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

句子大全 2023-05-04 03:02:01
相关推荐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9大陷阱与解决对策

从全国卷命题看,命题者所设置的选项有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直接转换,有的是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度地整合或迁移。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时,常采用“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混淆是非、偷换概念、因果混乱、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武断绝对、无中生有”等9种设误手段。此题型重在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一般,只要准确定位信息并仔细比对,就能快速判定对错。

一、错误选项中常见9大陷阱

1.以偏概全

设误方式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判定技巧

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

[应用体验]

原文: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选项:(2017·全国卷ⅡT1—C)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比对分析]选项以偏概全。将原文中的“明初”说成了“明代社会”,扩大了范围,属于以整体代部分。

2.混淆时态

设误方式

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把“必然”说成“或然”。

判定技巧

要判断“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表推测和表时间的词语。

[应用体验]

原文: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选项:(2012·山东高考T6—A)围棋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比对分析]选项混淆时态。删去了原文中的“极可能”,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3.混淆是非

设误方式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判定技巧

要判断“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更要格外关注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

[应用体验]

原文: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选项:(2017·全国卷ⅡT1—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关系。

[比对分析]选项前半句正确,后半句混淆是非,选项用否定词“无”将原文“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世界时尚”一句对肯定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融合的意思变成了否定两者之间有关系。

4.偷换概念

设误方式

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解释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或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判定技巧

要判断“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对象,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句中的陈述对象(一般是主语或宾语)与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应用体验]

原文: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选项: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中的技术消费。

[比对分析]选项偷换概念。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选项将“工业社会”改成了“艺术生产”。

5.因果混乱

设误方式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是有因果关系。

判定技巧

要判断“因果混乱”干扰项,在阅读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句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注意选项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从而”“因此”“之所以”“就只要”等,注意选项的因果关系在原文中是否存在。

[应用体验]

原文: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

选项:(2017·全国卷ⅡT1—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比对分析]选项因果混乱。“从而”一词强加因果,从原文可知,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只是“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而不是“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的因素。

6.曲解文意

设误方式

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判定技巧

要判断“曲解文意”干扰项,一定要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解文意。要特别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条件,或者在概括转换时更换了意思,等等。

[应用体验]

原文: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

选项:(2017·全国卷ⅢT1—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就不会留下“乡痛”。

[比对分析]选项曲解文意。原文强调的是在新型的城镇化建设中,要想不留下“乡痛”,应该做的是“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而不是“兼顾人文保护”。这里是故意更换了某个说法造成的曲解文意。

7.张冠李戴

设误方式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是另一时间、地点。

判定技巧

要判断“张冠李戴”干扰项,阅读文章时,需要圈出陈述对象,要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因为“冠”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应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另外,还要留心文中代词的指代。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

[应用体验]

原文: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选项:(2017·天津高考T7—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

[比对分析]选项张冠李戴。将原文“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说成“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这里属于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

8.武断绝对

设误方式

命题者故意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用同样的说法表述两种或多种事物,一概而论。

判定技巧

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关注表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就”“可以”等词语。

[应用体验]

原文: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阅读经典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

选项:(2015·安徽高考T3—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比对分析]选项武断绝对。选项把原文两处文字合二为一,并用“就可以”这样武断绝对的口气得出“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的结论;且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偷换成了“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9.无中生有

设误方式

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判定技巧

要判断“无中生有”干扰项,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应用体验]

原文: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选项:(2017·山东高考T7—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比对分析]选项无中生有。“这种观点不可信”对应的原文的信息区间为语段的第二、三句话,作者对于谷鲁斯等人的观点可信与否并无明确说法,选项“这种观点不可信”无中生有。

二、解题技巧——先分层切片,再3级比对

步骤一

先将选项切片,分点找对应,定位信息源

[为什么切]因为选项是对文中多个信息点的概括、归纳和整合,一个选项包含了文中多个信息点,其中一般会有信息点被设误。这多个信息点我们都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若不细切分,就比对不细,导致错误信息点的“漏网”而误判。

[如何切]基本原则是将选项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如果是切分复句,一般以一个分句为一个片断;如果是切分单句,可以按照句子主干(主谓宾)的结构切分;有时将较长单句中的某些短语(多充当修饰重要概念的成分)切为片断。

