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

句子大全 2023-05-09 02:59:01
相关推荐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君子而贬抑小人。但是君子和小人之间,有什么明确的界限吗?恐怕孔夫子他老人家再世复生,也同样说不清楚。所以对于君子与小人的辨析,我们只能从一些古典的格言中去寻章择句,试图找到理论上的证据。

而对于君子与小人之辨别,记录最多的莫过于儒家的经典《论语》。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是孔子发明了“君子”这个词,但是孔夫子他老人家在讲课的时候,可是时常将这两个字挂在嘴边。

据统计,《论语》中有107次提到了“君子”,而有24次提到了小人。提到“小人”的地方,都是为了衬托“君子”德行的高贵。其中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不妨举几个例子,语出《论语》: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论语》这本书中,或者说在孔夫子他老人家的观念里,君子与小人就像是一对兄弟,君子永远是受到表扬的那一个,而小人则一点也不讨人喜欢。儒家对于君子的定义,通常是指以宣扬仁义道德为己任的理想化人格,这样的完美人格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庶几可为君子耶?人们只能无限地去接近这个道德标准。

但是在道家的观念里,君子与小人的概念又有所不同。大家最为熟悉的莫过于“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被经常用来形容朋友之间的交情。但是很多人知道上半句,却不知还有下半句;或者知道下半句,却不知还有下一句。

典出《庄子·山木》,原文如下:

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虽然说这句话出自道家的著作庄子中,但是却通过儒家的孔子口中引导出来。那么这句话,背后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有一次,孔子问一个叫桑雽的人:为什么我一心忠君为国,却两次被赶了鲁国呢?在宋国,我受到了砍伐树木的羞辱,在卫国被人扫除了足迹。我周游列国,宣扬仁政,但是却处处遭受排挤,如今穷困潦倒,连很多亲友和弟子都离开我了,这是树木原因呢?

桑雽没有直接回答孔子,而是给他讲了一个假国人林回的故事。假国被灭,在朝中为官的林回国破家亡,准备逃难的时候,他放弃了价值千金的玉璧,却抱走了一个初生的婴儿。有人很奇怪,如果他是为了钱财,那一个孩子就不值钱了;他不怕被拖累吗?带着一个孩子逃亡多麻烦。为什么舍弃千金玉璧,而选择救一个婴儿呢?

林回解释道,如果我想贪图钱财,自然会选择玉璧。玉璧于我,是利益上相合;但是这个孩子于我,却是天性相连的。如果遇到了祸患,利益相合的东西很容易就互相抛弃了,但是天性相连的,就算是遇到怎样的磨难也会互相包容。

而且君子之间的交往就像清水一样淡泊,小人之间的交情则如同醴酒一样甘甜。君子以淡薄而愈加亲近,没有利益纠纷;小人则见利忘义,没有利益之后就会一刀两断,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凑到一起的,最后都会无缘无故而离散。

孔子听了这个故事,终于内心释然,不再纠结于那些抛弃自己的人,而是明白了要去珍惜那些一直跟随着自己的人。

这个故事里面所提到的林回,无疑是一个让孔夫子都感到敬佩的君子。这里的君子,彰显了善良的人性,则更加接近于现实中的人,而不是理想的化身。《论语》中也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

君子义气相投,小人则利益攸关。因为义气而结交的朋友,无论如何也不会分离,而因为利益而苟合的人,为了利益则勾心斗角,最终分崩离析。历来关于友谊的故事,莫过于“管鲍之交”的相知包容,以及“伯牙子期”那样的流水知音,还有“桃园结义”的豪迈雄壮。

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间的交往,就如同高山流水一般,干净而透彻,互相欣赏和包容。人生于世,知己难求,在于有一个人能够懂得你。他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你的快乐,你的悲伤,但是他不会嫉妒你,不会胁迫你,始终和你保持适当的距离。

也正是因为“君子之交淡淡如水”这句话,鲁迅在给瞿秋白的赠言中才会写道: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朋友不在于多,一辈子三两人足矣。此生此世,都会以同样的坦荡胸怀与之相交,淡泊如水却情深义重。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