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科学高效的英语高考复习教学策略

句子大全 2023-05-21 03:03:01
相关推荐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包天仁教授

各位代表,早上好!高考英语研讨会从2002年开始,已经召开了五届,中间虽然经历了非典等事件,但是中心还都坚持每年开一次这样的会议。这种全国性的高考试题评析会及高考复习方法的研讨会在全国来说是唯一的。首届会议大概有1500名代表左右,第二届在郑州有3000多名代表,虽然在最近几年会议规模有所缩小,但这是将以往的综合性会议向专题或专项性会议的转变。另外,经过几年的探索,会议越来越接近高考英语科改革的实质,会议质量也不断地提高。

前几届的高考英语研讨会是在12月份开,较今年晚一些,今年之所以定在这个时间开,主要是受到国内一些大型会议的影响,不过在10月末、11月初,时间还比较合适。明年我们会争取开得再早一些,计划在9月份,也就是最好在全国各个高中进行高考总复习之前开这个会议。按照原计划,我在今天的会议上讲的是高考的题型和内容,其实题型和内容是一致的,主要都是讲试题,但是考虑到参加会议的主要是一线的老师和教研员,所以昨天晚上我临时改变了题目,今天专门研讨怎样进行英语高考总复习,即总复习教学的策略,也就是说由原来的what变成现在的how,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另外,今年的会议增加了一天,原来只有两天,今年又加上了一些高考复习的观摩课,这样参会代表的收获会更多一些。在这样全国性的会议上,我打算讲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也就是高考复习的方案,供大家在一起商讨。今天我的报告时间是一个半小时左右,不过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还有在一起研讨的机会,比如分组讨论,所以大家可以在这几天里对我的报告,以及其他各位专家的报告展开讨论和互动,最后找到一个比较明晰的高考复习方法,这也是我们会议所要达到的目的。昨天,我和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领导通了电话,交换了一些意见,并得到一些新的信息,但是因为我们这次会议不是信息发布会,所以我们明年四、五月份可能在《英语辅导报》、《考试与评价》,还有其它一些相关的刊报上系统、全面地发布有关09年高考的一些信息,同时,我在此次报告中也会有一些渗透。

我今天讲的主要是四个大题目:第一个是目前我们国家高考改革总的趋势,主要是英语科的考试,其中包括试题改革的重点;第二个是怎样进行高考英语总复习;第三个是目前存在的一些关于高考复习的谬论或悖论;最后是报告的小结。

首先,我来谈一下what,也就是高考改革总的趋势。

我们说,高考是全国性的考试,我们现在把考试的性质基本定位在水平选拔考试,但是正像孔德惠老师曾经几次讲过的,实际上它还是一个学业成绩的评价和水平选拔的考试,所以我们对这个考试的定位并不是完全清晰的。因为高考主要有两大作用,一个是高校生源的选拔,另一个是对中学,特别是对高中教学的反拨作用,考查学生高中应学必会的东西到底掌握了多少。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这是一个金字塔式的教育过程,高中是其中一段,所以决定了高考的这种性质。此外,高考还是一种基于标准的考试,即我们现在试用的课标。虽然现在是实验稿的课标,并且初中、高中都在一起,而且它没有正式颁布,但是我们现在都在按这个标准来做,所以高考还是一个基于标准的考试。它是有一定的考量和限制的。英语高考是一种语言的测试,准确地说在中国国内举行的英语考试是英语外语的考试。在词汇方面,我们现在的课标和考纲要求学生掌握2500-2600个单词,另外加上三、四百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即短语和词组,这样实际上按照词汇量来算,一共包含3000个左右的单词,所以说它还是一个量化的考试,它有一定的考量和标准。

