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 雕塑理论(横向系列与逆向构思)

句子大全 2023-05-02 05:56:01
相关推荐

本文乃作者胖胖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在雕塑的创作中每一个雕塑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都会自然的产生悉熟的创作方法,有些雕塑家毕生在追求一种题材的反复变体,他们的思想似乎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天地中, 然而研究他们的作品时才真正发现他们的天地并不狭小。科学家称这种情形为微观的研究,对雕塑家来说就是“横向系列",这种系列表明在同一题材的结构中不断推理和向更深的层次的推进。从布朗库西以及亨利摩尔作品中几乎都可看到这种"横向系列"的方法,特别是布朗库西专心攻克无限柱的系列作品达三余件。这些作品决不是一般的重复,而是在每一件作品中都试图运用基本的重复结构而述之新的结构成分,这与工人生产一种产品不断的精益求精的情形相似,从分析早期的无限柱到晚期的这类创作则可以发现这位雕塑家的功绩是何等伟大。

这位雕塑家最早的无限柱是以十七个八面体垂直结构而闻名于世的,使人无限感概它的雄伟如同反复无限的增殖而伸向天空,而“眼”在结构单元上则减少到四个基本框架为六面体的组合构成,看来雕塑家已经从以百当百的认真走向了以一当十的艺术境界。在亨利摩尔的“斜卧的人体"系列中也可看到“横向系列”方法的各种构成。早期的斜卧人体基本上采用与对象体积相近似的体面扩张方法,作品结构表现单纯而明确。以后开始进行形体的夸张,有的形体增大,有的形体减少。表现出结构中体量的弹性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出现空洞的结构。在最后期又产生断裂体的结构,在各种结构的追求中可以看出享利摩尔一直运用横向系列方法。在同样题材的反复中虽然各个作品出现差别,然而基本结构类型仍处于同一阶段, 它的思路则由于习惯的连续性和惯性的导引容易陷入“ 横向系列”,如果完全否定基本结构类型而别开蹊径朝相反方向变化,采取偏离和否定原形特征去思考,发掘新的不同以往形式的结构层次,这种构思方法就是“逆向构思”。

比如说别人都在努力追求体积的量感的增大时你抛弃这种结构而追求量小而精的单纯结构, 这方面有一个例子可以更好的说明,杰克梅第的作品就是在这样情况下运用逆向构思产生的,他没有采用惯例的加大体积方法,而是把真实的体积收小到最低限,以最基本的骨格法创造了形象,这几乎是一般雕塑家不敢想的方法。因为初看起来很象未完成的作品,就象雕塑家在骨架上开始上泥的那个阶段,用杰克梅第自己的话说:“我从来没有把我的人象看成是充实的量块,而是将它们看成透明构成。”就这位雕塑家而言人体的形象不过是一-种抽象之主体性外在象征式的符号而已,一种奉行的见解使他:无法就物理学的概念去“填满"形象的本体,对他来说只是一种“空无的构成",用评论家的语言说:“从充实的石膏的搓揉中,他创造了空无(沙特)。”

如上所例举的几位雕塑家并不能代表现代雕塑在构思方面的一些“绝着",然而他们所经历的创作道路足以为今天的借鉴。这个“倒转句法"是从文学中移植过来的术语,就雕塑而言不是句式,然而把雕塑的一些元素当成句子一样时它就出现了旬法。一个正常的句法是雕塑的传统的实体语言, 倒转句法就是把这种传统的实体语言反转过来。作一个雕塑翻制一个石膏模子就成为物理学式的反转,而这种反转过来的形象已被现代雕刻所往意,因为在实体的倒转中相互产生科学的颤倒,实体中的高在倒转中成了低。它们的形是不变的,而当人在注意这些倒转式的雕塑时,由于光线的错觉,又可得到完整的立体一样的影像,这种道理早在摩尔的作品中就已试图表现过,当然他不 是先做实体而倒转,而是按着这种构成法创作,他的“内在与外在的形式”以及在时报周刊与生活杂志大厦矮墙上的浮雕等都是在利用倒转句法的构成。

在“内在与外在的形式”中可以看出他着重表现内在,即反转过来的形象,这个形象如不细心观察和体会是不太容易发现的,而作为外在表达仍然着重于反转形内而生的外在,这一阶段是雕塑家企图表现两个矛盾的双方统一,内在形还没得到充分的发挥。另一作品“钢盔作品”就似乎更充分地表达倒转的构成,这实际是一个头像,头盔内的头的实体变成空灵的表达,然而它的轮廓由于头盔的控制以及具体细节的表现仍然给欣赏者一个头像的形象感。这些探索说不上十分成功,但也不是失败。作为一种雕塑的语言表现的创造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在传统的雕塑观念上雕塑没有简体法,就是说雕塑自身结构中的任何元素都不能简化,然而现代雕塑在谋求新的视觉刺激中不仅出现简化而且确有更加简化的趋向。

这种简体构成使雕塑的形象更加集中和突出,它使雕塑的构成更加确切的表现某一种状态, 某一种事物,某一情节雕塑的表现并没有传统的惯例方法,直接塑造出全身的动态以及相应的细节,主要情节中的弓箭、人的头与臂已经足够表现这一情节的元素。因而新的构成出现了,一种直线表明了 方向和速度,一种曲线作为支撑和构成的垂直线对比因素而存在。看起来并不觉得缺少什么,因为那些肢体似乎不是视觉的焦点,它们可以作为想象的空间而存在。在美国某城市雕塑中有个“大提琴师”也是用简体法构成,形象十分有趣,只一个概括的大提琴形象,在大提琴的把上有人的头像,把主要的身躯完全简化,所留下的是想象的假定空间。

现代雕塑中在比比写实的一些作品中也常有变形的因素,这种变形的手法是为了更真实地接近形象的本质特征形成的构成手段。用拓朴学的观:点比较更好地说明这种道理,所谓拓朴学是几何学。它是研究几何图形的原形拓朴性质。什么是拓朴性质?即经过同胚映象而不变的图形性质。这种性质被称为几何图形的拓朴不变量。因此从拓朴的观点看任何一个图形都允许弹性运动,可随意地伸开、回转,只要这个运动的终止与原图形量是相等的我们可以称为“拓朴等价”。所以雕塑的变形是容许的弹性变化,你可把身体拉长,头塑成扁的塑成方的,塑成长条状的。当然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变,而是当你表现需要时采用一切必要的变形手段 。拓朴变形结构具有部分构成的凝集作用,又有确定和增大某一结构而使其更加突出的本能。

亨利摩尔的“构成"这件作品仍是以人为主体的弹性拓朴变形,可以看出躯体与四肢都在凝集,它变成几乎失掉人体特征的球体构成。享利摩尔在另一作品中“侧卧的人体”主要把体量集中的夸大下肢量感。目的在通过量的改变而显示主题的另一种表现力, 这就如同享利。摩尔本人所说的,“我想把它们象征一种山岳或别的什么”。拓朴变形结构为现代的雕塑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观念即人的创作思维而决定的那些抽象和概括法都可以通过拓朴变形的结构而完成,它的广阔前景必将由人类的意识不断的开发而显出高超的本能。

参考资料《中国雕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