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只读一句就能辨认出来的作家(这本书精彩到让编辑“走火入魔”)

句子大全 2023-05-13 04:01:01
相关推荐

《清洁女工手册》,听到这个名字,你脑子里冒出的第一反应是?

这不是一本大扫除清洁指南,断舍离秘籍宝典,家政服务中心宣传册,洗衣机操作养护说明,钟点工保姆日记。

这是一本实实在在的文学书,短篇小说集

要说有什么东西真的让我觉得“爷清洁(青结)”,就是直到2019年开始编辑译稿,我才第一次听说露西亚·伯林这位作家。为什么没能早点读到?这就是我最初的阅读感受。那种相见恨晚

令人拍手称绝的奇书

让编辑走火入魔失心疯

编辑部是开放的办公空间,人与人之间常靠打字交流,通常听不到什么奇怪噪音。角落里却时不时传来一位编辑的呵呵傻笑,有时是啪啪啪拍大腿的节奏,只为那故事精彩。

妙啊。又疯了一个?如果有人转过头来看我,肯定会发现一副咧着嘴傻笑的蠢脸;不一会儿,笑容还未褪去,人却又是泪眼汪汪了。

阅读露西亚·伯林,你最要小心这种复杂的情绪感染力。一种“矛盾”文学后遗症。像晴天的太阳雨,又像乌云还未拨开,彩虹突然浮现。

露西亚·伯林(1936—2004)

2019年我开始接手《清洁女工手册》项目时,当时的主编告诉我,这位美国作家2004年已经去世,书是在她死后的2015年才成集出版的,文风极其独特,译者花了好久的时间来翻译打磨。然后留下一句:“我想你一定会喜欢的。”

我的确热爱死人,且永远热爱短篇小说。

容我解释一下:过世的作家绝对坚定不移,他们不必低头妥协,已没有机会被如今时代的潮流裹挟。

而短篇小说是各种形式的写作里最赚不上钱的一类——我始终记得卡佛那令人心碎的自白:“在这个国家里,选择当一个短篇小说家或一个诗人,基本就等于让自己生活在阴影里,不会有人注意。”

身后出版又意味着什么?一个文学声音没有在其时代融入主流,大概率是因为文字的纯粹、身份的边缘或理念太过超前

“**手册”又是什么鬼?对于这样的标题,有经验的读者一眼就能看穿它刻意的伪装,只有真正的文学,才敢有自信取这类极具迷惑性的名字

才不管别人的盛赞

我要我自己的判断

2015年,这本短篇小说集的英文版问世,由文学出版巨头FSG作为“经典重现系列”发掘,生前毫无名气的已故作家露西亚·伯林,突然迎来了无数的赞誉。

整个文学界、出版界、评论界都为之震动。《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巴黎评论》《卫报》……《清洁女工手册》登上各种年度好书榜单,露西亚·伯林的名字也在各大媒体出现。所有的赞美之词却带着前所未有的愧疚——这理应是文学大师级别的佳作,早该被读者们阅读传颂,却被埋在泥土之下,直到作家逝世11年,才收获迟来的尊敬和喜爱。

作家莉迪亚·戴维斯和原版编辑为此书撰写前言导读。但我有一个习惯,首次审读一部作品时,必须把自己当成最不功利的读者,跳过前言导读译者作者序,直接看正文,渴求纯粹的第一手阅读感受。然后才是吸纳二手言论的时候,去不断拓宽、发散、反思、完善自己的阅读体验。

我第一次阅读《清洁女工手册》就采用这种方式。事后回想,这大概是一种跳房子式的读法,因为漏掉了前言的重要信息,整个阅读过程仿佛一场解谜游戏

《清洁女工手册》收录了作家生前的43篇短篇小说。在我的预期中,43个故事应当彼此独立,互不相干。可现在究竟是什么状况呀?

如果我们用字母来代表篇目,用字母加一个小撇’表示主人公:

A的主人公A"显然出现在D篇目里,名字却是D’而不是A’?等等,B的主人公不正是D’的童年形态吗?而C似乎是B的序章?天哪,G和W原来是连续剧,以为换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了?I故事里一闪而过的配角,难道不是F’吗?K故事看似有双线主人公,哼,但J’你别装了,我知道这篇里你在家!哦,读到最后……Z’已经步入晚年了,竟然还虚构出一个小H’的平行世界……

翻译成人话:在故事集中,独立的篇目之间有一种隐秘的联结。这并非罕见。有时是一个地域的限定,有时是共同的主人公,有时是一个见证的旁观者。可《清洁女工手册》的路子和这些都不一样。说起来可能显得复杂了,读起来是完全不烧脑的。

