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寥寥数语(为什么很多人就是都写不出来)

句子大全 2023-01-27 04:25:01
相关推荐

写出经典,做成传说——光隐先生

昨天,在广东惠州的对联群里看到一副对联,让我眼前一亮。对联的题目是“耕冬”,作者王蔚(群昵称)。

对联内容如下:

上联:摘一枝梅叶吹风,吹出桃红柳绿;

下联:掬千朵雪花弄雨,弄来蝶恋蜂狂。

这是一副十三字联,三字写法,断句方式为:

摘一枝/梅叶/吹风,吹出/桃红/柳绿;

掬千朵/雪花/弄雨,弄来/蝶恋/蜂狂。

格律为:

中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

中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

有人说,“摘一枝梅叶”的表达方式,在事理上说不通,“一枝”不能“摘”,应为“折”。诚然,从事理角度,“一枝”确应用“折”,才能有足够的力度,导致树枝被摧断。但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改为“折”字后的效果:

上联:折一枝梅叶吹风,吹出桃红柳绿;

下联:掬千朵雪花弄雨,弄来蝶恋蜂狂。

细品之下,可以看出,“折”字未免用力过猛,让上联前句失去了信手抚云的从容和轻盈之态,最终意境全无。“摘”,从字义来讲,为采下、取下之意,比“折”的力度轻。用在此处,完美地展现了从容不迫、优雅轻盈的姿态。可以这么说,“摘”字,境界全出。

也有人说,“摘一枝梅叶”文理不通,应将“枝”去掉,改为“摘一梅叶”。仅从文理来说,一如上述所言,还是担心力度不够,怕“摘”不动“一枝”,却又不忍破坏轻盈之意境,做了一个折中的选择。

能不能“摘”动暂不累述,且说一说“枝”字在上联中所起到的作用。从句子表达的意思看,“枝”在本句只是一个量词,毫不起眼,甚至可有可无。但就是这么一个量词,却让梅叶变得具体却又不具体。说具体,是因为非常精准地表达了摘多少“梅叶”问题,就是“一枝”;说不具体,又有谁说得清楚“一枝”是多少片“梅叶”?但我们从优雅轻盈地“摘梅叶”的姿态来判断,“一枝”就是很少,肯定不是“一”,但判断不出究竟是“三”还是“六”。在虚与实之间,定不定之处,不仅明明白白阐述了“摘梅叶”的具体事件,赋予了楹联人间烟火的气息;更在留白之中增添了想象空间,赋予了楹联无限灵气。

我们再看看,根据这个建议修改后效果:

上联:摘一梅叶吹风,吹出桃红柳绿;

下联:掬千雪花弄雨,弄来蝶恋蜂狂。

这样的修改,上联确实非常符合文理,但破坏的就不仅仅是格律、下联,更是其初始的灵气。灵气没了,意境也就丢了。

楹联,一如格律诗词,是传统文学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之所以称之为艺术,是通过字、词所表达的事物(场景)、事件(联系),营造出时空意境;然后通过这样的时空意境,去表达作者的思想,或喜、或悲,或淡泊、或激烈……失去了这样的意境,格律诗词和楹联,就会从艺术的殿堂,跌落红尘。那时候,楹联将不再是楹联,只是短句;诗词也不再是诗词,只是小文章。

我们很难判断,千年以前,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扶摇直上九万里”,有没有遭受人们的批驳。或许有,但没关系。因为李白他们的坚守,造就了盛唐文学,也给我们留下了中国传统文学追求的最高圣地。千年以来,在这个文学艺术的殿堂之中,再也没有人能够超出。但我们追求的方向,从未改变;我们追求的步伐,从未停歇。只要坚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我们,也能打开中华传统文学艺术之门,开创出属于我们的文学艺术殿堂。

声明

原创发布,欢迎阅读及以链接方式转发分享,未经深圳市思享家文化传播公司同意不得以其他形式公开发布。如有违反,根据法律规定予以追究相关责任。

#诗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