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我们对孩子说的最残忍的一句话 就是“不许哭(憋回去”)

句子大全 2023-01-29 02:55:01
相关推荐

文 | 维尼妈妈沐滢

孩子啼哭着降生,所有人都笑着。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当孩子大了一点儿,他的哭闹带给父母长辈的则不再是微笑的回应了。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你再哭我就不喜欢你了啊!

你看谁还哭,就你哭,别人都笑话你呢!

不少人认为,所有情绪中,除了快乐是可取的之外,其他负面情绪都是应当被消灭的!

我们都喜欢爱笑的小孩,不喜欢爱哭的小孩。

爱哭的孩子很麻烦!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1、含蓄内敛的教育观念

我们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对于情绪的表达都是很含蓄的,喜怒哀乐不行于色,任何情绪都是偷偷地表达甚至克制,甚至有时候很“拧巴”。

很多很家庭的亲子关系,明明爸爸妈妈很爱孩子,但是他们却始终不愿意说出那个“爱”字。

明明是父母做错了,但是碍于“我是当爸妈的”这个面子,不愿意正面给孩子道歉说“对不起”,而往往在行动中体现:

“吃饭了啊!”孩子表示原谅的回应也很含蓄:“来啦!真香!”

对待负面情绪更是如此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女孩子哭泣也要背着人,不能让别人看笑话。

我们从小就是被教育“哭不是好孩子”,我们也理所当然地讲这样的教育理念传递给下一代。

孩子们继续被这样的理念影响着,谁哭谁就不是好孩子,哭是可耻的表现。

因此当一个孩子因悲伤、愤怒、失望等情绪而哭泣的时候,其他孩子看到了不是上前安慰,父母没有共情,而是都在嘲笑他是个“坏孩子”、“爱哭包”。

2、孩子的哭泣使得养育者的自恋破灭

“我家孩子从来不哭,可懂事了……”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一位妈妈说出这样的话时,其实是在满足她的自恋,满足她作为一个“好妈妈”的自恋。

但是当孩子哭泣的时候,妈妈的这种“我是一个好妈妈”的自恋就被打破了。

她会因孩子的哭泣找不到原因进而自责:我不是一个好妈妈。

这个体验在帮忙带孩子的老人身上更为明显。

我妈在带维尼的时候,总是会强调:维尼和我在一起时可好了,不哭不闹的!她可懂事了!

我特别理解我妈的心情,她帮我带娃,深感责任重大,于是她希望内心被认可“我是一个好姥姥,我为带孩子这件事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当维尼在姥姥面前哭闹的时候,我妈的崩溃程度是最大的。

她的内心语言是:我是一个没用的老人了!孩子我都带不好!我不是一个好姥姥。

所以当孩子哭的时候,妈妈或养育者的第一反应是厌恶、制止孩子哭泣,而这种厌恶投射给孩子的,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不被喜欢的,自己是讨厌的。

恰恰相反,其实妈妈或养育者并不是厌恶孩子,而是厌恶她自己。

了解孩子的哭泣语言,不同情形的哭,表达了孩子不同的内心

婴儿不会说话,只能用“哭”这种简单的方式来寻求家长的关注。

需求越多,他们哭泣的次数就会越多,给家长造成了一种“孩子爱哭”的假象。

12个月的蛋宝是高需求的宝宝,更需要妈妈的怀抱和关注。

可是,他不还会说话,只会哭。

妈妈以为他饿了,连忙去喂奶,但蛋宝并不是因为饿,他继续哭闹。

妈妈慌了:出了什么问题?

她又无法读懂蛋宝的“婴语”。只得不停地说:求求你了,别再哭了!

高需求的蛋宝,他爱哭,仅仅是想表达“妈妈多抱抱我”、“在妈妈怀里我才安心……”

又如下边这个例子:

2岁半的童童因为不能扣上衣服的扣子而着急地哭起来。可是妈妈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她会哭。

妈妈问:不许哭,你怎么了啊?扣不上就说话嘛,哭啥啊?爱哭不是好孩子。

童童依旧继续哭泣。

妈妈见哄不好,说:你再哭我就不喜欢你了。

童童听到这句话,哭得更大声。

童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达不到能够完整表达的程度,简单粗暴的方式只有哭。

虽然有的孩子2岁半可以背诗可以讲故事,但是并不代表他们的语言逻辑能力强到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

父母会强调“好好说话”,但这是个较难的命题,需要花上一段时间引导孩子说出“我很着急”、“我害怕了”或“我很难过”。

责怪孩子哭,跟责怪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不会走路一样无厘头。

再如以下两个例子:

3岁的小丘因白天见不到妈妈而哭。

小丘的奶奶带他出门,他在路上边走边哭,引来旁人侧目。

奶奶怎么哄都哄不好觉得很没面子,说:不许哭了,你再哭我就把你送幼儿园去!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奶奶总拿“幼儿园”恐吓小丘,听到这句话,小丘哭声明显小了很多。

去幼儿园的路上,琳琳的饼干掉到了地上。

琳琳连忙捡起来想放到嘴里。爸爸看到连忙阻止琳琳:不能吃,脏了!

