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广州市2021届高三年级阶段训练语文试题(有答案)

句子大全 2023-05-26 07:48:01
相关推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

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

D.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4分)

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简要说明。(6分)语文阅刊公众号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鱼的故事 张炜

父亲被叫到海上拉鱼了。我觉得有趣,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

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这就是“拉大网”。

网一动,海上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

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我相信它懂事。

所有鱼都在海上老大的吆喝声中被网包抬起,倒在了不远的一片苇席上。席子旁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

拉网人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早晨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父亲也跟上喊,额头冒着汗珠。

父亲在海上学会了做一种毒鱼。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父亲把衣袖绾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好吃。这才叫好吃。语文阅刊公众号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这天晚上很愉快,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缝补衣衫。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脊背热得像炕。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另一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还是鲜气逼人,又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出了白沫。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

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我往外连爬带跑。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我低下头,它们就摸我的眼睛、头发,一会儿又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

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整个原野都有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一万条蛇在拱动。它不停地抖、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我不能挣脱。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她说:“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各种大声使我害怕。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一样。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我不好意思。不过,幸福啊。

不过她说她要走了,她还会常来小屋的。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如果他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答应她的话,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和父亲一起。母亲答应了。

小鱼姑娘又来了。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鱼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这个梦。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他们无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叙述了渔村中的捕鱼人因不听从鱼姑娘的劝告,捕鱼过多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最终全都坠海而死的故事,警醒人们要敬畏自然。

B.小说中以父亲为代表的打鱼人勤劳纯朴,坚忍乐观,他们靠捕鱼维生,工作非常艰辛,但他们没有怨言,反而从中享受到收获的快乐。

C.“我”一家因吃毒鱼而濒临死亡,却又在草地上找到解毒草而获救;这个情节启示我们,大自然可能带来灾难,也能帮助我们渡过危难。

D.在“我”的梦里,鱼姑娘说给拉网人扎上了红头绳,让他们不能下海;父亲也提醒了海老大,但海老大却不以为然,结果发生了意外。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语言特色鲜明,抒情意味较浓;在作者的笔下,捕鱼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乐趣,而鱼也带有灵性,甚至还托梦来向人类报信。

B.作者在文中强调网上来的鱼很多,为后文鱼姑娘在梦中说要嫁到岸上来作铺垫,也为后文风暴突来,捕鱼人坠海而死的结局埋下伏笔。

C.“我”吃毒鱼中毒,妈妈为“我”解毒,其间“我”出现了各种幻觉,这些亦幻亦真的描写,增添了文章的魔幻色彩,吸引读者的兴趣。

D.小说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叙述故事,如网来的鱼头颅像小猪,“懂事”般盯着人看,梦中鱼姑娘单纯而惹人怜爱,充满童心童趣。语文阅刊公众号

8.小说围绕鱼写了捕鱼、吃鱼、梦鱼三件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为什么要详写“我”做的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葛洪,字稚川,丹杨句容人也。祖系,吴大鸿胪。父悌,吴平后入晋,为邵陵太守。洪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诵习,遂以儒学知名。性寡欲,无所爱玩,不知棋局几道,摴蒱齿名。为人木讷,不好荣利,闭门却扫,未尝交游。于余杭山见何幼道、郭文举,目击而已,各无所言。时或寻书问义,不远数千里崎岖冒涉,期于必得,遂究览典籍。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玄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兼综练医术,凡所著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赡。太安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为义军都督,与周玘等起兵讨之,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迁伏波将军。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征镇檄命一无所就。

后还乡里,礼辟皆不赴。元帝为丞相,辟为掾。咸和初,司徒导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谘议参军。干宝深相亲友,荐洪才堪国史,选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固辞不就。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 至广州,刺史邓岳留不听去,洪乃止罗浮山炼丹。岳表补东官太守,又辞不就。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自号抱朴子,因以名书。其余所著碑诔诗赋百卷,移檄章表三十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传各十卷,《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后忽与岳疏云“当远行寻师,克期便发”,岳得疏,狼狈往别。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岳至,遂不及见。时年八十一。