[如何找]总的原则是依据切片中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源。

而实际情况是,有的选项(或选项中的分句)概括程度较低,与原文中的信息对应程度强,切片后能直接迅速地找到信息源;有的选项(或选项中的分句)概括性强,是跨句子、跨段落的信息整合,不能直接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词句,切片后须先将原文相关的关键词句的意义提炼压缩,然后再确定信息源。如下所示

[选项](2016·全国卷ⅢT1—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原文信息]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操作示范]

先切片

找对应

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

压缩概括原文后比对:

原文没有直接对应的语句,需要结合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两句,第二自然段中王国维的观点、《汉书·艺文志》的观点、《隋书·经籍志》的观点,第三自然段中“荒诞不经”的观点、《四库全书》的观点以及“五四”之后的观点,谈的这些方面对《山海经》的认知都不相同,因此可以压缩概括为选项切片后的语句“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这一部分跨度较大,概括性强,需要压缩概括后比对。(实则比对依据和结论)

《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

与原文直接比对:

这一切片可以直接与原文第二自然段结尾“《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比对,意思是吻合的。(实则比对句间关系)

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与原文直接比对:

这一切片也可与原文第二自然段中间“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比对,文中“这些”就是王国维上文所谈的,因此这一切片与原文意思也吻合。(实则比对句中词语)

综合结论:选项与原文表述一致

[深度分析]综合上表信息可知,表中的直接找信息源和压缩概括找信息源的方式即解答理解分析题的两种方法——切片直接比对分析法和切片压缩比对分析法。运用这两种解题方法时要注意把握好比对的层级,具体请看下面“第二步”的详析。

步骤二

对照原文信息,从3层级比对

在完成切片找对应后,就要根据前文提到的设误陷阱分析判断。具体来说,可以采用“3级比对法”。

(一)检索定位,比对句中词语

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

[思维定向]

句中关键词

易设陷阱

范围词

全、都、一些、部分等

以偏概全

程度词

必须、一定,非常、十分,更、极其,比较等

武断绝对

频率词

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以偏概全武断绝对

时态词

已经、将、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尚等

混淆时态

指代词

之、其、此、这、它、那等

偷换概念

张冠李戴

以偏概全

是非词

必定、的确、有、无、是、无非等

混淆是非

[典例示法](2016·全国卷ⅠT2—B)

选项

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对应原文

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

比对分析

比对关键词语可知,原文只是说“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并没有泛指旧史学。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应用体验]比对分析,判断下列选项正误。

1.[选项]古典戏曲剧目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感情和趣味,也有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

[原文信息]古典戏曲剧目中,有些确实出自士大夫之手,而且主要反映统治阶级的思想、感情和趣味,最著者如明代礼部尚书丘潜的《五伦全备记》等“令人呕秽”之作以及朱权、朱有燉等皇亲国戚宣扬神仙道化、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作品。

[比对分析]

[参考答案]以偏概全,扩大了范围。原文的说法是“有些”“主要反映……”。

2.[选项]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长久以来总是以世界大国自居,现在我们要宣传古人法显与玄奘怀着谦卑心态去尊重、传播各地文明的做法。

[原文信息]中国长久以来总是以世界大国自居,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然而我们需要学习古人法显、玄奘的精神,怀着谦卑的心态,去尊重、传播各地文明,而不是盲目的自信自大。

[比对分析]

[参考答案]偷换概念。选项“宣传”说法错误,原文是“学习”。

(二)聚焦逻辑,比对句间关系

首先,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其次,比对每一分句的含意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特别要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等现象。

[思维定向]

句间关系

设误方式

易设陷阱

因果关系

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变换原因

因果混乱

假设关系

假设的结果变成了现实;或变换了假设前提;或变成其他关系。

混淆时态混淆是非曲解文意

条件关系

两个分句间把充分条件换成了必要条件,或把必要条件换成了充分条件。

混淆是非曲解文意

递进关系

转换了前后两个句子间的关系,或把递进关系变成其他关系。

曲解文意

并列关系转折关系

把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的前后语句转换成了其他关系。

曲解文意

[典例示法](2016·山东高考T6—B)

选项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对应原文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比对分析

选项强加因果,“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并不是“篇幅可长可短……”的原因,另外,原文中是说古体诗“格律限制不太严格”,而非“并不严格”。

