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水浒传》成书年代成谜 而书中王婆念一句诗(由唐伯虎解开谜团)

句子大全 2023-01-25 03:03:01
相关推荐

前言: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如今你四海为家……许巍的一首《曾经的你》,风靡大江南北,感动了无数网友的青春。每个年轻人心中都有一个江湖梦,所以我们都喜欢读《水浒传》。书中的江湖义气、兄弟情深让我们为之感动,其中替天行道的快感,更让我们欲罢不能。如果成熟之后重读此书,会发现梁山好汉们格局太小,他们追求的江湖义气,并非是顾及苍生百姓的大义。当然这一点也否定不了,《水浒传》的优秀叙述描写文学价值,但是若从文学角度审视《水浒传》,会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从上世纪到现代,关于《水浒传》的成书年代,文坛上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然而与梁山好汉“八竿子打不着”的唐伯虎,作了一句诗,直接将其断了代。

石昌渝先生考证《水浒传》成书年代

关于《水浒传》的成书年代,从20世纪以来,就一直是学界研究的争论“热点”,进入21世纪后,许多专家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依旧不减,各史学、文学专家,发表关于成书年代问题的著作,高达了40多部,可见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关于《水浒传》成书年代的研究说法,主要有三种:明代嘉靖说、元末明初说、元末说。学界的主流说法,是元末明初说,到了现代还有很多人支持这一说法。

但还有一种争议性最大的说法,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专家、《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的作者、专家石昌渝先生,研究认为《水浒传》成书的年代,实在明朝嘉靖年间,理由主要有四个。第一在嘉靖之前,并没有人知道这本书。第二书中描写的官军作战场景,是典型的正德年间后期的情况。第三书中有大量关于角色人物,使用白银交易的描写,那么就不可能在1436年之前。第四书中有腰刀、子母炮的武器描写,从这些武器上,能看出《水浒传》成书年代,应该是在嘉靖初年。

三大资深研究水浒名家发表反对论点

南开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培锋先生,则反对石昌渝先生的说法。关于明代官军士兵的描写,张培锋先生认为,从宋代到明代,士兵们的状态多样化,在和平和战争时期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不能从这一点上,来对《水浒传》断代。张培峰先生还认为,《水浒传》中并非只是用白银交易,也会使用铜钱与纸币。而且元朝人早已使用过腰刀,它不是明代中后期,才出现的新式武器。另外他还认为书中的子母炮,其实就是佛郎机铳,这些论点都证明,《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年间,是不太符合史实的说法。虽然最后张培锋先生,没有明确《水浒传》的成书时间,但他说石昌渝的说法,存在着许多史实错误,与常识错误,他似乎还认为《水浒传》成书,应该早于嘉靖初年。

书中的白银问题

关于二人的争议,《三国演义》学会秘书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沈伯俊先生,针对使用白银问题,发表了自己看法。他称在《水浒传》的日常消费中,虽然银、钱并用,并以白银为主,这一情况与大量的元代小说、杂剧相同。而元代到明初,朝廷明令推行纸币,禁止民间使用白银,《水浒传》中有关于白银交易的大量描写,可以证明成书的年代,应该是元末明初,说它成书于嘉靖年间不太靠谱。但是沈伯俊先生最后,还也特意强调,仅仅这一点,也不能完全否定石昌渝先生的说法,因为在古代社会,政令推行缓慢,与实际生活存在着一定的“延迟”。

书中的社会原型

浙江省“水浒”研究会会长马成生先生,则认为《水浒传》成书于明朝中叶。他表示艺术毕竟要来源于现实,要将《水浒传》的描写内容,与史实对照起来。《水浒传》中关于征方腊部分,与明太祖朱元璋,与张士诚之间之间战争十分相近,很可能是作者吸收了朱、张战争的素材加工而成。所以《水浒传》成书就不会早于1385年,他还认为将征辽部分写出,才算完整的《水浒传》。马成生先生认为,从朱元璋建立大明,再到《水浒传》作者插话中“直到如今”,以及征辽部分来看,成书时间应该超出了洪武十八年之后。所以他总结说,将《水浒传》断代在元末明初是不合理的说法,但他也未支持“明嘉靖说”。

王丽娟女士另辟蹊径寻找新思路

华南农业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水浒”研究学专家王丽娟女士,则另辟蹊径,从明代文学家李开先身上着手研究。最早评论《水浒传》的明朝文人,正是李开先,还有明代学者崔铣。王丽娟考证李开先与崔铣,对《水浒传》评论的时间,论定《水浒传》成书年代,不会晚于嘉靖九年,所以称《水浒传》成书,不早于嘉靖十一年的说法不能成立。而且嘉靖一朝农民起义不断,与《水浒传》中好汉被逼反情节有逻辑关系,所谓乱世出英雄,也给《水浒传》作者提供了现实基础。

