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初中记叙文阅读理解考点

句子大全 2023-02-03 07:22:01
相关推荐

记叙文阅读

第一讲 理解文章题目

(一)考点概要

1、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2、探究文章题目的作用。

(二)常考题型

主观表述题,常见提问方式有:

1、请你说说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2文库 、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

3、文章为什么用这个题目?

4、文章的这个题目好不好?好在哪里?

5、请你为文章拟写一个标题。

(一)知识清单

1、标题的含义:文章的标题一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区别。表层含义,指标题的字面 含义和在文章中的含义。深层含义,指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等。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 的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的表层含义是指爸爸最喜欢的花儿(夹竹桃)凋谢了,深层含义是指 爸爸去世了。

2、标题的作用

(1)点明文章的线索或暗示文章的写作思路。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旨。

(3)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引发思考。

(4)确定文章的描写对象、感情基调。

(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关联主要情节。

(二)典例精析

点燃一个冬天 游睿 模拟考场 零下三十度的温暖 包利民

(三)应考指南

1、分析题目含义的解题方法

分析题目的含义,必须联系文章的中心来回答。一般都要答出题目的表层含义及深层含义,有时会用到一语双关的思路。答题模式为:表面上是指……,实际上是指……(或象征了……)。

2、分析题目作用的方法

分析题目作用,要把握文章中心,联系主要内容,考虑题目的来源、拟题的依据,题目的内涵、深层意义,考虑题目所用的修辞手法,分析题目的比喻意义、引申意义、象征意义等,还要考虑题目的句式结构。综合各种信息,分析具体情况,再做出全面的表述。

答题模式为:以×××为题,交代了文章的写作线索(提示了文章的文眼;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拟写标题的方法

要给文章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可以从标题的作用入手。可以以贯穿全文的线索为题;可以以文章的写作对象(关键的人或物)为题;也可以以文章的主旨、主要情节为题等等。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言简意赅。

第二讲 把握内容 *考点解读

(一)考点概要

1、概括文章内容、主旨及中心思想。

2、找出文章的线索。

3、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4、弄清文章的记叙要素,弄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5、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二)常考题型

主观表述题,常见提问方式有:

1、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主旨)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3、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情节。(这种题目有时候也会以填空形式出现,即补全故事情节)

4、这篇文章(某一段落或部分)采用了什么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5、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名师指津

(一)知识清单

1、记叙文六要素

每一篇文章都要具备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的六要素可以在文中直接交代,也可以间接交代。间接交代就是要读者根据文章的内容,把没有明确写出的要素提炼、概括出来。

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记叙文的记叙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

(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结果的顺序,或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作用:采用这种记叙顺序可以将事件交代得清楚明白,使读者一目了然。

(2)倒叙,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高潮,再叙述事件的开始和发展。作用:这种记叙顺序可以使文章灵活多变,在文中设置悬念,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3)插叙,在主要事件的叙述过程中,插入与此相关的另外的内容来叙述,然后再接着叙述主要事件。作用: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文章结构灵活多变。

3、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记叙文的线索有以下几种:以事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和以地点为线索。

4、记叙文的结构

记叙文的结构层次形式灵活多样, 一般可以从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线索、

记叙的顺序和层次、文中的过渡和衔接、伏笔和照应以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几个方面去分析。

(二)典例精析 如果你足够优秀 周海亮 (昆明)让花儿悄悄绽放 *模拟考场

(三)应考指南

1、概括内容类题目的答题方法

(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就能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只需要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可以得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我们只要从文章中找出这些要素,并对它们进行合理的组织,就能够得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即先逐段概括出文章每一段的段意,再把每一段的段意组合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的总起句(段)、过渡句(段)、重点段落就概括出了文章的大意,我们在答题时可以直接引用这些内容或对其稍加整理就可以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5)取主舍次法。对记叙了多件事情的文章,我们在阅读时首先要分清各事件在文中的主次地位,然后根据主要事件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6)关键词法。概括某些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通过寻找、组合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来得出答案。