自从77年恢复高考开始,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从1985年以来,我国基本一直沿用现在高考的基本政策和题型,但是试题内容的变化却都有不少变化,特别是最近的10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国际上的语言测试的四代考试融合在一起。现在,我们正在往第四代考试,即交际性考试发展。四代考试中的第一代主要考翻译、阅读,题型比较简单,基本都是主观题;第二代以选择题为主,是考单项知识和技能的分离性考试,即选择题较多,理论上认为考查不同的技能点、语言点即是考查语言的全部;后来到了八、九十年代,进入到第三代,开始以能力为立意,主要考的是技能。不管是雅思考试还是托福考试,虽然两者的形式不太一样,但是它们都是全世界规模比较大、影响比较深刻的考试,基本上是专项技能的考试。它实际上把前两个时代的两种考试进一步融合和提高,开始考语篇,考专项技能,这其中包括各种技能的考试,如口语考试。近十来年,国际上逐渐倡导把考试引进功能、引进语境(context),不管是context还是content,即在真实的语境下,考查语言应用的能力,开始往能力立意上发展。所以,题型和内容就比较趋于实用性,即开始考查use,而不是主要考查usage。但是由于中国的考试是基础教育高中阶段外语的考试,所以我们学的内容都很基础。我们现在虽然增加了一些词汇,但实际上我们高考出题的时候大家谁都不希望考“砸”了,谁都要证明自己的课改、教学、教育是成功的。所以无论是全国的两套题,还是各地各省的自主命题,大家都在有意地降低高考的难度,使学生们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分数。实际上,我们还没有完全进入到最新的考试,我们现在的考试包含了四种考试的因素、要素,选择题还是很多。虽然在广东,最近还有个别省市,已经取消或者将要取消选择题,但是他们只是取消单项选择,而在其它题里还有很多选择题,其实这只是一种变相的multiple choice。所以,我们现在的考试还是有自己特殊的地方。在最近几次全国高考研讨会上我一直在讲,我们国家现在的高考,或者考试,也包括中考,改革的重点有四个方面,一个是考试的类型,就是不要把我们现在高考的考试类型弄混淆,或者说搞不清楚,这在命题中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因为语言考试是非常宽泛的概念,而我们的考试是一种介于成绩考试和水平考试之间的考试,那么考试的指挥棒应该放在哪里呢?我们不是出国选拔考试,所以考试的类型我们并没有弄清楚。另外,考试的题型,也就是试题的结构(structures and formats)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怎样把口语、听力、语言的各种技能和各种知识体现出来,怎样表现出考生的能力,这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的题型几乎是三十年没变,大量的选择题造成了我们中学整个教学的题海战术,另外选择题造成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都很低。那么多的选择题怎么能有信度呢?因为30%是学生可以猜测出来的,这就导致考试的信度极低。虽然选择题比较客观,但实际上现在很多的高考题答案都是不唯一的。每年,各省乃至全国试题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那么学生们就得从出题者的角度来选择答案,但是对于高水平的学习者,或者native speakers来说,绝大部分的选择题都是有问题的,因此选择题并不是谁都能出得了的。这就使考试缺乏效度或者使其效度极低。那么,没有考试效度,考试就没有意义,就没有考出应该考的东西,考试的分数就说明不了问题,就等于是失败的考试。第三点是效度问题。因为效度里面包含区分度和信度,这方面理论就不讲太多,我们现在主要讲的是类型、题型、效度。第四,我们要研究的重点,也是我们高考会要研究的重点,就是高考复习的方法。因为前面这些问题,说明我们的高考总复习教学陷入了题海的深渊,并且这种灾难愈演愈烈。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怎样复习才能让学生获得高的分数,然而我们又不是搞应试教育呢?或者说不是坏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可能也不全是坏的,也有好的。所以改革重点就在这里,并且我们的会议一直集中在这些点上。虽然我们这次会议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是我们的专家所讲的内容以及研讨的重点都在这四点上。

现在改革的趋势是考试越来越本土化,我所说的“本土化”是指“中国化”和“地方化”,但在目前globalization的大前提下,也是在积极寻求与国际接轨。因为考试是一个很大的权利,它也是powerful tools used by authority to make and impose policy,它是通过考试来制定、推行、保证政策,这是2001年一个著名的以色列学者在The Powers of Tests(《考试的力量》)一本书中提到的。实际上,考试政策就是教育、教学的政策,考试的政策可能影响,甚至侵占、入侵,或者替代大纲和课标,这都是有可能的。我的一个英国老朋友Rod 早早就跟我说过,考试如果变了,一切都要变,包括教材、教法。但关键是我们中国的考试并不变,或者不怎么变,这就是个问题。虽然都是在教育部领导下,课改也好,课改组也好,并没有拿出一个考试改革的可行性方案。所以我们现在的考试虽然是use-oriented tests,但是我们现在考的还不完全是use,实际上我们也不能只考use,还要考usage和knowledge,例如词汇、语法,这些是不考不行的。所以,它对于考试的改革、考试的现状,对大纲、对课标,是具有替代性的。所以,我们研究课标也好,研究教学也好,如果不研究考试,是不符合实际的。虽然现在我们的考试越来越本土化,省级单位自主命题制度得到了推广和稳定,但实际上高考英语命题还是换汤不换药,虽然会有一两个题型变化,但都是大同小异只有几分的小变化,各地依然是模仿全国卷的题型,甚至个别自主命题的试题质量比全国卷更简单,或者更难,信度和效度更差。实际上我们的考试改革几十年来是止步不前的,有时候走三步退两步,有时候走了两步,退了三步。现在各省的命题,甚至包括全国的命题,虽然表面上说教育部明确在考纲里提出要加强词汇量,加强语法,加强对读写的考查,但现在个别省的试题却越来越简单,因为命题者害怕一旦题目过难,考生考“砸”了,家长、社会、学生、领导都很有意见。虽然在一个省内,但高考录取数量是一定的,每个科都出自己的试题了,怕落埋怨。这样一来,考试改革还是停留在制度上,而不是内容上,即考试实质上并没有改革,反而使考试越来越倒退了,好多省的考试,包括发达省份,都不考口试,或者只作为参考分。这就是我们的现状,所以我们要推动高考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以及其它考试的改革。