这里没有地域限制,故事背景跨越整个美洲,从最北端的美国阿拉斯加到最南端的智利火地岛,盎格鲁-撒克逊的疏离克制和拉丁美洲的气味浓郁、热情昂扬一同存在。

这里有孩子的童言童语,也有长者迟暮的顿悟,从出生到死亡,从成长到求学,从相恋、走入婚姻到孑然一身,每一步都是人生的轨迹

这里有无数的身份和视角,上一篇还在上流社会慈善聚会跳华尔兹、打马球,在海滨度假区潜水挖蛤蜊,下一篇就可能沦落到打扫别人家的房子灰头土脸,在医院急诊室听救护车呼啸呜咽,在戒酒病房里迷迷瞪瞪,在监狱囚室里骂骂咧咧……

而且所有的故事看起来都……那么。没有点儿真实经历,能睁眼编出这玩意儿?带着疑惑带着揣测,读下去,你会越来越怀疑这无数的分身就是同一个人的一生,而这所谓的短篇集,不过是不同阶段的随手记录。

直到你来到附录的作家简介——砰!你被击中了,一切怀疑都有了答案。这是什么佩索阿式有丝分裂?这些短篇故事,不只是虚构的创作,也是作家跌宕起伏的一生。再回头看那些评述吧,那时你的心已被作家征服。

“我夸张了许多,混淆了虚构与现实,但我从未真正说过谎。”故事中的一个主人公这样说。我第一次“初遇”露西亚,就是这样一种怦然心动,被那种虚实之间的巧妙彻底震撼。莫言在读到加西亚·马尔克斯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读到卡夫卡时,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吧?好家伙,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

最难得的是,她的文字既不烧脑,也不晦涩,是纯文学又没有曲高和寡的架势,相反,非常平易近人。

读起来真妙

背后是译者和编辑的头秃警告

编辑《清洁女工手册》是一个快乐却富有挑战的过程。作家强烈的个人风格,英语西班牙语俚语口语糅杂的语言体系,小跳般的断句节奏,随性自创的命名指代,谐音梗双关语……但每一个词都用得恰到好处,无一字不必要。是那种只读一个句子就能辨认出来的作家。是中译文多一个少一个单字都可能有失原作语感的作品。是会令读者大喜而编辑、译者头秃的文本。想象一下吧,rap饶舌歌手身着摇滚嬉皮装束用古典乐器演奏即兴爵士般的混搭感觉

《清洁女工手册》至今才面见读者,因为编校过程总意外遇上其他项目插曲。而它似乎不受热点时效限制,它的特质是慢慢发酵型,不争不抢,好像总在等待。

两年多来,它陪伴着我见证了一本又一本书的出版。流水的编校,铁打的“清洁女工”。疫情居家办公时期,我又重新拾起稿子,从头仔仔细细梳理,终于重新完成了《清洁女工手册》的一编。复工后,我和二编、三编和译者多次讨论,反复打磨译稿。每改动一处都无比纠结,怀着敬畏,字斟句酌。

我是第一次感觉到,一本书的每一个字都好像是众人用血凝结的,用头发丝换来的。译者老师的一句话,瞬间抚慰了我的心——All for Lucia,All for Love

生活可以很平凡

但想象不打常规牌

露西亚·伯林说,她一生都在“带着家乡漂泊”,在美国、智利和墨西哥辗转,有过220多处居所,每个地方都是租来的,从未有过自己的家,而她却把所有短暂停留的地方都称为“家”。

我的居家办公室是一间小小公寓,小到厕所连洗衣机都没处放置,只能搁在客厅一角,一张破书桌正对洗衣机。居家办公几个月以来,编辑《清洁女工》时,我面对的“风景”就是一台洗衣机、一幅“蓝天”、一块“海洋”(贴纸)。我的工作bgm,有时就是洗衣机的轰隆隆隆。我一直纳闷,楼下的邻居怎么还没报警?隔音真有那么好吗?

居家办公,书桌对面

是厕所、洗衣机、假白云和家中真正的主人。

露西亚·伯林也养了猫咪,名叫Cosmo。

这些看似无关的事彷佛一种暗示,是与故事联结的巧合。《清洁女工手册》的第一篇故事就发生在自助洗衣店里,主人公有固定的Laundry Day,会坐在店里,盯着洗衣机看,看别人彩色的衣服旋转、染色,看那些衣服标签上写着的名字出现在观察窗中。你竟然真的会被她的思维和叙述方式莫名吸引,从此觉得洗衣服都是一种迷人的操作。而在医院里,做护士的主人公也有这样别致的联想:

假如我们的身体是透明的,像洗衣机的观察窗,那会如何?观察我们自己该多么奇妙。慢跑的人会跑得更卖力,看血液循环喷涌。恋人们会爱得更猛烈。哇塞!瞧那精子老弟冲得 多带劲!人们会改善饮食——猕猴桃与草莓,罗宋汤配酸奶油。