2、内容概括题的答题原则

内容概括题的答题一定要坚持具体、简洁、完整这三个原则。

(1)具体就是指答案一定要落实到文章中的关键词语、事件或人物,不能笼统地概括。

(2)简洁是指语言一般要素齐全即可,不能拖泥带水。需要注意的是内容概括类题目中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就是指在六要素齐全的情况下,对文章内容进行较为详尽的叙述;题目中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就只需要写出最重要的要素或关键性的词语即可。情节概括类题目中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就需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用一句话进行概括”就只需要写出最重要的情节即可。

(3)完整是指答题格式规范,“人”和“事”缺一不可。

3、寻找文章线索的方法

(1)文章的标题即为线索。

(2)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即为文章线索。

(3)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即为文章线索。

(4)作者的思想感情。

(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4、答题模式

(1)概括主要内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或者文章记叙了×××(人、组织、单位)+×××(时间)+×××(地点)+×××(何种情况下)+做了×××(事件)+×××(结果,即原文强调的内容)。

(2)概括文章主旨: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还可以直接从文章中去寻找主旨,一般某些段落(特别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或最后一句话,以及文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就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文章的主旨)。

(3)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常用来回答这类题目的关键词语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眷恋、惆怅、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有的写的含蓄,有的则表达得十分明显。

第三讲 品味文章语言 *考点解读

(一)考点概要

1、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2、品味各种修辞手法的精妙之处及表达效果。

3、赏析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

4、体会各类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人称)的表达作用。

5、体会文中关键词语、句子,重点段落的作用。

(二)常考题型

1、说说文中某个词语或某个句子有什么含义(表达作用)?

2、文中的某个词语能否替换、删除?

3、说说文中某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4、赏析文中的某个句子。

5、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名师指津

(一)知识清单 1、常见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2)拟人:生动形象,使物具有人性化特征,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3)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突出强调……

(4)夸张:揭示本质,增强感染力,给人以启示。

(5)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练。

(6)排比:使内容集中,增强语言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

(7)反问:增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反复:强调作用,有气势,增强感染力。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2、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

(1)象征: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作用: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余地。

(2)衬托:用一个或多个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去突出某一主要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起衬托作用的事物居于次要地位。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作用:就是突出主要事物或某个方面。

(3)对比手法: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作用:运用对比,能把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通过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4)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作者的志向、意愿。作用: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感染力。

(6)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作用: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使感情更有感染力。

(7)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是把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作用:这些必要的联想、想象、回忆,使文章放得开,富有情趣,又收得拢,为表现中心服务,也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8)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

(9)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等)直接进行描写的,就是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它是描写的主要方法。具体有: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能以较简洁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侧面描写因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10)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11)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3、句子(段落)的作用

文中的关键句(段)的作用大致包括: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旨、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前后照应等,又根据其在文中的具体位置不同而有所区别。

(1)在段落(文章)开头的作用: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为下文埋下伏笔等。

(2)在段落(文章)中间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3)在段落(文章)末尾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点明中心,升华主题;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回味无穷;点题;前后照应等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1)叙述:记录、述说人物活动的一般情况和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作用:介绍人物的身世、地位、经历、事迹等,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

(2)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环境描写(自然、社会)、细节描写等。

①环境描写的作用: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精神面貌,刻画人物性格,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②人物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③细节描写的作用: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还可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感。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叙的人和事抒发感情。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有时在叙述和描写基础上直接抒发。作用:抒发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二)典例精析 *模拟考场

(三)应考指南

1、理解含义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1)抓住关键词语,正确把握词句内容。词语的字典意义包括两种:一种是本义,另一种是在语境中的转义及引申义或比喻义。但在某一语境中只能是某个具体的意思。因此,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语去理解其含义。

(2)结合上下文语境合理推断词语含义。作者遣词造句总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因此,在不同语境中词语会产生特殊含义,我们在理解时必须要结合上下文,经过仔细地比较分析,才能准确地理解其含义,进而理解句意通晓全篇。