现在我们正在推动学业考试的改革,也就是学期、学年考试,即期中、期末考试,但是现在期中、期末考试,学业考试又出现官本位的现象,有点像原来高中的会考。十年前,教育部是要取消会考的,实际上现在在大部分省、市、区已经取消了,但是考虑各省的利益,有些个别省还在坚持会考。实际上会考已经成为一种形式,但最近听说学业考试又办成官方的了,而且可能也受到国外某些考试机构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我国的基础外语教学。据说,现在学业考试可能要和考试中心、各地的考试办结合起来,由他们来操作,然后统考,将部分成绩计算到最后的高考成绩中,这实际上更让高考雪上加霜,增加了考试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们的负担,这个问题还是有待于商榷的。所以说,改革不一定是好的,或者说不是一定就能成功的。但是总的情况来看,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太多了,每年几百万的大学生需要通过它来选拔,然而高考改革问题的研讨却一直拿不到桌面上来。原来教育部每年要开一次专家型的、小型的高考评价会议,而现在不开了,或者只是几个人评价一下了事。但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还是在开这个会议,而且每年一次。我们立足于推动高考更加科学,推动它和成绩考试的接轨,这就是我们的想法。最近几年来高考还是出现一些新的苗头,可以用四句话来说,即“少选择,多主观,重语篇,作文活”。现在基本就是这种趋势。今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有一条是高考开始进行内容的改革,即content。内容改了,那么它的题型、结构就要改,因为不同的题型所考查的内容是不太一样的。教育部的这个信号也是我早在几年前提出的,即必须加强考试内容的改革。所以,考试改革大体的形势就是这样的要求,高考的要求是要达到课标的7级水平,但实际上恐怕达不到,因为试题本身还有很多活性的因素。这就是我讲的第一点,高考的现状。但是大家现在不要担心,因为高考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基于我们现在的这种应试策略,高考的教学、复习方法对不对,好不好?恐怕我本人还是持不同的看法。我们现在高考复习的基本模式就是题海战术,这是我要讲的第二大问题,即怎样进行高考总复习。那么题海战术要延长多长时间呢?正常情况下高考总复习大概有250到360天左右,现在我们从9月份基本都开始进行高考总复习了,但是有些地方可能要更早,从高一开始就进行高考总复习,让学生们接触高考题,进行高考的专项训练。高二现在也开始高考复习了,在一些越是落后的、教育越是低下的地方,越是怕考不好,学生们都想上大学,想改变贫困,所以就越是采用笨办法——题海战术,甚至是从高一开始。大家如果注意看《中国教育报》的中缝,就会发现这样的一个说法,“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三年高考怎么能五年模拟呢?简直令人匪夷所思。这个中缝每年365天都在做题海战术的宣传,这种宣传已经登上大雅之堂了,越来越明目张胆了。实际上现在不管是什么模式,通过到全国各地调研、听课,我发现基本都是题海战术。当然有这样几种形式:有的是赶紧结束课程,然后抢先进入高考总复习;先课本,一单元、一单元讲,但比正常快一点。正常可能是十天,一周一个单元,一个月一个模块,现在他们只讲一天两天,重点点一点,再做个单元测试,这样就又做了一套题。然后再接着突击语法,再进行高考的题型即专项训练,在整个高考复习的300余天期间一直贯穿着模拟考试,即使是单元测试也是按照高考的题型编排的。最后再搞一些模拟。每天每周都有考试,据说一、二模已普及全国。题海贯穿于整个过程。还有一种是以话题为主的,因为我们的教材是按照功能编排的,所以他们就以话题为主,然后再搞听说。其实这两个模式的弊病都较多,都很浪费时间,收效也低。