[应用体验]比对分析,判断下列选项正误。

3.[选项]中国用平等包容态度挖掘讲述中国与文化圈内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故事,就能与之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文明圈。

[原文信息]中国要用一种平等和包容的态度跟“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近似或共性文化圈的探索,挖掘和讲述中国与文化圈内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故事,让中华文化与沿线国家近似的共生或共性文化创造性地进行大融通,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文明圈。

[比对分析]

[参考答案]曲解文意。原文是“中国要用一种平等和包容的态度……挖掘和讲述……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文明圈”,这是一种承接关系,题干表述成了条件关系。

4.[选项]庄子寓美于丑的美学思想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

[原文信息]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象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宗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比对分析]

[参考答案]因果混乱。文中的意思是说,信奉禅宗的贯休的丑人画得力于庄子道家美学观。该选项却表述为“因为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所以“庄子寓美于丑的美学思想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明显强加因果。

(三)分析推断,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选项中的原因、条件、结论是否有依据。选项所述的原因、条件、结论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因或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思维定向]

依据、结论选项特征

易设陷阱

互换位置:选项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互换。

张冠李戴

因果混乱

结论或依据残缺:

(1)选项中的结论在原文中能找到,但是选项所说的依据在原文中却找不到。

(2)选项中的依据在原文中能找到,但是无法得出选项结论。

(3)选项中的结论是多种依据推断出来的,但是选项只有其中一种依据。

(4)选项中的依据可造成多种结果,但是选项中的结论却只有一个。

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因果混乱

[典例示法](2017·全国卷ⅠT3—B)

选项

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对应原文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比对分析

原文只是明确了“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长期目标”的内涵,而选项从假设“目标能落实”的角度,推论出“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结论,表述武断绝对。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是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而气候系统可能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不能说“如果气候变化公约……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故确定选项不正确。

[应用体验]比对分析,判断下列选项正误。

5.[选项]伟大诗人的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境界碰撞出动人的诗情,就能滋养出蕴藉醇美、骨气端翔的佳作。

[原文信息]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与创作主体的品性、修养密切相关。诗品即人品、诗如其人的例证不胜枚举。一方面,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感召力在诗歌中得到充分释放、展现;另一方面,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境界又可以激荡出动人的诗情,滋养诗歌乃至人类的文化品格。如此,才有了蕴藉醇美、骨气端翔的佳作。今天步入“微时代”,信息庞杂纷纭,泥沙俱下,商业娱乐日渐盛行,消费至上理念广受追捧,种种诱惑与压力之下,很多诗人渐离诗心轨道,失去了对诗歌精神和旷达志向的追求,也失去了书写和表达的价值标杆。诗人主体精神的建构因而成为当下提振诗歌风气的关键。

[比对分析]

[参考答案]以偏概全。“滋养出蕴藉醇美、骨气端翔的佳作”,原文有两个原因,选项只提到了一个。

6.[选项]宋代政府一律不给官员分房,不管是在朝廷还是在地方任职的官员,若无房产,就只能租房。

[原文信息]那些没有房产的城市居民和游学的士人、商旅等外来人口,必须租房居住。连朝廷百官也多是长期在开封租赁住宅,在地方州县,甚至官衙、驻军也租用民房。

[比对分析]

[参考答案]无中生有。从原文所说的“朝廷百官租赁住宅”,“地方州县”“官衙、驻军”“租用民房”,并不能推出“宋代政府一律不给官员分房”,“无房产”的“任职的官员”“只能租房”的结论。

解题指导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文本的类型,包括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考查的内容包括文本中重要概念与句子的内涵,也包括文体的基本特征与主要表达方式;既有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等静态知识的考查,也有说理性与逻辑性等动态分析的考查。备考的过程中,读懂文本成为最基本的要求,不仅要读懂浅层次的概念与语句,还要分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分析中把握核心内容与说理思路。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要强化几种意识技巧:整体意识、结构意识、逻辑意识,做题前必须完成整体感知——读出论题,读清观点,理清各段各层大意。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要着眼于全局,要以文章的语言表述为抓手,关注文章的宏观结构,要有层次意识,并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再深入解读。

三、答题技巧

1. 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剔除文本中做论据的文字,概括段意,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2. 勾划文中的重点词句,特别是表现时间的词语、概括性词语、表程度的词语、有逻辑性的关联词,还有阐明观点的句子中,总领句、总结句、重复句都是重点句子。