露西亚总是如此,别管是多么平凡多么不起眼的东西,她总是可以把它写得或优雅或好玩。她没有费尽心机去寻找素材,努力想要写点什么——加西亚·马尔克斯夸聂鲁达,“凡他触摸的东西都会变成诗歌“——对于露西亚来说,她总有东西可写,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现成的故事素材,凡她所见的事物都可以被讲述。

我们大胆创新,将这种日常事物与奇思妙想的理念体现在封面设计中。护封是一台立体造型的洗衣机,观察窗中有一个海底世界。取自书中两篇潜水故事。浮动的海草,游弋的水母,依偎的贝壳。

我设计了贝壳,是在寓意蛤蜊:Happy as a clam——美国口语会说“像蛤蜊般幸福”,就是“非常幸福”。《清洁女工手册》的作者露西亚·伯林,一生都像坐着过山车大起大落,可她把一切悲伤的、糟心的事处理得浪漫而轻盈,机智又好玩。好像幸福的模样。而我是多么希望她,还有每一个渺小的普通人,可以真正幸福。

整体色调采用蓝紫色,作家在许多照片上都身着这个色系的衣服,这也比较符合她天蝎座的神秘气质。

内封设计则回归经典,雾霾蓝色有纤维感的棉玥纸,烫金工艺。延续洗衣概念,选取了书中的熨斗元素。如果衣服洗皱了,当然是要熨一下嘛——其实在露西亚的故事中,熨斗根本不是熨衣服的,而是一个母亲给孩子烙腌牛肉和奶酪三明治的。关于熨斗的形态,设计师也做了多次调整,太现代不符合作家时代,太复古读者认不出来……最终参考了《猫和老鼠》中的熨斗设计,烙上了英文书名,并复刻了一行作家签名。

印厂师傅为此尝试了各种深浅力道、各种颜色的烫金方案,供我们从中选出最佳效果。无数的熨斗重重叠叠,彷佛安迪·沃霍尔的画作。

书签做成了水洗标的式样,参考了常见的洗涤标识,结合阅读体验改写而成。

封底是洗衣机的背板,内容简介没有引用原文的一字一句,也没有常见的媒体评论,而是预设了一个怪诞的阅读场景,一家以露西亚·伯林命名的洗衣店。你来此处不是要清洁衣物,而是要阅读故事,洗涤大脑——读过这些故事,的确会让人觉得焕然一新。

目前为止,露西亚在国外已有三本集子问世,国内将陆续引进出版,《清洁女工手册》《天堂的夜晚》《欢迎回家》。巧合的是,作家的第二本集子《天堂的夜晚》也发生在海边。

那或许将是一场联动:清洁女工打开洗衣机门,步入月光下的大海,温柔梦幻如置身天堂——天堂的夜晚;天堂的尽头有扇小门,推开门——欢迎回家;而家中,有一台洗衣机在等着你,再次迎接生活日复一日的奇迹

选择一种“模式”

进入迷人的故事旋涡

目录将43篇短篇小说+两篇序言+附录设计成洗衣机的显示屏和旋钮。

顺序阅读有顺序阅读的好处,你很快会发现,原版编排上颇具巧思,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

这些篇目排序几乎遵循着中、短、长交错的模式,每四五篇形成一个小循环。被一个结构精巧的短篇触动激荡,又在一个酣畅淋漓的长故事之后停下来回味。时间顺序上,读者也将随着故事主人公的身份游移,大体上是从童年走向晚年,从趣味走向沉思。如果你选择顺序阅读,就不会错过任何重要线索,不会困惑迷路。

当然,也可以不按设定出牌!随意“旋转”到你喜欢的标题,开始读起吧。在文学的世界里,你完全可以先烘干衣服,再任性淋一场大雨。让一切预设见鬼去!但这些故事,最终会形成一个丰满的圆。如洗衣机观察窗的旋涡,情绪和感官随之摇晃,发散又聚合。

在我编辑和策划的所有外国文学作品中,《清洁女工手册》是我的最爱。这样的文学作品,禁得起从任意一页翻开的挑战。不被常规限制,随性而真诚,也正是露西亚·伯林的生活和文学态度。这是那种你读过就再也无法忘记的作品,那种会放在心尖疯狂迷恋的作家。最要命的是,它会不知不觉渗透进你的生活,给你全新的看待日常的视角。

《清洁女工手册》已经等待了太久太久,如今,我将这件重见天日的文学宝藏交付于你。如何选择,如何阅读,最终的主动权,掌握在你的手中。

可以购买该书

限时5折

《清洁女工手册》

[美]露西亚·伯林 著

王爱燕 译

【令人相见恨晚的迷人文学声音】

【书名极具迷惑性的短篇小说集】

白天做急诊护士、清洁女工、在监狱里教写作,晚上写下这些让人心跳加速的故事。

★震撼世界文坛 身后成名的文学大师 露西亚·伯林

★《纽约时报》《卫报》《出版人周刊》年度好书

★西班牙《国家报》“21世纪前20年世界最佳图书”

版权说明:本文版权归新经典公司所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