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今年最最期待的外语电影(关于诺兰的《信条》我有话说)

句子大全 2023-01-23 04:31:01
相关推荐

由小至大来思考,是观影理解上的关键,也就是逻辑辩证中的归纳与演绎,藉由每一次的理解归纳出电影规则,之后再以此逻辑规则回去演绎理解剧中每一个细节与安排。

所以本文将以理性与感性两种层面来切口,探讨电影逻辑,也探讨角色们的情感脉络,以补足电影中因为时间有限所造成的混乱。

就以《信条》来说,世界还是只有一个,它就像一条河流,平常总是顺着走,但有了逆转时光的机器后,我们能够倒着走,逆流而上到达以往去不了的地方,那处于时光流泻中的人们该如何选择,借此能安身又立命呢?

虽然诺兰使用很华丽的画面与词汇来形容这场时空旅行,但《信条》本质上还是一部主打时空穿越的科幻英雄片。

不过仍有明显差异,逆转所代表的不是瞬间回到某一个时间坐标,而是代表主角群向着过往的时间坐标前进的过程,然而,在主角群眼中自己虽然是顺着往目标走,但在其他人眼中,却是逆向而行。

由此可知,某些已经发生过的历史过程是无法省略越过的,不管主角愿不愿意,都还是必须走一遭。

所以你会看到行动重复发生,你也会看到自我之间的碰撞与遭遇,甚至你会看到过往与现在交缠在一起,编织出现实世界中难以见得的时空景色。

诺兰以反光镜作为当下与过去的分界,镜子在广大的文化符号中,更可以指涉为阴阳交结,上与下的颠倒世界,世界与异世界之间的窗口与通道,因此在《信条》当中以此作为区辨过去与现在的道具是再也契合不过的。

它就如同《盗梦空间》中的陀螺,帮助主角群确认自己的存在与真实,当然,相较于《盗梦空间》中所指涉的是穿越梦境来到现实的真实,《信条》所指涉的则是穿越时间来到过去的真实。

《信条》不只在镜子上做手脚与关注,它也完整地运用了时间逆流的概念发展出全新且专属《信条》的武打面貌,钳形攻势即是因应时间的顺逆共存而产生之战略。

著名的钳形攻势被运用在二次大战,美军在欧陆西岸法国诺曼地登陆与空降,形成两面夹攻,搭配苏联在德军东部的战线,更是形成一个巨大的钳,稳稳地困住敌军,形成孤立而进退两难。

很可惜的,《信条》的剧情解说并不优异,运用逆转时间的设定,却无法清楚地剧中角色或是画面简单来简单说明,当然,如果你是偏好逻辑思考,藉由线索解密来享受解题成就感,那或许这部电影所创造的困窘反而非常适合你。

不过,我想大部分的观众还是希望自己的观影的过程中能够降低认知负担,借此才有机会好好投入诺兰所创造的叙事故事与节奏。

接下来,本文将针对其中两场容易引发困惑的剧情简单解释,假若不想破坏完整无雷观影感受,请斟酌阅读。

首先,奥斯陆国际机场中的战役,其实有三个主人翁同时存在。

三者的时间轴则是:

A------>B 剧情发展过程,女主受伤,使用逆转机稳定伤口,但众人无法马上使用逆转机调回顺向,因为上一个时刻点的逆转机被反派占据,只能逆着跑回到机场战役这个时间坐标。A<-------B经过时间堆叠,主人翁顺利回到机场战役,并与夺画时的自己产生打斗。C------->D主人翁顺利二次使用逆转机,把逆转的时间调整回来。

再来,最终战役,主人翁与尼尔兵分两路,一个向前顺着时间轴前进,另一个逆着在时间轴前进。任务共10分钟,假设任务12:00正午开始,任务12:10结束。

A:任务开始时的时间坐标1200,红队顺着出发(主人翁)B:任务开始后经过十分钟1210,蓝队逆着出发(尼尔)A----------B红----------><----------蓝

