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写诗必备“技能”——省略(语法篇)

句子大全 2023-05-08 05:54:01
相关推荐

写在前面:今天的内容有4000多字,阅读大概需要花费至少20分钟时间,建议点击上方关注,加入永久免费的“诗词文学交流圈”,收藏这篇文章,以方便之后随时阅读。

以下正文:

从古至今,我们写散文都会用到省略,而到了诗词中,由于有着字数、平仄、用韵的限制,故而“省略”的运用必然更加频繁,特别是在介词的运用上,无论是散文还是诗词,基本上都能看到省略的情况,比如此前介绍倒装时所提及的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一联不光用了倒装,同时也运用了省略,按照现在的语言习惯,当是:明月照(于)松间,清泉流(于)石上。当然,这是现代的行文习惯,如果在古代散文中,同样可以不用介词,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这样几句,“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其中“林尽水源”,并非林中尽是水源,语意不通,这句话当是“林尽(于)水源(处)”。

同样是省略介词,两者的区别在于,散文中动词就只能置于宾语之前,而诗却可以根据平仄或用韵,置于宾语之前,或在宾语之后——有时我们甚至会发现这样反倒更“像”诗句。“明月”2句正是如此,而若是“林尽水源”将动词后置,变成“林水源尽”,就会变得令人难以理解。

除了介词的省略,近体诗中还出现人名的省略——这种现象在我看来是一件比较令人无语的事情。杜甫《即事》中有这样一联:多病马卿无日起,穷途阮籍几时醒。若是不看对句的阮籍,你能想到这位“马卿”正是靠“子虚”、“乌有”起家的司马长卿,也就是一手导演17岁新寡的美娇娘上演一出“文君夜奔”戏码的风流才子司马相如?

我想,至少对如今写诗的朋友来说,省略将人名“省”到这样是极不合宜的——若是要省略或换个称法,那就用较为容易让人识别的方式,比如“杜甫”这个名字,2个字都是上声,但你在诗中想要第2字用平声,你换为“少陵”,大略总是没有问题的,人们也能知道“少陵”代表的是谁。

因为介词省略的常见,以及人名省略的特殊情况,不再另行介绍,接下来,介绍几类我们在创作诗词时可能经常使用到的省略手法。由于需要实际诗句来作介绍,因此今天再次选择大多数朋友童年时可能都读过的《唐诗三百首》中的一首五律作为范本,同时也会提及其他与省略运用相关的诗句。

先来看这首诗:

唐·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本诗的作者韩翃,他的名字当今似乎属于“不知名”,但要提起这位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恐怕喜爱唐诗的朋友很少有没听过的。今天这首诗当是作为友人程延(他本又作“程近”)相赠《秋夜即事》诗的酬谢诗,从诗中来看,应该是诗人闲居京都长安10年间所作。我们依照此诗省略的情况来简要分析,又由于解读侧重不同,故而不会全部讲述整首诗作。

一、谓语的省略

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一个句子通常由主语、谓语、宾语构成,或者存在主语和谓语,就像我们平常的对话,“你在不在家?”回答“在”,这一个字算是回答,实际上同样用了省略,将“我在家”省略为一个“在”。或者社交软件中常见的一问一答,问“在?”,回答仅用“?”,双方立刻了然。

这两种情况出现的省略都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至少前面的句子与后面的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