(节选自《晋书·葛洪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

B.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

C.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

D.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史,古代国家史官,负责修纂本朝历史;后也指一国或一朝的历史。

B.碑诔是刻在碑上的文字,多用于叙述死者生前事迹并表示哀悼或赞颂。

C.江左,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古人在地理上以西为左,故江西又名江左。

D.班马一般指史学家班固和司马迁,文中借以说明葛洪的著述非常丰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葛洪勤学不倦,儒道兼修。他从小刻苦好学,家境贫寒但勤学不辍;虽以儒学知名,但仍不畏路途遥远崎岖,到处寻书问义,充实学问。

B.葛洪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他为人木讷,不喜欢结交朋友,也没有下棋之类的爱好;身处乱世,多次推辞各级官府征召,不愿意去赴命。

C.葛洪潜心著述,思想精邃。他一生笔耕不辍,著述丰富,著有《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要急方》等书,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D.葛洪醉心炼丹,精研医学。他努力学习前人的成果,为了专注炼丹、钻研医学,没有接受邓岳的挽留,执意前往罗浮山隐居,直至终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

(2)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自号抱朴子,因以名书。

14.邓岳接到葛洪的书信后,为什么“狼狈往别”?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游襄阳①怀孟浩然白居易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②遗文,思人至其乡。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注]①襄阳:孟浩然的故乡,后孟浩然隐居于鹿门山。②讽:背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写景,“岩岩”“汤汤”摹写山的高峻、水的浩荡,为表达怀人之情作铺垫。

B.作者游历襄阳,思念孟浩然,不禁感叹当地山水的灵秀之气,涵养了孟诗的独特气韵。

C.最后四句作者展开想象,鹿门山云树苍茫,孟浩然归隐之处无从寻觅,不由感慨万千。

D.这首五言古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语言清新自然,于平白之中见古朴。

16.“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两句如何表达怀人之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就会变得如同圆规所画一般,所以对于君子来说,想要智慧明达、行为无错,就一定要“”。

(2)杜甫《登高》中“,”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事已高、身体多病、不能饮酒的境况。

(3)《醉翁亭记》中,形容滁州百姓无论老幼,纷纷来山中游玩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读着董华先生《大地知道你的童年》这本书,我就会钢筋水泥般的城市,逃离熙熙攘攘的人群,回到远方的故乡。

空旷的天空下,一片同样空旷的田野上,一个瘦弱的男孩,地走着,穿过几块摇曳的稻田,穿过水边茂密的林子,路过柳条垂落的池塘,踏上一座细窄摇晃的小木桥,爬上高高的河堤,坐在大河旁,看着立满鱼鹰的小船如何在声韵水影中缔造五光十色的捕鱼盛宴,看着热闹的水面重新归于平静。白帆远去,夕阳如血,映照着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河流。童年的生活虽然,但是充满了乐趣。那时的孩子每日在大千世界中领略自然光影声色的变幻,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流转。

所以,我时常感恩文学,正是因为文学,我才得以时时观照那个记忆中早已远去的故乡,那是我取之不尽的创作宝库,即使我不再写童年的乡村故事,那样的情怀却能奇迹般地让故事具有再生长的可能,鲜活得几乎。( ),早已成为我们创作时的血液和命脉,时时生长,历久弥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忘却 漫无目的 贫苦 触手可及

B.遗忘 漫无目的 清贫 垂手而得

C.忘却 漫不经心 清贫 触手可及

D.遗忘 漫不经心 贫苦 垂手而得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童年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因为故乡是不可复制的

