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儿童的语言 传统的手法(──陶行知儿童诗歌艺术特色)

句子大全 2023-05-26 02:22:01
相关推荐

每一个有成就的作家,都有着自己的创作特色。在我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在创作儿童诗歌方面,最具有独特风格的当推陶行知。

今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乡村教育和儿童教育的前驱者,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他又是一个杰出的大众诗人。创作诗歌,是他的民主革命实践的一部分。大诗人郭沫若先生在《行知诗歌集教后记》中写道:“校读了陶先生的诗,委实使我心悦诚服。他不仅是开创时代的哲人,而且是一位伟大的人民诗人。

陶先生的诗,不仅量多,而且质好,一些看不起民歌体的自命诗人或许会藐视这里大量的歌谣成分吧,但这正是陶先生之所以伟大……”人们亲切地把陶行知诗歌称之为“行知体”,因为“他的人民意识觉醒地比任何人快而且彻底”。郭沫若的这段评语,十分精确地概括出了陶行知诗歌的特色与所取得的成绩的原因。

陶行知从“五四”时期开始了他的儿童诗歌创作。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中国诗坛上一直响着陶行知那独特的“为大众写!为小孩写”的朴实动人的诗歌。如果说,紧密结合时代脉搏,反映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也即在自己的作品中,努力反映出时代精神,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是陶行知儿童诗歌思想内容的特色,那么,朴实简洁的儿童语言和活泼灵活的儿歌传统手法,则是他儿童诗歌突出的艺术特色。

陶行知吸取了传统儿歌的养料,形成他朴素、明朗的诗风。他的儿童诗歌,有整齐自然的韵律,反复咏唱的基调,强烈分明的节奏,明白如话的语言,富于音韵美和音乐感,易懂好记,读起来琅琅上口,并能得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他的儿童诗歌,为新诗运动也为中国现代儿童诗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近百首儿童诗歌,奠定了中国现代儿童诗歌的基础。

鲁迅说过:“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这段话,也大抵符合对儿童诗歌的语言的要求。

儿童的智力还在发展中,他们的文学修养也比较低浅。儿童不喜欢过于深奥、过于散漫、过于抒情化、过于冗长的诗。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是朴素明快、平易浅显、生动活泼、读起来琅琅上口的诗。

儿童诗歌的语言要浅显,必须考虑不同年龄读者对象的容受量,在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但是,也要考虑以新的词汇、新的表达方式去丰富他们的语言。儿童诗歌的语言,应该是吸收儿童口语、符合语言规范化、艺术加工过的美的语言。

陶行知是一个教育家,他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真正懂得儿童,他最熟悉儿童语言、儿童心理、儿童生活。他的儿童诗歌是诗人和教育家结合的产物,表现的是儿童真实的生活图景,抒发的是儿童独特的情感。他坚持“为大众写!为小孩写!”他善于在诗中用儿童语言表达,用儿童喜爱的方式表达。

他的诗歌摆脱了冷僻的字句和生涩的典故,句句明白,平易近人,琅琅上口,音节铿锵。他的儿童诗歌大量运用了歌谣体,写得饱满而精炼,善于把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浑厚的感情,概括在简短的诗句里。这种诗体使他的作品更加通俗化,更加口语化,更容易使孩子们懂得,更能产生好的效果。如他的《儿童工歌》,就体现出上述特点。请看其中一首《小盘古》:

我是小盘古,

我不怕吃苦。

我要开天辟地,

看我手中双斧。

这首诗歌,诗句整齐,语言平白如话,但非常生动。“开天辟地”四个字,不仅概括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盘古的英雄业绩,而且也勾画出“我”──现代英雄少年的威武形象,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突现出儿童们从小立志改造社会的豪情。诗句很耐读,使人想象,如嚼橄榄,回味无穷。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小孩子说:“我是小司机。”双手作出把握方向盘的样子;或者说:“我是小战士。”双手作出端机关枪射击的姿势……这首诗歌,就是这种儿童生活图景的形象再现,十分亲切。

陶行知的儿童诗歌大都是这样,非常平易,又不呆板,极适合于儿童朗读。把儿童语言诗化了,既保留了儿童语言的本色,又很自然地加工为诗的语言,为之润色添彩。儿童诗歌的语言应该口语化,口语化可以作为儿童诗语言的基本要求。儿童口语是活在儿童口头上的新鲜活泼的语言,运用它抒情状物,会给作品增添生活的真实感,使儿童读后觉得亲切有味,这也才会避免陈词滥调、晦涩费解的弊病。请看陶行知写的第一首儿歌《桃红三岁》:

吃了秋波梨,

又要“喜欢头”。

叫声:“奶奶嗳!