3. 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典题例析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文观止》是一个文章选本,“观止”本于《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看乐舞时赞美的话:“观止矣!”这个选本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

第一,一般说来,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古代的选本,梁朝萧统的《文选》也很著名。那时的文学主张,认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都不能入选。《文选》除诗歌外,选的主要是骈文,是一种讲究辞藻、对偶、声律的文章。唐朝韩愈起来提倡古代的散文,称为古文,用来反对骈文。这种主张是进步的。《古文观止》正是贯彻了韩愈以来的古文家的主张。

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自从韩愈提倡古文以后,古文的选本在《古文观止》前早已有了,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古文观止》所选,像先秦的历史散文《曹刿论战》《鲁仲连义不帝秦》,表现当时人的智慧和品德;两汉文《治安策》和《出师表》,反映出当时政治上的重大矛盾,表现出作家的远见和忠诚;唐文《捕蛇者说》,深刻暴露封建统治者“苛政猛于虎”的罪恶;宋文《岳阳楼记》,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这些名篇,都是古今传诵。

这个选本所选文章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在文章的体制上。选本也选了几篇韵文、骈文。严格讲起来,古文跟骈文是对立的。但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

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约略说来如下:一、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还有宋朝人论历史人物的文章,往往抓住一点发议论,并不能够真正考虑当时历史的全面情况。这类文章也选多了。二、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选文所选《史记》,像《伯夷》《管晏》,这些传记议论多而不致力于刻画人物。编者选这些是看中它们的唱叹和转折,反而把最好的文章漏掉了。

(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古文观止》相比,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文学主张,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

B. 与《古文观止》相比,真德秀编选的 《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

C. 《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 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

D. 《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主要表现在历史见识方面,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所选宋人作品持论偏颇且占比失当。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萧统编选的《文选》体现……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其中“都有”表述错误,文章第二段将《古文观止》与《文选》进行比对,比对的是二者的文选主张,而不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第三段谈到《古文观止》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比较高,但并没有与《文选》进行比对,所以说二者“选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差距”这一说法不成立;B项,“真德秀编选的 《文章正宗》的弊病在于:选文的时代范围窄、道学气息重、分类复杂”错误,“选文的时代范围窄”“分类复杂”错误,文章在第三段和第五段都涉及对《古文观止》和真德秀《文章正宗》的比对,第三段说“不过真德秀是道学家,他用封建伦理的眼光来选文章,忽略了文章的艺术性,所以他的选本不受欢迎”,这展现的是真德秀选文的道学气息严重,第五段说“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分类并不复杂。但“选文时代范围窄”错误,第三段说“像宋朝真德秀的《文章正宗》选录《左传》《国语》到唐朝末年的作品,《古文观止》的选文从《左传》开始,就是本于《文章正宗》”,可见选文的时代范围并不窄;D项,“《古文观止》编者识力不高……如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编者识力不高,像李陵《答苏武书》,历来都疑为后人伪托,此书也加选录”,后人怀疑《答苏武书》是后人伪托,而《古文观止》的编者却选入这篇文章,只能证明编者的识别力不高,不能说明编者就是认为《答苏武书》并非伪作,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一般说来”“严格讲起来”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 文章第三段列举多篇《古文观止》的选文,证明选本的经典性经得起历史检验。

C. 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学术视野较为开阔。

D. 文章的论述脉络清晰,主要观点分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讨论《古文观止》的优缺点时,均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错误,“均与”一说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最后一段谈论《古文观止》的缺点,如“编者识力不高”“不免受到八股文的影响”,都是直接阐述其缺点,并没有与其他选本进行比较。故选C。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文观止》借用季札“观止”的说法命名,显现了编选者的自信,以及对所选古文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的赞誉。

B. 《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古文”的理解基本贯彻了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以来古文家的主张,但也有一定的变通。

C. 有人评价《古文观止》存在“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的倾向,这种看法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D. 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有误,原文只是说“就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讲,古文由散体趋向骈体,再由骈体回复到散体,完全不选骈体,就看不出这种变化来”,由“但”可知,《古文观止》无法选文体例和标准的变化。