B.故乡是不可复制的,因为童年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

C.故乡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但是童年是不可复制的

D.童年是不可复制的,但是故乡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帆船远去,夕阳西下,映照着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河流纵横交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近百年的发展,②中国考古学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③作为中国考古学的一个分支,④中国儒学考古将考古与儒学结合起来。⑤它的研究对象是历代孔子图像、孔子时代的鲁国都城及与儒学相关的遗迹与遗物。⑥过往的中国儒学史研究仅限于文献研究,已无法满足时代要求,⑦考古学的加入将会为它开拓了新的视域。⑧中国儒学史不再是历代儒生的论说史,⑨还包含了对反映民众生活的儒学文化遗迹与遗物的研究,⑩为中国儒学考古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7月27日,为测试运行状态,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协同控制,在飞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回望地球,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成像,获取了地月合影——这是由中国航天器拍摄的距离地球最远的地月合影。在这幅黑白合影图像中,地球与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状,在茫茫宇宙中相互守望。根据照片判断,“天问一号”探测器反应灵敏,飞行姿态正确,与地面配合默契,有望完成火星探测任务。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为了让高一新生顺利开启崭新的学习生活,南粤中学将举办成长分享会,拟邀请一位优秀的高三学生,做主题为“新起点,新未来”的发言。该校高三年级学生会提出了三名人选。

文佳,进入高中后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她与同学合作的模拟政协提案在“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表现出色,被带到了全国“两会”,倍受社会瞩目。刘江,痴迷于程序设计,在学习高中课程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成功申请了一项国家专利,多所高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张晓,出生于中医世家,早已立下从医志向,为考上最好的医科大学,他全身心投入学习,高中三年的成绩一直居年级前列。

作为高三学生,你认为哪位同学更合适在成长分享会上发言?请给南粤中学高三学生会写一封信,推荐其中的一位同学,表达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1.【内容理解】(3分)

C(A项,原文中没说“唐诗宋词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属于无中生有;B项,“多是”不当,原文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是举例证明“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价值观”,不存在范围、数量的判断;D项,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颠倒了二者关系。)

2.【理解分析】(3分)

B(这既不是作者的观点,也不是陆机的观点,陆机的“诗缘情”并非否定“诗言志”;文中是说“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

3.【分析推断】(3分)

D(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同“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

4.【论证分析】(4分)

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分析探究】(6分)

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意境绝佳的两句词来鉴赏;②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与诗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内容理解】(3分)

A(原文中鱼姑娘只是向我托梦,并没有劝告捕鱼人;另外坠海而死的只是当天出海的5个捕鱼人,并非全部。因此“捕鱼人因拒听鱼姑娘的劝告”及“全都坠海而死”的表述,均与原文内容不符。)

7.【分析鉴赏】(3分)

B(“文中强调网上来的鱼很多”,既不是做“铺垫”,也不属于埋下“伏笔”。)

8.【理解分析】(4分)

①线索清晰,层层推进。小说以鱼为线索,把事情串连起来,清晰明了,三个故事层层推进,引人深思。②内容丰富,深化主题。通过捕鱼的故事,写出了自然给予人们丰厚的馈赠;通过吃鲜美的毒鱼差点丧命和梦见小鱼姑娘的故事,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法,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鉴赏探究】(6分)

①借梦突出主题。梦中鱼化身为美丽的小姑娘跟我玩并答应嫁给我,这寓意捕鱼给人们带来的欢乐,自然可以给予人类幸福的生活;但也告诫人们如对自然的索取不加节制,就会带来灾难;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②为下文埋下伏笔。梦中鱼姑娘的请求暗示人类捕鱼已经过度了,给拉网人扎上红头绳的交代为后文所述的捕鱼人的意外死亡埋下伏笔。③为文章增添浪漫主义色彩。梦中的鱼儿化身为美丽的小姑娘,会说话,有感情,用红头绳扎住拉网人的预言竟然在现实中实现了,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每点3分。任意答出2点可得6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文言断句】(3分)

A(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址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

11.【词语理解】(3分)

C(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又名江左。)

12.【内容理解】(3分)

D(“没有接受邓岳的挽留”不当,葛洪接受了邓岳的挽留,并留在罗浮山。)

13.【文言翻译】(8分)

(1)石冰之乱被平定后,葛洪不计较自己的功劳和赏赐,径直去了洛阳,想要搜求奇书秘籍来充实自己的学问。语文阅刊公众号

[4分。大意2分,“径”“广”各1分。]

(2)葛洪在罗浮山多年,悠闲自在,闲静养生,著述不停,他自号抱朴子,于是就以此给他的书命名。

[4分。大意2分,“积年”“辍”各1分。]

