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过秦论》上:贾谊最著名的政论散文 备受文人青睐(值得一读)

句子大全 2023-01-29 07:31:01
相关推荐

贾谊是西汉初年的政治家、文学家,而《过秦论》是他所写的一篇著名政论。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篇的文学性非常突出,读起来气势如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今日,小月就先来聊聊上篇的那些事儿。

上篇采用了主动树立对立面的方法,极力夸张秦国的强大与威严,简直无懈可击,但就是这样一个帝国,陈涉起义后迅速瓦解,在历史上昙花一现。这样极端不均衡的力量对比和戏剧性转化造成读者心理上巨大的落差,形成一种雄辩的气势。

同时,文中采用了大量的对比、对偶、排比、铺叙和渲染的艺术手法,读完可以感受到《过秦论》有明显的汉赋的色彩,铺张扬厉,富丽堂皇。

鲁迅先生对贾谊《过秦论》的评价是:“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此外还有众多文人的评价,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过秦论》阐明了为何守天下需要施以仁义的原因:

其一,国家统一顺应民心,民众希望尽早结束战争,生活安定。在秦之前的中国,诸侯争霸,百姓民不聊生,没有统一的领导核心,用原文中的话来表述,就是“无王者久矣”,民众渴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百姓拥护秦始皇,期望秦始皇能施仁义、行仁政,使得国家安定,社会恢复生产,从而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小日子。在贾谊看来,秦朝的大统一,是当时民心所向,符合国势。

其二,秦王朝统治全国后,却逆势而行,完全违背了人民的意愿。“秦虽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执掌政权的秦还仍沉迷在以往的成功里,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更改统治方法。导致刚刚脱离战火之苦的百姓,又继续承受着秦皇朝严刑酷法和繁重赋役的暴虐。后来秦二世即位,当时的百姓“莫不引领而观其政”,所谓“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但秦二世辜负了民众的期望,他“重以无道”,更加暴虐,最终导致秦皇朝的败亡。在贾谊看来,秦皇朝的败亡关键是不懂得“攻守势异”的道理,统一之后没有顺应民心,及时作出统治政策的调整,实行仁义治国的国策,这是“秦之过”的关键所在。

因此,结合《过秦论》全篇来看,这个句子较为准确的理解应为:攻守之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依旧不实施仁政。

《过秦论》历来被赋予较高的历史评价,各种解说的文字已经浩如烟海。高中时,小月对《过秦论》上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只言片语里,不求甚解,如今重新阅读一番,感慨颇多。

秦孝公的高瞻远瞩令人敬佩,所谓“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写秦人一步步吞并天下,引起六国震恐,以及规模浩大的“合纵”抗秦:“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将对阵双方的主要人物、力量的规模极尽渲染。又写秦人如何凭借地利优势,以及时间的优势拖垮合纵力量的损耗、耐心以及团结,使得诸侯“争割地而赂秦”,最终通过剧烈的反击,使得天下臣服。到秦始皇时期,一举吞并六国,并且扩展了华夏文明的范围,影响力远超出中原。所谓“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可见贾谊对秦国、秦王以及秦始皇的态度不是冷漠、拒斥的,而是热情称颂的,这是贾谊作为汉人的公正之处。

但此后写秦始皇之过的批判情绪也是相当强烈的,“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这是写秦始皇为打造千秋帝国如何精心谋划,设计如何固若金汤?知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说:“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这应该也是贾谊部分认可的。

前面写秦国崛起、六国抗秦、秦始皇安定天下的一系列做法,都是大开大合的。再写到的群体是以陈涉为代表的起义奴隶,贾谊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通过与贤者、富者、王侯、将相的一系列的对比,强调他们卑微的出身、资源之匮乏,却做出超越六国的成就,更是奇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可以说写出了当时人的困惑以及心情的。贾谊花了大力气先写各方面的变化和故事,没有着急提出观点,这也是非常重视调查事实和资料,还原真实历史的表现,值得一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明月长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