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中考变化解读之文言文阅读详解

句子大全 2023-06-09 07:12:01
相关推荐

【中考变化解读】

1.近几年各地区的文言文的考查以课外文言文为主,考查篇目多为浅易的文言文。

2.主要考点可以细分为七个,详见【重点难点】。

3.命题形式越来越注重对比阅读(包括课内+课外、课外+课外)、综合阅读(包括古诗文综合阅读和古今文综合阅读),题目的难度有所提高。

【2019·浙江金华、义乌、丽水卷】 文言文阅读。

洗心亭记

(唐)刘禹锡

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②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缕轩墀⑥。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

(选自《刘禹锡集》)

(注释)①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 ②弭:消除。 ③槃(pan):回旋,弯曲。④坌(ben):并,一起。 ⑤榱(cui):椽子。 ⑥墀(chi):台阶。 ⑦虡(ju):柱子。⑧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修竹万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既志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故名洗心/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答案】 A

【解析】 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遗憾) ;B.修竹万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长,高/培养); C.既志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记述,写/立志); D. 故名洗心/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所以/原来)。 故答案为A。

16.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蹲 名 山 俯 大 江 荆 吴 云 水 交 错 如 绣。

【答案】 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解析】 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的意思是:(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荆州吴地的风光山水,交织在一起如灿烂锦绣。 故正确的句读是: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17.是“月来松闲”中“闲”字的繁体篆书,“月色入户”是为。请赏析“月来松闲”中“闲”的妙处。

【答案】 示例:“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古诗文中的“明月”“山松”常常营造出清朗的意境。 作者用拟人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

【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文本意境的理解。 语句“月来松闲,雕缕轩墀”的意思是: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 营造出了一种清朗的意境。 并赋予“松”以人的情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月和松,表现了环境的清朗,景致的闲适。 这也正是作者闲适心境的写照。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8.有同学认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语,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请你比较“息心”“洗心”的内涵,说说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

【答案】 示例:“忧人”“莺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 “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 “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 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解析】 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 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中写“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目的,是通过写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和忙于政务的人的感受,从侧面突出了山的雄奇与优美,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也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是说患得患失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也会消失。 “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 但是从文章内容来看,“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重点在于写四周之景令人变得更加恬淡、纯净,所以用“洗心”更符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 他并没有像吴均等人有隐居的思想。 这也可以从他的《陋室铭》中看出。所以用“洗心亭”比用“息心亭”更好。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 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 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 。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 最后,比较互证法。 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译文】

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等,而吉祥寺名气最大。 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 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今天来了才弥补了遗憾,满足了愿望。 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 登亭四望,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优美的风光目不暇接。

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有的人说:有僧义然,发动僧侣一起动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 该亭盘曲高耸,气象万千,山中景象,尽收眼底。 词人置身此地,意境常新;僧侣置身此地,随遇而安;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 飞鸟思归,猿猴依恋,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 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巨石上悬挂着钟磐的木架,蛟龙像藤一样蟠据在高大的乔木上。 有修竹万竿,夏季依然舒爽清凉。这就是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

然而,山上的人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礼说:“既然写了篇文章记录它,何不再给它命个名字,让它传播更远呢!”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 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九月二十三日。刘禹锡记。

【2019·浙江杭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少述足下: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

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某:我,谦称。这里是王安石自称。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②燔:焚烧。③睽:背离,不合。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安慰。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⑥剧:流畅,痛快。⑦解舟:退居江湖。⑧奉谢:奉,敬辞。奉谢,表示谢意。

20.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离家乡 B.谋官不顺

C.财物受损 D.身体不适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过“到京师已数月”可以看出他远离家乡,“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可见他谋官不顺;“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可以看出他财产受损。故理解有误的是D。

2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某 自 度 不 能 数 十 日 亦 当 得 一 官 以 出 但 不 知 何 处 耳。

【答案】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时,结合意思进行断句。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翻译为“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 故此断句为: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22.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答案】 “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 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词语的赏析。 “亟往造之”意思是“极速赶往造访少述”,“亟”意思是“极速”写出了王安石急于想见到少述,可见两人感情深厚。据此作答。

23.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答案】 (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句中“遂”意思是“于是”,“置”意思是“备办”,“剧”意思是“痛快”,“抵”意思是“到了”。 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24.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答案】 朋友要相互关心: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互信任: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解析】 此题考查的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两文中都表现了两人的交情深厚,当王安石在逆境中还不忘给少述写信,希望他不要过分担心自己,告诉我们好朋友要互相关心。 当王安石为官时,虽然来往不多,但两人的交情并没有断,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据此作答。

【译文】

(甲)少述(孙侔,字少述)先生:我来到京城已经有几个月字,想要谋个一官半职。我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船也被火烧了,自己生活所用的器物也都被烧了,唯一没有被烧的就是我这个人罢了。人大多有不如意的时候,难道只是我吗?但是先生您喜爱我的善良淳厚,大概也想知道我现在的处境是否安好,所以到了这里。什么时候能够相遇,以此来减轻我愁苦的心情呢?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其他的就不一一赘述,千万保重。

