门楣之上,并用红纸写这么几句,贴于门的两侧:五月五日五,天师骑艾虎,手执菖蒲剑,斩妖入地府。

中元祭祖:《东川府志》载:“七月中元,祭先祖,焚冥衣褚镪,又于城隍庙祀神,三日,郡人络绎,香火最盛。”综观整个节日的内容,它实际是中国古代传统家祭民俗与佛教目莲救母故事有机结合的产物。会泽的中元节,一般按接祖、祭祖、送祖三个阶段进行,在此过程中,就是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另类——“麦秧”的制作。“麦秧”,南宋记载京城的《梦华录》一文载:”又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瓷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会泽七月中元节的“麦秧”传承此做法,即用麦粒置于一容器中,用水浸泡。芽长八、九寸后,用红、绿纸条围捆。到七月十五前几天午后,由家长率领儿孙,径到大门口,捧麦秧一盘,五色纸扎成的祭物“引泉”一枝,祭祀门神后,便执“引泉”而入把麦秧端回供于供桌之上,据说此仪式后,亡灵即藏于麦秧之中,随引泉回到家中之供桌之上,到祭祖之时,须将祖先的牌位排列案上,全家老小在主人的率领下,进行祭祀。到七月十五,即开始送祖,据说祖先亡灵此时要离开老宅,上路参加盂兰盆会,转世投胎。此时用于祖先亡灵藏身的“麦秧”也随着“引泉”到了门外烧钱纸送亡灵后,因它已完成了任务,只好弃于荒野。中元节“麦秧”的做法,于容器置麦秧加水,待长长后作为祭祀的专用之品,也大有中国传统插花的另外一种风韵。

除夕迎春:会泽传统插花艺术到了每年除夕,不管是花材,插花的器皿,还是摆设的地点,都几乎达到了高潮。从花材讲,冬末春初,在春风的吹拂下,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喜迎春之来临。除夕前后,竞有腊梅花、山茶花、水仙、迎春花、玉兰次第开放,加之山间碧绿的松树、柏树,成为了会泽以县城为主的传统插花艺术的主要花材,现分别给予介绍:

梅花:又名春梅,雅洁清客,原产于我国,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梅为蔷薇科,树干苍劲,枝横斜瘦,暮冬早春,先花后叶。花瓣五枚,雅法多姿,暗香浮动,神、韵、姿、香俱佳,梅花凌寒傲雪,先天下而春,风姿高雅,情操坚贞,历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为四君子。在1987年中国传统十大名花全国评选中,名列首位。历代诗人咏吟梅花的诗作很多,最早为南北朝陆凯的“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另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咏梅之作,也十分有名。笔者曾有“南岭烟笼松杉雨,文庙香飘金桂风;春寒料峭踏雪时,黉宫深处寻梅踪”的吟梅之作。

水仙:一名凌波仙子,又名雅客,有单叶与千叶两种,初春开放,花有单瓣,复瓣之分,单叶单瓣者叫金盏银台,清香经月;千叶复瓣者叫玉玲珑,花娟秀洁白。水仙性喜水,冰清玉洁,幽美素雅,冷艳寒香。开花时,碧绿的剑叶,配着洁白的花朵,风韵绰约。歌咏水仙的名诗如“姑射群真出水新,亭亭玉碗自凌尘,冰肌更有如仙骨,不学春风掩袖人”。

迎春花:一名满条金,又名金腰带,凌春开花,色金黄,浅艳娇小,花谢叶发,很有韵致。清赵执信吟它”依旧春寒苦憔悴,向风却是最先迎。”清王照圆是这样吟咏它的:“顿觉阳和至,迎春早吐花,风来舒绿叶,律转斗黄葩,冻碟惊新梦,寒蜂出旧衙,预知天地意,逐暖露光华。”

山茶花:为山茶料,属于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株高三四尺至丈许。枝干交加,树冠多姿;叶椭圆,经冬不凋、翠绿光亮;花生枝顶或叶腋,12月至翌年4月开放,花似蔷薇,大者胜于牡丹,有艳红、粉红、玉白诸色;淡妆浅抹,绰约多姿,清香四溢,1987年被评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于化一吟“山茶”诗写道:“冒雪凌霸独放时,娇容不愧冷胭脂,枝头朵朵红如火,点缀寒冬别有姿。”会泽除夕插花所用山茶,多为山野茶花。冬春之交,霰雪纷积,此时,会泽山箐里的山茶次第开放,形成了雪与花争艳,山与水争奇,青松与鲜花交辉的深山早春图,深山幽箐的野山茶成了会泽除夕迎春插花的座上宾。

