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让人捉摸不透的文学家(想不到你是这样的黄庭坚)

句子大全 2023-05-31 02:14:01
相关推荐

一直以来,对于中国古诗这一块,唐诗在我的心中是绝对是占据着佼佼者的地位,不是说其他朝代的诗不够好,而是唐诗出现的时机太妙,已然抢占先机,以至于让其他朝代的诗歌有些黯然失色。

例如一提起自古就有的“思乡思亲”主题,我脑袋里首先想起的是唐朝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而不是黄庭坚的“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前者作品传唱度很高,而对于后者,我知之甚少,所以才会借着这次机会选择去读他的作品,却没想到原来黄庭坚是个“宝藏男孩”。

在此之前,我一直奉行而且屡试不爽的读书经验是:利用作者与他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将二者作为对立的镜子互相参照,以加深阅读体验。因为在我看来,一个人与他的作品是有着联系的。

作者将所想所思所感全部铺陈于纸笔之上,我们不仅能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为人心性,也能通过作者的品性推测文本内容和情感一二。但通过这次阅读,我不得不说的是,黄庭坚简直是个bug,他真的不是一个很容易被看透的人。

就拿他的古诗来说,用典居多便罢了,用的典故还时常没有多大联系,粗看觉得这些诗句简直是无理拼凑而得,但细读却觉得甚是有理,不少句子简直妙不可言。

多说无益,不如通过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文本来说说黄庭坚有多“看不透”。

第一首:《次韵雨丝云鹤二首》之一烟云杳霭合中稀,雾雨空濛密更微。园客茧丝抽万绪,蛛蝥网面罩群飞。风光错综天经纬,草木文章帝杼机。愿染朝霞成五色,为君王补坐朝衣。

从标题看,我们大概推测一下,此诗是写“雨丝”了,果然,开篇两句写“雨丝”之“密”“微”,但有多“密”和“微”呢?于是作者将其比喻成茧丝那样微密,千头万绪一般,密布空中,又如同蛛丝那样密,能笼罩万物。

若是茧丝还能理解,但蛛网这个比喻用的太妙了,一般人说雨之细密,往往都是“天街小雨润如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此类,重在强调声音之静,强调人的主观感受,但黄庭坚却将这种感受实物化,让读者一读,脑子里仿佛想的不是雨丝,而是这漫天密布的就是“蛛丝”“茧丝”。

用“茧丝”“蛛丝”的特点极力写出雨丝的细密,给人强烈的直观感受。这种喻体选择并不是随意拈来的,而是为后面的诗句做铺垫的。

既然实化为丝了,那便让它成为这天地之间的经纬之线吧!这天地草木皆为天帝织出的锦绣纹章。紧接着化用杜牧的诗句“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以此寄托忠君爱国的思想。

为什么要说看不透呢?因为黄庭坚实在是思想太过跳脱,即便是写“雨”这种旧题材,他也能凭借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一连串的比喻写出新意来,不读到最后,你永远没法知晓他到底要表达什么。

就好比这首诗,写“雨丝”最后写到了忠君爱国,让人粗看时觉得匪夷所思,但细读分析下来无论是逻辑还是喻体的选择完全没毛病,整个都是有条理的,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构思之奇巧。

第二首:《池口风雨留三日》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翁从庞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这首诗其实比较好读,大概是因着孟浩然这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太过出名的缘故,能让人一下子就知道他想表达的是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用语奇特。

在此之前表达淡泊心境的人不是没有,例如“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这种直接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句。而黄庭坚非要反用他人诗句,反古人之意而用之,由渔翁收网如此平常的小事一下子联想到鱼,继而联想到前人诗句,然后反用诗句,表达自己的追求淡泊宁静的心境。

当然,这种从生活平常的小事而引发无限遐想而写成诗的不是没有,但我认为黄庭坚胜在点化陈腐以为新。这种带有丝丝禅意的巧思,不仅仅是因“天时地利人和”偶然得来的灵感所致,更是因为作者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以饱读诗书为基础,才敢用才能用。

第三首:《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这是他比较著名的写给朋友的诗,也是个人最喜欢的诗,因为读的时候总会想起自己好久没见的朋友,虽然没有十年未见这么夸张,但这些诗句像有魔力一般,总能戳到人心窝子里,引起共鸣。