(乙)孙少述,一字正之,和王安石交情最为深厚,所以王安石《别少述》中 有一句诗写到:“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他们的感情大概如此。 等到王安石做了相国,几年不再相见,人们都认为两个人的交情就此背离了。但是少述并不这样认为。等到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宰相后回来,经过高沙。少述恰好闲居在这里。王安石于是急忙前去拜访,少述出来迎接他,只是相互安慰,两人都忘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显达。少述于是挽留王安石,设酒宴款待他,两人痛快地谈论文学,直到天黑才散去。王安石说:“此次被罢官之后我就将退隐江湖,恐怕没有机会与你再见面了。”少述说:“这样的话,那我就更不去与你告别了。” 两人分别是,必然若失,都流露出依依 不舍的神色。此后,人们才知道两位先生的君子之交情(情谊)是很难揣测的。

【重点难点】

考点一 词语释义

1.课内迁移法。即搜寻课内学习过的该词的含义,将词义代入语境,检验是否符合上下文意。

2.代入今义法。即将现代汉语中该词词义代入句中并检验。如《狼》一文中的“骨已尽矣”的“已”,在现代汉语中有“已经”的意思,代入句中句意通顺,由此可以理解词语的意义。

3.语境推断法。第一步,代入今义(检验是否符合上下文意)。第二步,若今义不符,看是否是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第三步,翻译句子,从句子意思中推测词语的意思。

4.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一般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③起连接作用的,如“及”“则”“而”;④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考点二 句子翻译

文言句子翻译的基本原则:“信”“达”“雅”。信——译文要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不随意增减内容);达——译文要通顺畅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译文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是“留、替、调、引、补、删”。

2.常见文言句式。

考点三 词语赏析

常见题型

1.文中“×”“×”都是指……,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2.联系上下文,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根据字形,领会词义,体会情味。参考示例,给“××”做批注。

4.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答题技巧/答题步骤

(1)首先把握词性,从词性上分析表达效果。动词、形容词、叠词等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2)其次把握修辞和表现手法,分别表述作用。

(3)接着关注文化常识和词语本义,从古代文化环境和词语本来含义上把握其意蕴,对比其不同的效用,有时候需要赏析词语的组成或字形,从古代汉字文化中分析词语的意蕴。

(4)结合上下文,从词语中分析复杂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心理。

(5)结合上下文,从词语中分析景物特点与人物形象。

(6)结合上下文,从词语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的主旨。

温馨提示:对词语的赏析一般要从以上6个角度考虑,但在具体答题时要看题干的提示,要根据提示角度答题。

考点四 理解内容

常见题型

1.根据文意,选择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

2.文中的第×段中的几句话语序错乱,请你根据文意正确排列。

3.……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题技巧/答题步骤

根据文意选择:

(1)阅读选项,带着印象阅读文言文,疏通文意。

(2)对选项涉及的重点段落、词句反复阅读,寻找破绽。

(3)对比选项,选择最有把握的那一个选项。

(温馨提示:有时候不需要以上步骤就可以确定最值得怀疑的那一个选项,这个选项往往存在比较明显的逻辑问题,但是,这个时候不要急于作答,应先返回原文仔细阅读、对比,经过分析论证之后再进行作答。)

根据文意排序:

(1)如果是游记、写景小品文,可以根据游踪或者空间顺序进行排列。

(2)如果是传记、故事、书信等,可根据时间顺序、故事发展顺序、逻辑顺序排列。

(3)无论哪种文体,都要从上下文中先确定首句或末句。

(4)有时候句子排列顺序可能不止一种,这时候要多加组合,反复对比,确定最佳顺序。

(5)最佳顺序一定最能突出事物或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的主旨,在艺术效果上最有张力。

分析、概括、梳理:

(1)通读,疏通文意。看选段包含几个小段,选段属于哪一类主题(写人、叙事、寓言、说理等),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审读,明确题意。看题目是要求概括内容(事件、过程等),还是概括人物(做某事的原因)。

(3)圈读,锁定区域。找出与事件或人物相关的上下文语句,仔细阅读分析。

(4)选读,组织答案。将文中筛选出的信息整合串联,再根据分值,检验答案是否全面。

考点五 文言断句

中考除了考查句子之间的断开,即断句,也会考查句子内部的停顿,也就是句子内部朗读节奏的划分,可以划分细一些,也可粗略一些。下面是需要掌握的一些规律,懂得了规律,划分与理解文意会更准确,理解文章也更准确。

1. 主语和谓语之间(优先停顿)、动词和宾语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可以不停顿),以使语意明确。如: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待君/久不至。

2. 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优先停顿)。句首发语词即指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又没实在意义,只是充当语气助词作用的虚词,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如:盖/以诱敌。

3. 句首关联词后要停顿(优先停顿)。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4.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如:①对子/骂父。②相委/而去。

5. 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优先停顿)。如:可/以/为师矣。

6. 在表示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如:①人不知/而不愠。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③学而不思/则罔。

7. 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如:①投/以骨。②过中/不至。

8. 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是否停顿。如:①元方/入门/不顾。②其一/犬坐于前。此句中“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

9. 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0. 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①树木/丛生,百草/丰茂。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上述只是划分句子内部朗读节奏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找到正确答案。