实际上,高考复习改革并没有太多的模式,高考总复习的模式比较简单,但是复习时间比较长,不像中考只有三个月,所以高考很容易进行题海战术。不搞题海,学生、老师、学校都不放心,这样漫长的题海时间,老师、学生们还是觉得时间不够,没有复习好。所以这里我就推荐我自己创建的“四位一体”高考英语复习教学方法。我的题目是“科学高效的英语高考复习教学策略”,其实这种策略就是“四位一体”的高考英语复习教学模式。这个模式是我们创建的,后来在全国进行了多年的实验。马上要在石家庄召开第12届年会,这种教学法每年都有几千人在做实验。我认为“四位一体”的高考总复习的教学方法或模式与其它模式比较,它是更好的,它和其它方法都不一样,它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显著特点是老师和学生都很省时省事,不用搞题海战术。

这个模式有一个“大四位”。第一位是阶段复习,它是这个“大四位”金字塔的底部,我们也可以称它为知识的归纳和巩固。第二位是专项训练,即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训练,即对知识的应用。第三位是综合训练,它开始往综合能力上发展。最后是模拟训练,即mock examinations。

第一位的阶段复习要占整个高考总复习时间的一半或一半以上,因为它是对知识的系统归纳和总结。这其中又包括一个“小四位一体”:第一位是语音、词汇,即拼读知识;第二位是语法,即语言规则,language rules,包括词法、句法、惯用法等;第三位是课本内容,即从初中到高中所有学科的课本;第四位是综合讲解。在这个“大四位”高考总复习的框架中,第一位的阶段复习是最重要的,它占了几乎所有高考复习时间的一半。“小四位”之后的三位各有两个月左右的复习时间来进行专项技能、综合、模拟训练,这样学生们在高考中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成绩。

那么,“四位一体”应该怎么用呢?怎样上好“四位一体”课?有人会问,语音、词汇怎么办?语法怎么办?“小四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课本怎么处理呢?其实,“四位一体”高考复习模式并不是搞题海战术。前面“小四位”的科学性在于它把学生学过的知识全部横向重新组合,而不是按照课本的顺序再炒一遍剩饭。它把高考应该考的,或者把高中学过的语音、词汇分成15个阶段,每个阶段配一套“四位一体”高考复习训练题,或者12套。比如说,语音、词汇作为一个整体,然后我把它分成板块,语法知识也同样分成12块或15块,把课本知识也分成12块或15块,最后把语音、词汇、语法、课本各个的12块或者15块中的第一个组合到第一阶段,第二个组合到第二阶段。这个办法其实是非常科学的。比那种快讲课本,再快点复习课本,然后再讲语法的“四轮”复习模式好得多。因为我们是复习,而不是重新讲课。复习需要优化组合。每一个阶段里有一个阶段练习,我们应该先不做题,而是先上那个阶段的复习课。比如说第一个阶段练习中的教学板块中,可能需要讲语音和词汇,重点放在词汇上。然后我们把这个阶段要学、要考的内容和学生一起研讨和归纳,让学生们彻底学透。我们可以把某一项读音所能构成的词汇集中起来,比如,在课标要求的3000个单词中,元音字母的读音能构成1000多个单词,所以在第一阶段的第一节课中,就可以归纳一千多个单词,包括它的读音和构成,这样就专门强化了语音和词汇。然后再把听力和话题结合起来,这样就又提高了听说能力。这就是第一位。第二位是语法,我们把语法的名词,包括名词复数、名词所有格、名词有关的词组、短语,凡是与名词有关系的,全部放到一起。所以上一节课就可以把从初中到高中的内容全部归纳完。然后再把第一阶段练习的课本内容,比如说初中第一册,或者第一、二册放在一个阶段里面即可,其中包括很多常用、常考的知识,我们用一两节课的时间就可以领着学生复习完。然后再做第一阶段的练习,即考查第一个阶段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容掌握的情况。再由老师讲解。接着进入第二阶段的复习。第二阶段又有语音、词汇、语法、课本内容,这时我们可能涉及到代词,元音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和一些课本内容。这样一点一点的,我们做完这12个或者15个阶段复习训练之后,所有初高中的语音、词汇、语法、课本就全部复习完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慢慢甩开课本,然后马上进入技能训练,即高考题型的训练。所以,高考英语“四位一体”复习教学方法主要是强调开始的第一位“阶段训练”做得到不到位,第一位做好了就事半功倍了。这种方法不但省时省力,而且效果好。

