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如何看待“郭嘉不死(卧龙不出”这句话)

句子大全 2023-06-02 04:05:01
相关推荐

我相信这句话出现的初衷,是为了调侃郭嘉死的那一年诸葛亮出山的巧合,而不是很多脑残理解的郭嘉在诸葛亮永无出头之日。

无论《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包括历朝历代史学家、文学家的品评,郭嘉和诸葛亮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这句原本调侃的话被一些半懂不懂的傻缺越传越邪乎,甚至上升到郭嘉克制诸葛亮的地步,不知误导了多少人,简直是一种可笑的悲哀。

郭奉孝的成就与能力

我们不否定郭嘉的能力,他寿命短,可以说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穷的价值。

早年出仕袁绍不受重视,郭嘉觉得袁绍不是成大事的人,于是再度归隐,一呆就是六年。袁绍确实不是明主,但也不至于一无是处,郭嘉与袁绍可以说是互相看不上,而并非单纯的郭嘉放弃了袁绍。

之后曹操的主要谋士戏志才去世,荀彧向曹操推荐了郭嘉,接触之下,曹操如获至宝,郭嘉也大感千里马遇伯乐。二人相处的像朋友一样,整个曹军也只有郭嘉敢在曹操面前不守规矩,陈群因此“弹劾”郭嘉,曹操大加赞扬,还把陈群树立成典范,但是丝毫没有限制郭嘉,郭嘉也依旧我行我素。

调兵遣将、内政治理、大局战略这些都不是郭嘉擅长的,他最厉害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看人心,一个是战术思想。

因为刘备的名声,郭嘉建议曹操不可杀刘备坏了名头,但是由于刘备并非池中物,所以建议曹操将其软禁;孙策骁勇无敌,曹操对其颇为忌惮,唯独郭嘉称其早晚死于小人之手,果然后来孙策被许贡门客刺杀。另外,曹操征讨张绣失利,被袁绍写信揶揄,郭嘉看出曹操的自我怀疑,于是赫赫有名的“十胜十败”问世了。

实话实说,曹操与袁绍必有一战,曹操即便一度不自信,但以他乱世奸雄的天纵之资相信很快就能调整过来,郭嘉最著名的这个“十胜十败”其实含金量不大,而且有拍马屁的嫌疑,毕竟那些事都是明面谁都知道的问题。

郭嘉对军事上最大的功劳大概就是河北大战,他利用对人心的掌控,几次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点,比如进兵的张驰与缓急,兵贵神速就是在郭嘉力主快速追击时留下的。

但是就贡献和成就来说,郭嘉在五大谋士中只能算倒数,荀彧、荀攸叔侄自不必说,荀彧是雷打不动的文首,大局战略和内政治理天下无双,正是有了荀彧所以曹操才能放心出击,无后顾之忧;一个是谋主,最擅长的就是临场应对设谋,官渡之战力主曹洪接纳张郃、高览的请降,是大战的重要转折。程昱存在感低,但一场十面埋伏大破袁绍,使得袁绍彻底没了心气儿,甚至对后来袁绍郁郁而终起了决定性作用。

算来算去,郭嘉似乎只比贾诩强,然而贾诩此时归顺不久,而且属于你不问我不说一类。从贾诩后来的表现看,贾诩是曹军所有谋士上唯一一个在智力上可以比肩郭嘉的人物,并且他把智慧完全在能力上体现了出来,而郭嘉没有。

所以说,如果单纯比聪明,比智商,郭嘉或许数一数二,但是论综合能力,郭嘉比荀家叔侄差得多,也远不如老谋深算的贾诩,只能勉强与程昱比肩。郭嘉之所以被捧上神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三国演义》里,曹操在赤壁大败后说的一番话。

众谋士曰:“丞相于虎窟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正须整顿军马复仇,何反痛哭?”操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谋士皆默然自惭。

我八岁看《三国演义》时,就知道这是曹操表面夸郭嘉,实际在敲打挤兑众谋士,同时为自己脱责,不知道为啥有那么多脑袋短路的人就能执着的认为这就是曹操真情流露,说明郭嘉能力之强冠绝宇宙。

总的来说,郭嘉确实是不错的谋士,但仅仅是谋士,甚至上升不到军师这个程度,用现在话讲,他是参谋里最出色的一个,甚至比参谋长还有智慧,但是他做不了合格的参谋长,因为郭嘉不够全面,甚至差得有点多。