(3)联系修辞特点,还原理解词句含义。在写作中作者常常会借助一些特定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深刻的意味,含蓄隐晦。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使用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对词句含义进行理解。理解比喻句时,要抓住比喻的特点,透过表象,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点入手,通过将喻体还原为本体来领悟作者在句中所蕴藏的更深一层的意思。理解双关句时,要注意这句子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又由于作者为提升语言表现力时常用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手法,因此在理解反语句时,要从字面意思的反面来理解其本义。

2、答题模式

(1)品味词语含义:联系词语本义,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2)品析词句的表达效果(作用):这个词句的意思是……(运用了……的手法),强调(突出、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交代了……;推动了……;为下文……;对上文……)。答题时要注意四个方面,即怎样写的,写得怎样,写出了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句中词语能否替换、删除:解答这类题目应该从词义(词性)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入手。答题模式:①动词类: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②形容词类:不行。因为该词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4)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自然环境描写: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②社会环境描写: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的情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作铺垫)。

第四讲 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解读 (一)考点概要

1、总结人物形象的特点。

2、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或精神品质。

3、判断描写人物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4、揣摩人物的心理。

(二)场考题型

主观表述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人物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2、对文中的人形象进行评价。(×××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章(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对突出(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4、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外貌、环境)描写,揭示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心理)?

5、根据语言环境,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心理)。

名师指津

(一)知识清单

常见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肖像描写不仅要求写全貌,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其作用不仅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还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它往往着重于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

2、语言描写: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其作用在于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充分、细致的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有时还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动作描写(行动描写):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动作、行为来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其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4、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感情活动的描写。其作用在于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5、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直接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进行描写。

6、侧面描写:也较间接描写,只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第描写主人公。

除了上面这几种描写方法外,记叙文(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还会用到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运;细节描写可以是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有灵魂,更加真实可感。

(三)应考指南

1、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概括人物形象可以从具体的人物描写方法入手,抓住文中有关的抒情、议论语句,对人物身上的优秀(低俗)的品质和性格进行赞扬(贬斥)。值得注意的是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征,而不是人物的外貌特征。

2、评价人物形象的方法

评价人物形象首先应概括其事迹,再通过事迹分析其表现的人物的品质及其产生的影响。常用于评价人物形象的词语有:自尊自强、乐观顽强、善良淳朴、勇敢真诚、富有爱心、吃苦耐劳、具有献身精神、团结友爱、坚强、善良、节俭、舍己为人等。值得注意的是人物形象的评价应符合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

3、揣摩人物心理的答题方法

把握人物心情(变化)首先搜索上下文,看文中是否有直接描写人物心情的语句,如文中无直接描写心情的,再根据文中所发生的事件或者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设身处地地思考,最后用合适的词语概括出人物心情即可。分析人物心情的答案概括为事件+心情,解答这类题目切记要结合事件来概括。描写人物心理首先要概括出人物心情,再结合具体语境组织语言将人物心理描写出来,但要注意人称,一般用第一人称。

4、答题模式

(1)概括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身份(若人物身份没有明确指出,可以用“的人”概括)。

判断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这句话运用了……的描写方法(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的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思想,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

第五讲 解答开放性习题 *考点解读

(一)考点概要

1、领悟作品内涵,对文章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谈论从文中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对作品的内容、形式或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出自己的评价。

4、结合文章内容与链接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二)常考题型 主观表述题

*名师指津(一)典例精析 (三)应考指南

1、谈感受、启示类解题方法

这类题主要是考查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以及从中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由于一篇文章的主题不一定仅仅侧重于一个角度,所以学生往往可以针对文章所涉及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来谈。但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选取什么角度,都不能违背文章的主旨。