这是一种高考应试方法的革命性改革,这种改革我在30年前就做了,而大家在30年以后还是在使用“四轮”题海战术。现在用过“四位一体”教学法的很多学校,学生的成绩平均分一般都比其他高出10到15分。我们年年都在搞验收和总结。因为有现成的东西,所以老师和学生们都很省劲,能跳出题海。基础知识复习结束之后,进行专项训练就很容易,然后再进行综合和模拟训练。整个“四位一体”的“大四位”完成之后,学生只需做三、四十套题即可,而如果采用题海战术,学生需要做上百套题,至少六、七十套题,是 “四位一体”模式的一倍。题做多了,学生们就抓不住重点,学生们就会变得麻木,并且产生学生会以考代学,老师以考代教的现象,出现那种坏的应试教育弊病。另外,学生如果做题做得太多就不愿意继续做下去了,而去做别的学科的题,这样往往形成物极必反的结果。外语科目试题的特点是选择题太多,篇幅大,阅读太多,而学生答题时划叉或者划对号即可,但是其它学科,如数理化,题则显得比较少。英语题虽然多,但是学生却比较好对付。所做题太多,误了学生,反而使成绩不理想。

接下来,我要讲一下“四位一体”的整体教学理念,不单包括高考复习各个阶段教学,还包括平时课堂教学。“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也是按照课堂教学中的4P来设计的。“四位一体”课从阶段练习到专项、模拟、综合训练全都是需要上课的。“四位一体”首先反对的是上课做题。凡是上课做题的就不是“四位一体”教学法,不是素质教育。上课做题,老师很省事,但是这样做不仅害了学生,还害了老师自己。这里说的做题指的是做考题或模拟题,而不是指课上所做的单项、专项知识技能的练习和训练。

下面,我们讲一下高考复习的策略,也是“四位一体”的复习策略。

第一,阶段论(循序渐进、阶段侧重)。我们要把第一阶段的阶段复习作为主要阶段,因为第一阶段是知识的归纳,是双基,不容忽视。这个阶段是循序渐进的,但又是阶段侧重的。第一阶段侧重知识的归纳、系统化,第二、三阶段侧重专项技能的提高和知识的使用,第四阶段侧重综合运用能力,是高水平的提高,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循序渐进,阶段侧重”是我们“四位一体”的基本理念,是科学的、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

第二,精讲精练论(精讲精练、五技并举)。原来有的老师在总复习教学时多讲多练,后来变成精讲多练,其实都是在搞题海战术,属于应试教育。我早早就提出要精讲精练。老师讲得要少,但不等于不讲,但是讲得要精。精练也不等于不练,但是要控制量,要把各项技能、知识练到位。而且我提倡“五技并举”,即除了听说读写,又加上翻译。翻译是英语学习最好的方法,也是考试与评价这个过程中最好、最简单的方法。现在高考逐渐开始引入翻译题型,上海一直在用,现在各省也开始引入。实际上目前的高考作文题也接近于翻译。我们提倡“五技并举”,整个复习过程就是从知识到技能,到能力,到素养的培养,这是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主要思想,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整个复习以显性教学为主。复习就是归纳,但是因为复习是一种教学,就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就要教,就要呈现知识,就要组织学生研讨应该掌握的东西,这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显性的方法,多用直截了当的方法来让学生直接掌握知识。在整个高考复习过程中要以归纳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归纳、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高考复习中,特别是后期,如果学生不掌握这个能力,或者在前期不培养这个能力,那么这个学生就是失败的,学生的成绩也不会高。好的学生要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知道应该干什么,并且具有独立分析的能力。学生应该具有分析能力,用智力取胜,用大脑来掌握和使用各种学习的技巧、各种学能,真正掌握复习学习的策略。教师通过这种复习上课,也就培养了学生真正学习的能力。

