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句子大全 2023-05-11 02:54:01
相关推荐

孔子有一句话说:“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这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这句话的原文出自《论语.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这段话讲的是孝道,怎么算孝呢?他分了三个方面:第一,这个“父”也包含母亲,因为父亲是一家之主,所以就只提父亲了。父母在世的时候,看看子女的志向是不是和父母的一致,这就是养父母之志,如果违逆父亲的志向,总跟父亲对着干,那就不能算孝了。第二,就是父母去世了以后,观察他的日常行为,能不能做到《弟子规》上所讲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是不是对父母有孝心。第三,就是父母过世后,我们能不能依然和父母生前一样,按照父母的志向去生活,而不去随意改变,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也算是孝了。

这里是分为父母在世和不在世两部分说的,父母在世的时候,如果不能和父母的志向一致,不能听从父母的教导,这就是不肖子孙了。如果父母在世的时候,能够和父母的志向保持一致,但父母一过世,就改变志向,忘记父母的教导了,这也是不孝。只有无论父母在世还是过世,都能从一而终,始终遵从父母的教导,和父母的志向保持一致,这才算是孝道。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就有不同意见了,父母正确的教导可以遵从,难道错误的也要遵从吗?假如父母是小偷,难道也要听从父母,也要和父母的志向保持一致,跟着去做小偷吗?

孔子绝对不是这个意思,“三年无改于父之道”里的“道”,就是正道,而不是邪道,为什么这么说呢?《论语.里仁》里有一段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就是说为人子女的,不能盲目顺从父母,如果发现父母有错误了,应该在萌芽的时候及时提醒,不要等父母酿成大错了,这时候就悔之晚矣。向父母及时劝谏,这本身就是孝顺,就是为了父母好,并不是说无论对错都要顺着父母的意思。即使父母不听劝告,我们也要保持对父母的恭敬心,不能因为父母不听劝告就看不起父母,更不能讥讽、嘲笑,甚至毁谤父母,要保持劝谏的初衷,有不同意见先保留,等找到合适的机会再继续劝谏。

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就豁然开朗了,这确实是至理名言。如果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听从父母的教导,和父母的志向一致,看起来很孝顺,可父母一旦去世,就把父母的教导甩到一边,该干啥干啥去了,这明显就是不孝呀!别说是父母了,就是对朋友,也不能人走茶凉,说变脸就变脸吧,那也太势力眼了,太小人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