解答这类试题,一是要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旨、内容和情感等。并以此为基础来延伸拓展;二是要弄清答题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题目要求针对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来谈);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因为“启示”的答案要点往往要求“学以致用”。为了避免空泛说理,最好能举出实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虽然把“感受”与“启示”归为一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两种类型的答案要点稍有区别:“感受”类侧重于回答“我明白了什么”,“启示”类侧重于回答“我应该怎么做”。

2、补写延伸类解题方法

补写延伸这类题目最能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补写主要是让学生根据选文中的情景进行想象,或对文中人物的活动、语言进行推测,补写的内容既要合情,又要合理。延伸一般在文末,要求从原文出发,拓展想象,要注意与原文的思想感情、人物特点相吻合,当涉及人物思想转折时,要注意思想转折的原因。

在解答这类试题时,要特别注意研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展开自然、合理的想象。

3、自主探究类解题方法

自主探究这类题型实际上是阅读理解与材料探究题的小综合。题目形式往往是在阅读文段之外再给考生提供一些与阅读文段相关联的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和图画材料等,让考生进行深入探究,从中有所发现,并写出探究结果。

这类题型既然是“阅读理解与材料探究题的小综合”,题干就一定会要求我们“结合文本内容”,因此回答这类试题时,首先应正确理解选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其次阅读所给材料,提供主要信息(如果是多则材料,则需考虑是几则材料共同指向一个主题,还是几则材料各有侧重并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第三要明确文章与所给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材料是再次强化了文章的中心,还是从其他不同角度对文章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补充说明;最后组织语言作答。

4、评价迁移类解题方法

评价迁移这类题目主要是对文章的内容或形式的某个方面进行鉴赏或者评价。既可以是对作品思想情感的评价,也可以是对作品中某个情节或某个形象的评价,还可以是对作品中的优美的语言和写作风格的品评(为避免与语言类赏析题目重复,此种类型此章节不予讨论)。这一类型的试题能够考查学生站在较高层次上对作品的理解、评价能力。

对于这样的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解答:首先根据题目要求选取评价的角度,这个角度一定要自己最能有感而发的,切忌选择自己阐述不清或无话可说的角度;其次要列举具有说服力的理由,使自己的看法取信于阅卷老师,最好能举出实例,避免空泛说理。在实际操作中,某些同学往往苦于提不出合理的观点看法,值得提醒的是,原文中的作者的观点往往可以借鉴。

【强化训练】

颤抖的羽毛 金波

记得大约是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学校里兴起玩儿踢毽子的游戏。一开始,只看谁踢得多,后来又看谁会踢花样儿;再后来,不但看踢的技巧,还要比一比谁制作的毽子最漂亮。

我踢毽子的技巧在班上属于中等,单脚踢还可以,双脚踢就不熟练了。“里踢”还可以,“外拐”就很差。所以,我决心要在制作毽子上超过别人。

我家养了一只大公鸡,它尾巴上的翎毛在阳光照耀下变幻着不同的色彩。我要用它的翎毛为自己制作一只漂亮的毽子。

这一天,我约了几个要好的同学,把鸡围住,包围圈慢慢地缩小着、缩小着。大公鸡似乎已经预感到面临的危险,它伸长了脖子,竖起了羽毛,好像要和我们争斗一场。当我们扑向它的时候,它腾空而起,从我们的头顶上飞了过去,逃出了包围圈。

我们第二次又摆开阵势。当我们慢慢地缩小着包围圈的时候,那公鸡还想像第一次那样腾空而起。但是我们一窝蜂地扑了上去,终于擒住了它,文库 七手八脚地 拔着它的翎毛。大公鸡咯咯地叫着,它再也忍受不住疼痛,竟然拼出了那么大的力气,一下子就挣脱了我们,又一次腾空飞起来。

