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文言文鉴赏《月夜忆舍弟》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句子大全 2023-01-20 04:53:01
相关推荐

专题04《月夜忆舍弟》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

各位同学,听了你们精彩的吟诵,我仿佛随你们一起到唐宋咏月诗的星空中遨游了一番,去领略了一轮皓月相辉映的锦绣诗篇。是啊,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那脍炙入口的《静夜思》,会吟诵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之诗,顶峰中顶峰”的《春江花月夜》,更不会忘记“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这一千古名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杜甫的咏月诗,叫《月夜忆舍弟》,看看杜甫诗中的一轮明月给我带来了什么?

二、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三、原文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四、注释

《月夜忆舍弟》:选自《杜诗详注》卷七。

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恰逢白露时节。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况乃:何况,况且。

未休兵: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五、诗意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六、赏析

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张明非)

七、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工部集》存诗1400多首,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同情人民,如“三吏”, “三别”, “羌村”三首等;

二、热爱祖国,渴望统一,如《春望》、《闻官兵收河南河北》等;

三、揭露统治阶级的种种罪行,如《兵车行》《丽人行》等;

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春夜喜雨》等。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八、问题探究

(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明确: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2)“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两句诗概括了当时何种生存背景?

明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3)古人咏月的诗数不胜数,你能写几句吗?

明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九、诗歌主旨

本诗是诗人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十、课堂小结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熟读成诵。

【基础过关】

1.《月夜忆舍弟》的作者是,(朝代)诗人,字,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答案】

杜甫

唐代

子美

现实主义

李杜

【解析】考查与杜甫及本诗相关的文学常识。平时要注意积累。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舍( )弟 ②戍( )鼓

【答案】①shè②shù

【解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舍弟:

(2)戍鼓:

(3)断人行:

(4)边秋:

(5)况乃:

【答案】

(1)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2)边防驻军的鼓声。

(3)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5何况,况且。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4.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答案】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理解。结合诗文内容具体分析。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国破家亡,诗人也在外漂泊,离家时所,处于对故乡的思念,在诗人眼中什么都是家乡的好,就连天上的那轮明月也是在故乡才更显得明亮。

【实战过关】

一、理解性默写

1、《月夜忆舍弟》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 。”

2、《月夜忆舍弟》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的诗句是:, 。

3、《月夜忆舍弟》中写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诗句是:, 。

4.“, ”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5.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杜甫偏偏说:“ ”。

6.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月的诗句是:“ , ”。

【答案】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2、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3、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4、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5、月是故乡明

6、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戍”“雁”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课内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答案】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答案】

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

表达的情感: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解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第一问:考查尾联的意思,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

第二问: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本题题目是“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以通读对诗歌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诗中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其中“月是故乡明”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有弟皆分散”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和忧虑之情;“无家问死生”表达互不相顾的焦虑和绝望之情;“况乃未休兵”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之情;“戍鼓断人行”表达民生凋敝,对人民生活现状的同情和忧虑之情。

(二)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完成1-3题。【经典诗歌鉴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服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答案】诗圣 律

【解析】考查与杜甫相关的文学常识。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2.从诗中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答案】戍鼓断人行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 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思想情感的感悟能力和对诗文具体内容的理解能力。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流露不满,深化主题。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答案】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理解。结合诗文内容具体分析。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国破家亡,诗人也在外漂泊,离家时所,处于对故乡的思念,在诗人眼中什么都是家乡的好,就连天上的那轮明月也是在故乡才更显得明亮。

三、课外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2019届江西九江初中卓越联盟九年级二联】

东溪

【北宋】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闹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草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6.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叙写了诗人在东溪的游玩迹程,所描绘的景物具有浓郁的山野气息。

B.“发船迟”写出了诗人来到东溪的时间较晚,与“薄暮”一词相互照应。

C.野凫、老树、 蒲茸、沙石这些寻常景物在诗人的笔下都式富有美感, 可见诗人带着欣赏的目光赏景。

D.“情虽不厌”的“情”是逸致闲情,但“住不得”却写出了诗人面对美丽的山水又留有遗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表述错误,诗句中的“发船迟”是指诗人面对美景迟迟舍不得上船离开。

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诗,围绕“水”字构思,思路清晰、结构严密。

B.颔联中两句均是前四字写景后三字写意,画面感极强,诗人推己及物恬淡悠然的心绪得到深化。

C.颈联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东溪岸边蒲草的齐整、沙石的干净。

D.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与分析能力。仔细阅读诗歌,理解大意,然后逐个分析四个选项,可知A项表述错误,这首诗是围绕“看”字构思的,不是“水”字。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2019届四川自贡富世、代寺学区九年级质量调研一】

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4.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①这首诗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

【答案】①A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①“这首诗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正确。

②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

【答案】②A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②“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的理解分析是正确的。

③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诗人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眼前近景,生动形象,精练传神。( )

【答案】③B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③诗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近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的是远景。故“诗人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眼前近景”的理解不正确。

④颈联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常作客”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 )

【答案】④B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④“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的说法与诗歌的主旨不符。理解错误。

⑤本诗通篇对偶,不仅每一联的上下两句成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首联前一句“天”对“风”,“高”对“急”,读来富有节奏感。( )

【答案】⑤A

【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⑤项本诗通篇对偶,不仅每一联的上下两句成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首联前一句“天”对“风”,“高”对“急”,读来富有节奏感,理解正确。

15.本诗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诗名句,请从写景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①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②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描绘出秋天萧条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③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解析】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思是: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描绘出秋天萧条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的同时,深沉地抒发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之情。意思接近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2019届甘肃定州九下一诊】

陇西行①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②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③边骨,犹是深闺④梦里人。

【注释】①陇西行:古代曲名。②貂锦:这里指装备精良的战士。③无定河:在陕西北部。④深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19.首句表现了将士的______,第二句表现战争的______。

【答案】

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献身精神;报国情怀);

惨烈(激烈;伤亡惨重)。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第一、二句的意思是: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据此可知第一句表现了将士的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第二句表现了张正的惨烈。

20.本诗中的“可怜”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可怜”表达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

示例:本诗中“可怜”一词表达了对战死将士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破阵子》中“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壮志难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了解两首诗词的内容,根据语境来分析。“赢得生前身后名”指获得功名,而“可怜”一词转向“白发生”,有悲叹年华已逝的意思。“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显然是把现实与梦境相比,而突出现实的残酷,“骨”借指战死的人,所以“可怜”一词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迁移拓展】

诗词积累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你能吟诵几句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吗?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