第三,中间论。无论是高考复习、中考复习、平时各种复习,还是我们平时正常上课,我的“四位一体”教学法的中心思想都是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大多数。那么什么是“中间论”呢?就是“抓中间,带两头”。“两头”即尖子生和学困生。我们的方法是抓中间大多数的学生来“带”学困生。最近我看了一些国外原版的有关部门教学策略的书籍,专家学者们认为,对于学困生,千万不要特别关注他们,不要轻易对他们提供特殊的“关照”,比如给他们专门的辅导,给他们集中个别的“吃小灶”或者对他们特别地关心,这样反而会导致差生失去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变得越来越差,出现“滚雪球”效应。我们应该照顾他们,中等生“带”他们,而不是给他们专门补课,或者让他们从头开始学,补习初中的东西。而对于尖子生,要用中等生“促”他们,“促”他们并不等于不管他们。在抓中间大部分学生的时候,同时也会促进尖子生的发展。老师备课也好,上课也好,提问也好,批作业也好,都要专门抓中等生,主要关注中等生。上课的时候,容易回答的内容可以让学困生回答,同时把难题留给尖子生。

第四,双基论。“双基”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者加在一起就等于能力,这就是我们语言学习的核心思想。“双基”的立意就是我们“四位一体”教学法的全部。所谓“双基”,是什么意思呢?一是整个复习的计划不要扔掉整个初中教材的内容。其实初中的内容非常重要,它所包含的一千五六百个单词占整个高考词汇的一半,并且都是常用的单词,最基础的词汇,而我们的老师却扔掉了初中的内容,然而高中的内容又复习得过细。其实往往越基础的东西学生越不会。因此,我们要把初中的内容、最基础的内容,放到整个高考复习的计划和内容中去。二是要重视语言规则、语法,重视语言形式——词汇,即重视知识。因为语法是指把语言组织起来的规则,所以语法和规则差不多。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包括二语学习者,语法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东西,但恰恰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外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它和汉语所不同的地方。我们掌握语法以后,就可以掌握规则,就可以把零散的句子组成文章,把零散的单词组成句子。在此基础上,各项技能,无论是口头还是笔头的,我们就都掌握了。所以说,各项技能、各项能力的基础都是知识。另外,单词掌握量的多少,核心词、词组、词块、惯用法(usage)掌握的多少决定了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近代的大学毕业生,包括很多在座的年轻的英语老师,由于交际法教学理念的影响长期不重视语法,人为地“淡化”语法。但是不讲语法如何举一反三呢?有的时候课上背一个句子,背一篇课文,那些都是笨办法。因为学生背完还会忘,而掌握规则后学生就可以自己生成句子、构建(construct)句子,这是我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因此高考复习要抓好“双基”。那么,为什么我把阶段练习放在“大四位”的第一位,占整个“四位一体”复习时间(timing)的一半呢?原因就是“双基论”。高中也是基础教育,高考是能力立意,但考的不都是能力。那么能力是什么呢?能力其实是由单词、句子、语言法这些基础知识构成的,学生不会分析句子,不懂语法,如何能读懂文章,如何能答好题呢?但是我们各个阶段的侧重要有所不同,前阶段主要侧重于知识和技能,而后阶段应该主要综合运用能力,这是循序渐进的。“双基”是基础,即cornerstone。因此我们的高考复习要抓住重点,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

第五,冷却论。我们都是分阶段复习,不要讲完就马上考,不要每节课都要考试、都要出题,实际上做题不要在课堂上做,这是浪费时间。另外,不要急于做题,更不要急于做选择题、高考题、综合题、模拟题。不要急于一步到位,否则学生早早地熟悉了高考题型,在高考时对这些题型就不敏感了,反而成绩会越来越差。所以不要急于做题。各个阶段的题型是不一样的,比如说,阶段复习中更多的应该是主观题,专项训练也是主观题居多,到了综合、模拟训练,就应该是客观题居多,即选择题多一些,因为高考题就是客观题较多。但是不要因为高考题的客观题多,就一直让学生做客观题,因为学生们做这种题可能会偷懒、猜题,即使答对题,也不等于掌握了语言能力,不等于高考也会答对。这就是“冷却论”,一定要注意各阶段的内容侧重点和题型都是不一样的。

第六,依纲靠本。“纲”是考纲、课程标准,“靠本”就是不丢开课本。高考是不考课本的,但是课本内容是有用的,是我们教学的蓝本,教材、教科书,在高考复习期间渐渐地跳出课本,这样才能上升到知识和能力上。所以高考复习的前期阶段绝对不能扔掉课本,但是又不能匆忙地结束高三下册课本里的新知识,过早地进入高考总复习,然后再按照高中课本编排的顺序进行前期的几轮高考复习。