考点六 分析人物

常见题型

1.两文都写了“×××××××”,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和×××的性格特点。

3.文章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题技巧/答题步骤

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展现人物形象的事件,从人物行为举止、思想主张、性格情趣、志向抱负、评价议论等方面,筛选提取关键信息,进行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直接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直接描写,如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把握文章的主题。

(2)从侧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等方法来写主要人物。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等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主要人物。

(3)从评价性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根据评价性语句,尤其是作者的评论来分析人物形象。

(4)通过剖析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考点七 探究主旨

阅读文言文要在读懂字、词、句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辨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并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从而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情感和文章主旨的具体方法:

1.借助整体阅读归纳内容要点。先从整体上读懂文章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感受作者思想,力求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后从文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断作者的观点态度。

2.借助文体特征分析情感和观点。传记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作者可能有简略评价;咏物散文中作者观点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3.借助关键信息分析情感态度。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释,关键词、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情感句,等等。通过对这些关键信息的分析得出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等。

4.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情感和观点。写作背景、写作动机也是我们解读文言文要义的一把钥匙。

【压轴得分突破】

【2019·浙江温州卷】文言文阅读。

跋①吕侍讲②《岁时杂记》

[宋]陆游

承平无事之日,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自丧乱③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④间,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然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求新亭对泣⑤者,正未易得。抚卷累欷⑥。庆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泽陆某书。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跋:文体的一种。②吕侍讲:与文中的“吕公”同指《岁时杂记》的作者。③丧乱:战乱,指金兵攻取北宋首都,北宋灭亡。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新亭对泣:《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⑥累欷:屡次叹息抽泣。

15.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

(1)(固)

A.固已知有后日耶(________)

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________)

(2)(易)

A.正未易得(________)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

【答案】 (1)A.本来 B.顽固 (2)A.容易 B.交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一词多义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注意“固已知有后日耶”中“固”解释为“本来”,“固不可彻”的“固”意思是“顽固”。

16.对于“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为何从“若不必记”变为“不可阙”?请简述原因。

【答案】 因为故都沦陷至今已七十年,前朝遗老差不多都不在了,原来人人皆知的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现在已逐渐无人知晓,这本书就变得尤为珍贵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文中重点语句“自丧乱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 理解作答即可。

17.根据上下文,联系注释⑤,推断文中“新亭对泣者”指哪一类人。

【答案】 指思念故国又无可奈何的一类人。

【解析】 《世说新语》中这段话意思是:渡江以后,士大夫们每到风和日丽的日子,就相邀来到新亭,坐在草地上喝酒野餐。 周侯在座中叹息道:“景色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有山河变异的感觉。”大家都相视流泪。 只有丞相王导脸色突变,厉声说道:"我们要齐心合力,报效朝廷,收复中原,怎么可以像楚囚一样,相对落泪!” 所以文中“新亭对泣者”指思念故国又无可奈何的一类人。

18.“抚卷累欷”,字字千钧,吟指更觉有味,你吟读时会将重音落在哪里?结合全文,阐述理由。

【答案】 示例1:累欷。 作者阅读《岁时杂记》时,庆幸有吕公所著此书,让后人重温往昔,但想到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只能在书中看到,不禁悲从中来。 眼下士大夫们偏安已久,连伤怀故国、痛惜山河的人都难以找到,不禁屡次叹息抽泣。 重读“累欷”,可以突出山河沦丧、志士难寻、故国未复的悲痛之情。

示例2:抚卷。 陆游阅读《岁时杂记》,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在眼底展现,手抚此书,心中五味杂陈,庆幸之中,更增感慨。 而想到眼下士大夫苟安旦夕,连伤怀故国、痛惜山河的心情也未必常有,手抚之心痛之,叹息连连。 重读“抚卷”,可以突出作者志士难寻、故国未复的悲痛之情。

【解析】 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 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 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 如可重读“累欷(屡次叹息抽泣)”,结合文中内容“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间,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然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求新亭对泣者,正未易得。” 重读这个词可以突出作者面对国土沦丧、故国未复的无限悲痛之情。

【译文】 太平盛世的日子,北宋都城汴京一节一物,一风一俗,人人都知道,这不需要记载。 自战乱以来七十年间,那些经历世事变化的前朝遗老都已经逝去,然后才知道这本书的不可或缺。 吕侍讲的著作,实是崇宁、大观年间的事,哪里是那些通达而有见识的前辈能预知会有日后的事呢? 但是岁月流逝,士大夫们偏安江左已久,想要寻找痛心国难、伤怀故国的人,都不容易找到啊。 抚摸书卷(我)屡次叹息抽泣。庆元三年二月乙卯,陆游写于笠泽。

【2019·浙江衢州卷】 下面这则短文的顺序己被打乱,请按正确句序排列。

①王亦学之。②有人向张华说此事。③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④歆蜡日尝集子任燕饮。⑤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答案】 ⑤ ④ ① ② ③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正确语序的排列。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每句的含义,然后根据汉语意思进行正确的排序即可。 注意每句话前后之间的联系,特别注意关联词语的联系。通读所给五句话,一共有三个人物:王朗、张华、华歆。找出第一句:⑤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 引出后面华歆所做之事:④歆蜡日尝集子任燕饮。 ①王亦学之。 ②句紧跟其后,“此事”即指“王亦学”这件事。 最后以张华的话总结全文。 正确排序为:⑤④①②③。