玉兰:为木兰科,叶似柿而狭长,别有风韵,先花后叶,花九辩而长,色白而微碧,形如白莲,冰姿绰约,莹法清漪,琼香似兰,故名“玉兰”。清朝的爱新觉罗·玄烨吟“玉兰”诗:“琼姿本自江南种,移向春光上苑栽,试比群芳真皎洁,冰心一片晓风开”

另外,除夕迎春插花除上述花品外,还有柏枝,松枝以及竹子。除夕迎春插花在会泽县城,上至商贾大户,下至平头白姓,都有除夕插花的习俗。其主要场所,就每家每户的供桌,“供桌”一般都设于正堂屋内,倚壁设案,紧靠案的中央,置一大八仙桌,案和桌的上面,陈列着祭祀用的香炉、蜡台、香盒、磬、净水器、大小神灯。案的两面,都置于大、小花瓶一对,作为插花的器皿。有钱人家,大多为景德镇烧制或建水的土陶,一般穷家小户,均为会泽本地挖泥寨的陶器。供桌所置花卉,除山野采摘来的山茶花外,更多的是插冬青柏枝。除夕之夜,在长辈的率领之下,在一片庄严肃穆中,供桌上香烟袅袅,老东川的红铜器皿泛出柔和的光芒,花瓶中所插茶花,绿叶红花,一派春之讯息;所插青松翠柏,也传出深深绿意,给庄严肃穆的送旧迎新之节,营造了一种只有年节才有的气氛。

会泽除夕插花,除每家每户的供桌所插山茶柏枝外,客厅及书房也于瓶中、盂中插花,花材多为腊梅、水仙、迎春花;使春之讯息更早的进入每一个家庭。

会泽民俗,每到农历腊月下旬,山隅里的农民就会将山箐里的山茶花枝、柏树枝,松树枝连枝砍了,成捆成背地运到县城出卖,那经一个冬天而碧绿的叶子,护拥着粉红色的花蕾,以及那深绿的柏树枝及松树枝,无疑把山野春的讯息带向了闹市。带进了每一个盼春的家庭。此时,县城的市民,已从市场上购进了水仙花的种球,园中采摘来了腊梅、玉兰、竹子,于郊外采摘了迎春花枝,于供奉祖宗牌位的供桌上,琴声袅袅的书房内以及庄严的客厅中开始了除夕迎春之传统插花,一时间,被人称做凌波仙子的水仙花,配着苑中高仕的腊梅,以及郊野春姑的迎春花,加上那山中的不老松翁柏枝及松枝条,在云岭倩女山茶花的率领下,

“朔雪横空群卉尽,丰姿点缀千万家”。在一片庄严肃穆的年节氛围中,在一系列钟鸣鼎食的除夕规范中,整个传统插花艺术,已是鲜花着锦的年节效果了,显得那么别具一格,不同凡响,独领春之风骚。

中国的传统插花艺术,自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犹如枯木逢春。得以迅速发展,一些大城市,纷纷成立了插花的民间组织,首都北京率先成立了“北京插花花艺协会”,到1989年成立的“中国插花花艺协会”,为中国插花花艺界第一次全国性组织。2008年6月对于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界来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岁月,“中国传统插花”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此,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插花艺术得以发扬。学习中国传统插花的热潮席卷全国。全国各地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插花流派、组织,不断涌现,呈现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

中国的传统插花艺术,如日东升,蓬勃发展,作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历史以来,就没有一个相应的官方或民间的组织机构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不管是寺庙插花,还是节日插花,只不过是普通百姓一种自发的活动。怎样总结会泽历史上存在的传统插花艺术,又能引进外地成熟的插花艺术流派,并对本地历史上的插花艺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开拓新的插花艺术新领域,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名城文化的一大缺项。时代在呼唤着名城传统插花艺术的组织或机构。名城需要这样的机构研究、引领会泽的传统插花艺术。2021年“520婚庆花艺馆”的开馆及2020以研究培训传统插花艺术为主的“文苑传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成立,可以说弥补了这一缺项,给名城的传统插花艺术带来了既继承传统,又有所师承的新气象,使名城的传统插花艺术向着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520婚庆花艺馆”及“文苑传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单美女士,1978年生,现西南林业大学的函授生,师承全国较大的传统插花艺术之流派——吴韵插花.吴韵是三国时期的吴国吴文化的一种叫法,为江南文人的雅号。吴韵插花是以江南吴派文化为依托,主要包括江苏、安徽多省,它凭借太湖流域文化脉络发展而成,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单美女士所拜师傅刘若瓦先生,1954年生,江苏无锡人,年青时就涉足传统的插花艺术,改革开放后,醉心于传统插花的发掘与继承,並着力于传统插花艺术流派的创建,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插花”项目传承人。获国家高级插花师教师资质及国家插花师考评员资质。国家插花师技师。被评为2009《CCTV》时尚中国“中国十佳花艺师”。现任中国插花花艺协会理事,中国传统插花协会副会长等职务。自1989年从事花艺艺术至今已创建江南花店,百花坊,无锡花卉市场。2016年时正式创办“拈花阁传统文化学堂”,次年创立“吴韵花道”。2017年“吴韵花道”正式获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形成了以太湖区域为主的“吴韵花道”传统插花艺术的一个流派。