自古以来,怀念朋友,感慨情谊深厚的诗句从不曾少,例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将无形的友谊化为千尺的深潭,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

又或是王勃那句著名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这份真挚友谊不畏惧时空的限制直接豁达地抒发出来;又或是王维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充满了依依不舍和离别时的悲壮。

如果说,我不曾读过黄庭坚,或许我认为古人表达友谊的方式大概全是直抒胸臆了,有些句子确实很动人,但在我看来却不及“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万分之一。这一句全是用名词意象而成。

这些单个的名词意象看似没有联系,但连在一起却组成一些破碎片段,例如读前一句“桃李春风一杯酒”,一读完脑海里就浮现这样的场景:彼时正是春光无限好的日子,他们聚在桃树李树下,风一吹,那些白的粉的花纷纷扬扬落下来,他们喝着酒,高声讨论着,哪怕是醉在桃溪野,也毫不在意。

他们都也曾是鲜衣怒马少年郎,有着远大抱负,畅想未来。但前句表现的乐景有多美好,接下来的“江湖夜雨十年灯”此等哀景就有多残忍。可转念想想,就算如今他们各自天涯又如何?对着孤灯听着夜雨也能在心中挂念彼此。

他们之间深厚友谊并不因时空限制而减弱,反而加深情谊,彼此更加惺惺相惜。这一句,我想着重点说一说“一杯酒”,个人认为这里的“一”用得太妙,既将“一杯酒”的实物意象明确地呈现在人眼前,可又让人知道这里并非单指“一杯酒”,而是虚数,这使他们酒宴中杯酒言欢的场景跃然纸上,将当时年少意气风发的样子描绘得淋漓尽致。

再就是“十年灯”,个人认为,这个“灯”的意象,在“夜雨”这个充满离愁别绪的环境里,是一种光明的在黑夜里给彼此力量的象征。年少时的相识相知,双方都知道彼此的抱负与志向。

即便是已然各自天涯,不见已十年,但是每当夜深人静,尤其是下着雨的时候,点上这盏灯,念起友人,昔日彼此交谈鼓励的场景历历在目,连带着灯所发出的光也能驱散自己对于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更加强调了这份友谊的重量,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其实这个文本也用了很多典故,例如第一句“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这里着重说一下“寄雁传书”的典故,因为不走寻常路的黄庭坚并非像旁人一样直接运用,而是反用,点铁成金。

即便是旧典故中也能写出新意——将主动权交给雁,让它来说“不好意思,不可以”,而它的拒绝是因为路途太过遥远,这一下子就把这个空间的距离之远拉长了,比传统用法更加突出距离之遥远,多了一层因太远而无法通信而生的无奈。

第四首:《浣溪沙》新妇滩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沈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吹雨转船头。

这首词最妙之处在于这一句“新妇滩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他借用女性容貌的意象来模山范水,将山水描写的活灵活现,实在是奇!像我这种在身居内地,不知道何为滩头、浦口的人,看到这个比喻,也能在头脑中有所想象。

这种喻体的选择看似毫无章法,让人莫名其妙,但实际细读起来,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人不得不佩服黄庭坚的脑洞之大!想法之奇!而且最后一句在“斜风吹雨”中“转船头”又有着异样的趣味,让人感受到他的“无畏”。

综合他的诗词起来再想想,他之所以让人看不透,之所以总是能在同样平凡的事物中写出不凡和美感,是因为他对自身“不俗”的要求。

在那个时代,大多数的宋人将陶渊明的闲适自然作为理想,同时又实打实地对杜甫的艺术形式和手法进行学习。其实这两者是有冲突的,一个是归隐做自己,一个是出世有作为。这一点在黄庭坚的身上尤其明显。

挑开他随俗从众的外表,其实内里是崇高脱俗的,一方面他赞同和欣赏陶渊明的归隐,追求闲适平淡的田园生活,志在做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高尚之士”,另一方面他又关注着时事,对新法主张择善而从,关心民生百态,体会民间疾苦。

他“超世而不避世”的态度,尤其是那种既坚持节操又超脱放达的处世哲学,追求的“处俗而不俗,入世而超然”的人生境界,哪怕时至今日,仍然有学习和借鉴的价值,大概是哪怕世界纷纷扰扰嘈杂不堪,我自岿然不动,守住自己内心的一方净土这种感觉吧。

作者:章鱼不爱吃丸子,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