华歆是一个贤人,是世人学习的楷模,所以王朗才会事事都向华歆靠拢。 但是,王朗学华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只学表面;而深层次的东西,真正能代表华歆的东西却视而不见。这样的学习最后可能会使学习者非但没能学到贤人身上好的东西,反而把那些不好的学个十足。 真正的学习应是见贤思齐,不要抓住一个人身上的缺点不放,要看到他人的长处,并虚心请教。

【译文】

王朗常常在识见和气度方面推崇华歆。 华歆曾经在蜡祭那天把子侄聚到一起宴饮,王朗也学他的做法。 有人向张华说到这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都学的是些皮毛,越学与华歆的差距就越大。”

【2019·浙江衢州卷】 文言文阅读

杜祁公衍①,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公一手扶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②河阳钱氏。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③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乃诣河阳,归其母。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④以自资。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举进士,殿试第四。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①杜祁公衍:杜行,別称祁公,北宋名臣。②适:女子出嫁。③重橑(lǎo):房屋重叠处的夹层。④佣书:受雇抄写书札。

1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父早卒,遗腹生公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

B.会山水暴至闻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D.尝至济源 尝贻余核舟

【答案】 D

【解析】 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A死/最终; B遇到/聚集; C认为/把……当作……;D均为“曾经”的意思。故选D。

17.结合你的感受,写一则批注,评价杜行。

【答案】 示例1:杜衍命运多舛,是遗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财追杀等悲惨之事。 但与生俱来的刚强、坚忍,帮助他渡过劫难,赢得贵人相助,获取功名。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 杜衍这段渡尽劫难修成正果的经历,实在是人间一段佳话。

示例2:杜衍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被打湿;十五六岁,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无依无靠,佣书自资:富贵后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他的人。 这一系列传奇的经历,既是他天性纯良、仁义的体现,也是命运之神的垂怜。 杜衍超越常人之举,令人感佩。

【解析】 考查学生写批注的能力。 首先明确批注是表达自己意见、见解和感悟的词语,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所表达的情感。 本文写了杜行的一生,虽然经历了艰难,但最终克服困难取得了成功。 据此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即可。

18.能否认为本文是杜行的传记?请运用传记的知识阐释。

【答案】 示例1:能。 传记强调真实性,杜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经历。 传记用事实说话,作者将情感隐藏在叙述中,不加评论。 传记表现人物言行,本文杜衍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因此,可以把本文作为杜衍的传记。(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不能。 真实是传记最基本的要求,虽然本文的形式、内容及写法和传记这种文体很接近,但文中所写之事的时间不具体。 本文的出处一—《涑水记闻》没有证据表明记录的是真实信息,也不能据此判定本文所写之事是真实的。 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本文就是杜衍的传记。(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考查对传记问题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是,先表明的自己的态度,“同意”或者“不同意”,然后从传记的基本要求作答,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表述,本文所写的人物-杜行是历史上出现的人物,所以由真实可考查; 但是根据具体时间去考究,这个时间又是不真实的,所以也可以认为不是传记;不管从哪个角度去分析,结合传记的要求和文章的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译文】

杜祁公衍,越州人,父亲去世早,是个遗腹子,他的祖父很喜爱他。 小时候,祖父摘下帽子,让他拿着,恰逢山洪暴发,家里人四散逃跑,他的姑姑投入一竿给他,让他夹持着在洪水中漂流。 他一手扶持竿,一只手拿着帽子,漂流了很久,得到救助才幸免于难,而帽子竟一点没有沾湿。

他的前母(继室所生的子女对父亲前妻的称呼)有两个儿子,不孝顺友爱,他的母亲改嫁到河阳钱氏。 祖父去世时,他十五六岁时,他的两个哥哥认为母亲藏匿自己的财产来满足他,就公然向他索要,没有得到,就用剑砍他,伤到了他的头部。 (后来)去投奔他的姑姑,姑姑让他隐匿到房屋重叠的夹层处,流了很多血,才免于一死。 于是到河阳,回到他的母亲身边。 继父不怎么待见他,只好在孟、洛等地流浪,过得很穷苦,靠给人抄书来养活自己。 曾经到达济源,富民相里氏对他感到很惊奇,就把女儿嫁给他,因此经济上才宽裕一些。 后来考中进士,殿试第四。等到他显贵后,他的大哥哥还活着,他待大哥哥很有礼节。 两兄弟和钱氏、姑氏的子孙,受他恩荫而被补授官职的有好几个人,并且都为他们操办婚姻大事。

【2019·浙江嘉兴、舟山卷】来到鉴亭,根据研学方案,小嘉推荐了《鉴亭之铭并序》,供大家学习。

鉴亭之铭并序

清·许瑶光①

同治癸酉,孟夏之月。予以俸满,将觐北阙。嘉禾耆旧②,出饯鸳湖。水滨百桨,清酒百壶。此地为别,临眺踌躇。亭构“来许”,意在跂③予。予忝承乏④,赖天子命。于今十年,罔敢不敬!有胡德惠,劳君觞咏?临别赠言,式资往训。爱⑤举觯⑥曰:请建“鉴亭”。劳劳送客,报以德馨⑦。修慝⑧辨惑,舞雩典型。天光云影,源头式听。佥曰唯唯,爱勒斯铭。