大概是因为冲得过猛,它竟然冲进了一个很深、很大的蓄水池。鸡是不会游泳的,水池四周又有高高的围墙,虽然它勉强扑腾到池边,也无法爬上围墙。

我们趴在池边看着公鸡在水中挣扎,心里很着急,便找来长长的竹竿,想让它攀着爬上来。谁知它一见我们的竹竿,以为我们要打它,吓得逃到了池子的另一个角落。

我们找来一根绳子,系上一个活扣儿,打算套住公鸡的脖子把它拽上来。可是我们刚把绳子放下去,它就吓得扑腾起来。 我们都不会游泳,谁也不敢下到水里。

我们在心里暗暗央求着那只大公鸡,请它飞上来,保证不再拔它的毛。可是它浮在水面上,向我们眨着不信任的眼睛。

那只大公鸡在水里泡了很久,浑身的羽毛都湿透了,有气无力地闭上了眼睛,眼看着就要被淹死了,它再也无力反抗了。我们找来一根铁钩子才把它打捞上来。它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地喘着气。同学们见它快要死了,很害怕,都悄悄地逃走了。 我独自一人守护着我的公鸡,给它端来米饭和水,可是它连眼都不睁。

第二天一早,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带着新制作的毽子来到学校。同学们都围了上来,纷纷夸奖我的毽子最漂亮。

可是我却高兴不起来,我还惦记着我那只大公鸡,不知它是死是活。

我望着手中的毽子,它在瑟瑟地颤抖着。

后来,我的那只大公鸡还是慢慢地站起来了,又开始吃东西,又能咯咯咯地叫了。

我总觉得对不起它,所以每天放学总是约上我那几个要好的同学,到郊外草地上给大公鸡捉蚂蚱。开始它总是躲着我,好像对我很有戒心,不肯凑上来吃我喂它的蚂蚱。渐渐地,它又恢复了对我的信任,一见到我放学回家,就咯咯地叫着跑过来。

我总是很偏爱它,常常单独喂它一些好吃的。但是,我从来没有让它看过我那只漂亮的毽子。

1.参照下列表述,梳理文章的故事脉络。(4分)

(1) ,包围公鸡,拔毛制毽,(2) 心感愧疚,为鸡捉虫。

2.请赏析阅读文中的划线句子。(4分)

3.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我们心里只能暗暗央求着那只大公鸡,请它飞上来,保证不再拔它的毛。

4.品读下列句子,请结合文中的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心理。(4分)

(1)可我望着手中的毽子,感觉到它在瑟瑟地颤抖着。

(2)但是,我从来没有让它看见过我那只漂亮的毯子。

5.文章以“颤抖的羽毛”为题有哪些好处?

【强化训练】

我们不一样 黄宁兰

邓浩一直在盼着长大。因为他是个留守孩子。父亲母亲都在广州打工,家里有爷爷奶奶,虽然很老了,但把邓浩照顾得很好,吃饱穿暖,和院子里的小伙伴也玩得很愉快。可是,他们怎么好也不及父亲母亲好啊,父亲母亲买的棒棒糖、漂亮衣服、奥特曼,还有书包都特别漂亮。所以,邓浩觉得,父亲母亲那里一定也特别好,他长大了也一定要去那里生活。

邓浩曾经问过爸妈,自己什么时候能去他们那里,父亲说,坐车坐船进厂都要身份证,没身份证去不了。现在,邓浩满心欢喜地向爸妈宣告,他买好了长途车票,三天后抵达广州站。

是父亲来接站的。他说母亲在电子厂食堂上班,不好请假。他将邓浩带进他们的出租屋,是地下室改装的,透着一股燠热下的潮气,房子很小,放着一张咯吱作响的床。父亲让他坐在床上,自己坐在靠墙的小凳上。父亲说,这里不比家里,只能将就。然后他突然说,你渴了、饿了吧?我去买点吃的。父亲很快回来了,除了水果,还有快餐和可乐。邓浩还真饿了,一阵狼吞虎咽。父亲看着他吃,说两份都吃了吧,我不饿。

吃了两份快餐,邓浩打着饱嗝儿,趴在床上睡着了。醒来还是在灯下,只是多了母亲疲惫的笑脸。母亲煮了邓浩喜欢吃的毛血旺,父亲还买了啤酒,举杯说欢迎邓浩。邓浩一口喝干杯里的酒,说,一直以为爸妈在这里很好,没想到这里条件比家里还差。父亲苦涩地呷了一口酒说,有这房子就不错了,以前我们分别住男工宿舍、女工宿舍。邓浩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环顾一周说,那我住哪里?母亲笑笑说,今晚你睡床,我和你爸打地铺,明天你跟我去电子厂上班,住集体宿舍。

不会吧?!邓浩端着杯子的手晃了一下。要我住集体宿舍,早晚也见不到你们,我来干吗?我不就是想在你们身边感受温暖吗?

