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古人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么这句话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句子大全 2023-05-19 06:11:01
相关推荐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出现于明末,是一句名谚俗语,这个考证结论为大多数学者所共认。

据目前所见的文献记载,这句话在晚明时期两位文人的著作中均有出现,一位陈继儒的小品集《安得长者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另一个出处是在冯梦龙《智囊》:“语有之:‘男子有德便是才,妇人无才便是德’。其然,岂能然乎?......无才而可以为德,则天下至懵妇人毋乃皆德类也乎?”

冯梦龙《智囊》中的口吻明显是引述他人之语,且冯本人显然也是反对这种说法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岂不是说天下所有傻女人都有德了?

既然不是冯梦龙说的,那么这句话的始作俑者应该就是比其早一些的陈继儒。而陈继儒的小品集《安得长者言》,据他本人说,是收录的一些年长的四方名贤,或者穷儒老宿的名句,觉得有几分道理就写到书中,用来对后代子女教育的。

而这“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句,他作了如下注解:“女子同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他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真正含义不在“反才”,而在于“正德”。这句话本来就是从一个完整的句子中截取出来的,原句本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所产生的明末社会商品经济正日益发展,反理学思潮潜滋暗长,各种反理学,反礼教的观点纷纷出世,批判理学道统对人性的扼杀,肯定人性中的自然情欲的天然合理。

在此背景之下,男女自然的情感才思获得一种纵欲式的发展,严重威胁着儒家礼教的道德精修。“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正是旨在对这种男女逞才适情、上风柏树的时弊进行校正的儒者之论。与其说它是对“女才”的一种禁制,不如说它是卫道儒者面对颓俗的无奈嗟叹。也可以说是对儒家道德价值沦丧的愤怒呐喊,所发论之重点,首要不在“反才”,而是“正德”,包括“女德”,当然也包括“男德”。

这种挑战儒家“德本位”的事情,在历史上其实屡次发生。比如,汉代妇女干政引发礼教对女德的强调、魏晋隋唐时期儒道松弛招致宋明理学的弹压一样,晚明淫风猖行激起卫道儒者“反才”、“”正德”之论,都是这种儒家一贯作风的表现。而后句相比前句更多博得时人关注,主要是因为儒家礼教一贯赋予女性相比男性更多的性别道德责任,对女性的道德苛责和训诫更能符合男权社会性别伦理话语逻辑的一贯口吻。

当然这句话里面也有“反才”的成分,那么为什么儒家卫道士们要“反才”呢?主要还是因为明末理学松动,发达的商品经济背景下,文才充当了淫风的帮凶,就跟我们今天的娱乐圈一样。明末青楼文化大肆猖行,善诗词歌赋的妓女日益增多,时人多仍未女子有才则“淫词丽语”,坏了德性;才子佳人小说中对女子才情的尊崇甚至高扬,使得现实中才女不循礼法、才子风流多情的故事频频发生,才子与才女式的结合往往被传为风流佳话,给人造成印象,不论男女过度痴迷于文才书法性情多会邪淫不贞、灭理乱伦。正是在“才”妨了“德”、损了“德”的情况之下,为了“正德”,才提出要“反才”的。

而这句话之所以在明末社会广为传播,并不是因为它是什么颠破不灭的真理,有大批的支持者,而是因为它在情欲横流,儒道废弛,礼教权威本身有待重建的明末社会,无论从反礼教还是从支持礼教的立场出发,都对这句话颇有非议,成为了一时间的热门话题,这才以至于无人不知不为人晓的。到了清代,礼教社会在强权之下得以重建,这种本身并不是很主流的论点遂取得了压倒性的舆论优势。由此,才逐渐成为我们今天理解的那个意思,女子有才就不德,这种重“反才”而完全忽视"正德”的性别歧视观念。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