铭曰:兹屿在水中央,不骞不移,万寿无疆。有似仁者,静则延长。君子鉴之,节嗜欲以保安康。

兹亭轩旷,四无纤障。高天覆帱,明月逸宕。甲,洞察万状。君子鉴之,去蒙蔽以扩识量。

亭下湖水,流似不流。吐纳苕霅,古今悠悠。乙,自强不休。君子鉴之,学百川以海谋。

绕亭卉木,春荣秋谢。荣固繁华,谢亦安暇。丙,与时变化。君子鉴之,舍则藏而得则驾。

嵚崎古石,于亭之东。瘦貌寒魄,稜稜生风。有似洁者,不与俗同。君子鉴之,砺廉隅⑨以表孤衷。

朝开阖,亭中阴阳。雨润日丽,亭中柔刚。寒来暑往,亭中炎凉。小鸟知止,渊鱼知藏。渔樵朋友,行藻文章。俯仰皆乐,吟啸非狂。刻石表意,敢告同行。闲情鸥远,逸兴云翔。既亭既鉴,何用不臧!

(注释)①许瑶光:同治三年(1864年)任嘉兴知府,勤政爱民,深受当地乡绅、百姓爱戴、②耆(qí)旧:故老,故交。③跂:踮起脚跟盼望。④忝:谦词,有愧于。承乏:谦词,滥等充数之意。⑤爱(yuán):于是,⑥觯(zhì):酒具。⑦馨:,⑧修慝(tè):修正过错。⑨廉隅:棱角,比喻人的行为、品行方正。

15.下面是几位同学的讨论,请你根据文意,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嘉:“馨”的注释没有,但我们在《陋室铭》中学过,可以解释为:①____________。

小舟:学以致用,这个办法好。那么,你觉得末段“口”处,应该选择“冥”“暝”“瞑”中的哪个字呢?

小嘉:我觉得这里应该填“②____________”,因为③____________。

小舟:铭文中甲、乙丙三处被我遮住了,看谁能够把“有似勇者”“有似智者”“有似达者”填到相应位置。

小禾:我来填。我认为甲、乙、丙三处依次是④_______、⑤_________、⑥_________。

小舟:真聪明!这篇铭文以四字句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要注意节奏、重音等,比如读“君子鉴之,砺廉隅以表孤衷”一句,我觉得“君子”“砺廉隅”后要稍作停顿,同时⑦“______”“______”两词要重读,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出作者⑧______________的信念。

【答案】 ①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②暝 ③“暝”的本义指日落、黄昏,又指夜、天黑,和“朝”相对 ④有似智者 ⑤有似勇者 ⑥有似达者

⑦鉴 砺 ⑧以石为鉴,磨砺品行,守正内心,廉政为民

【解析】 要求根据文意,将对话补充完整。 ①“惟吾德馨”与“报以德馨”中的“馨”本义:能散布很远的香气。 根据此意思填空即可。 ②通过分析三个字的意思,应填“暝”。③“冥”:深奥,深沉;糊涂,愚昧。“瞑”:形容昏花迷离。 闭眼。而“暝”:日落,天黑,和“朝”相对。 所以填“暝”。 ④根据下文“洞察万状”分析,应填“有似智者”; ⑤根据下文“自强不休”分析,应填“有似勇者”;⑥根据下文“与时变化”分析,应填“有似达者”。 ⑦“君子鉴之,砺廉隅以表孤衷”一句要重读的两个词是“鉴,砺”。 ⑧“鉴”字能体现以石为鉴,“砺廉隅”的“砺”指磨砺方正的品行进而廉政为民。 所以要重读。 根据以上分析填空即可。

16.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结合链接材料,探究许瑶光建造亭子并命名为“鉴亭”的原因。

“来许”出自《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赞扬周成王能继承先王之德业,而许瑶光恰巧姓许,所以亭名“来许”。人们这样命名,一语双关,既赞颂许瑶光对嘉兴所作的贡献,又盼望许瑶光能再来嘉兴。

鉴[鑒、鑑]

(释义)①〈名〉古代盛水的大盆。盛冰存放食物或抵御温气的器具。②〈名〉镜子。③〈动〉照视,照镜子。④〈动〉察看、审察。⑤〈动〉借鉴。

【答案】 百姓为赞颂许瑶光对嘉兴所作的贡献并盼望其再来嘉兴而建“来许亭”,于是许瑶光建“鉴亭”回馈百姓,感谢百姓对他的爱戴。 “鉴”有借鉴之意,许瑶光以此来警戒自己,也劝勉他人,要有“仁、智、勇、达、洁”的美好品行,即要仁慈有爱,勇敢坚定,珍惜时光,妥善处理各种矛盾,洁身自好,自立自律,自强不息。

