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观世音菩萨”在哪里(——读中考优秀作文随感)

句子大全 2023-05-25 06:19:01
相关推荐

【按】在翻查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2007年所写的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判定是2007年的文章,是因为文中所讨论引用的作文,正是北京市中考语文2007年的作文题:“动力来自_______”。

这篇文章虽然写于13年前,但是,现在看来,其中所谈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甚至有一些问题可以说愈演愈烈了,所以觉得这篇旧文还有一定的价值。今天把这篇文章粘贴出来,只是在格式上为了照顾公众号的阅读习惯,做了一些重新的分段,文字没有任何变动,希望能引发大家的一些思考和讨论。

近日浏览中考作文,忽然想起了一则关于国学大师刘文典的故事。

一次在课堂上学生问他:“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刘文典回答说:只要注意“观世音菩萨”就行了。

众学生不解,他加以解释道:“‘观’是要多多观察生活;‘世’是要明白社会上的人情世故;‘音’是文章要讲音韵;‘菩萨’是要有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菩萨心肠。”

以刘文典的观点来看,我们学生作文中的“观世音菩萨”在哪里呢?

先说“观”。

就我所看到的近两百篇文章,最大的问题莫过于视野太窄,选材过度集中,仅仅关注眼前的一点事情。粗略统计,两百余篇文章中,有近50篇写的是体育加试之痛苦(800米或1000米跑算不算是苦难这里姑且不论),再进一步扩展,算上其他的考试,那么写到考试这一题材的就有接近一半,似乎在生活中只有考试,而没有其他的事情。

在这些作文中,绝大多数都是记叙文,只有极少部分是议论文 ,不到二十分之一。在这部分议论文中,个别学生展现了开阔的视野。

比如,文章34号《动力来自知耻》、105号《动力来自欲望》、50号《动力来自国学大师的远去》都能旁征博引,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文章147号《动力来自志向》,广泛引用了初中阶段各个学科中尤其是语文学科中所接触到的材料,能够把学习过的知识内化并进一步整合,非常有特色。

另外,文章《动力来自风、水和月球》以及39号《动力来自京城的韵味》虽然是说明文和记叙文,但是写得却别有情致,值得欣赏。

再说说“世”。

学生对于人情世故的体察远远说不上深入,多数只是人云亦云,泛泛而谈。从文章中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写到了动力来自老师、同学或亲人,再进一步细化,就是这动力来自一杯牛奶,一杯清茶抑或是一个苹果。

在写到这些的时候,常常是一杯热牛奶就让他(她)泪流满面,这种情节的设置让人感觉颇为做作。如果仅仅是这样一些东西就能够让人泪流满面,那么,岂不是要终日以泪洗面了。

有些学生刻意模仿《背影》的语言:“我的眼泪忍不住簌簌地流下来了”,从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于世情的理解相当肤浅,朱自清之所以流泪,并不是只是因为父亲为他买橘子,而是因为父亲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所表现出来的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而我们绝大多数的学生并未经历那么多的挫折和苦难。

大多数学生在写情感转变的时候“拐直角”,常常是父母或老师的一两句话就令他醍醐灌顶,奋发图强,如果人心都这么容易转变,那么父母和老师岂不是这世界上最容易承担的角色了吗?

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了真情实感,能够真实地进入到某种情境中,娓娓道来,不造作。比如文章136号《动力来自责任》和188号《动力来自关爱》都还不错。

再次说“音”。

对中学生而言,要求他们在作文中讲求音韵美实属要求过高,只是做到文从字顺即可,但是,在这些中考作文中,充斥了太多的啰啰嗦嗦,太多的欧化的句子,有时候简直不太像是中国人在说话。

比如:“炙热的太阳愤怒地散发着阳光,冰冷的大地紧紧地抓住我的双脚。”(文章65号《动力来自“不服气”》和181号《动力来自关爱》表现了较好的语言功底)

另外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乱用排比句甚至是排比段,比如:“骏马奔驰的动力,来自于它们对草原的向往;百花齐放的动力,来自于它们对阳光的渴望;雏鸟振翅的动力,来自于它们对自由的追求。我的动力,来自于亲人的关怀,老师与同学的鼓励。”

前面的几句话和后面的亲人、老师、同学的关爱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吗?去掉难道就影响了文章的表达了吗?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排比句比比皆是,真是有话不能好好说,非要拐弯抹角地说,这难道就是所要表现的文采吗?所谓过犹不及也。

所有的这些作文中,只看到一篇排比句用的恰到好处,就是文章186号《动力来自身边的爱》。

最后说说“菩萨”。

在学生的作文中,这一点是最最欠缺的,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只有自己身边的那点儿事儿。真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在文章中,处处显露出极端功利主义的痕迹,肆意地图解主题,为了更加突出主题,常常采用“黑板报”的形式,三到四个小片段,每个片段写那么几句话,然后就得出结论。

比如,题目为“动力来自身边人的关爱”,文章中就这样铺排,一段写“动力来自父母的关爱”、一段写“动力来自老师的关爱”、再一段写“动力来自同学的关爱”,最后,穿靴戴帽,拼凑出结论,动力来自身边的人的关爱。

在文章中,过多地讲究技巧,而忽视了情感。让人读来味同嚼蜡,殊不知自己都不能感动,怎么可能感动别人?其中文章30号《动力来自关爱》、88号(《动力来自对手》和90号《动力来自永不言败的精神》可以说是矮子里拔将军,算是在结构和内容相对平衡的文章。

当然,以上只是罗列了中考作文中的一些现象,并没有深究这些现象的成因,关于成因留待以后分析。

最后以一句话作结,这些现象的出现能全怪学生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