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近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克服疫情影响,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这既遵循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也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正确选项。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但从长远、宏观整体、消费观念,尤其是代际消费看,消费升级则是非常确定的。可以从消费内容、消费形式和消费观念三个层面具体分析消费升级及其应对政策。消费内容升级主要看人口结构决定的消费结构。例如,截至去年底,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35.2%,预计到2030年、2040-2050年将分别达到40%和44.5%,由此将产生医疗、康复、养老服务、护理等“银发经济”需求,适应这种消费升级要求提升养老产业的品质化、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云端化,增加和完善养老设施、标准和相关专业人员。又如,随着一代人的老去,社会消费结构也将改变,新生代年轻人正在不断抬升消费倾向,他们追求住房、交通通信、教育、文娱,尤其是网游、运动等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必将使消费结构出现新的变化。比如,年轻人几乎都有学车、购车、驾车旅游的内在需求,上海降低考驾照、拍车牌的成本,大力发展汽车消费金融和汽车租赁,就是为满足这种消费升级创造条件。从消费方式升级看,过去以实体店零售为主,消费只是单向地购买和使用商品。如今,互动式消费、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直播和折扣带货反哺线下、粉圈消费、网红消费、社群团购等成为消费的主要形式,夜间经济、“宅经济”成为新亮点,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金融等非接触式消费全面爆发。例如,上海在首创的“五五购物节”期间,两个月共实现线上线下销售5397亿元,其中线上零售额2551亿元,同比增长23.5%,盒马、叮咚买菜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速分别超过90%和120%。杨浦区的创智汇围绕夜购、夜食、夜娱等核心需求,打造出了夜间经济的新亮点。从消费观念升级看,消费的目的是满足个人生理和心理需求,并具有可持续性。因此,从过去炫富式、物质化、跟风式消费向实用化、体验化、绿色化消费转变,都是消费观念升级的体现。上海倡导垃圾分类和健康、绿色消费理念,不仅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与升级,也会带来新的消费需求。现在疫情防控局势平稳,经济运行基本恢复,扩大需求有两条途径。一是依靠加大财政支出、发消费券等政策从需求端发力被动地拉动需求;二是为消费转型与升级创造条件,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从供给端发力主动地推动需求。实践证明,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使经济发展行稳至远。(摘编自张鑫《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供给侧如何发力》, 2020 年8月《文汇时评》)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基于经济发展规律和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疫情期间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B. 尽管当前经济形势是复杂严峻的,但从消费内容、消费形式和消费观念三个层面具体分析来看,经济增长还是非常确定的。C. 预计未来30年上海市将产生大规模的“银发经济”需求,为适应这种消费升级需要认真研究养老产业的相关事项。D. 从消费方式升级看,过去以实体店零幽为主,消费只是单向地购买和使用商品,如今则以互动式消费、线上线下相结合等为消费的主要形式。【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经济增长还是非常确定”错,原文说的是“消费升级确定”。故选B。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本以新近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指示引入年度经济工作的话题,论证了消费升级的观点及应对措施。B. 文本多次采取举例论证的方法,使用大量数据和真实的事例作为论据,使文章的论证雄辩而具有说服性。C. 文本从消费内容升级、消费方式升级和消费观念升级三个方面逐层递进展开,论证了消费升级的必然D. 文本最后以发展措施作结,指出扩大需求既需要加大财政支出等政策从需求端发力,也需要为消费转型与升级创造条件,从供给端发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三个方面”不是递进展开,而是并列展开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新生代年轻人正在不断抬升消费倾向,他们追求的多领域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已在多领域使消费结构出现了新变化。B. 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正从过去炫富式、物质化、跟风式消费向实用化、体验化、绿色化消费转变升级,这带来了新的消费需求。C. 人口结构决定消费结构,消费结构与消费内容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看,“银发经济”将成为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D. 现在疫情防控局势平稳,经济运行基本恢复,在适度扩大总儒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能使经济发展行稳至远。【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已在多领域使消费结构出现了新变化”未然成已然,原文是“必将使消费结构出现新的变化”。C.“银发经济”将成为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错误,扩大了范围,原文只是以“银发经济”在上海为例,并没有说“银发经济”之于中国其它城市的作用。D.“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能使经齐发展行稳至远”错误,选项为“充分条件”关系,原文为“必要条件关展”。故选B。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