【解析】 要求探究许瑶光建造亭子并命名为“鉴亭”的原因。 许瑶光将嘉兴当作自己故乡一样热爱,充满感情,所以,当他于同治十二年(1873)即将任满离开嘉兴进京述职时,嘉兴百姓留恋不舍,乡绅特为他在烟雨楼边建“来许亭”。“来许”一语出于《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此诗赞扬周成王能继承先王之德业,这两句说先王的德业光照后来之人,继承着先王的事业。 “来许”,后来之人,而许瑶光恰巧姓许,所以亭名“来许”,一语双关,既赞颂许瑶光对嘉兴所作的贡献,又盼望许瑶光能再来嘉兴。 而许瑶光建“鉴亭”是为了回馈百姓,感谢百姓对他的爱戴。 同时“鉴”有借鉴、警戒之意,既有劝勉他人又在警戒自己,要“有似智者”“有似勇者”“有似达者”,要珍惜时光,妥善处理各种矛盾,洁身自好。 答此题,一定要仔细阅读好注释“同治三年(1864年)任嘉兴知府,勤政爱民,深受当地乡绅、百姓爱戴”等句及对原文最后一段的分析。

【译文】

同治十二年(1873年),农历四月。 我因为任职期满,将要进京朝见君主(述职)。嘉兴(嘉禾,旧时浙江嘉兴府的别称)当地的故交,在南湖上设宴为我饯行。 岸边有上百只船,宴席有上百壶好酒。 在此地送别 ,登高望远,踌躇不已。 并将亭子取名为“平许亭”,意在踮起脚跟盼望我再来嘉兴。我愧居于官位,有赖于天子的任命。 到如今十年了,没有敢不尽心尽职的地方。 我有什么德泽恩惠,要劳烦各位饮酒吟诗(热情赠别)呢? 临别之际,有一些劝勉的话语相送,希望能从以往的教训中获得鞭策和鼓励。 于是,举起酒杯说:“请修建一座‘鉴亭’。 惆怅伤感地送别客人,并用美好的德行来报答他们。 使我能不断地修正错误,分辨迷惑,让鉴亭成为鼓励和警策官员的典范,成为官员保持自身洁廉的力量源泉。 众人听了我的话后,都说:好!好!于是就建亭立碑,把我的这番话刻在石碑上,永存于世:

文章说:

小岛在水中央,不亏损也不移动,永远存在。有像这样的仁者,在平静中度日,寿命必定绵长。君子以此为鉴,应当节制贪欲来保持平安健康 。

这座亭高大空旷,四周没有任何屏障。天空施恩加惠,明月超脱而没有 拘束。有像这样的智者,能够洞察万物。君子以此为鉴,可以去除蒙蔽 来扩宽见识,扩大度量。

亭子下面的湖水,像在流动,又像静止。 吞吐苕溪、霅溪,从古至今, 长长久久。有像这样的勇者,能够自强不息。 君子以此为鉴,能够学习 江河湖泽来环绕在亭子四周的花卉树木,春来繁荣,秋来凋谢。 草木茂盛时固然繁 华,草木枯萎时也安闲。有像这样豁达的,能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 君子以此为鉴,能够在失意时隐退,在得意时享受荣华富贵。(驾: 乘车马,指享受荣华富贵)

奇异的石头,在鉴亭的东面。 月光下瘦削的容貌,让人感觉似有阵阵寒 风。 有像这样高洁的人,与一般的不太相同。 君子以此为鉴,能够修炼 自己的品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早上太阳升起,傍晚太阳落下,是鉴亭的每日的阴阳变化。 雨水润泽,阳光照耀,正是鉴亭所蕴含的柔和刚。寒来暑往。 亭中的炎热、寒冷也 随着变化。 小鸟知道停止活动,水里的鱼儿也知道躲起来。 隐居的朋友们,写些辞藻华丽的文章。 一举一动都是欢乐,高声吟唱却不狂放。 将这些刻在石头上来表明我的心意,也以此来告诫同行。 闲情像野鸥一样飞远,超逸豪放的意兴勃发飞扬。 这既是亭子,又是对我们的告诫,(这样之后)有什么行为能不好呢?

【2019·浙江宁波卷】 文言文阅读。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示儿燕

孙枝蔚①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注释)①孙枝蔚:清初诗人。 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 ③遑:闲暇,空闲。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

(丙)谕儿书

吴汝纶①

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③疾”,皆至言也。

(注释)①吴汝纶:清代作家。 ②掌:同“长”。 ③疢(chèn):疾病,比喻忧患。

16.(释义·懂文)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

(1)示(_____) A上天对人类显示吉凶祸福 B.给人看 C.表示 D.教导

(2)谕(_____) 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B.告诉 C.知道 D.比喻

【答案】 D 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注意“示”是一词多义,“示”在解释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示儿”意思是教导儿子,“示”意思是“教导”。 “谕”也是一词多义,“谕”在解释时也要结合具体语境,“谕儿书”意思是告诉儿子(一些道理)的信,“谕”意思是“告诉”。 此题考查较为巧妙,从相似文体的对比阅读角度考查了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

(2)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

【答案】 (1)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贵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

