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上大夫酱酒的敦煌记忆丨文化学者(敦煌话月)

句子大全 2023-06-01 06:27:01
相关推荐

敦煌记忆

一年,一百年,一千年,一瞬间;

春秋~秦汉~东晋~北魏~隋朝~唐朝~北宋~清朝,全部埋在历史沙漠中…

千年王朝一沙堆,人间岁月是沧桑。

“敦煌”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为:“敦,大也;煌盛大辉煌之意。”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

敦煌很久以前便有了人类的活动,到战国秦汉间,过着游牧生活的塞种人、乌孙人、月氏人和匈奴人居住在这里。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多次发兵打击匈奴,使这一带的匈奴远避漠北。当时在匈奴中流传着一首哀婉的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汉武帝还在河西走廊筑边塞、修亭鄣,将长城一直修筑到敦煌以西。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共成河西四郡,敦煌始受中央政府的管辖。

两汉之交,佛教传入我国,并从这里传入内地。两晋时期,敦煌开始有僧人开崖凿窟,修建寺庙。到唐代,佛教达到了鼎盛。吐蕃统治敦煌的时期,佛教依然得到发展。明代以后,政府采取撤关政策)。大漠孤烟,取代了当年陆路交通的繁华与辉煌,敦煌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落.

敦煌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国、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古代伊朗)交融之地,为中国和世界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提供了认识中国中古社会的一个标本。在它的全盛期,融汇了东西方各种异彩纷呈的文化,显示出那个时代中国人雍容的气度、开阔的胸襟和不卑不亢的学习精神。敦煌的盛世,正是中国处于经济发达、文化先进的历史时期。敦煌,不仅展示出过去的一段气度恢宏、绚丽多彩的历史,也昭示着我们民族光辉的未来。

“千孔洞窟,万象之上”

敦煌石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历时千余年,融汇中、外多民族艺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体系,代表了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成就。特别是由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的古代艺术遗存极少,敦煌艺术为全面认识中国艺术史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

壁画是莫高窟给我们留下的最为辉煌的文化遗产。如果把洞中壁画连接起来,可以长达三十公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让人目不暇接。

莫高窟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飞天4000余身, 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二十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

“敦煌画月”

在敦煌壁画中与“中秋”有关的壁画有很多,特别是莫高窟第35窟中的“手托日月的十一面观音菩萨”。

菩萨左、右上手分别托着太阳和月亮。那时候没有天文望远镜,看不见月亮上的环形山不了解月亮与地球的关系,凭借着对月的想象在壁画上丰富了故事情节。

菩萨左手的太阳描绘着一只三组金乌,而菩萨右手中的月亮,清晰的描绘着捣药玉兔、桂树和金蝉。

虽然只是寥寥几笔但是却清楚的表达了动物的形态与动作。

敦煌话月,拜月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拜月祈长生风俗是唐五时期所留存下来的一种民俗文化。

在敦煌藏经洞所出的写本中,也更多的反映出了中秋拜月仪式的民族风俗。

敦煌藏经洞文书《吉凶避忌条项》,它显示出唐宋时期的敦煌地区非常重视月神。

根据敦煌藏经洞文书《吉凶避忌条项》的记载,月在古代敦煌地区,是六神之一。而且还提到:“右难此六神名字,识之不兵死,女人识之不产亡,有急难,呼此神老(名),老不避(备)死,吉。一云,知此六神名,长呼之,即长生不死,上为天官。”

穿上最华丽的衣服,登上专门的“拜月楼”,香案上少不了的是月饼、西瓜,还有各式的节令水果。

高悬空中的明月圆满无缺,拜月的内容自然是希望家庭团圆、有情人得以团聚。

月神是普通民众祭拜的对象,佛教徒礼拜的则是“月光遍照菩萨”,也称月光菩萨、月净菩萨。

由以上记载,可知道古代敦煌月神的神职功能:保佑人们能吉祥如意、长生不老。

当然拜月神还少不了香案、香炉、瓜果月饼等祭拜月神的贡品。

莫高窟第159窟还绘有“斋僧食品”,画中便是各式面饼。

传统的敦煌月饼与其他地方的有所不同,史料记载中的敦煌月饼,直径足有30公分,厚度也达到5公分之多,这样的大小,更像是一轮天上的圆月。

“敦煌的女儿”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后又历经无数朝代不断地修建,才形成如今的规模。在元代的时候才停止开发,然后逐渐地荒废。在晚清的时候,伴随着敦煌石窟藏经洞的发现,敦煌莫高窟才被世人所关注。

1963年,樊锦诗选择在最好的年华,离开富饶的申城和北京,辗转在莫高窟735座洞窟。

40余年来,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

你对它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保护它。”樊锦诗对敦煌的文物有深深的爱,正是这些爱,让她放弃了大城市的舒适生活,来到这里想尽办法保护文物。

这个沉默的老人谦和地说,自己是代表敦煌研究院几代人来接受荣誉,且开心地接受了“敦煌的女儿”这个称号。

樊锦诗把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莫高窟治沙工程”、“数字敦煌馆工程”等十三项文物保护与利用工程,为新世纪敦煌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构筑了宏伟蓝图。

扎根大漠50余载,樊锦诗在她81岁这年被央视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从内心深处我真想长期留在这里,永远留在这里。真好像在茫茫的人世间奔波了六十多年,才最后找到了一个归宿。”樊锦诗曾引用季羡林的这段话来表达自己对敦煌的爱意。

“中秋,向文化学者致敬”

当代文化学者,热爱自己的事业,奉献自我,他们都是文化、思想、艺术的辛勤播种者和传承者。

中秋节将至,上大夫愿与这些文化学者们一起痛饮一壶酒,共赏秋月明,畅谈中秋情。

上大夫酱酒,作为文化、艺术酱酒的先驱,一直是当代酱酒“独立之精神”。趁此中秋佳节,对文化学者们献上最真挚的敬意,为以上各位文化学者们免费赠送上大夫酱酒一箱,愿以酒为媒,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赏月饮酒,谈天论理,一起品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