快上唱经楼。”

诗句是口语化的,又是诗化的。“奶奶嗳!快上唱经楼。”活画出小孙儿喊奶奶买东西那种娇憨可爱的情态。还有《送三岁半的张阿沪小先生》也写得很好。这首诗是用小孩自语的口吻写的:

我是小娃,

床上滚冬瓜,

妈妈教我,

我教妈妈的妈妈。

这完全是小孩子的腔调,一点大人的语言也没有;而小孩子自己是做不出这样的诗歌的。陶行知的确把小孩的语言诗化了,非常简洁明了。再如《闹意见》:

你说他不好,

他说你不好。

锄头上了锈,

田园长茅草。

这首诗歌,没有扳着面孔说教,没有生硬地训诫,只是用口语化的语言摆出“你说他”、“他说你”闹意见的现象,又用诗化的语言描绘出“锄头上了锈”、“田园长茅草”这幅灰暗、荒芜的图象,使孩子感受到“闹意见”带来的危害,从而懂得要团结的道理。这种诗化了的儿童口语,使陶行知儿童诗的思想性更加深刻。

陶行知是教育家,他的儿童诗歌,非常重视语言的规范化,非常注意炼字。他注意到儿童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所以特别注意诗句中的动词的运用。如《人的体操》这首诗:

抬一桶儿水,

烧一锅儿饭,

挑一担儿粪,

出一身儿汗。

……

“抬”、“烧”、“挑”、“出”这些动词,用得准确、妥贴,又很传神,把儿童参加体力劳动的生活情景,表现得具体形象,构成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再如《自立歌(二)》:

滴大众的汗

吃大众的饭,

大众的事不肯干。

架子摆成老爷样,

可算是好汉?

一个“摆”字,画龙点睛,把那些迷恋老爷太太的奢侈生活,贪图享乐、厌恶劳动、歧视民众的少爷小姐的嘴脸,刻画得入骨三分,活龙活现。“摆”字,也表现出诗人发自心底的蔑视之情。

儿童诗歌的语言要求浅显易懂,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写不好,就会造成平、浅、直、白、露的弊病,缺乏诗意,淡而无味,成了顺口溜、打油诗。因此,创作新的儿童诗歌,就要熟悉传统童谣,学习优秀童谣的现实主义传统,学习一些易被儿童接受的活泼灵活的艺术形式。比喻、夸张、拟人、重复、问答等等比较常用的艺术手法以及各种各样的句式,形成了传统童谣在形式上的传统性。

古代的童谣,在流行的方式上,是“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而从“童时见之,可为终身体认”中,又可看出它的艺术魅力。陶行知吸取和溶化了传统儿歌的许多手法,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一首好的儿童诗,形象性很重要。儿童容易对具体的、感性的、形象的东西感兴趣。陶行知是深知这一点的。

他的儿童诗,粗看上去像是大白话;但细读起来,却发现它富于儿童特有的情趣,有形象,有色彩,有音响,它是充满了生活实感而又经过艺术提炼加工过了的美的语言。归究原因,重要的一点是,陶行知积极调动了传统儿歌的修辞手法,大大地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

比兴,在诗歌创作中很重要,在儿童诗中尤其少不得,因为儿童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又从近到远的。因此,许多传统儿歌都是从儿童常见的东西写起。陶行知采用了这种手法。在他的诗歌中,以物为喻的诗句比比皆是,把天地比作“闷葫芦”,把手和大脑比作“人生两个宝”,把不劳而获者比作“老鼠”……请看《红叶》这首诗:

飞,飞,飞,

满天的飞。

那儿来这些蝴蝶?