琳琳很伤心地哭起来。

爸爸不知所措,着急地说:掉地上了还能吃吗?怎么不知道干净埋汰呢?

琳琳哭得更起劲。爸爸慌了,上幼儿园上班都要迟到了。

为了尽早让哭戏收场,爸爸斥责:不许哭,憋回去!再哭以后都不给你买了啊!不听话的孩子!

想妈妈的小丘,和饼干掉地上的琳琳,因为焦虑、着急、伤心,情绪需要一个释放的出口。

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爸爸妈妈可以用:

——“帮助孩子共情”:我很理解你此刻的心情

——“说出情绪”:你哭是因为伤心\难过\焦虑\愤怒\恐惧 对吧?妈妈理解这种感受!需要妈妈抱一下吗?把情绪发泄出来吧!

——与孩子一同想办法解决问题。饼干掉地上了,脏了,不能再吃了,怎么办呢?宝宝想一想,小蚂蚁也喜欢吃,可以不可以就此给小蚂蚁呢?小蚂蚁会很感谢宝宝的!

孩子不仅可以明白自己的哭是因为什么,还能从父母的解决方式上获得安全感和积极处理问题的态度。

还有一种哭泣语言,是需要区分对待的,这就是要挟性质的哭泣。

比如,孩子在商场要买一个玩具,而父母觉得这个玩具没必要买,不再今天的购物单之列或其他原因,不想给孩子买这个玩具。

孩子就此大哭大闹,甚至满地打滚。

这种哭闹,就是给父母看的。

妈妈可以适当采取冷处理的方式:

你哭你的,我平静地看着。反正你也是哭给我看的,那我就平静地看着好了!

体力允许,立刻拖回家,带离现场(这招我亲身试过,花了很大力气,但是效果显著)。

哭是个体力活,孩子总有哭累的时候,哭够了,冷静了,情绪发泄了,给孩子擦擦脸,冷静地和孩子谈:为什么不给买,是否事前约定了要买,什么时候可以买……

曾经看到一个视频,虽然有些搞笑,但是教育方式还是蛮可取的:

一个孩子在家里大哭大脑满地打滚。奶奶正在扫地,

奶奶说:起来,我先扫扫这扫完了你再嚎。

孩子收放自如,立刻起来了。

等奶奶扫完了,说:扫完了,嚎吧!

孩子趴回地上继续哭。

允许孩子哭,但父母长辈有我们自己的原则。孩子你可以发泄情绪,但有些事不行就坚决不能妥协!

不让孩子哭是剥夺成长的机会

婴儿处在“全能自恋”的时期,他会认为自己是宇宙万物的核心,婴儿会通过哭来控制妈妈,妈妈的及时回应使得婴儿获得安全感,感知自己是好的,是健康的,这个世界也是好的,是健康的。

但是随着孩子认知能力提高、活动范围扩大,他们不可能永远处在全能自恋的状态中。

如果一个人不想变成“巨婴”,而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那么必定叫接受现实生活将“全能自恋”的打破。

随着成长,当婴儿在哭泣时发现,妈妈并没有予以及时的回应,他也就逐渐认知了自己并非宇宙的核心,自己和这个世界并不是浑然一体,而是分离的,逐渐锻炼了强健的内心,抗挫力。

哭泣是面对挫折的开始,孩子开始认知并且接受自己是能力有限的过程,同时也是哀悼自己失去全能感的过程。

我们常常能感受到,有些人从来不哭,表现得分外坚强,但是坚强的外壳下却是非常脆弱的内心,这种脆弱夹杂这敏感,使得这样的人活得很压抑。

而往往善于发泄情绪,会哭泣的人,却能够在哭泣之后充满活力地去面对新的生活,抗打击能力也更强。

父母如果不让孩子哭,相当于压抑孩子的情绪,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接纳孩子的哭泣,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爱孩子是无条件的,孩子的任何情绪都需要被父母感知和接纳。

只有接纳了孩子的情绪,他才能在你面前表达最真实的一面。

不过,也要告诉孩子,在什么场合不能哭,例如被别人欺负的时候,坚决以坚强的态度面对遭受的欺辱,而不是坐在地上认人欺负无助地掉眼泪。

眼泪在父母面前流,父母做孩子最坚实的后盾,这样的孩子,安全感满满,抗压力满满,内心也必定强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