如果严格或者认真的论起来,郭嘉甚至没有拿得出手的成就或者说成绩。

诸葛亮——被后世誉为名臣典范

诸葛亮一直以来被很多人当作智慧的代名词,这主要来源自《三国演义》无所不用其极的神化。现代网上有一种人,特别喜欢别出心裁,以此来显露自己的非比寻常。然而在我看来,单就演义而言,如果不把诸葛亮当作文首,那基本就是耍流氓。

通过庞统争功被射死,展现出齐名的卧龙、凤雏并不匹配,像极了《天龙八部》中的北乔峰和南慕容;周瑜、司马懿均为当世出类拔萃的智者、名将,却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屡屡吃瘪,周瑜气死,而司马懿出于历史必然性的考虑活了下来,不过依旧上演了一场“死诸葛治活司马”;而名将鲁肃、曹真更是被刻画成大能斗智的低能背景墙……

罗贯中似乎觉得智谋不足以展现诸葛亮的与众不同,毕竟有历史的大方向在,诸葛亮再如何神机妙算,最终取得的战果也是有限的,所以诸葛亮又拥有了玄幻的一面,借东风、七星灯续命、能掐会算,而且死后还能显圣。我们应该庆幸诸葛亮出生晚,否则他要是主导一场黄巾之乱,恐怕大汉早就亡了。有智谋又能做法,这谁能扛得住?

历史上的诸葛亮能力出色,不过并没有脱离人的范畴。屡次北伐虽有斩获但难以改变大局,最终铩羽而归,展现出人终究是人,国力和人才储备上的巨大差距让诸葛亮也无可奈何。

相对于战争,诸葛亮在内政治理上的才能更高,正是基于这一点,久而久之,被很多人衍变成诸葛亮就会内政,不会打仗,哎……

诸葛亮与郭嘉的历史评价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老实说,在写这篇文章时我觉得特别可笑。说白了,汉末三国在茫茫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很短暂而且并不显眼的时代,但是诸葛亮却能在这个时代中脱颖而出,历朝历代的史学家对其都极为肯定;而郭嘉只不过是汉末三国时期一个算是出色的谋士而已,两者真心没有什么可比性。

很多人说,诸葛亮知名度高主要是因为《三国演义》。这话说得特别没见识,诸葛亮在现代家喻户晓或许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广为流传,但在古代这是说不通的,《三国演义》在明代才成书,明代之前的高评价又是哪来的?

很多人都知道武庙十哲,那是唐朝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的庙宇,它以周朝开国太师、军师太公望(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包含张良)。

左列:

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

右列:

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一定有人说,这都是名将。诸葛亮确实带过兵,那张良呢?而且后续不停有人加入,文官也不少,怎么就没有郭嘉呢?

因为郭嘉进入了另一个十哲,叫作“网庙十哲”:

杨广——兆古一帝,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郭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崇祯——皆诸臣之误朕,朕不误天下

冉闵——汉人拯救者,再造华夏

帝辛——社会主义者,提高女性地位,废除人殉,废除奴隶制

魏忠贤——九千岁不死大明不灭

李鸿章——晚清诸葛亮,帝国缝补匠

赵括——打的白起损失很大

李建成——李世民的功劳其实都是他的,李世民篡改历史移植到自己身上

刘禅——阿斗笑杀司马昭

原本这些历史人物确实有被忽视的点存在,但是随着网友不断放大,使得他们被推上了神坛,反而遭到了嘲讽。举个简单的例子,杨广修建大运河确实是功在千秋,罪在当下,但是他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也是不争的事实;崇祯若是在和平年代,以他的勤政,或许会是一个平稳过渡的好皇帝,但把大明灭亡的锅全甩给大臣合适吗?

其他人还多少有些这方面的意思,唯独郭嘉是个例外,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赤裸裸的讽刺,那些无脑追捧者像极了现在一些流量明星的脑残粉,他们的脑残行为最终为偶像招了黑。回头看看,这网庙十哲似乎只有郭嘉原本毫无黑点,生生被捧杀了。

我在想,当更多人发现诸葛亮和刘协同年生,同年死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新说法诞生呢?

无论怎样,放过郭嘉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