第七,加速度(控制节奏)。这就是说,我们要注意复习的节奏,不断给学生提供动力。到了一个阶段,就要很快地过渡到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就要把这个阶段的事做好做到位。然后要很快进入到下一“位”,即下一个阶段的复习。不要指望在某个阶段把某些问题都解决了,学生们对这个阶段的内容也不能完全掌握。而是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向下看,一切就更明白了。这与“阶段论”有些相似,但不一样。在高考复习之前的高二年级有许多老师、学生不知所措,开始焦虑,高三复习时也不知从何做起,知识、技能一大堆,千头万绪理不清,什么该复习,怎么复习,怎么训练,时间怎么安排都不明白。有的年年搞题海,没有创新,最重要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加速,只是一味做题,最终导致师生疲劳不堪,成绩还不理想。

第八,精选材料。精选教学、学习资源才能做到精讲精练。我们很多老师多年积攒了大量的高考复习材料和套题,或者通过各种方式买来“真题”,“经典”,“五星”,“高考名家”……其实这些题的质量都很差,往往把学生给“坑”了。所以老师们要精选好题,要选有思想的东西,省时省力的东西。我们选的材料还要原汁原味儿,但是需要做精心的修改和改编。

第九,语法为纲,词汇为目,读写为主,功能为辅。高考复习期间,如果还是任务型教学,搞听说活动,用多媒体,搞“花架子”,那是不符合实际的。这时候我们应该运用简单教具,少用复杂的教具,以便不干扰学生的学习。要以读写为主,重视语篇分析。“读”不但要自上而下(top-down),还要注重自下而上(bottom-up)。写作也是同样,它包括deductive和inductive,一个是演绎,一个是归纳,两个都要用。学单词、学语法也同样,要先演绎后归纳。现在的强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还有很多拿来的教学理念都有很多的弊病。“四位一体”教法是要以知识、双基为主,以读写为主更适全高考总复习教学。顺便提一下,另一种课堂教学的模式TTT(Test-Teach-Test)是用于总复习后期,即综合和模拟训练阶段,前面各阶段,即知识和技能训练用PPP或“四位一体”的4P更好。

第十,照顾它科。“它科”就是指其它学科。英语学科本身做的题就比其它学科的多,并且占用了大量时间。如果不照顾其它学科,那么其它学科都会对此产生很大的意见。所以一定要照顾其它学科,自己不搞题海,给别的科目让一些时间,特别是做班主任的英语老师,更要给别的科让时间,这就是素质教育。

第十一,软作业。练习和考试是两回事,exercise,practice,test,examination也不一样,task和homework也不一样。现在,很多老师把高考复习阶段的全部作业、课上和课下的练习都变成了考试,让学生做试题、做卷子,然后批改、评分,并且都按高考题型设计。其实,练习就是练习,千万不要把练习都变成考试。因此,我提倡多做一些“软”的作业。另外高三不要再让学生背诵课文,这时候主要是靠理解和举一反三。我所说的“软作业”是指给学生留一个task,比如让学生事先预习,让学生为下一堂课做好准备,让学生去探究、调查、对比和归纳、总结,上课的时候检查学生是否做好准备。

第十二,“简单化”。实际上,我之前讲的很多东西都包含“简单化”的内容。就是说不要搞“花架子”,不要用复杂的课件,讲课要以显性为主,要注意上课的适应性,不要搞一些徒有其表的东西。另外每个阶段的教学和复习要一步到位,尽量简单化。也就是该讲的讲,该练的练,不要绕圈子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第十三,排干扰。我们要排除错误理念、思想的干扰,对于课改和高考改革最大的弊端是思想混乱,甚至思想错误;要排除行政、教研部门,包括学校的周考、月考、联考、会考、一模、二模等干扰;还要排除题型的干扰,不管是什么题型,我们都要以不变应万变。