原来是红叶!

哪一个孩子没有见过落叶?但是把落叶比作飞舞的蝴蝶,形象鲜明,动感很强,就将唤起儿童多少天真的欢乐,多少强烈的行动热望。这首诗的主旨,绝不仅仅是介绍一点点生活常识,他给孩子的启迪是通过孩子式的想象(把落叶比作蝴蝶),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爱。这样的诗歌,能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积极意义的美的享受,使孩子感知自然事物的美,引导孩子去欣赏,培养他们产生审美的感受。

陶行知诗歌里的新奇想象,也是出类拔萃的。在《佘儿岗自动小学三周年纪念》一诗中,他运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写道:

紫金山为笔,

青天为纸,

乌云为墨,

动手来写字:

“立大志,

求大智,

做大事。”

他把孩子的形象描绘得多么高大,把孩子们的凌云壮志抒发得何等壮阔,突现出一种“谁说小孩小,划分新时代”的向上精神,给孩子们以强烈的感染,在幼小心灵上会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在儿童的眼里,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活动着的“人”。这些事物都是有感情有生命和会说话的。为了表现儿童的这一特殊思维方式,陶行知大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从被描写的事物的特点出发,加以大胆而合理的夸张与联想,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性格和思想气质,因此使小读者并不感到诗人是扳着面孔说教,而是在娓娓动听地讲故事。有一篇采用拟人手法的诗歌《问江》是这样写的:

滚滚的长江!

我要问:

您从何处来?

您往那儿去?

您一路来干了些什么事?

生活中,孩子见了客人,总是问这问那。在诗中,长江人格化了,是一个人物形象。一连用三个疑问句,写出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引导孩子们思考、想象,最后会认识到:应该像长江那样滚滚向前,去运输,去发电,去浇田,去为人类造福。再看《与月亮赛跑》:

您昨天比前天圆;

今天比昨天圆。

您和我比赛吗?

我明天到家,

比您先团圆!

新月一天天变圆了,孩子仰望夜空,竟与月亮亲切地谈起话来,这多麽富有情趣。借助于拟人化,把孩子思念家乡的心理和即将同亲人团聚的喜悦心情,很自然地流露出来,不生硬,不造作,真是巧妙。在《南下车中见山树奔过》一诗中,更是逼真地表现出儿童的心理状态。火车飞奔,坐在车厢中,孩子看见窗外的高山、大树一闪而过,就会产生出山、树奔跑的错觉,于是情不自禁地欢叫:

树哥哥!

山哥哥!

您们真跑得快啊!

率性再跑得快些!

您们一到北京,

就请一个个的对我母亲报个信。

……

如果不熟悉孩子,也就难以摄取到这种瞬间激发出来的儿童特有的情感了。陶行知还在咏物诗中,采用了拟人手法,象《炸弹》这首诗:

沉默,沉默,

沉默是你的性格。

你平生只说一句话,

从来不顾粉身碎骨,

惊天动地的爆炸中,

诞生了幸福的新国。

这首咏炸弹的诗歌,角度新,构思新,所描写的实际上是旧中国中一个革命斗士的形象,所歌颂的是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怕粉身碎骨的牺牲精神、勇于创造新世界的理想。这首诗寓意深刻,会使孩子得到启示教育,鼓舞儿童们做一颗投向旧社会的“炸弹”;而拟人化的形式,又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重迭和反复,是孩子的节奏。这种节奏是从摇篮里就开始的了。在儿童诗歌里,使用重迭和反复很多。字的重迭,词的重迭,句子的反复,情节的反复,孩子们不但不厌烦,还会叫你把诗歌反复重唱呢。北方有一首传统歌谣:风来了,雨来了,老和尚背着一个鼓来了。陶行知旧瓶装新酒,点石成金,写了《风雨中开学》:

风来了!雨来了!

谢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了!

风来了!雨来了!

韩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了!