(2)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重点词语有:“所为”,所做的事;“未遑”,没有空闲(余力);“效”,效仿。句意: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贵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

②句重点词语有:不易处之境,逆境(不顺的处境);掌:増长。句译: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都能増长学问和见识。

18.(圈点·品味)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1)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切莫”是千万不要的意思,语气坚决,强调了要读书就不必爱惜书,表现了孙枝蔚要儿子务实求知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2)“安得……乎”以反问的语气,告诉儿子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很难,要学会忍让,表现了吴汝纶对儿子拥有美好德行的殷切期望。

【解析】 本题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 根据题干所给示例。我们需要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再写出他的语境义。 (1)句中的“切莫”的意思是千万不要,孙枝蔚告诫儿子读书不要爱惜书,“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认真学习书中的知识才是正道,不可本末倒置,将爱书放在第一位,这样的话是做不好学问的; (2)句中的“安得……乎”是反问句式,人生在世,哪能那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之人相处? 从文中“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 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这些句子可知,吴汝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学会忍让,不要争强好胜,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不断进步。

19.(摘录·明理)下面是从三则家书中摘录的蕴含着修身治学智慧的话,根据语境把合适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④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⑤忍让为居家美德 ⑥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 ⑦生于忧患,存乎疢疾

读书须注重方法,务实求知,我们可以按照古人说的“_________”去做;面对困境,可以用古人的话“_________”来勉励自己;当我们放纵懈怠、内心浮躁时,可以提醒自己“_______”;当我们追逐名利、失去目标时,可以告诫自己“____________”。

【答案】 ④ ⑦ ③ ②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 需要根据所给提示,选出正确答案。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意思是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意思是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④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的意思是读书时就必须动手圈圈点点,如果看坏 了一本书,不妨再去买一本来, ⑤忍让为居家美德的意思为忍让是为人处世的美德, ⑥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的意思是如果必须要以相互争夺才能取得胜利,才是真正的愚蠢,自己给自己增添烦恼, ⑦生于忧患,存乎疢疾的意思为生存在忧患之中。根据翻译,再结合所给提示,可得正确的序号为(1)④,(2)⑦,(3)③,(4)②。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开始读古书时,千万不要太爱惜书本, 过分的爱惜,一定把它束之高阁而不去读它。读书时就必须动手圈圈点点,如果看坏 了一本书,不妨再去买一本来。爱惜书本是有能力藏书的人家所做的事,我们穷人没有余力去效仿这种做法了。就譬如茶杯饭碗, 明明知道是珍贵的古瓷器,本应当珍惜,但 家里穷,只有这件器皿,难道忍着口渴和饥饿而不用它,把它珍藏起来吗?儿女应当知道。

忍让是居家的一种美德,你没听到过孟子说的,假如有人对我横蛮无理,一定要反躬自问,自己是不是不仁,是不是不礼,是不是不忠?如果认为只有和人争竞短长才算赢,那么就是最不聪明而自寻烦恼的。人生在世,哪里能总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呢?只要遇到逆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孟子说过,“生于忧患会使人增长才干”,“存乎疢疾会使人经受锻炼”,这些都是至理名言。

【2019·浙江湖州卷】 文言文阅读。

(甲)

楚王绝缨①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②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

(节选自《说苑·复恩》)

(乙)

醉吐相茵③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释)①缨:系在领下的帽带。②趣:cù通“促”。③茵:垫子。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乃有引美人之衣者/属引凄异(《三峡》)

B.不绝缨者不欢/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

C.不伐善/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D.西曹主吏白欲斥之/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答案】 B

【解析】 A项的“引”解释为:拉/延长; B项的“绝”解释为:断,断绝; C项的“善”解释为:善事,好事/擅长; D项的“白”解释为:下对上告诉,陈述/白色。 故选B。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今 者 烛 灭 有 引 妾 衣 者 妾 援 得 其 冠 缨 持 之

【答案】 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解析】 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翻译为:刚才蜡烛灭后,有人调戏我,我把他的帽缨弄下来了。 故可断句为: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

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答案】 丙吉的车夫非常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有一次)喝醉吐在了丞相的车上。

【解析】 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嗜”,喜欢;“尝”,曾经;“从”,跟从。

6.阅读(甲)(乙)两段文字,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楚庄王和丙吉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1)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

(2)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答案】 “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 “耳”是“罢了”的意思,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 两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

【解析】 要求学生结合“乎”“耳”两个语气词分析人物的形象。“乎”,如何。 表示疑问,反问语气,放在是非问句句尾时,译作“吗”。结合“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 分析,在“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中“乎”加强反问语气,表明楚庄王不想让“士”受辱的坚决态度。 “耳”是“罢了”的意思,结合“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分析,表明丞相丙吉对车夫吐脏车垫的事情不以为意。 从两人对事件的处理分析得出:二者都表现了人物宽宏大量的特点。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译文】