14.【内容理解】(3分)

①葛洪的来信告诉邓岳自己快要离世了,②邓岳想赶在葛洪去世前与他告别。

[答对1点2分,答对2点3分。]

【参考译文】

葛洪字稚川,丹杨句容人。祖父葛系,在吴国担任过大鸿胪。父亲葛悌,吴国灭后入仕晋,任过邵陵太守。葛洪从小就刻苦好学,家中贫穷,自己白天上山打柴以换取笔墨纸张,夜晚读书抄写记诵,于是以精通儒学而知名于世。他性格清淡寡欲,没有玩耍之类的爱好,不知道棋盘上有多少条线,也不知摴蒱之类的赌具叫什么名称。葛洪为人木讷少言,不喜欢名利,时常闭门不出,也很少与人交游。他曾在余杭山见到何幼道和郭文举,互相对视了一阵,双方没有说一句话。他时常寻访典籍探究学问,哪怕是千里之遥道路崎岖艰险,也一定去寻访,直到有了结果才罢休,就这样得以博览群书。后来又从师于南海太守上党人鲍玄。鲍玄见到葛洪,非常器重他,把自己的女儿许配与他为妻。

葛洪继承了鲍玄的学业,同时又兼攻医术,所撰写的文章著作,无不透彻精妙,而文辞也很华美。太安年间,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是义军都督,与周玘等发兵讨伐石冰,顾秘传檄书召葛洪为将兵都尉,让他攻击石冰的策应部队,葛洪打败了这支敌军。石冰之乱被平定后,葛洪不计较自己的功劳和赏赐,径直去了洛阳,想要搜求奇书秘籍来充实自己的学问。葛洪见当时天下已乱,想到南方去躲避,他对各地长官邀请入幕的召书一概不应。后来回到故乡,礼请征聘一概不接受。元帝为丞相时,任他为掾属。咸和初年,司徒王导召葛洪补州主簿,再转为司徒掾,迁谘议参军。干宝与他关系亲密,举荐他,(认为他的)才华可承担国史的编修工作,选他为散骑常侍,授大著作之职,葛洪坚决推辞不受。因年岁已高,想要炼仙丹以求长寿。听说交址出产仙丹,请求担任句漏县令。皇帝因他资历声望高不答应他的请求,葛洪说:“我并非要求荣耀,只因为那里有丹。”皇帝这才同意。

葛洪于是带着儿子侄儿一起上路。到了广州,刺史邓岳挽留不放他走,他只好留在罗浮山炼丹。邓岳上表要补葛洪为东官太守,他坚辞不受。葛洪在罗浮山多年,优游闲养,著述不停。葛洪自号“抱朴子”,于是就以此给他的书命名。其他所著碑记诔文诗赋百卷,移檄章表三十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传各十卷,又抄有《五经》《史记》《汉书》、百家之言、方技杂事三百一十卷,《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葛洪博学精识,在江东无人可比。著述篇章丰富,超过班固、司马迁。他又能精辟入微地分析论辩玄妙的理义。后来他忽然写信对邓岳说:“当远行去寻找仙师,即刻就要启程。”邓岳收到书柬,慌慌张张地赶去道别。而葛洪端坐到中午,竟像熟睡一样去世了。邓岳赶来,已来不及见他一面。葛洪卒年八十一岁。

15.【理解赏析】(3分)

C(“鹿门山云树苍茫,而孟浩然归隐之处已无从寻觅”并非想象。)

16.【分析鉴赏】(6分)

①前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无人继承孟浩然情操、诗风的感伤;②用“清风”喻孟浩然之风韵,表达了对孟浩然的钦慕景仰之情;③后句借景抒情,表现了前贤不再的落寞。

[每点3分,答对2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17.【名篇名句】(6分)

(1)輮以为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每小题2分。多、错、漏1字,该小题不得分。]

18.【词语辨析】(3分)

