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语言哲学:阅读及摘抄(20200510)

句子大全 2023-01-29 06:15:01
相关推荐

分析语言哲学家的贡献就是,通过他们耐心、仔细,常常是枯燥无比的语言分析,我们看到了语言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复杂性与哲学问题的关联。

赖尔反对将人视为机器,但是,用行为主义的话语来解释人的思想情感,岂不是仍将人视为一个物理的机体?即使这个物理机体的行动不同于机器的运转,它的行动的特点又在哪里?赖尔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也许他也不能回答,所以他只能无力地说:“人只是人,这虽是同语反复,有时却值得铭记在心。”

尽管如此,赖尔对传统心灵概念,即“机器中的幽灵”的特殊消解,却是与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解构主体的基本倾向相一致的,传统的心灵哲学再也无法继续下去了。

奥斯丁是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学院哲学家,他并没有什么宏大的哲学抱负,也不想解决什么重大的哲学问题,他只想以琐碎细致的分析技术来研究日常语言的形式与概念,研究语言行为,所以有人说维特根斯坦追求深刻而奥斯丁追求精确。

基于上述考虑,奥斯丁觉得必须抛弃执行性陈述与记述性陈述的概念,而重新提出他的语言行为理论,这就是他的语用力(illocutionary forces)理论。奥斯丁认为,我们说话时实际是在做一些可以区分开来的行为,如发音、用词、表意等。从语言的实际功能来看,那么语言行为可以分为三类,即语谓行为(locutionary acts)、语用行为(illucutionary acts)和语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s)。

这三种语言行为的区分是理论上的,实际上它们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奥斯丁对于哲学的贡献固然在于他的语用力理论,在于他将语言哲学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语言行动,放在语用上,使人们看到语言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人们实际的语言使用的经验分析,他向我们揭示了,真和假只是人为的抽象,是哲学家们在近代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影响下所做的假定,以为事物的关系与性质必然非真即假;实际上当我们在语言中使用“真”或“假”时,它们必然相对于与它们有关的那些事实的评价尺度。

斯特劳森思想的出发点,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和奥斯丁。他和他们一样,将注意力主要放在语用的研究上。

除了混淆指称一个东西与断定一个东西的存在外,罗素还错误地认为任何句子都非真即假,否则就是无意义的。但在斯特劳森看来,句子的确要么是有意义的,要么是无意义的,但它们并不一定非真即假。因为句子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是描述事实,因此,很多时候根本谈不上真假问题。奥斯丁的语用力理论其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再说,陈述和句子也不是一回事。陈述可以是真或假的,当然也可以是既不真也不假,但它决不会是无意义的。总之,意义与真假没有关系。

从尼采开始,人们开始逐渐明白这是一个虚幻的目标,因为没有绝对确定的东西(这也是现代自然科学的结论),知识的对象总是相对于我们的理论坐标和语言参照系而言。奎因的“翻译的不确定性”理论,从语言哲学的角度进一步阐明和肯定了这一点。传统形而上学的根基,就此彻底瓦解。就像没有绝对的位置和速度,只有相对于坐标系的位置和速度一样,没有绝对的事实,只有相对于一个存在论承诺和背景语言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绝对真理的主张亦难以立足。

(节选自“第九讲 语言与哲学:四个分析哲学家”,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2020年2月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