(甲)楚庄王有次宴请群臣,直喝到天都黑了,就点上蜡烛接着喝,这时蜡烛突然灭了,这时候楚庄王的一个宠妃正在大臣席上敬酒,有个大臣喝高了,就趁黑灯瞎火的当口调戏这位美人,这样美人一伸手把这个人的帽缨扯下来了。 美人摸黑跑到楚庄王那儿对他说:“刚才蜡烛灭后,有人调戏我,我把他的帽缨弄下来了,你赶紧命人点灯,一看就知道是谁了。”楚庄王说:“是我让他们喝酒的,醉后失礼是人之常情,怎么能因此侮辱大臣呢?!” 马上命令群臣说:“大家都把帽缨扯下来,一醉方休。” 大臣们都把帽缨扯掉,然后点灯接着喝酒,尽欢而散。

(乙)丙吉字少卿,是鲁国人。 他为人能周密地考虑问题,不外露自己的感情,不夸耀自己做过的好事。 汉宣帝地节三年,立皇太子,丙吉当了太子太傅。 过了几个月,升为御史大夫。 五年以后,接替魏相(人名)担任丞相。丙吉的车夫喜欢喝酒,曾经跟随丙吉外出,喝醉吐在丞相的车上,有关部门(西曹)主管官吏报告丙吉想开除这个车夫。 丙吉说,“为喝醉的缘故就赶走人才,让这个人将再到什么地方容身? 有关部门(西曹)还是容忍他一下吧! 这不过是弄脏了丞相专车上的草席罢了。” 就没有驱赶这名车夫。

【2019·浙江台州卷】文言文阅读。

(一)

王荆公①再罢政,以使相②判金陵。筑第于南门外七里,去蒋山亦七里,平日乘一驴,从数僮游诸山寺。欲入城,则乘小舫,泛潮沟以行,盖未尝乘马与肩舆③也。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有劝筑垣墙,辄不答。元丰末,荆公被疾,奏舍此宅为寺,有旨赐名报宁。既而荆公疾愈,税城中屋以居,竟不复造宅。

(选自《东轩笔录》,有删改)

[注释]①王荆公:指王安石。②使相:官职名。③肩舆:轿子。

(二)

荆公退居金陵,蒋山学佛者俗姓吴,日供洒扫,山下田家子也。一日风堕挂壁旧乌巾,吴举之复置于壁。公适见之,谓曰:“乞①汝归遗父。”数日,公问幞头②安在,吴曰:“父村老,无用,货于市中,尝卖得钱三百文供父,感相公之赐也。”公叹息之。因呼一仆同吴以元价往赎,且戒苟以转售,即不须访索。果以弊恶③回犹存,乃赎以归。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乃复遗吴。

(选自《墨庄漫录》,有删改)

[注释]①乞:给:②幞(fú)头: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③弊恶:破旧。

1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去蒋山亦七里______________

(2)公适见之______________

(3)且戒苟以转售______________

(4)乃复遗吴______________

【答案】 (1)距离 (2)恰好 (3)告诫 (4)给予,赠送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去”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距离”的意思;“公适见之”的意思是“王安石正好看见”,“适”的意思是“恰好”。

16.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公 命 取 小 刀 自 于 巾 脚 刮 磨 粲 然 黄 金 也 盖 禁 中 所 赐 者

【答案】 公命取小刀/自于巾脚刮磨/粲然黄金也/盖禁中所赐者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公命令拿小刀,在巾脚刮磨鲜明黄金,这大概是是禁中所赐给的。 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点睛】 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1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

【答案】 他的住宅只能够遮蔽风雨,又没有设置围墙,远远看去好像旅店的房屋。

【解析】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蔽”“垣墙”“逆旅”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8.两文都写罢政后的王荆公,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语段(一)写王荆公住处偏僻,房屋简陋,出行不坐马和轿子,是一个生活简朴、内心恬淡安然的人; 语段(二)写王荆公把宫中所赐的乌巾两次送给田家子,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慷慨大方、讲信用的人。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 从“盖未尝乘马与肩舆也”“其宅仅蔽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可知其生活俭朴;王安石将头巾重新购回,取出金子送给吴某,可见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译文】

(一)王安石又一次被免除宰相职务,在金陵做使相。建筑住宅在南门外七里,离蒋山也七里,平时乘一驴,跟从几个僮游各个山寺。要入城,就乘小船,泛潮沟进行,大概不曾骑着马坐着轿啊。所住之地,四处没有人家。他的住宅只能够遮蔽风雨,又没有设置围墙,远远看去好像旅店的房屋。有人劝筑围墙,总是不回答。元丰末年,王安石得了疾病,这房子是寺上奏舍,有圣旨赐名报宁。不久,王安石病愈,到税城里房子居住,终于不再建住宅。

(二)王安石退居金陵,蒋山有个姓吴的学习佛教,每天供给洒扫,是山下的田地家的儿子啊。一天风吹掉挂壁旧风戴黑色头巾,吴举重新把它在墙上。王安石正好看见,对他说:“请你带回去给父亲。”过了几天,景公问幞头在哪里,吴说:“父亲村老,没有用,货物在市中,曾经卖到钱一百文供父亲,感谢您的恩赐啊。”王安石叹息。通过把一个吴国任命用原价去赎,并且警告如果还转卖,就不需要访问求索了。如果仍然存在,于是赎回而归。公命令拿小刀,在巾脚刮磨鲜明黄金,这大概是是宫中所赐给的。于是又给了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