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宋末词坛独树一帜的文人 一首有趣的盼春词(轻松之余却透着感伤)

句子大全 2023-05-26 06:42:02
相关推荐

虽然正月都已经快要结束,天气也还是比较寒冷,没有到百花齐放的时节,不过蛰居在家中已经挺长时间的人们,这个时候一定是极期盼早日看到春光的真正到来的。你期望暖融融的春日快点来临,其实古人跟我们一样,都希望看到春日群芳争奇斗艳。

今天要说的是一位词人,蒋捷。他生于风雨飘摇的南宋末年,度宗咸淳10年进士及第,可惜还没等他正式上任,大宋已经烟消云散,入元之后,隐居太湖竹山,终身不仕。这是个颇有气节的文人,而他的词作也在当时独树一帜。他有一首有趣的盼春词,盼春来,盼雨来,轻松之余却透着感伤。

宋·蒋捷·解佩令·春

春晴也好。春阴也好。著些儿、春雨越好。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怎禁他、孟婆合皂。

梅花风小。杏花风小。海棠风、蓦地寒峭。岁岁春光,被二十四风吹老。楝花风、尔且慢到。

解佩令,有数体,此为双调65字,上下片不同调,上片6句除第4句外,押仄声韵,前2叠韵;下片6句除第4句外押仄声韵,前1叠韵。下片首句第4字,有版本作“悄”,当从“小”。

上片中,词人开篇就是2句盼春来,“春晴也好。春阴也好。”这是说,春天来了真好,不管是晴天,亦或是阴天,都是让人喜欢的季节啊。当然,如果“著些儿、春雨越好”,这个春季,若是有点春雨来的话,那就更好了,“春雨贵如油”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这一句,就足以让词人在宋末词坛占据一席之地了,而刚刚开头的时候就提及蒋捷作品的独树一帜,正是在于这些平常用语,却用出了极为惊艳的效果。词人在这里,将春雨当成了丝线,春天就像一位娇美的绣娘,将空空如也的花枝,生生绣出万紫千红的一片妖娆春光。

不过,大概也是知道,这番想法恐怕无法如愿,只因“怎禁他、孟婆合皂”。这句话,又再一次展现蒋捷的独到之处。说句题外话,不知为什么,关于这首词,目前几乎看不到关于它的解读,或者引用,对于喜爱诗词的朋友来说,这样一首如此有趣的盼春词,得不到更多人们的认可,实在是件令人遗憾的事。

言归正传,说回词中来。这一句比较有意思,“孟婆”说的不是在奈何桥上等待往生的人们,给他们孟婆汤的那位,而是指传说中的风神,风大风小她说了算。这个说法来自《山海经》,说天帝2女游于江中,出入必定有风雨相随,“以帝女,故曰孟婆”。至于“合皂”,可以理解为当时的方言,大意就是:胡闹。

这样一来,“怎禁他、孟婆合皂”,承接上一句,我们就能明白,词人是在说,春雨早点来,一定能够让这些花花草草早日变得无比的可人,谁知道,这孟婆偏要这个时候总来胡闹,将那春雨都吹得迟迟不见踪影。

下片中,由于提到了好几种花,又提到“二十四风”,因此这里先来说一个关于“二十四风”的小常识,然后我们理解这下片的全部内容就很简单了。实际上整首词都平白如话,今天的人们但凡理解了一些常识,以及明白2个典故,就会发现这首词就像用口头语念出来一般。

古时候的人们,以5天为“一候”,三“候”就是一个节气。每年的小寒至次年的谷雨,共4个月,120天,经历8个节气,那就是24“候”。这24“候”的每一“候”都对应着应花期而来的风,即称之为“花信风”。

小寒节气有3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依次轮候花信风,杏花则在雨水节气的第2候,而海棠在春分节气的第1候,至于楝花,则是在谷雨的第3候,也就是说,已经是花信风的最后1候,楝花开,万花开,同时也说明:待到楝花谢了,花事已了。

回头来看下片,词人说梅花的花信和杏花的花信来的时候,风还挺小的,结果已经到了春分,海棠花信来了,突然来个春寒料峭,让万千花儿措不及防。接着词人感叹,“岁岁春光,被二十四风吹老”。如果要找整首词的“词眼”的话,正是其中的“老”字。

词人盼春来,盼春雨,期盼的是能够遇到一个无比美好的春天,春花烂漫,一个姹紫嫣红的世界自然让人心情也能跟着好起来。但是,词人发出了无比伤感的喟叹,这一个个花信,被风儿吹来,而这年年春光,也被这花信风吹拂而过,年华被带走之后,再不复归。下个二十四风,吹来的,又是另一个年头了。

“楝花风、尔且慢到。”这一句看似像在轻轻地和花信风商量,希望这最后一个楝花风能够慢一点到来,这样的话,也许时间就会慢一点,那词人也可以留住这花期,同时也可以留住自己即将逝去的岁月,哪怕是再多停留一会。

回头再来看整首词,词人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春的世界,春天是个绣娘,春雨是绣线,花信风便是绣娘手中绣花针,词人在和她们在对话,将自己对于她们来临的喜悦都说了出来,同时也对这胡闹的孟婆有些微词。

词人在最后3句突然放进自己的感慨,仿佛想要和春天打个商量,让这时光可以慢一点,停一停,最后一句看似轻松,却有着欲言又止的感伤,读后让人感觉余音绕梁,轻松自然的笔触之下,掩藏了作者对于过往岁月流逝的隐痛。全词用口语般的句子一气呵成,与其他名家的风格迥然不同,值得再三品读。

想了解更多,请点击上方关注,与我共同解读纯美古诗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