A(第一组:忘却:不记得,忘记;遗忘:忽略忘记。根据上文读书的背景,应选“忘却”。第二组:漫无目的:形容无所事事,没有任何目标;漫不经心: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根据上下文,此句应指男孩悠闲地走着,应选“漫无目的”。第三组:贫苦:贫穷困苦;清贫:指非常穷苦,又形容穷苦而不失节。根据下文“但是充满了乐趣”,可知上下文形成对比关系,应选“贫苦”。第四组:触手可及:形容距离极近;垂手而得:形容毫不费力。根据上文“奇迹般再生长”的语境,应选“触手可及”。)

19.【语句衔接】(3分)

D(“童年是不可复制的”与前文衔接自然;“故乡所给予的情怀和精神永无止境”与后文衔接,更为恰当。)

20【表达效果】(5分)

①运用修辞手法,色彩对比鲜明,画面感更强烈。原句以“白帆”借代“帆船”,与“夕阳如血”构成强烈的对比,色彩鲜明;改句只交代了画面元素帆船及夕阳,但缺少色彩描写。②运用整句,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原句“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河流”均为偏正的名词短语结构,整句形式,句式整齐,朗朗上口;改句变作散句,不够紧凑,缺乏音韵美和节奏美。

[第①点3分,第②点2分。]

21.【语病辨析】(4分)

(1)语句:①;修改: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2)语句:⑤;修改:它的研究对象是历代孔子图像、孔子时代的鲁国都城等与儒学相关的遗迹与遗物。

(3)语句:⑦;修改:考古学的加入为它开拓了新的视域。

(4)语句:⑧;修改:中国儒学史不仅仅是历代儒生的论说史。

(5)语句:⑩;修改:这为中国儒学考古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每小题1分;选出并正确修改其中4处错误,得4分。]

22.【概括压缩】(5分)

示例:①7月27日②“天问一号”探测器③由地面控制,在飞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④获取地月合影,⑤这表明它状态良好,有望完成火星探测任务。

[每点1分。]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评分补充细则及样例

1.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帆船远去,夕阳西下,映照着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河流纵横交错。”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 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运用修辞手法,色彩对比鲜明,画面感更强烈。原句以“白帆”借代“帆船”,与“夕阳如血”构成强烈的对比,色彩鲜明;改句只交代了画面元素帆船及夕阳,但缺少色彩描写。

②运用整句,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原句“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河流”均为偏正的名词短语结构,整句形式,句式整齐,朗朗上口;改句变作散句,不够紧凑,缺乏音韵美和节奏美。

[第①点 3 分,第②点 2 分。]

【补充细则】

1. 第①点 3 分,其中手法分析2分,表达效果 1分。

第一,手法分析2 分,需指出手法并结合内容分析。以下回答均正确,答出其中两点即可:(1)借代,以“白帆”借代“帆船”。(2)用“白”修饰 “帆”,运用色彩描写或用表示颜色的词语修饰主体。(3)比喻,夕阳的鲜红如血一样。(4)对比,“白帆”与“夕阳如血”构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等。以下回答均不正确,不给分:(1)象征;(2)夸张;(3)用简洁的语言修饰“帆”。

第二,表达效果 1分,以下回答均正确,写出其中一点即可:画面感更强烈;色彩鲜明;真实形象;丰富想象;身临其境等。以下回答均不正确,不给分:(1)使文章读起来有趣;吸引读者;(2)语言更优美;(3)表达效果更好;(4)富有文学色彩等。

2. 第②点 2 分,其中手法分析 1 分,表达效果 1分。

第一,手法分析1分。以下回答均正确,写出任意一点即可:(1)排比,“纵横交错的河流”与前两句“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构成排比句。(2)整句,原句“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纵横交错的河流”均为偏正的名词短语结构,构成整句形式。(3)句子形式一致,“纵横交错的河流”与原句“袅娜缠绕的炊烟、稀疏矮小的草房子”保持一致的形式。以下回答均不正确,不给分:(1)修饰语“纵横交错”独立成句。(2)前后主语对象一致等。

第二,表达效果 1分。以下回答均正确,写出任意一点即可:句式整齐;整齐有序;音韵美;节奏美;节奏和谐;朗朗上口;连贯整齐;通顺流畅等。以下回答均不正确,不给分:

(1)前后衔接紧密;(2)更有气势,恢宏大气;(3)更有诗意,更利于抒情;(4)增加文章的表现力;(5)强调的重点发生了改变等。

说明:(1)如果只正确写出两种以上手法,但均没有结合内容分析,只给 1分。如果只正确写出一种手法,但没有结合内容分析,该点不得分。(2)如果分析内容与表达效果不一致,该点不得分。例如“白帆远去,夕阳如血”一句,原句与改句相比:更具音韵美和节奏美。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①近百年的发展,②中国考古学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③作为中国考古学的一个分支,④中国儒学考古将考古与儒学结合起来。⑤它的研究对象是历代孔子图像、孔子时代的鲁国都城及与儒学相关的遗迹与遗物。⑥过往的中国儒学史研究仅限于文献研究,已无法满足时代要求,⑦考古学的加入将会为它开拓了新的视域。⑧中国儒学史不再是历代儒生的论说史,⑨还包含了对反映民众生活的儒学文化遗迹与遗物的研究,⑩为中国儒学考古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语句:①;修改: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2)语句:⑤;修改:它的研究对象是历代孔子图像、孔子时代的鲁国都城等与儒学相关的遗迹与遗物。

(3)语句:⑦;修改:考古学的加入为它开拓了新的视域。

(4)语句:⑧;修改:中国儒学史不仅仅是历代儒生的论说史。

(5)语句:⑩;修改:这为中国儒学考古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每小题 1 分;选出并正确修改其中 4 处错误,得 4 分。]

【补充细则】

1. 语句①,修改为“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在近百年的发展后”都可以得分;在句子前面增加“随着”,不得分,因为该词代表动作或事件发生所依赖的条件,修改后与句意不符合;在句子前增加“通过”,不得分,因为该词表示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达到某种目的,与句意不符。

2. 语句⑤,把“历代孔子图像”“孔子时代的鲁国都城”“与儒学相关的遗迹与遗物”三个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换,不得分;去掉“历代孔子图像、孔子时代的鲁国都城等”或“与儒学相关的”,不得分,因为修改后句意不完整;修改其他词语都不得分,如把“是”改为

“包括”等。

1. 语句⑦,修改为“考古学的加入将会为它开拓新的视域”或“考古学的加入为它开拓了新的视域”,都可以得分;修改其他词语皆不得分,如:把“开拓”改为“拓展”、把“视域”改为“领域”等。

2. 语句⑧,把“不再是”修改为“不仅是”“不再只是”“不只是”“不单是”,皆可以得分;把“不再是”修改为“不但是”,不得分,因为与下文的“还”搭配不当;如果学生没有修改语句⑧,而是在语句⑨的开头加上“而是”,不得分,因为这样修改就使⑧⑨两句的关系变成了选择关系,不符合语义。

3. 语句⑩,在句首加上“这种变化”“这些”等,都可以得分。在句首加上“中国儒学史”“这些研究”“考古学的加入”等词语,都不得分,因为这些都不是本句真正的主语。

22.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示例:①7 月 27 日②“天问一号”探测器③由地面控制,在飞离地球约120 万公里处

④获取地月合影,⑤这表明它状态良好,有望完成火星探测任务。

[每点 1 分。]

【补充细则】

1.第①点时间信息必须完整方可得分,如只写“7月”不得分。

2.第②点“天问一号”探测器,若表述为“火星探测器”或“天问一号”,均可得分;若只写成“中国航天器”或“探测器”不得分。

3.第③点的得分核心信息为“飞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只写“由地面控制”不得分;若写了“距离地球最远的地月合影”,只能按第④点“获取地月合影”得分。

4.第④点得分核心信息为“地月合影”,若只写“合照”或“合影”,不得分。

5.第⑤点的得分核心信息为“有望完成火星探测任务”,其中“火星探测”不能缺失,如写“完成任务”或“有望完成任务”,均不得分;只写“状态良好”不得分。

23.【写作】(60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依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足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构思新巧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特征

(三)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