通过反复咏唱,我们仿佛听到风在呜呜吹,雨在哗哗下,老师们顶风冒雨到学校上课,带来了对孩子的一片赤诚之心,一片深切之情,突现了教师感人的形象,也唱出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无限感激之意,可谓情景交融!孩子不怕重复,但是写诗不要为重复而重复,重复之中,要有变化,要有推进,要有深化。如《儿童年献歌之三》的诗句:

小朋友,

长、长、长,

再长几年,

变成一群小森林

……

小朋友,

攀、攀、攀,

攀上半天,

变成一群小雨点

……

小朋友,

飞、飞、飞,

飞到天边,

变成一群小太阳

……

这些排比句,结构相同,语意相似,层层深化,步步递进,激情澎湃,对正在渴望长大、报效社会的孩子们,将会产生多么大的鼓舞推动作用啊!

要让孩子学会在比较中鉴别。陶行知的诗歌,常常采用对比手法。请看《一文钱》:

公家一文钱,

百姓一身汗。

将汗来比钱,

花钱容易流汗难。

这“一文钱”与“一身汗”形成强烈对比,给孩子以深刻印象,提高了对生活现象的认识,“花钱容易流汗难”的感叹,也就容易打动孩子的心灵了,要珍惜财物的道理,也就容易被孩子接受了。在引导孩子们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诗中,有一首《擦皮鞋的小孩》:

小孩,小孩,

小孩来,

几文钱,

擦一双皮鞋?

喊一个小孩,

六个小孩来,

把一双脚围住,

抢着擦皮鞋。

这是作者“在香港亲眼看见”的情景,是含着悲愤勾画出的一幅生活速写。为了挣得几文钱糊口,六个小孩围住一双脚,抢着擦皮鞋,真是触目惊心!这是对黑暗世界的有力控诉,寄予了诗人对贫苦儿童深切的同情。这种情感,在另一首诗歌中,则是通过对比,表现得更强烈,更明显:

再会吧,香港!

我不便说慌;

你是穷人的地狱,

是富人的天堂。

这对引导孩子们认识旧社会的罪恶本质,无疑会产生强有力的作用。

从整体上看,陶行知的儿童诗歌,呈现出一种朴素明朗又不乏形象的风格。但从每一首来看,他的儿童诗歌又是形式多变,体裁多样的:长歌短咏、儿歌体、自由体、童话体、抒情体,各色各样都有。有一些诗歌,他还注意运用民歌中的象声词,如“叮铃叮铃叮”“琅铛一琅铛”“冬冬冬”。这些铃声、锣声、鼓声,对儿童本来就很有吸引力,恰当地用在诗歌中,使得音节响亮,更容易感染儿童。他还运用民歌中的衬词,很富有乡土气息,朗读起来响亮有力。当时传诵很广的《镰刀歌》有这样的句子:

太阳起山,炖炖。

雅荷海。

镰刀雪亮,荷荷。

遇到草儿割,梅绮紫梭。

衬词“炖炖”、“荷荷”、“梅绮紫梭”,听起来很象是踏步声、磨刀声、割草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孩子们是很喜欢这些形式的。所以,有些诗歌,一经谱曲,流传很快,很广。

也应当指出,陶行知的一些儿童诗歌,由于他所处时代和自身思想等原因,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图解教育意图的倾向,在诗歌中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以致将一些难以入诗的教育理论、教学经验也搬入诗中,这就相对削弱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美感性。但是,瑕不掩瑜。

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自觉地、一贯地、长期地为儿童写诗歌,并且取得较大成就的,陶行知是第一个人。他有教育儿童的一整套先进的、革命的理论,并且,一生都和儿童生活在一起。这一切,造就了一位伟大的、开创时代的儿童诗人。

纵观陶行知的儿童诗歌,并从儿童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可以说,从童谣到今天的儿童诗歌,陶行知是一位承前继后的大家,代表着儿童诗歌发展的一条路子。他的诗歌继承了童谣的优秀传统,更是为今天更自由、活泼的儿童诗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我们应以陶行知为榜样,拜人民为师,向儿童学习,不断从传统童谣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写出真正为儿童所“听得懂,高兴听”而且乐于传诵的儿童诗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