刘若瓦先生曾参加中国第七、八、九届花卉博览会布展,曾获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插花“金奖”、“突出贡献奖”。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月季国际竞赛插花艺术“特等奖”,“特殊贡献奖”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获“金奖”,2016年度受聘为中国插花艺术馆专家。2017年中国传统插花作品“生活四艺”,“四季博古春”被中国插花艺术博物馆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厅收藏,现代花艺作品被中国插花艺术博物馆插花艺术科普厅收藏。

文苑传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单美女士,早年曾投身于吴韵插花的学习,师承吴韵插花的代表人物刘若瓦先生,2011年安家会泽后开办“花花世界花卉店”,除营业婚庆花卉外,并深入研究会泽历史上传统插花艺术,从会泽江南会馆的建盖及遵循道家无为的理念上找到了云南会泽与吴韵插花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于是于会泽县城开办传统插花艺术,传播吴韵插花,创建了具有会泽特点的吴韵插花的另一流派。

单美女士在会泽开办的吴韵传统插花艺术,除传承吴韵插花艺术优良的艺道外,十分注重会泽厚重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及表现,让吴韵花道深深植根于会泽的历史文化中,如1998年参加曲靖地区获奖作品“梦幻堂琅”,在一枚具有会泽历史文化及地标的代表——“嘉靖通宝”大钱币的屹立中,巧妙的将花材跳舞兰、玫瑰、南天竹、雏菊,万代兰穿插其中,并题诗“一枚铜钱傲古今,梦幻堂琅千秋情,镇县之宝雄风在,印记珠源长咏吟”。使吴韵花道与会泽历史在“百年未之大变局”的新时代有机结合,历史,吴韵花道,现实结合得那么巧妙,浑如一体。

以吴韵花道培训为主体的“会泽文苑传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已经开办了多期有关传统插花艺术的培训,单美女士的插花艺术作品也广泛在县城流传,现列举一二:

代表作品之一:“秋日胜春朝”:在一具红色的凳子上置一青花大碗,碗中以洁白的菊花为主体,加之红色的玫瑰、茶花、一叶兰及跳舞兰穿插其间,护拥成团,特别是大叶片之龟背叶向四周斜出,与刚健曲折的火棘果枝形成大叶与曲枝的鲜明对比。整件作品,花器与花材,曲枝与宽叶,刚健与柔美、主色与次色、形成了完美的和谐统一,加之所赋刘禹锡的七绝:“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秋日刻画得那样美轮美奂,无与伦比。

代表作品之二:“红红火火过大年”,在一片柿红色的背景中,一具深红的瓷瓶色傲然屹立,其左边置一柿子及一柄“如意”,大有事事(柿、柿)如意的象征意义。

并在黄色的菊花及山茶的护拥下,飘逸的兰花叶飘洒而出,刚劲的火棘果(会泽人称火把果)的枝条堕满了鲜红的果实,像一团烈火,其上悬挂了一具“中国结”及“红灯笼”,然后配诗:深红瓷瓶屹人间,事事(柿)如意花果鲜,否极泰来庚子尽,红红火火迎新年。”就是这样一件插花艺术作品,自然花材与人工制作互搭与互配,这其中刚劲与柔美,主体与次体,写实与寓意,密实与宽疏,飘逸与坚实,强烈的色彩反差,交相辉映,互补统一搭配得体,真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红红火火过大年的年节气氛。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会泽,历来以厚重的历史及多元的文化著称于世,以传统插花艺术为主体的“文苑传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出现以及发展状态,一定会使这座滇东北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增辉添彩,我们一定会像培置春苗一样去培植它,但愿它茁壮成长、独领名城春之风骚。

作者:卞伯泽 单美

编辑:罗丽红 责编:刘光信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