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其实上半句更有哲理(只是怕教坏他人)

句子大全 2023-05-28 06:54:01
相关推荐

引言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只接触表面上的信息,而对信息背后的知识却充耳不闻。很多人只知道“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前半句,却不知道后半句的“老去诗篇浑漫与”也同样富有哲理;很多人只知道“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前半句,却不知道“除去巫山不是云”才是真正的点睛之笔;有很多人只知道“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狂傲,却不知道后半句“天要灭我我灭天”也同样不羁。显然,只知道别人所知道的,只能人云亦云而已。如若不但知道别人知道的,还知道别人所不知道的,才能算得上是人中龙凤之材。下面笔者就带着大家涨涨知识,揭晓常被世人挂在嘴边的“人生七十古来稀”前一句的玄奥之处。

01

在百姓安居乐业的今天,男女平均年龄早已超过了70岁,以至于人们似乎感受不到人生七十的稀有感了。回溯到写出这句诗的唐朝诗圣杜甫所经历的年代,他所经历的古代应当至少在唐代之前。

首先,历史上人类的寿命突变式增长有三次。第一次是火的使用。在人类会利用火之前,一直食用的是生食,不但难以消化,而且很容易摄取到里面的细菌;喝的水也是生水,对于肠道很不好,极易生病;洗澡也只是用冷水,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洗,卫生条件极差,导致当时的人非常容易得病。所以,那时候的人们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不要说70岁很少,连活过50岁的人实际上也没有几个。

第二次是礼法制度的诞生和强化。现代的人们,总是对旧时的礼法制度嗤之以鼻,认为那是繁琐,是累赘。殊不知,正是那些所谓“繁文缛节”的产生,才间接推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年龄增长革命。

中国商朝殉葬制度的推行,得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尸体乱横荒野的危险,减少了疾病传播的可能性。其次,源于夏朝甚至更早的种姓制度的建立,使近亲结婚的概率减小,从而减少了新生儿先天疾病的患病率、提高了整体人类的平均年龄。而其他等级、长幼尊卑之类礼法的建立和完善,也减少了同族人互相残杀的次数。在此,需要特别要补充一点,有人可能对卫生条件制约了人类寿命增长的因素感到不以为然,殊不知,古代一场瘟疫动辄就可以夺走数百万人的生命,甚至在欧洲地区动辄上千万。当然,这种情况之所以在欧洲更加严重一些,是因为其礼法制度远没有东方地区这么完备。

至于第三次的人类寿命大增长是在工业革命之后,这已经晚与杜甫所在的那个年代了,此处略过。总结起来,在杜甫的那个年代,人们的平均年龄应该在40岁到45岁之间。而且由于杜甫生活后期安史之乱的爆发,大量人口死于非命,这个平均年龄应该再减少一些。

02

在探究完这句诗的深刻历史背景之后,让我们来看看这句诗的完整版: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看来这句话主要的意思并不是在感慨寿命的短暂,而是在劝告人们及时行乐,人生只有短短几十载,但欢乐却很容易找到,有点像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享乐主义。虽说整体来读更加富有哲理性,但换一个角度,这句话似乎不太符合古人的价值观。下面我们来浅析一下前半句话明明与后半句话同样合理,但前半句话石沉大海后半句话却万古留名的原因。

中国古代的主流价值观,是“三更灯火五更鸡”式的勤劳,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耐力,而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乐主义。所以,这前半句话很快被摒弃掉,而后半句话确实是说出了很多文人墨客的心声,导致了很多后人都在引用。例如明代诗人高明的《枇杷记-牛氏规奴》中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不去嫁人待何时?”。

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单看后半句,还是两句一起看,都有劝解人们珍惜时间的意味,希望大家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虽说现在七十岁并不少见,但如果说一味浪费时间、虚度光阴的话,纵使是长生不老又有什么意义呢?

文|南书房|杂史篇

感谢观看由「南书房」带来的独家原创文章,觉得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赞、转发一下。如有不足之处,还望诸位多多指正。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