所以,红队出发时看到的蓝队的结尾,蓝队出发时看到的是红队的结尾,因此,蓝队回到10分钟前时可以告诉红队这10分钟内的情报,红队再以此来行动。

简而言之,你只要把时间点变成你要前进到的目标坐标来理解,并记得主角们不是瞬间回到过去,而是从现在向着过去的某个时间点跑就好。

借此,电影中各式大大小小的战役与逆转相信都能豁然开朗,也建议第一次观影时不要试着马上理解大局,而是跟着主人翁理解当下的事情即可。

慢慢地,如果你能够理解每一个当下诺兰所提供的拼图,观影结束之后,自然可以把拼图拼凑起来成完整的画作。

所以由小至大来思考,是观影理解上的关键,即逻辑辩证中的归纳与演绎,藉由每一次的理解归纳出电影规则,之后再以此逻辑规则回去演艺理解每一个细节与安排。

前述探讨,花了许多篇章在解释电影逻辑,偏冷的理性讨论暂且告一段落,回归到感性层面来看,《信条》所烘托的情绪张力是不足的。

不管是女主角的复仇、主人翁的掌控与英雄主义,又或者是尼尔顺应自然安排的豁然,都来得过于扁平,虽然电影尝试在这部分进行堆叠与解释,但过于混乱的时间轴仍然导致注意力的发散,这也是本部电影的短板,但这不代表《信条》没有情绪渲染与价值信念的辩证。

首先,我们可以理解到诺兰把时间对称成顺向与逆向,但其实他所对称的不只是时间,还有剧中角色的信念,电影英文名称《Tenet》所指涉的也是人的信念与原则。

宏观来看,本部电影所阐述的就是一场代理战争,未来世界的人们,对于是否要回到过去消灭祖先有不同的看法,争斗不止的状态下,他们分别给予现代的人们武器,让他们自己去对抗与决定,世界该生还该灭。

如前所述,电影所阐述的不过只是一场代理战争,希望现代继续存活下去的正派抱持着“无知就是优势”的原则来行动,认为自己所留下的线索越少,未来人就越难拼凑我们的真实意图。除此之外,背后提供支持的未来人,也认为自己应该顺应自然,承担自己的历史罪业,接受人类世界的时间轴就此停滞不再向前,意即由未来人自己来承担世界毁灭,而不是过去的祖先们。

掌握一切,则是站在对立面的价值取向,对于反派来说,只有他拥有的一切才是一切,他所没有办法拥有的就是虚无,没有人可以比他富有,他忌妒着别人的生命,所以夺取别人的生命,借此补偿内在的空缺。

上述观点,也很完整地契合了背后提供反派支柱的未来人,该派未来人认为过去的一切应该被消灭,借此过去所累积出的错误能够一笔勾消,借此未来人类世界就可以续存,这非常矛盾,没有过去何来未来?

我想,那些想要消灭过去世界的未来人,内在应该是认同反派的思维,对于祖先感到愤怒、不满与不公,认为祖先应该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不应该拥有生命自由,既然未来的人们无法继续存活下去,那么那些创造灾害源头的祖先们也没别想活下去。

回到掌控一切来看,虽然反派与支持毁灭的未来人都是抱持着非常巨大的情绪来报复这个世界,但其实这都是因为他们面临到非常巨大的失落与失能,为了不让他们立刻崩坏,他们的心灵发展出这套保护机制,藉由摧毁与攻击他人找回掌握感。

将因为得知自身的死讯时,而引发的“失落与失能感”替换成掌控与赋权感,这也反映出人类在面对死亡时的不同面貌,究竟你是坦然面对?还是付诸暴力?

由此可知,反派与那些未来人,不是真的想要用毁灭世界来拯救世界,而是想要用毁灭世界来拯救自己的失落心灵。

再回到主角群,我们可以发现主人翁虽然也在拯救世界,但可以感受到主人翁对于掌控也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渴求,他希望知道自己的任务目标与意义。

他为了当下的存活,可以毫无犹豫地消除当代威胁,更因此他会询问博士逆转当中的自由意志。

主人翁,从一开始的不想多做无谓牺牲,走向最后变成掌握一切的主人翁,借此确保该发生的未来能够发生,以此保护自我的存活历史。

以此来说,主人翁与反派也拥有共同的核心信念,意即控制所有一切,或许正反两方之间也没有太多差异。假若主人翁最终掌握了一切,成为幕后主使者,那个未来中的他人,其自由意志还存在吗?