此外《水浒传》开头描写张天师祈禳瘟疫,只能让人联想到痴迷道教的嘉靖帝。在这样的内部背景下,《水浒传》才将宋江,塑造成了忠义的化身,众好汉以其为中心替天行道。这个论证逻辑链完整,有很强的说服力。关于研究《水浒传》成书时间的说法与论点,都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非常能让人信服。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依然没有彻底将成书年代定论,直到山东省水浒研究会理事刘洪强先生,从《水浒传》中一句唐伯虎的诗句上入手,研究出了一线光明。

千年谜团恐被唐伯虎解开

无论是崇祯还是张竹坡版本的《水浒传》,其中都一句诗:“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首先来说这一句“流行语”,是众多版本的原有诗句,而非后人增补,因此这个诗句,早已经在社会上流传。所以在西门庆说:“好一块羊肉, 怎地落在狗口里!”之后,王婆脱口接上说:“便是这般苦事。自古道: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那么这个早已成型的词,又是来源于何处?明代文人、博物学家谢肇淛给出了答案。谢肇淛在其札记《五杂俎》中,记载:“近时唐伯虎亦有诗云:骏马每驮痴汉走, 巧妻常伴拙夫眠。世间多少不平事,不会做天莫作天。”他明确表明了这句诗乃是唐伯虎所作。然而翻遍《唐伯虎全集》,都未发现这几句诗,对此谢肇淛解释称,这的确是唐伯虎的诗句,只是未被收录到《唐伯虎全集》中。

谢肇淛生活的年代比唐伯虎要晚,他也自称近时唐伯虎,对唐伯虎的生平很有研究。他在《五杂俎》中,还记载过唐伯虎的科场舞弊案件,所以不至于瞎编杜撰。《水浒传》中早有这几句诗,而谢肇淛还称是唐伯虎所作,这个说法是否符合事实,关键就在于二者孰先孰后的问题,从以下理由能看出,很可能是《水浒传》引用了唐伯虎的诗句。第一按照小说文学风格来说,都会引用一些诗句与俗语,但是小说不会引用诗句俗语原句,一般只是白话了一下典故而已,所以《水浒传》中用王婆之口,表现了诗句早已流传民间。第二《水浒传》大多都是用白话文,放到现代读起来也不会有太大困难,而其中的诗句非常工整对仗,这与《水浒传》的写作风格有着巨大差别,可见应该诗句成文在前,后被《水浒传》引用。第三此诗句已经广泛流传到明代中后期,与谢肇淛生活的年代,例如《韩湘子全传》,与崇祯年间的《欢喜冤家》中,都有此诗句的出现。

层层推理真相呼之欲出

因此谢肇淛的说法应该没有太大的漏洞,这首诗的确是由唐伯虎原创,后来才被《水浒传》加以引用。所以我们可以推测,《水浒传》成书的年代,应该在唐伯虎做此诗之后。但唐伯虎何时做此诗,至今还无法考证,只能大致推测。这首诗起码是唐伯虎在成年之后所作,因为如此工整成熟的诗句,一般不会出自幼年唐伯虎之口。唐伯虎生于公元1470年,那么他十八岁之时,应该是弘治元年,即公元1488年,所以可推测《水浒传》最早,也要在弘治元年之前成书。另一方面,这首诗若是唐伯虎逝世那年所作,那么可推测《水浒传》成书,最早应该是1523年完成。不过青年时期的唐伯虎文采飞扬意气风发,在弘治十一年就高中解元,而他晚年却贫苦交加,最终孤独死去,观看此诗句带有浓重的牢骚风格,那么很可能是唐伯虎,在晚年时期所作。

尾声

再结合前文石昌渝,提出《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王丽娟称水浒成书不会早于1524年,而唐伯虎正是在1523年病逝,三者互相印证,这明显不会是一种巧合。这也证明了《水浒传》,真正的成书年代,就是应该在明嘉靖年间。就算这句诗是唐伯虎18岁所作,那也推翻不了,《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年间的论点。虽然关于《水浒传》的成书年代,一直扑朔迷离至今难以有定论,但是从唐伯虎的诗句中,我们找到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虽然仅从唐伯虎的诗句,还无法完全证明《水浒传》的成书年代,但也给学术界带来了一线光明,再与其它研究结果互相比对,那么就越来越接近事实真相了。

【参考资料:《水浒传》,《<水浒传>成书年代论争述评》】

“四大名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中《水浒传》凝结无数热血中国人的理想与才思,集合无数英雄好汉的悲壮故事。自《水浒传》成书之后,到了明末清初,被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删改了其中的一些内容,又加上一些自撰章节,并对其中桥段,写下了大量的精彩评语,将原先的一百二十回,腰斩整合为七十回。此金圣叹版本的《水浒传》书一出,就被奉为经典古本,以致于后世只能读得七十回的《水浒传》。然而李卓吾先生,曾经著书《批评忠义水浒传全书》,与金圣叹版本的《水浒传》相映成趣,网友们若想欣赏金圣叹,与李卓吾先生的精彩评议,可读《水浒传--四大名著名家点评》一书,还能从中窥探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全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