第三个问题就是“谬论和悖论”,也就是一些错误的说法。我在这里只讲一部分。

首先“高考只考能力,不单纯考查知识/知识点,是考能力、考英语知识的运用”这个说法是错误的。高考是能力立意,但是内容也好,能力本身也好,都是由知识构成的,而且我们好多题就是考知识点,考语音、词汇、语法的;另外,有人讲“语法知识和能力没有必然的关系”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因为语法词汇等知识本身就是知识能力,是语言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说就是语言能力;有人说“我们离不开题海战术”,其实题海战术是最懒、最糟糕的办法,多做题、搞题海与考试成绩不成正比;再就是不重视语音教学。虽然高考不考语音,也很少考拼读,但是语音对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语音教学;另外,“考试与教材不挂钩,要扔掉教材”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我们要跳出教材,虽然不直接考教材,但是它与考试是离不开的,只是赋予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我们千万不能扔掉教材;有人说,复习还是要靠老师的讲,这是不全对的。实际上老师的讲也可以变成学生自己讲题,自己批改作业和改错,这完全可以变成互动的形式。老师不能霸占课堂,也不能不讲,像有的地方搞的那种“10+35”课堂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就要精讲精练,讲和练都要靠课堂和课外师生的互动和研讨。高考复习就是高考的复习教学活动,这里重点强调一下;有人说练习就是做题,其实不是这样的,练习就是练习,作业就是作业。要区别练习的总类,即类型,老师要好好设计练习。英语的练习一般有四类:一类是知识型,聚焦在某些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二是技能型,侧重听、说、读、写、译中某一个或几个技能;三是重复型的练习,重复是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四是运用型,侧重语言的精确和流利方面的。这些练习可以有几十种形式。作业是在课后做的,有“硬”作业和“软”作业两种类型。“硬”作业一般是消化、巩固所学课程内容,如背诵、记忆、朗读单词、词组、课文或做一些习题;“软”作业指的是给学生一个思考、探究、调查的题目,让学生自主或小组进行整合、复习、归纳和总结。“软”作业和“任务”相似,一周只能留一个或少数几个,给学生完成的时间长些,在一节课的“准备”阶段重点检查并在其它几个阶段中也要有所体现,以防学生对“软”作业应付了事。做题有许多类型和内容,现在的问题是综合模拟题太多,选择题太多,完全照抄高考命题模式。因此,不要让学生天天做题,搞题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有人讲,不管什么题海战术,还是应试教学,学生获得好成绩就是硬道理。这种说法不对,因为那样做,绝大多数学生是不能取得好成绩的,这已经被30多年的中、高考复习教学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所以我认为不是不做题而是适量和适当,不能走题海这个极端。选择一个科学高效的高考英语复习方法和策略会使高考总复习取得令人想象不到的效果。目前,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校搞这种“四轮”题海战术的高考总复习,你为什么不偿试使用英语“四位一体”高考总复习教学方法这个与众不同的方法呢?这种方法谁都可以使用,无论是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无论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无论有水平有经验的老师还是年经无经验的老师,无论什么学生都可以使用此法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虽然今天的报告只有一个半小时,但是我给大家讲了一些“干”的东西,但是还没讲透。97年以来,教育部支持我们很多项目,国家外研中心放在我们这儿,考试研究也是教育部10年前给我们的主要科研任务,NEAT成绩测试系统我们前期与英语剑桥大学全作,已经做了10年了,我们也是中国第一个做中小学生英语成绩测试的单位。我们在这方面下了极大的功夫,尽了全力,但是我们还有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我们还会一如既往、百折不挠地坚持下去。中国需要有我们这样的声音,我们的外语教育需要这股力量,实践证明我们的研究成果对我们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正面引导作用。此外,还要说一些问题,我们非常反对高考研究 “马后炮”的做法。另外,我们现在高考试题是三十年不改,有的虽然改了,但是改完之后不考听力还不如不改。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却把听力放在最前面,大学英语教学以听力为纲,这是本末倒置,违背逻辑,违背规律。但该有听力考试的中、高考却没有。我们要遵循规律办事,但是如果不解释规律,不研究、不宣传真理的话,我们就永远发现不了真理,规律就永远得不到遵循和实施,我们的外语教学,我们的考试永远走不上正轨。现在出现了大量的考试腐败,像刚刚出现的政法考试的舞弊。政法考试就是干部考试、公务员考试。我们的高考腐败不断,并且出现大规模的考试作弊现象,这和考试本身的制度没有关系,而和考试的题型、考试的内容有关系,大量使用选择题导致了更多考试作弊的现象出现。我们需要从本质上,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而不是仅仅从政策上和形式上。我们高考改革研究的关键是what和how,并且主要研究how,即怎么改,怎么出题。所以我们这次会议的意义还是很重大的,希望大家不虚此行。

谢谢大家!

(本文是包天仁教授于2008年10月31日在哈尔滨市举行的2008年全国英语高考试题评析会议暨2009年英语高考改革及复习教学研讨会上的报告,已经本人审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