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民国文风:不过是弱小民族的自卑催生的欧化文体

句子大全 2023-06-06 05:05:01
相关推荐

迩来阅诸书卷,想睹东坡豪情,乃复翻阅林语堂《苏东坡传》,欲知人生顺逆。然开卷便为之叹惋,复忆“民国文风”事,为之作文以观。

现在的一些人,动辄把民国的文章拿出来说话,觉着近代实在没有文章比得上民国,看到别人写文章,文白夹杂,则夸赞一两句说是“民国风味”。然而,若是照某翻译家所言,所谓“民国文风”,不过是弱小民族的自卑心理所催生的欧化文体,鲁迅、陈独秀、瞿秋白、蔡元培主张废除汉字,巴金推崇世界语,中国文学的“大半江山”一致向外。竟自卑如此!

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专门练习病句修改,老师说,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句子,其实很多都是病句。为了印证这句话,老师专门找来朱自清的一首诗的开头,让我们看一看:

我和你分手以后,的确有了长进了!大杯的喝酒,整匣的抽烟,这都是从前没有的。

初看并不觉着奇怪,然而细究之下,越看越觉着奇怪:有了长进了?大杯喝酒不可以吗,为什么要硬生生塞一个的?这都是从前没有的,都是从前没有的什么?看着令人奇怪。这还是民国文章里比较正常的,至于一些西化严重的,真的是很艰涩拗口了。

新文化运动,在思想而不在文体

现在一些网友,把民国时期作家的写作风格,当成一种风格,称之“民国文风”,笔者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由于开篇大段文言文,被一位网友指责说“学民国作家的风格学的不到位”,网友如此说,我心里实在说不清什么滋味,一直以来,我若是写了“文白夹杂”的文章,大家便纷纷称赞:有民国文章的味道,全然不管我写的什么。

事实上新文化运动,推翻的是文言文,推翻的是只用一种体裁去表达思想。当时的文化大佬都认识到,古文的表现力,只有一小撮人可以驾驭,大部分创作者,是无法加入“思想狂欢”中去的。如果不能形成全民批判封建的浪潮,一个两个在讲台上讲救民爱国根本没有用:就像我们如今讲垃圾分类问题,如果不能形成全民共识,仅靠一两个人吆喝,是没法解决垃圾问题的。

就像严复翻译《天演论》,在顶级学者中激起学习西方的浪潮,胡适说,老师让孩子作关于《天演论》的作文;鲁迅说,自己小时候看过天演论。就像我们现在也有顶尖学者,但是各种自媒体平台上,阅读最高的还是一些娱乐化的文章。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就是群众基础的力量,民众的眼光决定了社会的根本风潮。

所以去文言化,就是为了让民众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去体裁化,用更多的体裁,就是为了让思想有更简单的表达方式。

可如今的一些人,竟然将新文化运动的文章,当成一种范本,觉着文章写得像“民国风格”才别有趣味。若真的这么想,“民国风格”就成了一把与“封建”同样的锁,锁紧了我们的思想大门: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也出不去,不过是固步自封的自娱自乐罢了。

新文化运动,不是语言向口语退化

口语与书面语相比,口语里的虚词实在太多。“的地得”这种词实在太多,故而显得臃肿不堪。笔者曾做过《荷塘月色》的一个统计,全文1363字,含有77个“的”、22个“着”、24个“了”。也难怪余光中先生批评朱自清说“过于忠厚而拘谨”,不利于体现文学的诗意。

林语堂先生曾写过两本传记,《武则天正传》及《苏东坡传》,然而不幸的是,这两本传记,都是英文写的,所以需有一个翻译,来为我们这些不通外文的人转译成汉语,台湾大学教授张振玉在翻译的时候,写了一则序文,摘录一部分如下:

本书虽属翻译,但力避三十年代弱小民族自卑心理下之欧化文体。诸如“当……时候”,“假若……的话”,“散步着”,“有着”,“被成功地实验了”,“房子被建筑好了”,“快速地跳”,“公然地反对”,“那些花朵们”,“诸位青年们”,“各位同学们”,“他(她)们”,“它们”,“红黄蓝白和黑”等句法文词,全避而不用。人说话时,先写某某道,不先写对白,然后再补注某某说。一个人说话,不先说半句,中间腰斩,补入谁说道,下面喘口气再补半句。这种洋说法也完全避免。没有别的,就是不愿向洋人毫无条件一面倒。

现代文的文法句式的确参考了西方,但却非全然来自于西方,譬如张教授举的第一例,在高中课文《口技》中便有相关的表达:“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另外,文言文中还有更多“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这样的表达。

除此之外,张教授所言的毛病,俱是所谓“民国文风”常犯的错误:滥用虚词,滥用被动用法,滥用强调。若实词为文章的骨血,那虚词便是文章的肉,适当的肉倒无不可,丰腴一些也情有可原,但动辄“肉山肉海”,实在叫人承受不住。

“民国文章”的意义,并非在于作为白话文的样板,而是让我们体会时代变迁时仁人志士的求索精神,若是把“开创时期”的作品,当成中国白话文的最高辉煌,这眼界也实在是很有限了。

参考资料:《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张振玉译;严复译《天演论》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书,就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由台湾大学的张振玉教授翻译,描写了苏东坡的一生,语言风趣温暖,给我们带来苏东坡的豪放豁达,在人生困境中,亦能“也无风雨也无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