儿子,现在还真不行。母亲往他碗里夹了一片肉。你看,去年我们才把家里的房子翻修了,今年行情不好,厂子不景气,你爸还准备去福建你三叔那边工地上做事呢。他要是走了,这房子我们就不租了,一个月一千块钱,划不来。那父亲现在是干吗?邓浩心里失望极了。

你爸在批发市场打零工帮人家搬货,累得很。母亲说着拭了一把额头淌出的汗。

父亲低着头狠狠吸一口烟,说,你爸妈都没什么文化,挣的都是汗水钱。我们把钱都寄回去,给你买穿的、吃的、玩的,本来就是希望你好好读书,以后不要再出来打小工,不要再受我们这样的苦。父亲盯着邓浩,黝黑的额头有深深的皱纹。

“可是我读不下去了……上课玩手机,几门不及格……”邓浩低着头,他忽然发现,自己错得不可收拾。父母回家时多大方啊,仿佛口袋里有无尽的钱,提什么要求都可以满足。初中毕业后,他考进了重点高中,要一部智能手机,他们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说两千多元的手机算什么,考上大学两万块没问题。可是,他们不知道,这手机比小时候玩的所有玩具更有吸引力,里面那么多好玩的游戏,上课怎么能集中精神听。

回去跟老师认个错。母亲说罢,起身要给他添饭,邓浩放下筷子嘟哝道,没胃口。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个样子!

在外面打工,怎么可能是你想象的天堂?你现在看到的我们租屋环境差,你要是去上班,每天十多个小时下来,脚都要站硬,更加恼火得很!母亲开始收拾碗筷了。

就没有其他工作?他不甘心地问。

你能做什么?母亲不客气地反问。他愣住了,是啊,他能做什么。母亲叹息一声又说,能去电子厂就不错了,我还托了人情的。要不是心疼你,就让你跟你爸下苦力去。现在,我们也不指望你有什么出息了,你去电子厂流水线上当作业工,挣钱养活自己就行了。我们打了几十年工,你现在又一样,这就是命!

“我们不一样!”邓浩想说,终究没说。

沉默的夜晚。邓浩听着父亲如雷轰响的鼾声,悄没声息地起来,拎起背包,将父亲那个“老人机”拿走了,留下了自己的手机。上了车,他发了一条信息:“爸,我们换手机用。我回去要发狠读书了,手机能发信息、打电话就行了,别的功能用不着。我要回去读书了。”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2. 请赏析文章第三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他将邓浩带进他们的出租屋,是地下室改装的,透着一股燠热下的潮气,房子很小,放着一张咯吱作响的床。

3. 文中第16段邓浩心中发出的“我们不一样”的呼喊,有什么含义?(3分)

4. 结合全文,体会下面句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邓浩听着父亲如雷轰响的鼾声,悄没声息地起来,拎起背包,将父亲那个“老人机”拿走了,留下了自己的手机。

5. 邓浩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4分)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文后各题。

爱心如同韭菜 余显斌

娘打来电话,问他现在在哪儿。他轻声说:“在医院。”娘说:“知道,听你爹说的娘接着哽咽着说,“儿啊,你怎么能那样,怎么能捐献骨……髓啊?”显然,娘不理解什么是骨饞,说到这儿,明显地顿了一下。他忙说:“娘,没啥。”娘威胁说:“你不听娘的,娘就死去。”他急了,忙告诉娘,自己不是捐蚨骨随,爹听错了,自己是想找人給自己捐献骨髄,自己有病。娘一听更急了,问清了他所在的医院,和爹当天就打了车,匆匆赶去。