对照到尼尔,他总是嚷嚷着发生过的就是发生过的,对他而言,他不想死,不想平白无故地死,但他接纳并理解自己的生命终有结束的一天。

当然,他也不想莫名地就被未来人屠杀与牺牲,不过也相信命运的存在,认为这一切冥冥之中都有安排,自己只需要顺其自然,可以去尝试,但不用去质问然后掌握一切。

由此可知,主人翁与尼尔虽然拥有共同的目标,但却拥有不同的世界观,如同X战警中的万磁王与X教授,一个以积极却激烈的态度来捍卫自己,一个以消极却温和的态度来异中求同。

老实说,这之中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这也是人类发展史上,面对生存威胁时最常采用的两种策略,团结合作与打击异己,更何况,看似正派的主人翁,站在另外一方来看何尝不是想要掌控一切的不知名黑手。

社会大众看似存活下来,那但都是主人翁的安排, 谁生谁死并不由己,大众自此被圈养在独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最后,虽然电影没有后续发展的伏笔,但如果有续集,我想主人翁与尼尔终究会分道扬镳,走向不同的未来与世界。

而这也是《信条》中我私自最喜欢的安排,不是那些拯救世界的戏码与动作,而是角色价值观之间的摩擦与碰撞,这让《信条》不只是一部标新立异的科幻谍报片,也是一部关于英雄的辩证讨论。

整体而言,如同诠释现象学中海德格对于时间的看法,人们虽然因应过往历史而存在,但却因为对于未来有所期待而能前进,真实的当下,即使没有透过逆转机,也确实由过去与未来共同构筑而成,每一个过去都是当下,每一个未来也都是当下,当下才是我们人类能够真正地掌控、把握与体会的时间坐标。

所以《信条》之所以能够标新立异,重点不只于它逆转了电影中的时间,也逆转了真实世界中的日常,对于面临疫情笼罩的全球来说,我们无疑站在人类历史的分叉点,所有的一切都因为疫情而停摆,身处后疫情的我们,多么地怀念那些可以大口呼吸的生活。

为此,《信条》这部好莱坞大作,它所背负的不只是大众对于视听娱乐的期待与渴求,更承载着社会对于日常生活的思念与渴求,它就是一剂吗啡,让我们暂时从痛苦的疫情中摆脱出来。

由此可知,驱动人们前进电影院的,不会只有对于科幻谍报片的喜好,还有对于讨回生活秩序的心理动机,更可以说,在选择观影的决定上,感性或许是大大高于理性的,但这个决定是否恰当与合理?

票房方面的问题,或许只要做好防备措施,不用多加考量,甚至在上映《信条》之前,戏院早就已经恢复运作,但是拉到欧美,这个举动会不会带来风险,民众是否可以遵循规范,在感性之中保持理性实为重要。

宏观来说,《信条》之所以不只是《信条》,取决于它所出生的日期,你甚至可以说它就是当代后疫情世代下的圣杯,带领电影产业走向复苏与重生。

微观来说,《信条》还是提供许多独特观影经验,热爱过往系列烧脑氛围的粉丝不容错过,你一样可以从中得到逻辑思考下,数学解题般的快感与成就。

不过,假若是热爱角色辩证与情感烘托的观影者,这部的确较少着墨于此,但重温好莱坞电影这个意义仍然值得我们到戏院坐一坐,感受一下,再来跟电影剧情对话与思考。

最后,整体的来说下,《信条》还是一部很好也很特别的作品,但它并不容易上手,剪辑的方式,前期铺陈较为冗长,造成注意力发散,后期过快的节奏又形成阻碍理解的墙,导致观影者无法顺着剧情与角色发展去思考与对话,实在可惜。

不过,如前所述《信条》这部作品还是声光效果俱佳的好莱坞作品,如果你很怀念看电影大片的日常,做好防疫措施,就好好地去欣赏一番吧。

诺兰的作品绝对不会失望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