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科举时代道德文章缺一不可 但要夺魁中状元(名字就得吉利响亮)

句子大全 2023-06-06 02:37:01
相关推荐

科举时代,状元是士子们梦寐以求的最高奋斗目标。次为榜眼,第三名探花,比起状元来是差了点,但也是令人羡慕。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均御笔亲点,无上荣光。

殿试结束后的隆重传胪典礼,三鼎甲出列跪拜瞻仰天子风采。此后,参加礼部举行的恩荣宴,单列一桌,金榜张贴于长安街,还要勒石刻碑,传之久远,发牌坊银,光宗耀祖,立即兑现。名字独占鳌头,一举成名天下知。

士子们十年寒窗,铁砚磨穿,争的就是这一日之荣宠,为的就是一生的前程。从童蒙到鼎甲在握,几多春秋。清朝的科举选拔制度尤其严格、细密,各项仪式的隆重、庄严,士子们和社会各界的期望、重视都超过前代。然而,中与不中,名次的先后并非全靠士子的学业成绩,运气也占很大的比例,甚至还有一些偶然因素。

科举考试中,能否及第不可捉摸,这里面有师生、血统的关系,还与应试者的姓名息息相关,这也使它变得更加神秘莫测了。光绪二十九年(1903),科举制度已成强弩之末,经袁世凯等人奏请,清廷已同意部分停止科考。

这一年,将补行辛丑(1901)万寿恩科和壬寅(1902)正科会试,合并举行。这一年,也有乡试。次年,就是慈禧的七十大寿,主持乡、会、殿试的官员,都十分留意“吉庆之兆”。

朝廷经过考试,派出各省的主考、副主考。头两批放的是云贵两广,八人的名字是:李哲明、刘彭年、张星吉、吴庆坻、达寿、景方昶、钱能训、洛成骧,将此数字连缀起来,就成了“明年吉庆,寿景能成”,真乃大吉大利。

朝廷外派考官如此重视,为了提前制造个祥和喜庆的气氛,竟挖空心思用姓名连缀喜庆句子选拔考官。这八个考官的父辈当年给儿子起名的时候,哪会料到会赶上老佛爷的万寿前一年的乡试考官选拔,因为未雨绸缪呢?这种红运岂是才识学力所能及的呢?

这一年殿试,读卷官们决定要取一个有“寿”的状元,以示预祝,山东人王寿彭就这样做了金殿传胪的第一名,王寿彭等人因名得福,因名而大受其害者也不乏其人。

有一年殿试,有名贡士叫王国钧,这个名字的含义其实是不错的。国钧者,国家的重任也。白居易就有“卒使不仁者,不得重国钧”之句。这年殿试,王国钧名列前茅,慈禧念了王的姓名说:“好难听”。因为这三个字与“亡国君”相谐,实在不吉利。王国钧因此被抑置三甲,蹉跎以终。

咸丰二年(1852),武昌人范民璚殿试卷取在前十名,咸丰帝因其名字读音近于“万民穷”,是不祥之兆,只授以内阁中书。他后来将姓名改为“范鸣鹤”,实在是咸丰帝没有跟踪追击,否则,更改后的名字不也与“万民祸”之音相谐,岂不是也有追究的价值?

清王朝是满洲贵族建立的政权,为了表示自己的江山与历代汉族王朝无涉,恪守祖制、祖宗家法便成为坚定的信条。但是,在科举考试中,因为姓名决定取舍,却多少承继了明朝的流风余韵。

永乐十三年(1415)乙未会试,考官想取顾文秸为会元,因为“秸”字较为生僻,就改取洪英而代之。洪者,合了朱元璋年号,英字则可作“英豪”、“精英”多种褒义解释。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殿试时,原拟取孙曰恭维状元,成祖看了以后大摇其头,说“曰恭”二字合起来就是“暴”字,于是降为探花,状元改为郉宽,说“宽”与“暴”相反。永乐皇帝从侄儿手中夺得皇位,大概对“暴”一类字眼十分敏感,而特别喜欢“宽”字。

看来,姓名好坏与科举命运相始终的这一传统早在明代就有,清朝无非就是全盘继承而已。君主专制时代,应考录取者姓名含义、谐音,似乎都关系到朝廷的盛衰兴亡和福祸休咎,把它看得如此严重也就不难理解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