在医院看见了他。他坐在病床上,护士在给他量着血压。娘一见吓了一跳,问道:“儿呀,你怎么啦?” 他说:“白血病。”娘不懂什么是白血病,望着他。他告诉娘,患白血病很难治的。看娘身子一颤,他忙说,不过,有骨敵私型成功的人愿相骨髄,自己就有救了。娘忙说;“配啊,碰锅卖铁也配啊。”他叹口气,说:“哪有那么容易的?两万多人中才有一对配型成功的。”娘坐在那儿,眼睛直了。他忙摇着手道,不过,自己很幸运,和一个女孩配型成功。娘眼晴一亮:“真的?”他再次垂下头,告诉娘,可是对方不愿捐献骨髓。娘一脸灰白,许久,点点头道:“是啊,身上的东西,哪一件不是跟眼晴舁子一样,哪有多余的啊?多余的也不会长啊,谁又愿捐啊?”爹在旁边嘀咕一声:“听说,捐骨髓没事的啊!”

他沮丧地摇摇头,告诉他们,邹个女孩就是不愿捐。娘试探着问:“真没事吗?”他说:“可能是吧,不过,这得问问医生。”

②正说着,一个医生从旁边匆匆经过,娘忙一把拉住,如抓住救命稻苹一般,可怜巴巴地问:“医生,捐献骨髄对捐献的人有伤害吗?”医生望望娘摇了摇头。看娘有些不懂,医生打比方说:“骨髓就像韭菜,捐了又会长出来的。”农村里,韭茱不少,剪后生得更怏更肥更多。娘懂了,娘脸上的灰白颜色没了,她想了想,仍拉着医生的手不放,娘有一个请求,希望医生能帮自己給那个女孩说说。医生一笑,点头答应了。

四人去了另一间病房,见到了那个女孩。娘走过去,一把拉住女孩的手。娘说:"娃啊,大婶求你了。”娘指着他说:“我就这一个儿,请你救救他啊。”见女孩不说话,娘猛地想起什么似的,指着医生说:“医生说了,对你没损害。如果有损害,这个要求大婶也说不出口啊。”

女孩雪白的脸上流下两行泪,望望她,仍没有说话。娘急了,说:“娃啊,大婶破下了。”

娘说着,准备跪下来。女孩忙一把拉住,流着泪说:“大婶,我才是病人,这位大哥 :是捐献者啊说着,女孩指指他,对娘说^ “求大婶了,救救我。”娘站在那儿,愣住了。不过,娘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娘拉住女孩的手,打量着女孩毫无血色的脸,许久许久,眼眶红了,对他说:“去吧,娘不拦你。”娘说:“出来了,娘煮鸡蛋给你补补身子。”他“哎”了一声,笑着望了医生和女孩一眼,忙向手术室走去。他知道,他的方法成功了,善良的娘,一旦知道捐献骨髄是怎么回事,一定不会拦他的。他猜对了。

六个小时后,他捐献了骨瓶,走了出来。

爹娘迎上来,仔细打量着他,见他没事,爹一笑,得意地道:“小子,你答应了爹的,我劝你娘来,你固去可得陪爹喝几盅的。”他一笑,手指一弹,略地一响。

娘这才知道,自己被骗来,是他和老头子商量好的,回头瞪了老伴一眼道:“啥出息?几盅酒,就让儿子收买了。”说完,拍着他的手笑笑,得意地道,“我儿捐了骨髓,救了一条人命,故了一个家,娘受一回骗,值啊!”他望着爹娘笑了。

①他想,有时,爱心也像韭菜,付出越多,播撖越快越广,不但能传及家人,甚至能传及世界,让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碧绿、一片阳光。

1. 文章标题的表达效果?(4分)

2. 文章划线①段落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4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